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赋第三段赏析【清代】袁枚骈体文
合集下载
春阴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庄棫骈体文

更流潦之纵横兮,还屏息于中闺。茅霑溼于霖雨兮,憯蔀屋之 可悲。羌初服之既成兮,复凄凄兮我衣,又云霰之迭至兮,曾 不知其何时。谓羲仲之迥辔兮,何西陆之日移。
………………………………………………………
………………………………………………………
庄棫论词比谭献更重视"比兴"。他为谭献的《复堂词》作序,其中就特别说到:"家国身世之感, 未能或释,盖风人之旨也。"——清·庄棫《复堂词序》关心国家,关心自己身世的这种感受,无法 解脱。这时风人,实际上就是斯人,词人,指的是从《国风》里的"风人",这个宗旨。但是,他说 呢,"世之狂呼叫嚣者,且不能知仲修之诗,乌能知仲修之词哉?礼义不愆,何恤乎人言。"—— 清·庄棫《复堂词序》且不能知谭献之诗,仲修就谭献,谭献字仲修。他又说,"夫义可相附,义即 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托志帷房,眷怀君国。"——清·庄棫《复堂词序》喻,比喻,"喻"可 以专指喻即不广。他说虽然一直从宋以来,有很多人,但是能够合乎这个比兴之旨的"合者鲜矣。"
THANK YOU!
骈体文
春阴赋 第三段
清代 庄棫
作品赏析
• 南朝 梁简文帝 《侍游新亭应令诗》:“沙文浪中积,春阴江上来。” • 宋 陈与义 《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诗:“世事纷纷人易老,春阴漠
漠絮飞迟。” • 宋曹勋《点绛唇惨惨春阴》:惨惨春阴,画桡寒漾梅风去。冷风吹度。愁入淮
山路。
• 《彷徨·长明灯》:“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 了。”
• 唐·郑谷《水轩》诗:“杨花满牀席,搔首度春阴。”
• 唐·杜甫《假山》诗:“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 元·虞集《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诗:“宫树春阴合,霓旌拂曙来。”
………………………………………………………
………………………………………………………
庄棫论词比谭献更重视"比兴"。他为谭献的《复堂词》作序,其中就特别说到:"家国身世之感, 未能或释,盖风人之旨也。"——清·庄棫《复堂词序》关心国家,关心自己身世的这种感受,无法 解脱。这时风人,实际上就是斯人,词人,指的是从《国风》里的"风人",这个宗旨。但是,他说 呢,"世之狂呼叫嚣者,且不能知仲修之诗,乌能知仲修之词哉?礼义不愆,何恤乎人言。"—— 清·庄棫《复堂词序》且不能知谭献之诗,仲修就谭献,谭献字仲修。他又说,"夫义可相附,义即 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托志帷房,眷怀君国。"——清·庄棫《复堂词序》喻,比喻,"喻"可 以专指喻即不广。他说虽然一直从宋以来,有很多人,但是能够合乎这个比兴之旨的"合者鲜矣。"
THANK YOU!
