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文章、书的序言、前言又称“弁biàn言”。 “弁”,甲骨文作双手扶冠之形 。
本义是“帽子”。 “弁”作为帽子,戴在头部,在人体的开端,因
此弁言指写在前面的话。
2、有助於以簡馭繁地掌握詞義
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脖子 → 若挈裘领(《荀子·劝学》)衣领 → 令赠 足下锦裘一领(曹操《与太尉杨彪书》)量 词 → 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汉 书·魏相传》)率领
大型、綜合性辭書
1、《辭源》 2、《辭海》 3、《漢語大字典》 4、《漢語大詞典》
其他專業性辭書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作者為東漢 的許慎。此書是中國文字學的 奠基之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 完備的字典。收字9353個。我 們分析字形結構或詞的本義時 一般都參考此書。
清代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桂馥:《說文解字義疏》 王筠:《說文句讀》
➢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稱爲:從某, 從某。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 ——形符(或意符),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 ——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
《說文》的術語:從某,某聲。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這種訓釋方式,是具有共同形體符 號的字,讀音和意義就有某種聯繫,其 詞義就可以互相為訓,考和老就具有這 樣的互訓關係。
1、《艺文类聚》 2、《太平御览》 3、《佩文韵府》 4、《古今图书集成》 5、《册府元龟》 6、《渊鉴类函》 7、《太平广记》
(六)政书: 1、《通典》2、《续通典》3、《文献通考》4、《续文献通考》
(七)丛书: 1、《十三经注疏》 2、《小学汇函》 3、《全唐文》 4、《全宋词》 5、《小说六十四种》 6、《古今小说》 7、《六十种曲》

古代汉语ppt课件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音韵学与诗词格律的关系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而诗词格律则是建 立在汉语语音系统基础上的文学创作规则。因此,音韵 学对于理解和创作古典诗词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 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典诗词的押韵方式、平仄规 律以及声调特点等,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 同时,古典诗词的创作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音韵学规则, 如押韵、平仄等,这些规则的运用可以使诗词更加和谐 优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03
六书理论是汉字构造的理论基础,汉字的构造是六书理论的具
体体现。
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古今字
记录同一个词,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 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 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合称古 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 互相代替的字。
03
音韵学基础
句法结构变化
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法结构在现代汉语 中已经发生变化。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在现 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表达习惯不同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差异。古代汉语 注重音韵和节奏,多使用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而现代 汉语则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 绪论 • 文字学基础 • 音韵学基础 • 训诂学基础 • 语法学基础 •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01
绪论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 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具有悠久的历史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特点
古代汉语具有音韵丰富、词汇众多、 语法灵活、表达方式多样等特点。同 时,古代汉语还具有地域性差异和时 代性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 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

2012年2—5月《古代汉语》课件内容董志翘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一、什么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词的活用与兼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词是兼属两类或三类的,你怎样分类都难于避免。

”油:打一斤油(名)油门窗(动)这家伙真油(形)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其家必日益。

(《吕氏春秋·贵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韩愈《师说》)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动词。

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

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正式动词。

”先秦5部典籍调查结果(《尚书》《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将:动(89%);名(11%)友:动(62%);名(38%)鼓:动(58%);名(42%)衣:动(55%);名(45%)怪:动(67%);形(16·5%);名(16·5%)尊:动(57%);形(43%)耻:动(50%);名(形)(50%)甘:动(53%);形(47%)苦:动(59%);形(41%)从以上统计看,这些词都是兼类词。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之欧阳光明创编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之欧阳光明创编

2012年2—5月《古代汉语》课件内容欧阳光明(2021.03.07)董志翘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一、什么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词的活用与兼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词是兼属两类或三类的,你怎样分类都难于避免。

”油:打一斤油(名)油门窗(动)这家伙真油(形)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其家必日益。

(《吕氏春秋·贵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韩愈《师说》)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动词。

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

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正式动词。

”先秦5部典籍调查结果(《尚书》《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将:动(89%);名(11%)友:动(62%);名(38%)鼓:动(58%);名(42%)衣:动(55%);名(45%)怪:动(67%);形(16·5%);名(16·5%)尊:动(57%);形(43%)耻:动(50%);名(形)(50%)甘:动(53%);形(47%)苦:动(59%);形(41%)从以上统计看,这些词都是兼类词。

古代汉语课件整理

古代汉语课件整理

白居易一、白居易的生活经历1、少经离乱转徙南北2、三中科第进入仕途3、仕途受挫谪居江州4、杭苏刺史官终洛阳二、白居易的思想儒道释杂糅,主导思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其一生,大体上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积极入世,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创作了不少讽谕诗。

后期:倡“知足”,信“命定”,求适意,以道释为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

创作了感伤诗、大量闲适诗和杂律诗。

三、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对于诗歌的见解形成于《策林》中《采诗以补察时政》一篇,系统地谈到了诗的功能与作用。

他指出诗是人们有感于某种事实而触发了情感的产物,所谓“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因此他强调从诗歌中可以了解社会问题,观“国风之盛衰”、“王政之得失”,所以国君应当效法古人,建采诗之官。

◆白居易强调的是诗歌的政治与社会功能,诗歌要反映现实,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借此帮助国君实现良善的政治秩序与社会风俗。

◆强调讽谕美刺的审美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元和四年所作的《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地提出诗应“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这正是对传统的儒家诗论的继承。

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功利性,使其部分诗作充满了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成为政治的工具。

