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合集下载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摘要】日本是中国的邻邦,然而近代以来日本曾两次大规模地入侵中国,对中国奉行战争政策,其原因有: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弱肉强食的国际化背景;战争冒险的一再成功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关键词】近代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军国主义日本与中国虽有远古友好,但近代以来却纠葛不断。

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并一步又一步的打断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对中国采取战争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的服务现在。

一、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仅37万平方公里,其中85%的面积为山地,呈狭窄形。

而且资源极为匮乏,但就这样一个地狭资源少的国家在曾多次入侵朝鲜、中国,同中朝两国人民为敌,使日本成为近代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之一。

(一)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与中朝交恶。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两次侵华战争,这充分证明日本人尚武,好战的本性。

第一次侵朝战争:4世纪中期,当时朝鲜半岛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百济想借日本对抗两国,结果引狼入室。

经过战争,日本迫使百济臣服成为朝贡国。

此后,随着大和国的日益强盛,日本进一步控制百济和新罗。

第二次侵朝战争: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

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百济请求日本援助。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

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第三次侵朝战争:其发动者是赫赫有名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彻底的扩张主义者,面对日本孤悬海外的生存空间,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染指东亚大陆,迫使朝鲜、菲律宾和中国等地向日本朝贡。

1591年16万日本陆军从斧山登陆,战火熊熊燃烧。

第四次侵朝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承认“保护条约”,并设“统监”统治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

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

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

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这样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

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

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

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

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

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

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一、战略意图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1. 大陆政策侵略扩张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且当时东京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日本人认为日本岛不适合住人,他们要移民,而中国的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好,它们认为中国是梦想中的天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大萧条转移国内视线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

3. 称霸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日本内阁和军方在国内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总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二、侵略步骤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

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

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

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

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

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

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抗日战争(沙品金)

抗日战争(沙品金)

维利-勃兰特
有的人下跪了,他 显得更崇高;有的 人还站着,他看着 更卑微;有的人为 尊严,有的人为生 存;有的人毫无廉 耻,有的人荒诞不 经„„下跪,意味 着什么?你又为什 么而下跪?
日 小 日暮苍山兰舟小 泉 本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 定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 亡 死水微漾人却亡
骂能解决中日之间的矛盾 此诗说明了什么问题? 吗?
国 民 党 正 面 战 场 的 抗 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上海失守
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
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
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1938年5月,徐州失守
台 儿 庄 战 役 — — 最 大 胜 利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3: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 二 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 国际:(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 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 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出了巨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四幕
2003年被日本遗留在 齐齐哈尔的化学武器 ——芥子气中毒致死 的河南民工李贵珍
第二幕
众志成城——全民族的抗战
一面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条抗战路线:

共——全面抗战路线(发动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 三个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 共——敌后战场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国外战场
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受降仪式) 本投降签字仪式 日本投降仪式
2、抗战胜利的原因:

日本侵华原因

日本侵华原因
岛国使日本国民有很强的 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不停 地强化酝酿了日本的扩张 思维。
3.经济发展的需要注定日本将走上侵略道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凭着英日谊加入了对同盟国 的战争。同时,日本借着对协约国的援助大发战争财,为 战后日货遭抵制,日本不得不开拓新的市场埋下伏笔;
②本国资源的稀缺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需要 通过对外扩张掠夺更多的资源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当时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其
实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指挥中国各地的地方势力(像奉
系军阀以及张学良等),其能调动的军队相当有限,
大部分军队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归顺。
勿伤自本日你我
四川省主席刘湘曾说忘本:时拭“觉请过欲服
寇 狰
在 民
不 愿
去打了多年内战,脸分面血上缨不役 狞 族 你
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死,赐如奈 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后 旗 过
中国当时政府大力支持日本 抗灾,出资出钱,日本却杀 害六百多名在日华工,并蓄 谋发动战争,侵略中国。
关东大地震的发生,让日本天皇也受到了震动,皇族成员 死了三个,两百年以来的江户文化化为灰烬。日本人大感国土 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要开拓生存空间。吞并朝鲜 以后,日本瞄上了近邻,大而孱弱的中国,关东大地震后,日 本为缓和国内压力,弥补国内的资源不足,制定了一系列侵华 策略,“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并且把眼光瞄准了 中国东三省。因此,巴结东北军阀张作霖,妄图染指中国东北。 后来,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东北被日军占领,成立伪满洲国, 扶植溥仪为伪满洲国傀儡,受日本人操控,并且妄图奴化中国 人,并先后建立了不少移民村,使大批日本人迁移到中国东北。 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国内陷入困境,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华的速度。
巫 益 廣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如下:
1、日本自丰臣秀吉时代起就有吞并东亚的野心。

2、国内经济的崩溃,强烈需要转嫁矛盾。

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众多并且成本低廉,同时还打开了海外市场;日本进过明治维新后,虽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侵华。

