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赋节选【清代】王夫之骈体文
合集下载
避地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黄宗羲骈体文

泊牡砺之滩头兮,昔光尧于是乎至止;数百年若 旦暮兮,诚流涕而不能已。
………………………………………………………
………………………………………………………
《避地赋》大约作于康熙十三、四年间(1674—1675年),黄宗羲已逾花甲之年,在经历了无数 磨难之后,主人公在忆及世间沧桑之时,难免会有无穷的人生感慨。刚开始安定下来,似乎结束 了“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的漂泊生涯,然好景不长,安居生活还不到十年,三藩之乱又起, 波及浙江。为避兵祸,黄氏奉母转徙四方。抚今追昔而作此赋,对入清以来的30余年间自己的避 地生涯作了如实的书写。昔之避党祸,此时避干戈,今昔之事相联系,正说明当年东行日本”避 仇“之事是肯定无疑的。
国学 骈体文
避地赋
第十一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避地赋》叙述了黄宗羲渡日本的路线、情景和感想。谈到由于日 本当时“销兵忘战”,“粉饰隆平”,“风俗侈汰”,而致使东行 毫无成果,不得不“返旆西行”。《日本乞师记》也谈到,日本 “承平久矣”,“多忘武备,岂肯渡海为人复仇”。这说明黄宗羲 日本之行是为乞师复仇。
作品赏析
• 《避地赋》以黄宗羲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叙述了从“逢家难于髫年”至“奉老母而窜于海隅”, 即十七岁(1626年)父遭阉难到六十五岁(1674年)避地海滨泗门的近半个世纪艰辛坎坷的 人生历程。赋的背景正是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从内容上显出家难与国事紧密相联, 个体的际遇与社会的动荡难以分离。在这篇赋中,随着赋主流离播迁的生活情景,似乎让人又 体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氛围,在人们的眼前重浮起许多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魏阉专权, 忠良遇害,“蘭芽之方茁兮,霜雪从而萎焉”;甲申之变,南都弘光立国,然奸佞当道,东林 遭殃,“我亦何罪何辜兮,窃独罹此横流”,尽管“朝不坐宴不与兮”,然还是“榜朝堂而名 捕兮,围门闾以戈矛”,险些丢了性命;甲乙之际,追随鲁王,终不能挥戈止日,遂鲁阳之望, “经乱礁之岞崿兮,想文山之竭蹶”,禁不住“诚流涕而不能已”;而“避地于万山”的生活, “林花莫不为之憔悴,处处哭声,朝朝丧櫘”,其情形犹如“严霜倒飞,白发孤灯”;而隐姓 埋名的日子,只能是“古松流水、算子铿然,悲屠龙之技兮,谨世外之可传”,内心深处一直 保持的苦节,“天亦不怜其迟暮”;“三藩之乱”,遑无宁日,“百毒一时而汇”,“蚍蜉欲 撼大树”,百姓流离失舍,“桑梓滌而无类”,不得已又扶老携幼避地海隅。这数十年间,可 谓“无年不避,避不一地”。作者在末尾中有道:“盖闻承平之父老兮,终身不见夫兵革,独 丧乱之于余兮,前未往而后追”,表现出因丧乱而避地所带来的莫大痛苦与悲凉以及热切祈盼 治世的复杂心赏
………………………………………………………
………………………………………………………
《避地赋》大约作于康熙十三、四年间(1674—1675年),黄宗羲已逾花甲之年,在经历了无数 磨难之后,主人公在忆及世间沧桑之时,难免会有无穷的人生感慨。刚开始安定下来,似乎结束 了“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的漂泊生涯,然好景不长,安居生活还不到十年,三藩之乱又起, 波及浙江。为避兵祸,黄氏奉母转徙四方。抚今追昔而作此赋,对入清以来的30余年间自己的避 地生涯作了如实的书写。昔之避党祸,此时避干戈,今昔之事相联系,正说明当年东行日本”避 仇“之事是肯定无疑的。
国学 骈体文
避地赋
第十一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避地赋》叙述了黄宗羲渡日本的路线、情景和感想。谈到由于日 本当时“销兵忘战”,“粉饰隆平”,“风俗侈汰”,而致使东行 毫无成果,不得不“返旆西行”。《日本乞师记》也谈到,日本 “承平久矣”,“多忘武备,岂肯渡海为人复仇”。这说明黄宗羲 日本之行是为乞师复仇。
作品赏析
