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合集下载

日本侵华过程

日本侵华过程

卢沟桥事件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 七事变),开始全 面侵华,嗣后日以重兵三路进 攻华北。
铭 记 历 史
全绝 兵 沟 七 面后 失 桥 月 侵, 踪 以 七 华即 , 北 号 战炮 要 举 当 争轰 求 行 夜 由宛 进 军 , 此平 入 事 驻 开城 宛 演 丰 始, 平 习 台 。攻 县 。 日 击城日军 卢搜军一 沟查借个 桥‘口中 。遭一队 日到名在 本拒士卢
勿 忘 国 耻
铭 记 历 史
13
重要战役
战役 淞沪会战 时间
1937年8月
影响
.

勿 忘 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 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 国 进入了抗日战争 耻
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 胜利。 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 次成功范例 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全国抗战的又一重大胜利, 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 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 出名的战役。
平型关战
1937年9月中旬
忻口战役 台儿庄战役
1937年10月1 3日至11月2日 1938年3月
铭 记 历 史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 日
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 步伐
概述:日本侵华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防御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是战略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 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华史)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华史)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华史)一、知识线索: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1949年)将近110年的历史,是列强侵华的历史,在此期间列强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两次面临“危亡的关头”,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的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二、知识回顾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列强侵略: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此阶段的侵略特点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船坚炮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商品输出为主。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典型事件:(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导火线:虎门销烟爆发的标志: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重大事件: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重要战役及爱国将领:虎门战役关天培人民抗战: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定海战役葛云飞宁波黑水党抗英斗争吴淞战役陈化成镇江战役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最大的影响: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要求修约,遭到拒绝,就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导火线: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重大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时期的侵略。

这一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侵略中国史实归纳[整理]

列强侵略中国史实归纳[整理]

列强侵华史(1840~1953)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归纳列强侵华手段多种多样。

(一)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侵华事变:掌握:每次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标志、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等。

1、发动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1937.7-1945.8):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二)政治侵略:1、强签不平等条约:掌握各条约内容及危害并能根据各条约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如涉及割地、涉及通商口岸、涉及赔款、涉及关税和贸易、涉及传教的条约分别有哪些。

1)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条约(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俄《爱珲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二十一条”(6)解放战争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各个列强签定的条约(1)英国:《南京条约》(1842)、《南京条约》附件(1843)、《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辛丑条约》(1901)(2)法国:《黄埔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辛丑条约》(1901年)(3)美国:《望厦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辛丑条约》(1901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4)日本:《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二十一条》(1915年)、(5)沙俄:《爱珲条约》(1858)、《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中俄改订条约》(1881)、《辛丑条约》(1901)、3)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1)割地类条约。

侵略

侵略
开放。 客 促进中华 刺激民族 观 民族不断 资本主义 学习,出现 -马克思 作 觉醒。 产生与发展。 三次思想解 用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放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前所未 有的震撼,成为“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由此揭 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大条约比较
名称 战争 割地 赔款 特权 影 响
南京 鸦片 条约 战争
甲午 马关 中日 条约 战争
香港岛
2100 关税权 万元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辽东半岛 白银 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 台 湾 二亿 资本输出 半殖民地化 澎湖列岛 两
八国 北 京 白银 辛丑 联军 东交民巷 4.5 条约 侵华 战争 使 馆 界 亿两 注 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对西方列强残暴行径的认识 (1)如何认识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落后 就要挨打,勿忘国耻,青少年学生要奋发图强,努力学 好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强大的祖国。据理力争,通过外 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 (2)如何认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经?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 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行径的实质。 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抹杀侵略事 实的行径,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以史为鉴,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要特点: 1、阶级广泛: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2、普遍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道路。
3、学习内容上具有层次性。由学习西方的技术——政治制 度——思想文化 4、是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5、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华夏教育资源库中日关系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

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

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4,威胁和平发展的因素: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撰改教科书,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例题解析近年来,美、日等国一些政客一再散布“中国成胁论’’,丑化中国形象,阻挠本国企业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甚至通过施压破坏别国与中国的合作。

请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华民族特点两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道路;(1)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二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37年开始,持续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

一、战争背景和经过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危机之中。

社会矛盾加剧,政治动荡不安,外部侵略愈加威胁。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从此,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7年至1940年,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交替。

