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下)虚词[精]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虚词是语言中一类重要的词类。
作为句子中的关键词,虚词对于句子的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种类丰富繁多,常用的虚词有:“的”、“之”、“乎”、“者”等。
下面将对这些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理解这些虚词的含义和作用。
一、“的”1、表名词性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最基本意义是表示名词性,引导名词性短语,表示中心语和限定语之间的关系。
例句:天空中飘着白云的。
2、表定语“的”还可以用作定语,表示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来修饰句中的名词或形容词,起到形成修饰语的作用。
例句:春天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的。
3、表动宾关系“的”还可以用于动宾构成的短语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句:他默默无言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4、表结果“的”也可用于表示结果,表达出该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例句:他用尽全力跑了一千米的。
二、“之”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较为复杂。
一般情况下,“之”用于名词、代词和介词“于”后面,表示一种指示、代替的作用。
1、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例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惜一切,奋斗不息地。
2、表示所属关系“之”还可以表达所属关系,表示名词间的所有关系。
例句: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国家。
3、表示时间或状态“之”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或状态。
例句:他望着天空,想起了以前的往事。
三、“乎”“乎”字在古代汉语中属于感叹词或疑问词,常用于文言文中,表示询问、感叹或认同的语气。
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疑问、疑义可表示疑问、疑义,如“何乎不予以考虑?”(《传习录》)。
2、表示反问、感叹可表示反问、感叹,如:“此言之有所乎出乎?”(《正言》)。
3、表示哀怨、不满在辞令中常常用于表达哀怨、不满的情感,如:“何乎异此人也!”(《世说新语》)四、“者”1、表动作的主体“者”字的最基本意义是表示主语或主格。
在古代汉语中,“者”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主体。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32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所/为/惟/焉/也/以/矣/已/因/于/哉/则/者/之安⑪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⑤安能复为之下乎!⑥安能抗此难乎?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君安与项伯有故?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⑫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⑬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⑭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⑮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欲安所归乎?③沛公安在?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洞庭君安在哉!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⑯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⑰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而虚词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成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用法和特点。
1. “之”和“的”“之”和“的”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常常出现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到衔接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强调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结果。
例如:“不如今则之,后世必有识者”(《礼记》);“不妨之後,作达生三年之恳请”(《资治通鉴》)。
而“的”则一般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礼记》);“汝亦善护,未致成恶,岂有后来之悔哉?”(《红楼梦》)。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之”和“的”的区别在于“之”用来连接动宾结构,强调动作或状态的结果,而“的”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是”和“之”也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其用法和特点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来连接主语和谓语,在主谓结构中充当系动词的作用,表示等同关系,例如:“君子之道,气正而文昌”(《论语》);“夜雨寄北,松籁寄南,二子之情,甚笃”(《红楼梦》)。
而“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
用法类似于“的”,但“之”的语气更加书面,更加正式。
例如:“洛阳城东,有老学究,为酒独吟,终日不止”(《水浒传》);“余且杀而取其皮,为我新衣”(《左传》)。
而“乃”的用法则比“也”更为正式,在语言表达中一般用来表示“于是”、“那么”等语气词。
例如:“谋计既定,乃留二人住下”(《长恨歌》);“在今之兹,乃有此一战”(《三国演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也”的用法简单而通俗,主要用来表示“同样”,而“乃”的用法更正式和规范,更适合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
总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具有丰富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用法和特点,为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帮助。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态副词
暂 兼属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古代汉语中的时 间副词“暂”不含有同将来对比的意思。
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江淹《别赋》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仍 表“频繁”、“多次”。如: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
语气副词
輔助性代詞“者”和“所”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史記·鴻門宴》)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顏
淵》)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左傳·莊公十年》)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史記·鴻門
宴》)
第二节 副词
副词语法功能上能单独做状语,接近实词; 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副词按照 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副词
的意思,读去声,主要用在唐代作品中.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时间副词
曾 在古汉语中除了表示”曾经”,多用做语 气副词,表“竟然”。“曾经”义多用”尝” 表示。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
(汝)、爾、若”可以作主語、賓語和定語;“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列傳》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傳》 第三人稱 “彼、之、其”本是指示代詞,借用為第三人稱代詞。 “其”
一般只作定語,“之”一般只作賓語。 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左傳·晏嬰論季世》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
词表“将”;作连词表 “而且”。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城上有鸟,齐师其遁。《左·襄十八年》 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三国志·诸葛亮传》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僖二
十三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指示代詞
近指與遠指代詞 近指代詞有“此、是、斯、茲”等,遠指代詞主要有“彼”“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醜下》 泛指與特指代詞 “之”是泛指代詞,經常作賓語 ;“其”是特指代詞,
經常用作定語。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詩經·邶風·燕燕》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西門豹治鄴》 特殊的指示代詞 “若”“然”“爾”“焉”“諸”。 相去萬余裏,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左傳·襄公十五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独 用在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是语气副词,同”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
仅 除了表限定副词”仅仅”,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
否定副词
不-弗 表示一般否定。“不” 既可否定动词,又可否定形容词; 既可否定及物动词,又可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 “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 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 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 《孟子·尽心上》 然则国乱将弗治与?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 思。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又可分为总括副词和限定副词。总括副词有“皆、尽、举、悉、 毕、咸、具、凡、都、共、率”等;限定副词有“但、特、只、直、止、 第字上古的含義是“其他”、“別的”,即可指物,也 可指人。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巧言》 人稱複數表示法 第一,用單數人稱表示人稱複數。 第二,在人稱代詞後加“儕、屬、曹、輩”等字表示人稱複數。 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古代汉语语法(下)虚词
第一節 代詞
人稱代詞 指示代詞 疑問代詞 無定代詞 輔助代詞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 “吾、我、予(餘)、朕” .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 “朕” .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居,予語汝!《莊子·達生》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古漢語的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若、而、乃”等。“女
语气副词可分为五类: 1、表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 2、表委婉的揣度语气“其、盖、殆”;3、表意外“曾”; 4、表祈使语气“其”;5、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宁”等。 且 有三种用法:时间副词”将”,情态副词”姑且”,语气副词”尚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其 充当语气副词时,可表反诘语气、委婉语气和祈使语气;还可作时间副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意,相当于现代的
“稍”。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