骈体文
春阴赋 第三段
清代 庄棫
作品赏析
• 南朝 梁简文帝 《侍游新亭应令诗》:“沙文浪中积,春阴江上来。” • 宋 陈与义 《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诗:“世事纷纷人易老,春阴漠
漠絮飞迟。” • 宋曹勋《点绛唇惨惨春阴》:惨惨春阴,画桡寒漾梅风去。冷风吹度。愁入淮
山路。
• 《彷徨·长明灯》:“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 了。”
• 唐·郑谷《水轩》诗:“杨花满牀席,搔首度春阴。”
• 唐·杜甫《假山》诗:“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 元·虞集《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诗:“宫树春阴合,霓旌拂曙来。”
清代袁枚骈体文赋集赏析

清代骈体文
骈体文赋集
袁枚
作品赏析
• 袁枚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 齐名,时称“南袁北纪”。现存文赋八篇,包括《长沙吊 贾谊赋》、 《不系舟赋》、《青山招主人赋》、《秋兰 赋》、《老而无子赋》、《笑赋》、《坐观垂钓赋为庄念 农作》、《铜鼓赋》。
长沙吊贾谊赋节选
• 岁在丙辰,予春秋二十有一,于役粤西,路出长沙,感贾生之吊屈平也,亦为 文以吊贾生。其词曰:
秋兰赋节选
•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 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 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 条数萼,疑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 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 虽幽人其犹未知。
老而无子赋节选
作者简介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 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 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 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 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 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 (1798),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 生”。
• 馀与鱼门舍人齐年交好,俱五十无儿。闻其小妻获雄,为 之心开。乃今秋书来,又已凫殁。揆其心志,愺恅可知。 乃托为元、白相慰之言,作赋寄之,用广其意,亦聊以自 解云尔。
笑赋节选
骈体文赋集
袁枚
作品赏析
• 袁枚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 齐名,时称“南袁北纪”。现存文赋八篇,包括《长沙吊 贾谊赋》、 《不系舟赋》、《青山招主人赋》、《秋兰 赋》、《老而无子赋》、《笑赋》、《坐观垂钓赋为庄念 农作》、《铜鼓赋》。
长沙吊贾谊赋节选
• 岁在丙辰,予春秋二十有一,于役粤西,路出长沙,感贾生之吊屈平也,亦为 文以吊贾生。其词曰:
秋兰赋节选
•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 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 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 条数萼,疑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 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 虽幽人其犹未知。
老而无子赋节选
作者简介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 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 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 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 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 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 (1798),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 生”。
• 馀与鱼门舍人齐年交好,俱五十无儿。闻其小妻获雄,为 之心开。乃今秋书来,又已凫殁。揆其心志,愺恅可知。 乃托为元、白相慰之言,作赋寄之,用广其意,亦聊以自 解云尔。
笑赋节选
敢谏鼓赋第九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廷陔祇辉煌于球磬,聊映带于棘槐,岂知小物之陈列,几经圣 虑之低徊。纔奏渊渊,而岳牧之訏谟。交进初聆,简简而皋夔 之硕畫,偕来于焉。
