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吴敬梓研究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上中下三册。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简爱》《艾青诗选》《水浒传》超全考点梳理(附题目)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简爱》《艾青诗选》《水浒传》超全考点梳理(附题目)

名著导读丨《儒林外史》《简·爱》《艾青诗选》《水浒传》超全考点梳理(附题目)《儒林外史》阅读技法: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代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南。

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鄙薄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放弃自尊的八股学士。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

作品梗概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众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名门望族,世代书香。

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今非昔比,逐渐败落。

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之中。

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一以贯之的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

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封建八股取士制度对部分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来士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儒林外史》表格式导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儒林外史》表格式导读
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学问无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
严贡生
虚伪贪财、六亲不认、
霸道无赖、无恶不作。
©夺别人的猪,强要别人的利钱。②弟弟严监生死后三四天才从省里回来。直到看见衣服和银子,才系了孝巾到灵柩前干号了几声。③给儿子办亲事,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④故意让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⑤欺凌妾出身的弟媳,企图霸占房产。
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范进
热衷功名
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竟喜极发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怯懦麻木
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亳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马二先生,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doc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doc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就其反映的时代跨度而言,从小说“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写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万历四十四年,历时二百四十八年,几乎反映了整整一个朝代的士人生活,这在前此的中国文学史上还未见有。

因此,《儒林外史》可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

作者虽然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安排在明朝,却实实在在是他所生活着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士人生活的图景。

吴敬梓在这部杰出的小说中,描写了他们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心灵的高尚和卑劣、理想的追寻与破灭,从而反映出生活在封建统治阶级怀柔、镇压并用政策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或受其羁縻,或拒其牢笼,或惨遭镇压,或远祸求生。

作者有讽刺也有表彰,有否定也有肯定。

知识分子并非孤立的一群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各种人物有种种联系,为了多方面地表现士人的所言所行,作者不能不将他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情画,解剖了封建末世的腐朽与黑暗,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价值。

不过,这幅“浮世绘”毕竟是士人活动的场景,主角仍然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正如天目山樵所言:“是书特为名士下针砭,即其写官场、僧道、隶役、倡优及王太太辈,皆是烘云托月,旁敲侧击。

”《儒林外史》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其讽刺手法极富变化,摇曳多姿,“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德译本序言中说,这部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讽刺作品,属于古代文学的杰作。

过去诚然已有讽刺文学的萌芽,但它们却不能和这部作品同日而语”。

美国学者亨利?韦尔斯则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美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

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

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

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

”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

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

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

请看:(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

据《金孺人墓志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

全椒人也。

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

”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怕断香火是一面,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

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起,才合情理。

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吴敬梓简介及《儒林外史》写作背景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吴敬梓简介及《儒林外史》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简介及科举制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吴敬梓

吴敬梓
鲁迅: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 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胡适: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吴敬梓传》)
主要作品
吴敬梓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外,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文木山房集》今存 乾隆刻本,共收录137首诗、47首词、4篇赋。李汉秋、项东升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还补充了包括《金陵景 物图》在内的集外诗文11篇,并收入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吴敬梓十三岁时,母亲病故。家族中的各种矛盾再次向他袭来,吴敬梓从此变得 郁郁寡欢,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书房中,整日阅读他所喜爱的诗词、小说和戏曲等各种书籍。不管是经史子集、还 是“小说淫词”,只要能够到手,他都加以浏览。广泛的阅读开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识,也让他积累了 很多资料,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吴霖起被选任为江苏赣榆县县学教谕,携吴敬梓前往赣榆任所。赣榆地处海滨, 吴敬梓经常登山临水,四处游玩。在赣榆,吴霖起对吴敬梓进行了系统的科举教育,在长期灌输和反复强调下, 吴敬梓打下了写作八股制艺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得到周围人的推许。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后,吴敬梓回故乡全椒和陶钦李的次女结婚。在婚后留居全椒的一段时期内,没 有了嗣父的管教,吴敬梓又开始广泛浏览起小说、戏曲等作品,他追求自由的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久, 吴敬梓只身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生父吴雯延,并在期间赶往滁州去参加岁考,考完后送生父回全椒。不久生父去 世,同时传来吴敬梓考中秀才的消息。吴雯延去世后,亲属之间为争夺遗产而发生的一些纠葛,吴敬梓对此十分 反感,离开故乡回到赣榆吴霖起处。