• 《避地赋》以黄宗羲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叙述了从“逢家难于髫年”至“奉老母而窜于海隅”, 即十七岁(1626年)父遭阉难到六十五岁(1674年)避地海滨泗门的近半个世纪艰辛坎坷的 人生历程。赋的背景正是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从内容上显出家难与国事紧密相联, 个体的际遇与社会的动荡难以分离。在这篇赋中,随着赋主流离播迁的生活情景,似乎让人又 体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氛围,在人们的眼前重浮起许多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魏阉专权, 忠良遇害,“蘭芽之方茁兮,霜雪从而萎焉”;甲申之变,南都弘光立国,然奸佞当道,东林 遭殃,“我亦何罪何辜兮,窃独罹此横流”,尽管“朝不坐宴不与兮”,然还是“榜朝堂而名 捕兮,围门闾以戈矛”,险些丢了性命;甲乙之际,追随鲁王,终不能挥戈止日,遂鲁阳之望, “经乱礁之岞崿兮,想文山之竭蹶”,禁不住“诚流涕而不能已”;而“避地于万山”的生活, “林花莫不为之憔悴,处处哭声,朝朝丧櫘”,其情形犹如“严霜倒飞,白发孤灯”;而隐姓 埋名的日子,只能是“古松流水、算子铿然,悲屠龙之技兮,谨世外之可传”,内心深处一直 保持的苦节,“天亦不怜其迟暮”;“三藩之乱”,遑无宁日,“百毒一时而汇”,“蚍蜉欲 撼大树”,百姓流离失舍,“桑梓滌而无类”,不得已又扶老携幼避地海隅。这数十年间,可 谓“无年不避,避不一地”。作者在末尾中有道:“盖闻承平之父老兮,终身不见夫兵革,独 丧乱之于余兮,前未往而后追”,表现出因丧乱而避地所带来的莫大痛苦与悲凉以及热切祈盼 治世的复杂心赏
燕赋节选【清代】李雯骈体文

第五段
省略
第六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李雯(1607—1647),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 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 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被 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阁中书舍人,充顺天乡 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 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蓼斋 后集》五卷。
THANK YOU!
清代骈体文
燕赋
节选
清代 李雯
第一段
• 若夫春草靃靡,明风澹淡。朱轩磬而迎飚,总帷舒而承旦。 爰有娀之逸鸟翩惠,然其方来理戍削之轻翰,弄玄景之徘 徊。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顾玉箧其若就,望流苏而寡猜。揽缁素之慧质,飘流风而 容与。屡振舞之娑娑,杂飞英而语语。经北林之逶迤,回 南荣以燕处。载下上其好音,爰命俦而召侣。
第三段
• 若乃玄土成構 ,毳毛承裀,紫襟微杼,黄口载新。或五或 七,争哺舍歆。少焉!出翼翔乎中林,分纤条之弱果,掠 碧波之青蘋。披芙蓉而碍羽,并翡翠而超吟。非金丸之可 拟,在画栋而弥珍。
第四段
省略
• 于是朱兰始衰,碧蘅将谢,玉露戒晨,清琴永夜。惟此鸟 之何知,畏秋风之始下。与圃扇并违,眷珠帘以终迈。
海市赋第十七段赏析【清代】黄宗羲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海市赋
第十七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海市赋》作于康熙八年(1669年),记叙黄宗羲于“己酉(康熙八年)之冬, 观海达蓬”未果,遂倾听同游者的描述。在“山僧四、五,指点空濛”之中, 有木源者言海上出现“为城”“为楼”的奇幻景象,有汪道者叙述海市里“亦 有单门聚落,忽然而来,屋瓦参差、门户洞开”之景观,有续宗者见海市变化 多端,“少焉变为城郭,中引长桥,值刺史之行部,或中丞之入朝,呜笳列驺, 夹毂喧嚣”,还有普陀僧所见“览观大洋,湧起宝塔,四面构栏,七重鞺鞳” 之奇观。海市蜃楼诸种怪异、变幻之奇景,世人多惑之而不解。黄宗羲却十分 明确地在“或曰”中予以解释,有云:“此何理也?余曰:夫积块之间,红尘 机巧,菁华销铄,犹且群牛飞鸟,野马磅礴。”将海市蜃楼现象归结于“红尘 机巧”之一变化,不失为具唯物倾向的观点,而且在赋末还指出“此固蛟龙之 所不得专,天吴蝄象之所不能作,况蜃之为物甚微,吐气更薄乎?”驳斥海市 奇观为所谓“蛟龙”,“天吴蝄象”及海“蜃”所成的世俗愚见,亦是站在较 一般市民为高的与迷信意识相对立的思想境界。