当时正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建立在经济和商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更加明显.那么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导致社会动荡,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就有两条路线摆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罗斯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具体做法不用细说. 二是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

3、军国主义作祟,称雄世界的野心
4、中国积贫积弱,地大物博,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诱惑
5、宋明灭亡于少数民族,使中国天朝上国的高大形象崩溃。

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让日本觉得自己更有资格、能力
统治中国。

6、甲午海战中满清的失败,使日本知道了中国可以被战胜。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政府——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敌后战场 相 持 阶 段
(共产党)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侵略气焰
反“扫荡”斗争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的壮大(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两大战场比较 抗战表现 和 主要战况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采取的抗战路线 依靠的武装力量 不 同 点 战场范围 作战规模方式 战 略 地 位 联系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
①国民政府:1942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成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②中共:1944春,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局部反攻;为 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45召开中共七大(内容、意义); 1945.8.9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③世界:《波茨坦公告》;美国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 歼灭关东军
探究点二: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从世界看!)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上开始最早( 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 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晚( 1945年9月2 日)、历时最长(近 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国战场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欧洲战场 略图谋。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17天 苏德战场 ②中国战场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13年11个月16天 中国战场 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
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益最大化
美国、英国与法国,对德、日在二战前侵略 、扩军的纵容和支持,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 因,也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
美英法希望德国杀向东方,希望日本杀向北 方,正是这种出于对社会主义仇恨,而产生 的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战略,使美 英法长期对西边的德国和东边的日本的侵略 ,都执行绥靖纵容政策。
战争扶植政策
美国对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持 纵容态度。美国有时在口头指责下日本 ,以欺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但却通 过供应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提供实际支持 。
法西斯对外转嫁危机
以各种借口对外扩张,以侵略的模式转 移国民视线,以此来减轻经济危机对国 家的创伤
日本幅员较小,资源奇缺,又存在着浓厚的半封建
日本战时国内宣传
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 有人叛逃,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 开有效的宣传。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 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 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 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所以日 本战时的民意支持率相当高。
三次对华战争的日本可以说是日本人学习中国的成果
展示和实践野心的初次体会,且败且战的日本仍然通
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为摆脱岛国的困境而蓄势待发。

由于近代中国内战频繁,国力疲软的契机,日
本大量投入军费,积极加入帝国主义的瓜分中国的游
戏当中。但是日本工业发展畸形,资源不足导致在全
球对华的贸易竞争中余力不足,加之1920年的世界经
1、 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 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 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 却是人口过亿的国家。
2、资源短缺。能源资源和 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 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 资源的蕴藏量极小,使日本 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
3、灾害频繁。日本位于地 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地震 带—— 环太平洋造山带, 全境有火山200多座,其中 活火山占1/3。全国每天 平均发生地震约4次,有 “火山国”、“地震国” 之称。
国际环境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在世界上亦不得人心,于是, 出现了令日本尴尬的一幕,国际联盟以42票对1票宣 布日本为侵略国,日本成了孤家寡人。
日 本 法( 西左 斯三 主人 义) 分 子
松冈洋右
恼羞成怒的日本决定干脆抛弃 这一束手束脚的组织,1933年2 月24日,外交大臣松冈洋右狂 妄地抛出一个日语单词さよう なら(再见),趾高气昂地退 出国际联盟会场。从此,日本 开始了法西斯外交,逐步与德 国、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结成轴 心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之一。与侵略战争相呼 应,日本法西斯团体不断制造 恐怖事件和政变,对政党政治 和现存秩序发起了冲击,企图 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7年4月田中内阁取代了若(木规)内阁。是政权的交咎,也是 政策的交替——它意味着日本对外政策根本性的转折。
1927午5月底,为阻档北伐军继续北上,日本以“保护在华日本人的 生命财产”为借口,出兵山东,进驻青岛与济南;
1927年7月,先后派出古田茂、山正等人与张作霖交涉,迫使东北地 方当局接受有利于日本扩张的经济、治安、铁路等协定
国内政治
由于中国内部争斗复杂和激烈, 对于处理对日关系采 取力避冲突方针
蒋说“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统一,则不能攘外。 人之爱国,当有同心,阋墙御侮,古有明训。” 从他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之思想看,其出发点是,国内不 平定,不能应付日本侵略挑衅,而其主要矛头似为指 向国内。
张学良保存实力,置中央政府之命令于不顾,擅自撤 兵,弃守锦州,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内部未真正统 一,难以抵御外敌。
国内社会
中国连年内战造成生命财产严重损失,中 原大战一役,历时6月,军民伤亡达30万人。 内战使军费占国家岁入85%的比重,居高不 下。2中国积弱,国贫民困,内战更使国力消 耗,根本无力抵御外侮。1931年继续发生内 战,国民政府军围剿红军的战争逐步扩大。 从1930年12月开始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 中兵力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南方红军的 战役。
日本民族精神
对集团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各种大 、小集团极端负责;
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勤俭、坚韧、牺牲的意志品质, 日本民族牺牲精神,这种忠诚集团心理得到了日本社会 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共识,它使日本民族能 轻易地形成民族整体向某一特定目标趋进的心性;
日本人不为常理所拘而善于适应环境,不为原则所困 而呈灵活多变之特性;
1928年4—5月,日本第二次出兵山东,攻占济南,以武力胁迫强行提 出要中国军队撤出济南、制止抗日宣传与活动的无理要求
1928牛5月中旬,田中发表“维持满洲治安宣言”.并向关东军下达 了进占沈阳的命令,后迫于美国干预暂时收回成命;
1928年6月切,当张作霖发表声明主张“南北合一,共御外侮”后, 日本暗杀了张作霖,关东军参谋总部盲称:东北府归日本保护
狭隘的民族意识; 强烈的征服欲望。
战前教育
教育被建立在国家主义基础之上,森有礼强 调教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1890 年,由日本政府编撰的《教育敕语》,以天 皇诏书的形式,再次确认了教育的国家主义 方向,宣布了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它体现 了明治政府“西方技术与东方道德”相分离 的政策,强调了国家的荣誉和儒家忠君思想 。国家主义及其《教育敕语》对战前日本的 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济危机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直接加重人民的负担,因
而在激进的战争宣传下,日本民众也对抱有对“田中
政策”美好的幻想。
同时法西斯主义的盛行和轴心国成立,助长 了日本对于改变世界格局的决心,以西方列 强无暇顾及在华侵略和美国国内挽救经济为 先机,

