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表示对象
如“与、为、对、关于”等,用于引进动作 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表示原因
如“因、由于、为”等,用于引进动作行为 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副词与介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副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
介词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必须与名词或代词等 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 或句末。
动词与形容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作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例如:“他走了。”、“这朵花很美。”
作定语
形容词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美丽的花朵”、“ 高大的建筑”。
作状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她慢慢地走出了房间。”
古今词法对比
01
通过比较古代汉语词法与现代汉语词法的异同,揭示语言发展
的内在规律。
古代汉语词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02
探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法现象,如一词多义、
虚词用法等。
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03
分析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彰显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THANK YOU
连接从句的词,如“之”、“ 其”等。
名词与代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主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表示动作的 执行者或状态的主体。
定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 名词或代词的意义或范围。
宾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表示动作的 对象或结果。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古代汉语ppt课件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初高中衔接班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共83张PPT)

初高中衔接班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共83张PPT)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范围副词
“独〞用在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是语气副 词,同〞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 仅 除了表限定副词〞仅仅〞,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
“几乎〞、“将近〞的意思,读去声,主要用在唐代 作品中.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 居易?庐山草堂记?〕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 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
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
记·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
❖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孟子·梁惠 王上?〕
时间副词
曾 在古汉语中除了表示 〞曾经〞,多用做语气 副词,表“竟然〞. “曾 经〞义多用〞尝〞表示.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 后?〕
情态副词
暂 兼属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
氏〕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
2024/1/30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பைடு நூலகம்
27
讲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的分类 、音韵的演变等。
2024/1/30
8
词汇与语法
2024/1/30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及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语法概述
阐述古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
探讨古代汉语虚词的种类、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1 2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准 确地理解文意。
注意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 现代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3
避免望文生义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理解,需 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 预览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汉语的翻译与注释 • 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2
01 古代汉语概述
2024/1/30
3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互补关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 达上各有优势,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6
02 古代汉语基础知 识
2024/1/30
7
文字与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或之后,根 据具体语境而定。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的属性或特征, 因此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前或之后 ,具体取决于语境和表达的需要。例如,“高楼”中 ,“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高”位 于名词“楼”之前,描述了楼的高度属性。又如“楼 高”中,“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 高”位于名词“楼”之后,强调了楼的高度特征。
词序的分类
• 词序的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可以将词序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定语-中心词顺序、状 语-中心词顺序等。
词序的重要性
• 词序的重要性:在古代汉语中,词序是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 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 能,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正确的词序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新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出现, 需要调整原有的词序来适 应新的表达需求。
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 化交流,也促进了词序的 演变。
词序演变的过程
先秦时期
古代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先秦 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固定的词
序。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古代汉语词序演 变的加速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 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词序也发生了较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中心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 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例如,“食马”中,“食”是动词,“马”是名词,“之”是形容词,动 词“食”位于名词“马”之后,形容词“之”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 有时可以不用“者”,只用“主语,谓语+ 也”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 有时也可不用“也”,只用“主语+者,谓 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有时“者”、“也”都不用,只用“主语, 谓语”
词类活用
• 定义: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一些语法功能和 结构特点的语言现象。
• 分类: 1.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
2.使动 3.意动 4.名词作状语
名作动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鞍之战》
用肘顶 ⑶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成为诸侯 ⑷风乎舞雩。---《论语》
吹风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被动表示法
• 意念上的被动 • 被动句式
意念上的被动
• 定义:
在句式上没有标志的被动句,习惯称之为 “意念上的被动”。
书》 表行为的工具;用剑
⑸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表凭借;因功称王 ⑹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
表行为状态;像人一样 ⑺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
表态度;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吾日三省吾身。
表行为的频率;每日
⑵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表行为方式;当面 ⑶公翰般曰:“吾义固不杀人。”--《战国策》
表行为的依据;因为义所以不杀人 ⑷会論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汉
• 古代汉语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否定判断句的构成一般是在充当谓语前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结构前加上“非”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秋水》(“非” 表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译为“不”。)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一》 子诚奇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句法成分的位置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意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意动意义的用法,指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述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或认为宾语是述 语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名词的意动:
⑴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把我当做门客
⑵刑仁講讓--《大同》 以….为法则
⑶以功为己--《大同》 认为….有功
二、形容词意动
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鞍之战》 以….为难事
语法(一)古代汉语的实词与词序
• 词类活用 • 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实词概述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不同表现:
• 词类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 •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等) • 一些实词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古
代汉语中却经常使用(普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充当状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