•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 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 《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 《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作品赏析
• 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景象.而不少人却以此为 神奇来宣传洞天福地 的虚幻迷信。《海市赋》先描述海市的迷人景观,然后说明出现海 市 的原因: 或问:此何理也?余日:夫积块之间。红尘机 巧。菁 华销铄,犹且群单飞鸟,野马磅礴。彼大海 空灵。神明郛廓,百色 妖露,岂能牢落。意指天地间变幻流动之气。就是说,海市 这种自 然界的奇幻景象的出现.乃是气之变化流动 所致.非神力所为。宋 代科学家沈括曾以“云气” 解释闻名遐迩的蓬莱海市.说: “登 州(今山东蓬 莱县)海中。时有云气,如官室、台观,城堞,人 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梦溪 笔谈》)据现 代科学知识,海市景观是由于光线经 不同密度的空气层而发生显著 折射而出现的.完全 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沈括和黄宗羲用气化来 说明 海市的成因。
菊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二部分【清代】林愈蕃骈体文

•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 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 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 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 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 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 因为之赋,才疏词简,颇未尽乎物理,然清姿劲节,则予 实心知其意焉。半畝结庐,環堵为居。何长物之悦人目, 惟秋英之伴我臞。彼其姿標白贲,德蕴黄中。吞沆瀣而餐 朝露,傲栗烈而拂秋风。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林愈蕃,清代医家。字青山,号涧松。四川中江人。初习儒,后因家贫辍学,改研医药。有医 名,尤精医方。着有《医方集要》、《医方录验》等。
• 《丰谷井登山有作》:一区湫隘苦羁留,好友相携上岭头。放眼游观天大地,澄心默悟古今浮。 青烟轻重横盐灶,红树高低映藋洲。此日临风惟把臂,前途谁与共登楼?
• 诗人欲乘舟往他处,不料秋冬水枯,无法成行。好友相邀,登上丰谷井的放羊山,放眼一望, 天地开阔,于是心胸开阔,神游古今,浮想连翩。往山下看,盐井青烟燎绕;往远望,江岸枫 林红叶似火,江心小舟芦苇飞花。睹此美景,诗人把臂致谢友人好意。
THANK YOU!
因为之赋,才疏词简,颇未尽乎物理,然清姿劲节,则予实心知其意焉。 半畝结庐,環堵为居。何长物之悦人目,惟秋英之伴我臞。彼其姿標白贲, 德蕴黄中。吞沆瀣而餐朝露,傲栗烈而拂秋风。
………………………………………………………
………………………………………………………
国学 骈体文
菊赋第二部分清代 林 Nhomakorabea蕃概述 ▍summary
• 因为之赋,才疏词简,颇未尽乎物理,然清姿劲节,则予 实心知其意焉。半畝结庐,環堵为居。何长物之悦人目, 惟秋英之伴我臞。彼其姿標白贲,德蕴黄中。吞沆瀣而餐 朝露,傲栗烈而拂秋风。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林愈蕃,清代医家。字青山,号涧松。四川中江人。初习儒,后因家贫辍学,改研医药。有医 名,尤精医方。着有《医方集要》、《医方录验》等。
• 《丰谷井登山有作》:一区湫隘苦羁留,好友相携上岭头。放眼游观天大地,澄心默悟古今浮。 青烟轻重横盐灶,红树高低映藋洲。此日临风惟把臂,前途谁与共登楼?
• 诗人欲乘舟往他处,不料秋冬水枯,无法成行。好友相邀,登上丰谷井的放羊山,放眼一望, 天地开阔,于是心胸开阔,神游古今,浮想连翩。往山下看,盐井青烟燎绕;往远望,江岸枫 林红叶似火,江心小舟芦苇飞花。睹此美景,诗人把臂致谢友人好意。
THANK YOU!