………………………………………………………
………………………………………………………
《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尧、舜时设鼓于庭,立牌于道,让民众进 谏。以便更好治理国家。比喻提倡直言,推行民主。《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 谤木,立之于朝。” ”“敢谏之鼓”与“诽谤之木”,形式不同,功能则一。据晋葛洪的 《抱朴 子·博喻》记载:“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諫之鼓悬,则直言必献。”由此可见,“谏鼓”、 “谤木”均是尧舜建立的与民众沟通的渠道,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广开言路,倾听民意,鼓励民 众积极进言、谏言,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骈体文
敢谏鼓赋 第九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所谓“敢諫之鼓”,意指尧帝在朝上专门设置了一面鼓,若有人击鼓进谏,他 便会出来接待纳谏。但其中的“敢”字却也道出了其需有纳谏的仁德与胸怀。若二者缺一, “諫鼓”就将沦为虚有其表的摆设。不过从后人对尧的评价中,“諫鼓”的作 用应是卓有成效的。比如白居易的《敢谏鼓赋》云:“鼓因谏设,发为治世之 音;谏以鼓来,悬作经邦之柄。纳其臣于忠直,致其君于明圣。将使内外必闻, 上下交正。于是乎唐尧得以为盛治者也,至矣哉!君至公而灭私,臣有犯而无 欺。讽谏者于焉尽节,献纳者由是正辞。言之者无罪,击之者有时……”
• 尧所立的“谏鼓”,至魏晋时演变为“鸣冤之鼓”,而“鸣冤”已是大于“谏 言”,敢击“鸣冤之鼓”的人,已不单是为舒展心中的“憋屈”,而是为伸张 所身负的“冤屈”了,所需的勇气,自然也与击“谏鼓”时不可同日而语。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
………………………………………………………
《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尧、舜时设鼓于庭,立牌于道,让民众进 谏。以便更好治理国家。比喻提倡直言,推行民主。《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 谤木,立之于朝。” ”“敢谏之鼓”与“诽谤之木”,形式不同,功能则一。据晋葛洪的 《抱朴 子·博喻》记载:“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諫之鼓悬,则直言必献。”由此可见,“谏鼓”、 “谤木”均是尧舜建立的与民众沟通的渠道,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广开言路,倾听民意,鼓励民 众积极进言、谏言,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骈体文
敢谏鼓赋 第九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所谓“敢諫之鼓”,意指尧帝在朝上专门设置了一面鼓,若有人击鼓进谏,他 便会出来接待纳谏。但其中的“敢”字却也道出了其需有纳谏的仁德与胸怀。若二者缺一, “諫鼓”就将沦为虚有其表的摆设。不过从后人对尧的评价中,“諫鼓”的作 用应是卓有成效的。比如白居易的《敢谏鼓赋》云:“鼓因谏设,发为治世之 音;谏以鼓来,悬作经邦之柄。纳其臣于忠直,致其君于明圣。将使内外必闻, 上下交正。于是乎唐尧得以为盛治者也,至矣哉!君至公而灭私,臣有犯而无 欺。讽谏者于焉尽节,献纳者由是正辞。言之者无罪,击之者有时……”
• 尧所立的“谏鼓”,至魏晋时演变为“鸣冤之鼓”,而“鸣冤”已是大于“谏 言”,敢击“鸣冤之鼓”的人,已不单是为舒展心中的“憋屈”,而是为伸张 所身负的“冤屈”了,所需的勇气,自然也与击“谏鼓”时不可同日而语。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铜鼓山赋第二段赏析【清代】曾燠骈体文

• 道光二年(1822),在还乡奉侍年高母亲五年之后,以巡抚衔巡视两淮盐政。六年,召回北 京,以五品京堂候补。十一年,病卒于北京寓所,享年72岁。
• 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义学轩》、《西溪渔隐》各l 卷。其骈文佳作被编入《八家四六文钞》。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骈体文
铜鼓山赋 第二段
清代 曾燠
作品赏析
• 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 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 发现于1978年。
• 《清一统志·安顺府》: 铜鼓山 “相传汉诸葛亮南征,获 铜鼓于此。山半有洞,每阴雨,闻洞中有声”。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曾燠(yù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 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曾廷澐之 子。