1937年日本人展开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可
以说是进一步顺应瓜分世界潮流。面对机遇
中日经济贸易
明治维新以前,中国历朝历代都凭借丰富的原料和稀 有的产品(如茶叶,陶瓷)居于贸易关系的高地,日 本作为岛国拥有无可改变的地理劣势,从而造成经济 贸易利益上的不平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 近代工业,使贸易的重心偏向新式的、廉价的产出品 ,为了进一步摆脱对进口原料的困境,日本利用各种 时机,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对中国的出口,甚至武力强 占中国的东北全境,垄断东北对外贸易,使东北外贸 完全以日本的需要为转移,为日本的原料掠夺和产品 倾销服务,这种殖民地性质的贸易关系一直持续到 1945年日本投降才告结束。
和危机,通过侵略转嫁危机,实现占领中国
的夙愿,这时才发动侵华战争,也就不足为
奇了。
演讲结束,谢谢欣赏
唐、元、明的三次战役
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上的百济联络委人(日本人)共击与唐
交好的新罗,唐军增援,在白江口一战打败日本水师,日军战 艇全军覆没。《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退委兵于白江 之口,四站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涨天,海水皆赤。” 这促 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间未有侵入朝鲜半岛,从此委人对 唐俯首,不断派遣遣唐使来学习。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间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高品质贸易外更突出精神 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 书法、医学以及诗歌等。甚至日文仍沿用汉字的草书 进行文字传播。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历次 遣唐使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可见日本不仅在地理上 一衣带水而且文化认同上与中国有着较深的认同感, 这不难想象日本对于中国与中国的侵略为什么显得渴 望和执着。在大体上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 为侵略领土和同化某个民族提供了便捷的门径。
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掠夺,使日本在华贸 易的渐渐落后,给日本的外贸与经济带来严 重的影响。1920一1929年间,日本连年入超 ,累计额共达32.6亿日元:殖民掠夺也无法 弥补这一差额,除输出黄金外,就只能举借 外债。
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日本统治集团已经作出了发动侵华战争 的重大决策,而其后的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日本车那悍然将这一决策 付诸于具体实施而已:
制残余及地主土地所有制,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其 贫困,国内市场十分狭小,以致工业产品的25%一30% 必须送往国外销售,这便决定了日本经济对于国际贸易 的严重依赖性,呈现 “三角贸易”的特征:
日本国内经济危机
对华贸易,一般占日本出口贸易总额的44% 一48%,占日本工业品出口贸易总额的70% 左右。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要求日本天皇俯首称臣,都遭日方拒绝,蒙
古发动“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侵略战争,但最终在日本 充分准备下和意料之外的天灾无疾而终。
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为吞并朝鲜,发动“壬辰倭乱”明朝任
务“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遂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 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告终。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目录
溯源中日关系 战前环境分析 总结
历史上中日渊源
三军次事篇
唐、元、明的三次战役
贸易篇
明治维新前后的中日贸易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篇渊源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
战前环境分析
国内 日本 国际
•经济 •政治
12
地理
文化3
总结

大和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有限的地理空间谋求得发
展,是强烈民族危机感深植在日本人意识行动上。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