因为之赋,才疏词简,颇未尽乎物理,然清姿劲节,则予实心知其意焉。 半畝结庐,環堵为居。何长物之悦人目,惟秋英之伴我臞。彼其姿標白贲, 德蕴黄中。吞沆瀣而餐朝露,傲栗烈而拂秋风。
………………………………………………………
………………………………………………………
国学 骈体文
菊赋第二部分清代 林 Nhomakorabea蕃概述 ▍summary
纨扇赋节选【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第三段
• 揀轻纨而胶合,屈湘筠以璧,偕餙以锦边,嵌以琼瑰。昔 欢重结,新式偏佳。乘时将用,在匣初开,婵娟就列,婕 妤咸来,揽持玉手,还往瑶阶。
第四段
• 乍粘蝶粉,复映桃腮。云鬓半遮,喜清风之拂面。锦诃斜 掩,讶明月之投怀。则有簟滑琉璃,帘垂翡翠。公子纳凉, 佳人薄醉。珠将滴而汗融,金不寒而钏坠。
THANK YOU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秋,病初起,沦茗相对, 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具 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成婚。景 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应 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其诗文集刊刻于康熙五 十八年(1719),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可知 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高景芳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清代骈体文
纨扇赋 节选
清代 高景芳
第一段
• 若夫齐地宜桑,蚕月载绩,作繭盈筐,缲丝满室。既上机 以入扣,敢偷安而自佚。轧轧梭鸣,燦燦光溢。铢积寸累, 经稠纬密。纔看半段,忽已成匹。从晨达宵,工夫专壹。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于是巧匠制器,良工取材,长短合度,洁素堪裁。抽藤以 束,削竹为胎。团圞样蹙,光圆柄楷。
蚁斗赋第四段赏析【清代】王夫之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蚁斗赋
第四段
清代 王夫之
作品赏析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叛将吴应麒与诸将江义、巴养元、杜辉驾巨舰200,乘风攻打柳 林嘴。察尼令水师乘轻舟,等吴舰接近,发炮击打,将吴舰击毁过半,吴兵皆入水死。吴应麒 又率5000人在高家庙渡江,攻打陆石口,将军鄂内、署前锋统领杭奇率师拦截,吴应麒败走。 察尼又乘机施展反间计,吴应麒因怀疑杀数将。湖广总督蔡毓荣捐买木植数千棵,打桩做牌, 拦截上流。十二月中,吴军来援,势盛,见水陆戒严,不能飞渡,败回。岳州城内叛军弹尽粮 绝。
• 《蚁斗赋》作于1680年,其时清军已经收复衡阳,“三藩之乱”即 将平定,因此,赋中所写“蚁斗”很可能是吴三桂与 清之间战争的 隐喻,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他在析蚁斗之因后为 什么要加写一层论应 对之方了,或许他确实是在为准确预测 “三藩之乱”的结局感到得 意,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卷入这场类 似于斗的战争。
愤极纷纭,危偏婥妁。委佗棼藉,绵蜒闪霍。 引绳孤径,凌蹙驱薄。神髓不分,内外交韄。
………………………………………………………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诏责尚善出师无功,令率所部驻长沙,而以岳乐统军取岳州。尚 善请率舟师克岳州自效。七月,吴三桂部将杜辉等来犯,尚善遣军迎击,并命水师前来会战,于 洞庭湖败叛军,杜辉败走。八月,尚善卒于军。清廷命贝勒察尼代安远靖寇大将军,准备进攻岳 州。察尼制定方略:舟师入湖,断敌饷道,于岳州城四周,围以木筏,立木桩,列火炮,用小船 巡警,长久围困。这一方略得到清廷批准,清廷并令副都统关保前来济师。八月,吴三桂病死。 九月十一日,康熙帝改变原方略,命急取岳州。察尼采采纳降将林兴珠的策略,率领官兵3万、鸟 船百艘、沙船400余艘,以其半泊君山,截常德、华容之道;以其另一半泊扁山香炉峡、布袋口等 地,并沿九贵山立营,以断湘阴、长沙之道。水陆绵亘百里,岳州饷竭援穷。
七戒其五史学第四段赏析【清代】凌廷堪七体赋骈体文

其例也,持择矜慎而寓褒贬,分正闰者不取焉。其事也,宏赡赅博而论邪 正,评善恶者不与焉。此亦天下之大典钜文也,子能出而与之究殚平? 处士曰:间尝学之而不能偏观也。
………………………………………………………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凌廷堪自歙县由杭州回校浦,客居扬州,开始撰写《元遗山年谱》初稿, 时与阮元相识,成莫逆之交。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京师,名公世卿、通儒雅士时在京中者悉 爰重交纳,居京数月,名噪一时。经程晋芳推引,受业翁方纲之门,致力于经史之学。乾隆四十 九年(1784)作客扬州,汪中与凌廷堪相见,辩论古今,深为折服。汪中赞扬说“今得君合十有 七矣,”为人器重如此。
作品赏析