• 曾燠自幼聪颖过人,少时随父亲宦游到北京,京城里的曹宿见其诗文秀美,“多折行辈与论 文”,有少年才俊之名。曾燠的仕途是比较顺畅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顺天府乡试, 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派往翰林院研习国书。四十九年任户部主事。五十三年,在为父守孝 满服以后,补湖广司,人值军机处,升贵州司员外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五十七年,朝廷考 核各官政绩,曾燠被定为一等,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后升两淮盐运使。嘉庆十 二年(1807),升湖南按察使。十三年,调湖北。十五年,迁升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再升 贵州巡抚。
蓋勳高於甘八人,而运當四七之際,及乎火德之烬也。河鼓發為枉矢,山鼓哭於醴陵, 銅爵見於漳水,銅人遷於渭城。五銖之錢,不复三足之鼎,未成非有,奇才孰扶,英主 龍起。襄陽馬躍,汉渚章武,得相斯紹。光武諸葛,大名迺同。
• 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义学轩》、《西溪渔隐》各l 卷。其骈文佳作被编入《八家四六文钞》。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骈体文
铜鼓山赋 第二段
清代 曾燠
作品赏析
• 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 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 发现于1978年。
• 《清一统志·安顺府》: 铜鼓山 “相传汉诸葛亮南征,获 铜鼓于此。山半有洞,每阴雨,闻洞中有声”。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曾燠(yù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 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曾廷澐之 子。
• 曾燠自幼聪颖过人,少时随父亲宦游到北京,京城里的曹宿见其诗文秀美,“多折行辈与论 文”,有少年才俊之名。曾燠的仕途是比较顺畅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顺天府乡试, 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派往翰林院研习国书。四十九年任户部主事。五十三年,在为父守孝 满服以后,补湖广司,人值军机处,升贵州司员外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五十七年,朝廷考 核各官政绩,曾燠被定为一等,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后升两淮盐运使。嘉庆十 二年(1807),升湖南按察使。十三年,调湖北。十五年,迁升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再升 贵州巡抚。
蓋勳高於甘八人,而运當四七之際,及乎火德之烬也。河鼓發為枉矢,山鼓哭於醴陵, 銅爵見於漳水,銅人遷於渭城。五銖之錢,不复三足之鼎,未成非有,奇才孰扶,英主 龍起。襄陽馬躍,汉渚章武,得相斯紹。光武諸葛,大名迺同。
擈满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周篆骈体文

第三段
• 假如为镜,可告东施。虫为鼹鼠,鸟为鸬鹚。河海无择, 鱼鰕不私。为机为仑,为声为气,为影为光,何害何利。 扑起长跪,喋喋有辞。器满则覆,月满则亏。满之为害, 扑岂不知被扑者,满致满者儿扑。擅秋毫钱神厌之,埏授 我性,陶赋我命。
• ………………………………………………………………… ………………………பைடு நூலகம்………………………………………
清代骈体文
擈满赋 第三段
清代 周篆
作品赏析
• 扑满,为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类似于现代人使 用的储蓄罐。中国古代有二千多年时间通行的是方孔圆钱。 先民们为储存之便,用陶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 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铜钱即投入其中;有的腹部 还开有一小眼,供插系绳子用,悬吊于梁上。装钱只有入 口,没有出口。钱装满后,则将其敲碎取之。“满则扑 之”,故名“扑满”。
作者简介
• 周篆(1642—1706),字籀书,号草亭先生。先祖居青浦,父周 沣徙乌程(今浙江湖州),周篆后来迁至苏州吴江严墓镇。他少时 聪颖好学,能诗古文,年轻时曾问学于顾炎武,顾氏曾撰《与周籀 书书》,要他务本原之学,求经世致用之道。周篆遂博究经史,所 撰文章多关于治理之法。他的文章切中时弊,且逻辑缜密。《清经 世文编》收其《字说》《浚隋河故道通漕议》诸文。著有《蜀汉书》 八十一卷、《草亭先生文集》二卷《诗集》四卷。《[乾隆]震泽 县志》卷十九、《[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十二有传。
THANK YOU!