四、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讽喻诗150首闲适诗100首感伤诗100首杂律诗400余首1、讽喻诗:《秦中吟》10首及《新乐府》50首 .《新乐府》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

2、感伤诗《长恨歌》超出了帝王宫妃的范围,成为对世间男女山盟海誓、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对受天地阻隔、长恨不已的爱情悲剧的叹惋。

《长恨歌》的艺术:◆构思精巧,虚实相生。

◆叙事曲折,有详又略。

◆形象鲜明,音韵和谐。

古代汉语 课件-PPT精品文档

古代汉语  课件-PPT精品文档
古代汉语·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包 括文言与白话两个系统,本课程研究的是“文 言”系统,亦即书面语,时间可断在“五四” 以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 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古书注解、古汉语修辞、诗律以及语文工具书 的使用等。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 双音节单纯词。二是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 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同义词之间的差 别,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 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 指的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 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 言则别,浑言则同”。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 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 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 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 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 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 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 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 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 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 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 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2—5月《古代汉语》课件内容董志翘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一、什么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词的活用与兼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词是兼属两类或三类的,你怎样分类都难于避免。

”油:打一斤油(名)油门窗(动)这家伙真油(形)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其家必日益。

(《吕氏春秋·贵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韩愈《师说》)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动词。

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

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正式动词。

”先秦5部典籍调查结果(《尚书》《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将:动(89%);名(11%)友:动(62%);名(38%)鼓:动(58%);名(42%)衣:动(55%);名(45%)怪:动(67%);形(16·5%);名(16·5%)尊:动(57%);形(43%)耻:动(50%);名(形)(50%)甘:动(53%);形(47%)苦:动(59%);形(41%)从以上统计看,这些词都是兼类词。

那么为什么会说它们是活用呢?这是从现代眼光去看的。

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词临时的活用可以发展成兼类,而有些兼类词的某一用法在历史发展中消亡了,变成了单类。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词,就简单地将它们古代的多类词性说成了活用(为年轻人读懂古书服务的)。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见教材)(二)使动用法: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

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子产坏晋馆垣》)强弩将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

(《汉书·严延年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史记·张仪列传》)例①“亡郑”是“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坐之”是“使他坐”。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

例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例①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仍是使动用法。

例②“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

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

(《韩非子·十过》)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年》)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史记·鲁世家》)(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动词:华元登子反床,起之。

(《左传·宣公五年》)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史记·张仪列传》)(C)表“兴亡”“屈伸”“沉浮”“生死”“冻馁”“惊惧”义的动词: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孟子·梁惠王》)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

(《孟子·告子》)其意盖将死我于囊中而独窃其利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

试比较以下例句: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后汉书·龚遂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晋灵公不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魏风·硕鼠》)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史记·留侯列传》)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夫子加齐之卿相》)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左传·城濮之战》)王辟左右。

(《龚遂传》)①②两例中,②例中“饮”是使动用法,旧读yìn。

③④两例中,④例中的“食”是使动用法,旧读sì。

⑤⑥两例中,⑥例中的“朝”是使动用法。

⑦⑧两例中,⑧例中的“辟”是使动用法。

吕叔湘“说‘胜’和‘败’”(《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p.110)198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报道同一则新闻,标题不同:《光明日报》: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北京日报》: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世之灾,妬贤能。

飞廉知政任恶来。

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

(《荀子·成相》)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3.名词的使动用法:太后不相魏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史记·项羽本纪》)齐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列传》)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圉人)遂杀公若。

(《左传·定公十年)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上高宗书》)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

(《史记·陈涉世家》)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事实,而后者是虚拟的”要辨别一个动作是“见之于事实”,还是“存之于心理”。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国语·越语》)(小国之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

(《韩非子·观行》)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2.名词的意动用法: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我弟。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名词作状语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汉书·陈胜传》)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世说新语·识鉴》)臣事范(吉射)、中行氏(荀寅),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渎。

(《韩非子·五蠹》)(五)动词作状语区别几种复杂动词谓语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韩非子·五蠹》)秦王还柱而走。

(《战国策·燕策》)佣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世家》)民扶老携幼。

(《战国策·齐策》)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文选《老子》《庄子》《老子》(一)(道经·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知美之为美:“美为美”本是一个判断句,意为:美好的东西是美的。

在主语“美”与谓语“为美”之间,用“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然后充当“知”的宾语。

下文“知善之为善”,句式与此同。

斯:指示代词,“这”。

在句子中相当“这就”。

《左传·成公七年》:“知惧如是,斯不亡矣。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表示报道语气,相当于“了”。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无相生:“生”,产生,生成。

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长短相形:“形”,表现,显现。

如成语中的“义形于色”。

“长短相形”意为:长和短是相互体现的(有长才显现出短,有短才显现出长)高下相倾:“倾”通“盈”,乃“充满”、“充盈”之义。

“高下相盈”意为:高处与低处是互相补充(充盈)的。

简本甲作“浧”(音yínɡ,同“盈”)帛书甲、乙本作“盈”,后因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改“倾”。

音声相和:古人所谓“声”,乃指原始而自然简单的声音,“音”则指经过艺术处理美化后的“声”的组合,即“乐音”。

《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这一痕迹,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中仍有反映。

如:风声、雷声、吠声、哭声、笑声中的“声”均指自然简单之声;音律、音节、音准、音叉中的“音”均指乐音。

“音声相和”意为:音与声是相互应和的。

前后相随:“随”,跟随,随从。

意为:前和后是互相随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