• 凌廷堪《七戒》前有一序言,除了历数七体发展演变之迹, 并作评论外,还说明了创作动机:“ 廷堪赋质椎鲁,专嗜 礼经,群籍纷纶,无暇旁及。客有以书画、辞章、性理、 经济、史学之等相劝勉者,于是拟《七发》之体,为《七 戒:》一篇以答之,兼用自励焉,非敢与古人较得失 也。” 从此可知,《七戒》也是一篇以讲论学问为主的七 体作品。“ 从宜处士” 与“ 增美上卿” 分别围绕书画、 辞章、性理、经济、史学、六艺五经、礼学等题材内容来 进行探讨,最后归之以礼,这本就是作者的为文目的,也 是与作者崇尚的思想密切相关的。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为板浦许氏, 祖父死后,其父凌昌来板浦外祖许世贞家经营盐业。凌出生在板浦,少赋异禀, 读书一目十行,年幼家贫,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开始读书。稍长,工诗及骈散 文,兼为长短句。仰慕其同乡江永、戴震学术,于是究心于经史。乾隆五十四 年(1790)应江南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例授知县,自请改为教职,入选宁 国府学教授。之后因其母丧到徽州,曾一度主讲敬亭、紫阳二书院,后因阮元 聘请,为其子常生之师。晚年下肢瘫痪,毕力著述十余年。青年时曾习学经商 不成,便发愤读书,常与板浦的一些有名青年学者登山观海,切文唱诗,如 《云台二十四景》、《登谢禄山观海》等。
………………………………………………………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凌廷堪自歙县由杭州回校浦,客居扬州,开始撰写《元遗山年谱》初稿, 时与阮元相识,成莫逆之交。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京师,名公世卿、通儒雅士时在京中者悉 爰重交纳,居京数月,名噪一时。经程晋芳推引,受业翁方纲之门,致力于经史之学。乾隆四十 九年(1784)作客扬州,汪中与凌廷堪相见,辩论古今,深为折服。汪中赞扬说“今得君合十有 七矣,”为人器重如此。
作品赏析
• 凌廷堪《七戒》前有一序言,除了历数七体发展演变之迹, 并作评论外,还说明了创作动机:“ 廷堪赋质椎鲁,专嗜 礼经,群籍纷纶,无暇旁及。客有以书画、辞章、性理、 经济、史学之等相劝勉者,于是拟《七发》之体,为《七 戒:》一篇以答之,兼用自励焉,非敢与古人较得失 也。” 从此可知,《七戒》也是一篇以讲论学问为主的七 体作品。“ 从宜处士” 与“ 增美上卿” 分别围绕书画、 辞章、性理、经济、史学、六艺五经、礼学等题材内容来 进行探讨,最后归之以礼,这本就是作者的为文目的,也 是与作者崇尚的思想密切相关的。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为板浦许氏, 祖父死后,其父凌昌来板浦外祖许世贞家经营盐业。凌出生在板浦,少赋异禀, 读书一目十行,年幼家贫,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开始读书。稍长,工诗及骈散 文,兼为长短句。仰慕其同乡江永、戴震学术,于是究心于经史。乾隆五十四 年(1790)应江南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例授知县,自请改为教职,入选宁 国府学教授。之后因其母丧到徽州,曾一度主讲敬亭、紫阳二书院,后因阮元 聘请,为其子常生之师。晚年下肢瘫痪,毕力著述十余年。青年时曾习学经商 不成,便发愤读书,常与板浦的一些有名青年学者登山观海,切文唱诗,如 《云台二十四景》、《登谢禄山观海》等。
雁来红赋节选【清代】黄宗羲骈体文

THANK YOU!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 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 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 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 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 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 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 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 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 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 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儿子百家进曰:天下之物无大小,未有不得一畅发其精华 者也。彼草木之甚微,或花或叶,必蒙一时之咨嗟;况夫 魁梧长者,而有终身于风沙!奈何不能安静待时,急流俗 之喧哗?余乃喟然叹曰:汝以其妖光夺目,冶色欺人,乃 精华之得发耶?方其云惨惨而欲凝,月黯黯而将压,莫诉 霜饕,谁怜雨劫?
骈体文
雁来红赋 节选
清代 黄宗羲
第一段
• 溽暑初谢,秋声在树。寸寸寒烟,山山灵雨。水潺湲而无 极,天寥泬而如暮。嘹喨兮声满长空,参差兮景留古渡。 蕙兰心死,芙蓉肠断。草则萤去情亡,叶乃根离恨绊。爰 有弱草,生于阶畔。根老无花,条孤不蔓。埋菭藓所不辞, 招苋陆以为伴。于斯时也,忽然露奇,遂尔目换。黄疑晓 莺坐树,红若春鹃哭旦。蜀锦出濯,霞光方乱。几登群卉 之目,岂特百草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