书堂赋第一段赏析【清代】毛奇龄骈体文

作品赏析
• 文人书斋不仅几列笔墨、书积千卷,更有精致的「文房四宝」以及清雅精微、 被文人士大夫称为「文房清供」的林林总总的陈设,倘佯其间:「取古人妙迹 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研涌岩泉,焦桐鸣佩 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此者乎?!」
• 文人书斋还讲究陈设。明代高濂说:「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静可爽心神, 宏敞则伤目力,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剑兰一二,绕砌种以 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 七头,以观天机活泼。书室所当置者,画卷旧人山水、人物、花鸟,或名贤墨 迹,各若干轴,用以充架。斋中永日据席,长夜篝灯,无事扰心,阅此自乐。 逍遥余岁,以终天年。」无怪乎宋人赵希鹄要宣称:「吾辈自有乐地」,而这 个「乐地」就是书斋。
国学 骈体文
书堂赋
第一段
清代 毛北周·庾信《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就经黉舍, 略见书当;习武兵栏,偏知剑术。”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达生辞了母亲,又到书堂中去了。”唐·赵嘏《送权先辈归觐信 安》诗:“小斋松岛上,重叶覆书堂。”宋·陆游《戏咏闲适》:“暮秋风雨暗江津,不下书 堂已过旬。”
伊南沙之浩渺兮,麗嵳峩之石城。擷芳丘之蕙華兮,采 尚湖之香蘅。播清芬于北麓兮,揚駿烈于中楹。
……………………………………………………… ………………………………………………………
宋代名臣王安石的“昭文斋”之“昭文”二字语出《左传》:“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此句本 意是形容火形和龙形的纹样,后有雕琢文章之意。陆游书斋名为“老学”,语出《世说新语》“师 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之句,以此提示自己,唯有常学,方能常明。书房,是文人的道场, 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作为具有精神属性的私人空间,读书人用来安 放他们的心,表达他们的个人意趣。就如宋时,司马光的书斋叫“读书堂”,陆游的书斋叫“老 学庵”,听起来又端正又土气,一派做学问的严肃紧张。张岱的“不二斋”,李渔的“芥子园”, 袁枚的“小仓山房”,活泼俏皮,带着通达与享乐的意趣。
麟山赋第三段赏析【明代】袁袠骈体文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三嵕山位于屯留县城西北25千米处,为余吾镇属地。位于北纬36°27′,东径 113°46′,海拔高度1226米,年平均气温9.12℃,自然风景独特,名胜古迹甚 多。东依白晋铁路和晋升太公路,可直达并州;南瞰余吾古镇,乃“三晋通 衢”;北与襄垣为邻;西偎崇山峻岭。三峰鼎峙,一名麟山,一名灵山,一名 徐陵山,按“数峰并峙曰”,三嵕山即三峰所聚之意,故名“三嵕山”。其主 峰在东,即麟山,为丛岭迭峰之首。
• 《淮南子》:“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嵕之山,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三嵕之山即三嵕山,三嵕山就 是今山西屯留县的三嵕山。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因为它是古代确指的一个地理名称。屯留县的三嵕山至少是在唐代 的时候已很出名。《新唐书·地理志》中就写得很清楚,讲“屯留,有三嵕山”。而在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 年到1106年)时,传说中射九日的羿已经被敕封为“灵贶王”神,朝廷有司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都要派官员来到屯 留县的三嵕山举行祭祀活动。灵贶王在当地民间被格外尊崇,人们有时称它为三神庙或干脆叫它为老爷庙,现在该山 依旧俗名老爷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博大的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在讲到屯留县的三嵕山 时,也明确记载:“三嵕山,一名灵山,一名麟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嵕,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 日之所。”
羗九峯之岝峉兮,奠枢位于娄方。揭珍符于薮泽兮,蔽海陬而 枕。江高岑嶻嶭其设险兮,绝陉窙豁以如堂。
……………………………………………………… ………………………………………………………
《潞安府志·卷四·山川》:“三嵕山,在(屯留)县西北四十五里,递高三十里,周三十余里,三 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灵山.相传羿射九乌之所。”山巅有庙,宋崇宁间(1102 年———1106年)封“显应侯”,赐额“灵贶”,每年六月六日有司致祭;明洪武三年(1370年) 改称“三嵕山之神”,敕有司春秋二仲、季夏致祭。泰岱豫洛等邻地异土之众,也于此时长途跋 涉,络绎不绝,前来祭祀。三峰鼎峙,一名麟山,一名灵山,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徐陵山,按"数峰并峙曰",三嵕 山即三峰所聚之意,故名"三嵕山"。其主峰在东,即麟山,为丛岭迭峰之首。
铜鼓赋序文赏析【清代】袁枚骈体文

盖闻寳以徳兴,玉磬收之建武。物因人至,龙泉佩自张华。况 夫鸡娄名文,密须神器,虽陶镕于丹灶,已藏迹于青洪。铜鼓 者,汉伏波征交阯之所铸,而武侯擒孟获之所遗也。然而代逺 年湮,星移物换,商山宛在,谁能复听。鸣钟泗水,依然不复。 再擎古鼎,此皆神灵呵护,必待传人,而亦徳政薫蒸,始邀瑞 物,大中丞金老先生,三江沐徳,百粤铭仁,福云随银瓮,俱 青甘雨共,金船并紫。
• 袁枚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 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 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 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THANK YOU!
