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四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

合集下载

苏轼《赤壁赋》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赤壁赋》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赤壁赋》全诗翻译赏析【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喝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佳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停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水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此刻何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量。

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何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可以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季,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坐船在赤壁游乐。

清风慢慢吹来,江面水波沉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涨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彷徨。

白茫茫的雾气笼盖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漂浮,多么辽阔呀,像是腾空乘风飞去,不知将逗留在哪处;多么俊逸呀,仿佛变为了神仙,飞离凡间,登上仙境。

苏轼《赤壁赋》原文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赏析苏轼《赤壁赋》原文赏析导语:《赤壁赋》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赏析的佳作,而在《赤壁赋》中,也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反映苏轼的扎实文学功底。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赤壁赋》原文的赏析,欢迎阅读!《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赏析: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赤壁赋》第四段段意新探

《赤壁赋》第四段段意新探
不 属 于 自己 的 东 西 , 自己 不 去 占有 , 那 些 无 法 被 自己 占有 的事 物 是 不 能 给 自己带 来 快 乐 的 ,
因此就算 自己活得再长再久 , 也无法享受完所 有 快乐 。既 然 这 样 , 不 如抓 住 现 在 , 好 好 享 受 那 些可 以 随意享 受 的事 物 , 于是 苏 轼 自然地 就
又何 羡 乎 ” 就 已经 完 成 了对 客 人 “ 哀吾 生 之 须 臾” 的解 答 。那 他 为 什 么 还 要 接 着 说 “ 且 夫 天
人, 告诉 他 从 不 同角 度 看 事 物 , 所 有 事 物 都 是 无 穷尽 的 , 因此 不 必 羡 慕 长 江 。然 后 , 告 诉 他 从 事物 的 所 有 权 来 看 , 每个事物 都是有主 的,
个 原 因 。因为 游 赤 壁 的 “ 乐” 才 生 出 了人 生 短 暂的“ 悲” 。人 之所 以会 向往 长 生 , 正 是 想 要 长
豁达 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后 , 作者又从天地 间万物各有其主、 个人不能强求予 以进一步 的 说明。那么什 么为我们 所有 呢?江上 的清风 有声 , 山间的明月有色 , 江 山无 穷 , 风月 长存 , 天地无私 , 声色娱人 , 我们恰恰 可 以徘 徊其间 而 自得 其乐 。
也 就不 必 “ 哀吾 生之须臾” 了 。这 表 现 了 苏 轼
要 弄 清楚 客人 发 出 “ 人生苦短” 感 叹 的根 本 原 因是 什么 。纵 观全 文 可 以看 到 , 客人 之 所 以会 发 出人 生 苦 短 的 感 慨 , 是 因为 想 到 了曹 操 , 而 他 之 所 以会 想 到 曹 操 正 是 因 为 他 和苏 轼 在 游 赤壁 , 在饮 酒 唱歌 ( 文章第一 、 二段) 。赤 壁 的 美 景及 乐 事 是 激 发 客 人 感 叹 人 生 苦 短 的 另 一

赤壁赋第四段说明的哲理

赤壁赋第四段说明的哲理

赤壁赋第四段说明的哲理1.引言《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欣赏。

其中第四段是最为独特而深远的部分,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价值观。

本文将围绕赤壁赋第四段进行说明,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2.赤壁赋第四段内容概述第四段以写景交代背景,接着作者苏轼开始描述水上战斗的壮观景象。

赤壁之战激烈异常,双方船舰冲撞,火光烈焰闪烁,战场上弓弩声、刀兵声、号角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热烈的画面。

然而,作者并不将注意力放在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上,而是通过描写赤壁战争中的自然景色和士兵们的乐观情绪,表达了对和平与人性的思考。

3.和平的价值在战争的背景下,赤壁赋第四段引发我们对和平的深思。

面对战争,士兵们依然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表现出顽强的乐观情绪。

这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珍惜,同时也启示我们珍爱和平、追求和谐的重要性。

4.自然的力量赤壁赋第四段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火光闪烁、汹涌的江水和波浪拍击岸边的场景,突出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这提醒着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敬畏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生态。

5.乐观的心态赤壁赋第四段中士兵们表现出的乐观情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尽管战争残酷,他们仍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追求内心的宁静。

这启示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寻找人生的快乐和平静。

6.人性的光辉赤壁赋第四段中所描绘的士兵们的情感交流和彼此支持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面对战争的考验,他们能够团结一致、相互帮助。

这点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给我们以深思,促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关注他人的需要,以友爱和合作为基础,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

7.结语通过对赤壁赋第四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和平、自然、乐观和人性是赤壁赋中的重要主题,对于现实生活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的同时,应该珍爱和平、尊重自然、保持乐观,并大胆发扬人性的光辉,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作出贡献。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段落大意: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结构图示。

赤壁赋节选【清代】阮元骈体文

赤壁赋节选【清代】阮元骈体文
骈体文
赤壁赋 节选
清代 阮元
第一段
丁丑之春,余从鄴下移节武昌。复以簡兵之行,溯襄、鄖、 彝陵,操舟师下荆州,乘风东歸,过所谓赤壁者。慨然歎 曰: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余所经之地,古皆篡竊于曹公,维彼亂世,实生奸雄,揽 兹陈迹,不知感慨之何从也。斯壁也,抗洞庭之北,据監 利之东,衆山凝碧,绝壁留红,春江晓開,殘月落弓。戈 船偃旗,军堠静烽,天下治平,舟楫盡通,东吴西蜀,往 来憧憧。
THANK YOU!
第三段—第四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大 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和 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翰 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后曰: “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任漕运总督,二十一年(1816)任湖广总督,次年改任 两广总督,后任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 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 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赤壁赋赏析(精选九篇)