第二阶段是1940年至1942年,抗战进入低谷期。

第三阶段是1942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力量逐渐壮大,最终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得以胜利结束。

二、战争的意义和影响1. 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二战时期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坚决抵抗,有效地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纵观二战时期,抗日战争其中的牵制和组成部分的作用不容忽视。

2. 中国民族精神和团结精神的反映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和团结精神的最高体现。

面对外敌入侵和危机的威胁,全民族积极响应,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战。

在苦难和艰辛中,中华民族展现了巨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改变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巨大增强。

中国全面抗日并最终胜利,成为亚洲大国,也是反法西斯军事联盟的主要盟国之一。

中国在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得到了提升,也为中国今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和经典事迹抗日战争中有许多英勇的人物和经典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如抗日名将赵登禹、刘伯承、远征军等,以及抗日女烈士罗瑞卿、林希瑾、邓颖超等。

其中,宋庆龄女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权威人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分哪三个阶段

抗日战争分哪三个阶段

抗日战争分哪三个阶段抗日战争分三个阶段防御 1937.7-1938.6相持 1938.6-1945.8反攻 1945.8-1945.8.15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那么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丧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下旬,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缺乏,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阔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1938年9月,中国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时机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那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那么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抗日战争三大阶段

抗日战争三大阶段

“签字场景”
Q
:对于中国的抗战胜利,日本人认为他们是被美国人打败的。这种观点
正确吗?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Q
:原因?
现在的日本青年想要正确理解 近现代史的意愿并不强烈。相 反,对过去的战争漠不关心的 青年正在增加。因为日本不能 正确评价和理解被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所打败一事,导致战 后日本以及日本人对中国观念 极其淡薄。
抗 日 战 争 中 的 著 名 战 役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 (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 (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平型关战斗中,115师某部 的机枪阵地”
第二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 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 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 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 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 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 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 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 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 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 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 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 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 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 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 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 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 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 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 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 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 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 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 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 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 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 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 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 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 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 根据地的进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37.7.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

以军事进攻为主,日军占领平、津之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二百万军队的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

(图:抗战前夕1937)
二、第二阶段:
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

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

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侵略战争之后,速战速决"以武力占领全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

于是了改变战略方针,停止了向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其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以确保其占领区。

日本内阁38年11月.30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大本营颁发了《大陆命令第241号》。

在对中国政、军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方针与
决定。

政治:提出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日、满、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项原则。

军事:决定了"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的方针。

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发表声明(1.16,11.3)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投降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

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公开叛国投敌。

(图:南京伪政府成立仪式;图:汪精卫夫妇的石像)
三、第三阶段: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底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月9日国民党对日正式宣战。

于是,中日战争进行四年以后,具有讽刺意味地终于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日本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对沦陷区的掠夺。

(图:日本侵占区1937至1943)
四、第四阶段:
1944年初到1945年8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和最后战略退却阶段。

日军大本营1944年1月24日发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命令,因为:打通华北到武汉地区的联络路线,便于华北、华中兵力的机动,防止美空军利用桂林,柳州基地攻击日本本土,决定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因此发动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为实施此次作战,日在国内再次动员,编成14个步兵旅团7个相当于步兵连队的野战补充队,补充侵华派遣军,从东北抽调第27师团进入华北归12军指挥,此外还抽调部分空、炮、工、通讯兵、铁道等特种部队参战。

为掩盖此次作战的企图和目的,日进行了各种伪装,扬言要在中国训练后调往南洋作战。

在作好充分准备后4月下旬。

首先开始了打通平汉路的作战。

豫中战役:44.4.17-5.25(河南会战,平汉作战)
河南省的大片国土变成了新的沦陷区
长衡战役:(湖南会战是日军湘桂作战的每阶段)44.5.25-8.8、日作伤亡6.6万人、国民党9.05万人
桂柳战役:(桂柳会战,广西会战、湘桂会战、湘桂会战第二阶段44.9-12)(图:被日军占领的桂林火车站)
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日军一时占领了大片土地。

(图:日本侵占区1944至1945)
敌后解放区军民开始局部反攻。

1945.8.8苏对日宣战出兵东北。

8月6日、8月9日美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

日本政府被迫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

8月14 日,裕仁天皇公布《终战诏书》,关东军司令部15日收听到诏书,16日接大本营命令,18日向所属部队下达休战和解除武装的命令。

(图: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图:日军递交投降书;图:东京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