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一PPT课件
历史系《古代汉语》全套课件 PPT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选 《蝜蝂传》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一、象形 二、指事
三 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文选 齐桓公伐楚 第三节 汉字的书体演变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 二、古籍中的用字 文选 鞍之战 第二章 古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让你品味古籍雅语的深邃精妙,
共你赏析平平仄仄的诗调词韵。 它将为你打开古老的文明之门,
让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汉语, 走进古老的文明里!
远离时代喧嚣与浮躁,
克服青春的迷茫和冲动。
最好的方法, 就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宁静致远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阅读和整理古籍的需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阅读现代书刊,需要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是源头,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 义语素,现代作品常常引用古汉语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望洋兴叹 家徒四壁 徒劳无功 徒劳无功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课件---语法部分(2010)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五、小结与练习 (一)小结 (二)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判断句,说明其所属 类型,并说明加色词的词性和用法: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 (荀子天论)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①(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2、“于”介词,本身不表于被动意义,句子
的被动意义是动词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 的,“于”只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使句子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四、小结与练习,(一)小结 (二)练习 1.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
人矣。(韩愈答李翊书)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王章由是见疑,遂为王风所陷。(汉书王
章传)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4.今足下自以与汉王为深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 之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 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1.南冥者,天池也。 2.制,岩邑也。 3.是社稷之臣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古汉语中的“是”: 1.“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
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 语、定语等。 (1)是吾师也。 (2)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 (3)是岁元和四年也。 (4)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之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其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而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则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
2024/1/30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பைடு நூலகம்
27
讲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的分类 、音韵的演变等。
2024/1/30
8
词汇与语法
2024/1/30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及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语法概述
阐述古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
探讨古代汉语虚词的种类、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1 2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准 确地理解文意。
注意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 现代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3
避免望文生义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理解,需 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 预览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汉语的翻译与注释 • 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2
01 古代汉语概述
2024/1/30
3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互补关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 达上各有优势,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6
02 古代汉语基础知 识
2024/1/30
7
文字与音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
7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使动:
书》 表行为的工具;用剑
.
13
⑸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表凭借;因功称王
⑹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
表行为状态;像人一样
⑺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
表态度;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吾日三省吾身。
表行为的频率;每日
⑵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
6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一》
子诚奇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
19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
10
意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意动意义的用法,指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述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或认为宾语是述 语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名词的意动:
⑴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把我当做门客
⑵刑仁講讓--《大同》 以….为法则
⑶以功为己--《大同》 认为….有功
.
11
二、形容词意动
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鞍之战》 以….为难事
《左传》
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
14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句法成分的位置
.
15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
16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使上位空出来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
9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成为诸侯 ⑷风乎舞雩。---《论语》
吹风
.
4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
5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
12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表行为方式;当面 ⑶公翰般曰:“吾义固不杀人。”--《战国策》
表行为的依据;因为义所以不杀人 ⑷会論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汉
.
20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21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17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 有时可以不用“者”,只用“主语,谓语+ 也”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 有时也可不用“也”,只用“主语+者,谓 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有时“者”、“也”都不用,只用“主语,
.
2
词类活用
• 定义: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一些语法功能和 结构特点的语言现象。
• 分类: 1.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
2.使动 3.意动 4.名词作状语
.
3
名作动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鞍之战》
用肘顶 ⑶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谓语”
.
18
• 古代汉语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否定判断句的构成一般是在充当谓语前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结构前加上“非”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秋水》(“非”表 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译为“不”。)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语法(一)古代汉语的实词与词序
• 词类活用 • 特殊句式
.
1
古代汉语实词概述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不同表现:
• 词类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 •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等) • 一些实词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古
代汉语中却经常使用(普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充当状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