赤壁赋赏析(精选九篇)

赤壁赋赏析(精选九篇)赤壁赋赏析(一):《赤壁赋》共分四段。

全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之下,以“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展开写景与议论。

最终阐释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第一段总的来说是写景,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试想浩渺长江上,有一叶孤舟,乘着清风悠悠荡荡。

不多时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

孤舟上有两个人站在船头迎风畅饮,喝到高兴处,还能朗声背诵出《诗经》里描述月出的句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觉得心中畅快,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呢?我们常常说,小酌怡情。

酒能让人心境愉悦。

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同样小酌过的朋友大概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

所以,他们喝得高兴了,就扣着船舷放声而歌。

第二段就从写景转入议论。

和一般的议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轼巧妙地经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将谈论的话题有逻辑地抛出,一方面又根据抛出的问题,构成思辩的探讨。

这种行文方式,把严肃的问题转化成包罗万象的清谈,我们之后人再读文章时,不仅仅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顺着谈论的资料发散思维,想出自我的答案来。

人在赤壁,很难不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我们先不管苏轼游览的这个赤壁到底是不是古战场,对于宋朝人苏轼来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事件。

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离我们此刻生活的2019年,也才过去了651年。

所以,能够这样说,宋朝人苏轼看待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比我们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还要遥远。

比苏轼稍微早两三百年的唐朝人张若虚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样的心境,当时身在赤壁的苏轼也感受到了。

所以他才会问:“何为其然也?”因为对他来说,八百多年前,曹孟德就在那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但此刻那里仅有一轮明月、一叶孤舟,和两个饮酒对谈的人。

后赤壁赋第四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后赤壁赋第四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 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 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 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尾八个字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 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ANK YOU!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 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 ………………………………………………………
《后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 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记 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 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 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 大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 和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 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 后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 侍郎,经筵讲官,浙江、河南、江西巡抚,国史馆总纂。
• 嘉庆十一年(1812年)任漕运总督,二十一年(1816年)任湖广总督,次年 改任两广总督,后任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 居,道光帝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 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清道光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湖南的张世准另有一番议论: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 樵。” 作者上联怪周瑜没用,没有把曹操火烧在赤壁,若果真如此,赤壁没有如此美了。下联咒王安 石早死,让东坡做宰相,那末也就没有后来的《赤壁赋》了。假设归假设,道出了作者的一番 心意。 湖北黄冈举人薛瑞璜的一副长联,即俗且雅: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称达 者;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其 道乎。” 上联一开始说两句“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问,谁象东坡一样旷 达,“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下联作者说自已“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只要心 胸开拓,将世上的一切都看淡些,过得自由畅快就行了。 现代人,安徽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白启寰老师写的一联很有特色: “因人成事,黄盖计,孔明术,鲁肃忠,庞统谋,曹氏三军难一战;以弱胜强,仗风威, 用火攻,得地利,倚水势,周郎一炬奠三分。” 联语强调凡事都是人干的,孔明与庞统的计谋,有谁能敌?!用“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竟将 聪明才智过人的曹操也瞒过了,曹操哪有不坏的道理?!周瑜兵少,巧用天时地利人和,大破 曹军,从此三分天下。白老师此联写的是武赤壁,与文赤壁对应来读,对江山名胜多一分了解。
戈船偃旗,军堠静烽,天下治平,舟楫盡通, 东吴西蜀,往来憧憧。
………………………………………………………
………………………………………………………
文赤壁,位于古城黄州(湖北省)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 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西晋初年,龙骧将军 蒯思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始建江馆,后代多有增建。北宋元丰三上(1080年),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 期间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此得名。后修建多座纪念建筑。南宋末毁于 兵燹,元、明、清三代屡毁屡建。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二赋堂、坡仙亭、睡仙 亭、问鹤亭、酹江这、放龟亭、挹爽楼、涵晖楼、留仙阁、鸟石塔、栖霞楼等。
国学 骈体文
赤壁赋
第四段
清代 阮 元
作品赏析
• 历史上湖北有文赤壁与武赤壁两处名胜,武赤壁在湖北蒲圻,是三 国时,孙刘联合,用火攻大破曹军之地。文赤壁就是黄冈的东坡赤 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居黄州,常游此地赋诗感怀,有名的《前 后赤壁赋》与《水调歌头》词(赤壁怀古),写的就是当时游玩此 地的情景。文赤壁倒比武赤壁出名,许多文人学士吟诗撰联,明清 两代文人的对联尤多。
• 1817年 二月 阮元于湖广总督任内,著《江堤说》。任 湖广总督期间,为避免水患,阮元组织民众修武昌江堤, 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等水利工程。
• 清乾隆进士,历任两广、云贵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博学多才的阮元却道: 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破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鸣咽,吹残后夜洞箫声。” 作者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泛舟,仍然能感觉到当年东坡夜游赤壁的趣味,只是“孤鹤影”与“洞 箫声”,倒有几分凄凉的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