吴敬梓简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吴敬梓简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文学家。

安徽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暮年,客居扬州,落拓纵酒,逝于客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小说《儒林外史》。

故乡岁月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

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

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

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

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

18岁回滁州应职。

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

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

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

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

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

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区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

南京新生活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

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妓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敬梓-《吴敬梓研究》是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上中下三
册。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
书名,吴敬梓研究。

作者,陈美林。

吴敬梓ISBN,9787811013443。

页数,1
页。

定价,元。

出版社,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时间,xx年1月。

吴敬梓装帧,精装开本,32。

图书信息。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第1版丛书名:随园文库正文语种:简体中文ISBN: 9787811013443条形
码:9787811013443 商品尺寸:x x cm商品重量:Kg。

内容简介。

《吴敬梓研究》包括了: 《吴
敬梓研究》《吴敬梓研究》《吴敬梓
研究》。

《吴敬梓研究》对吴敬梓本人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

今存四卷。

不过。

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

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 年时间。

直到49 岁时才完成。

作者简介。

陈美林。

男。

回族。

1932 年生。

南京市人。

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1950 年考入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除长期担任本科生教学外。

历年指导硕士生。

博士生。

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四十人。

出版小说。

戏曲等著作三十二种。

发表小说。

戏曲。

诗文等论文二百余篇。

《吴敬梓研究》获江苏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吴敬梓评传》获江苏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首届人
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新批〈儒林外史〉》获全国古籍整
理优秀成果奖1998 年度被评为江苏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博士生导师。

校务委员会委员。

先后被数所重点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图书目录。

上册吴敬梓身世三考吴敬梓家世杂考关于吴敬梓家世的几点辨证康熙《全椒志》中有关吴敬梓先世资料吴敬梓的父亲究竟是谁吴敬梓的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略论吴敬梓应征辟问题南京先贤祠的兴废及其与吴敬梓的关系陈毅及其《所知集》中涉及的有关吴敬梓交游资料《文木山房集》作序者之一——清初学者文人程廷祚吴敬梓与甘凤池略论吴敬梓的“治经”问题颜李学说对吴敬梓的影响吴敬梓和释道异端吴敬梓和科学技术吴敬梓和戏剧艺术吴敬梓“秦淮水亭”考索吴敬梓秦淮水亭修复记魏晋六朝风尚和文学对吴敬梓的影响吴敬梓的门阀意识隆礼与崇孝一一四论魏晋风尚对吴敬梓的影响试论思想家的小说”作者吴敬梓的思想《儒林外史》是我国文
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试论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及其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索试论《儒林外史》对圭寸建道德的暴露与批判吴敬梓笔下的盐典商人及其与文士之关系论
《儒林外史》中的师生关系——《儒林外史》中士人性格与命运探索论《儒林外史》中的势利描写——纪念吴敬梓逝世二百五十周年论《儒林外史》幽榜”的作者及其评价问题让伟大”使人懂”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试论《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儒林外史》中人物的进退场谈《儒林外史》的景物描写——七泖湖。

西子湖及其他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性格试就卧本”评语略论《儒林外史》的民族特色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吴敬梓与江苏一一纪念吴敬梓诞辰三百周年论《歧路灯》与《儒林外史》试论《金瓶梅》对《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的影响中册论王冕论周进论范进论严大位。

严大育论王德。

王仁论汤奉。

汤奏论王惠论鲁氏父女论娄琫。

娄瓒论杨执中与权勿用论蘧祐及其子孙论
马静论匡迥论三牛”论向鼎与鲍文卿论倪霜峰父子论杜倩论杜仪论庄尚志论虞育德论迟均论萧浩父子论三盐商论四女性论余特。

余持论王蕴论虞梁论凤鸣岐论四客二百余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之回顾附:20世纪《儒林外史》研究之回顾撰写《研究史》的思考——纪念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