作者简介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 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 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 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 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 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 (1798),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 生”。
…………………………………………………
…………………………………………………
清代骈体文
铜鼓赋枚二十一岁,赴桂林广西巡抚金鉷幕中探望叔父袁鸿先生。 在金氏幕中袁枚锋芒毕露,大显奇才。金氏见年青袁枚相貌不俗,欲试其才, 乃命作《铜鼓赋》。袁枚提笔立就,文词瑰丽,才气横溢。金氏大为惊奇,于 是力荐袁枚应博学鸿词之试。当时海内征士二百余人,袁枚年最少。尽管此试 落选,但其“奇才”之名声已鹊起京师。三年后终于金榜题名,脱颖而出。
• 袁枚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 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 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 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THANK YOU!
作者简介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 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 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 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 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 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 (1798),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 生”。
…………………………………………………
…………………………………………………
清代骈体文
铜鼓赋枚二十一岁,赴桂林广西巡抚金鉷幕中探望叔父袁鸿先生。 在金氏幕中袁枚锋芒毕露,大显奇才。金氏见年青袁枚相貌不俗,欲试其才, 乃命作《铜鼓赋》。袁枚提笔立就,文词瑰丽,才气横溢。金氏大为惊奇,于 是力荐袁枚应博学鸿词之试。当时海内征士二百余人,袁枚年最少。尽管此试 落选,但其“奇才”之名声已鹊起京师。三年后终于金榜题名,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 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 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 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 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 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 (1798),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 生”。
…………………………………………………
…………………………………………………
清代骈体文
(1736)袁枚二十一岁,赴桂林广西巡抚金鉷幕中探望叔父袁鸿先生。 在金氏幕中袁枚锋芒毕露,大显奇才。金氏见年青袁枚相貌不俗,欲试其才, 乃命作《铜鼓赋》。袁枚提笔立就,文词瑰丽,才气横溢。金氏大为惊奇,于 是力荐袁枚应博学鸿词之试。当时海内征士二百余人,袁枚年最少。尽管此试 落选,但其“奇才”之名声已鹊起京师。三年后终于金榜题名,脱颖而出。
逺而望之,若朱云離褷于寳鼎。近而察之,若绿羽璘斒于万重。金锁珊枝, 直夺雨工之巧。碧文圆顶,似劳织女之缝。翠生波而欲滴,玉结乳以为容。 副墨抱珠于蔡锦,白象削字于芙蓉。其声则鞺鞳为音,砰訇作韵。霜降钟 鸣,雷出地奋。汉宫击瓦而屋尘皆飞,秦铎驱山而草木悉震。发清机于地 籁,依稀仙阁髙鸣,振元气于鲸鱼,恍若钧天可近。未取木于临平,已闻 声于邺县。于是盛以柽架,置之军府,共鸾书翠,轴以齐留。俪龙篆蜺, 旌以为辅。楼车鼓铎,惊双鹭之蛇门。碧玉浮金,考籥章于毛土。彼夫穆 满遗车于黎野,祖龙失玉于青城。寳玺不传于吴井,玉杯伪设于汉廷。
• 袁枚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 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 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 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THANK YOU!
•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 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
• 据《兴文县志》记载,明王朝的军队万历年间镇压了川南行悬棺葬的民族--都 掌蛮以后,获“铜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顾阿大泣日: “鼓声宏者为上,可易 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 鼓失而蛮运终矣。”《太平寰宇记》载北宋时期居住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俚僚 贵铜鼓,以高大唯贵。……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之。有是鼓者,极为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