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第一课时:《课文导入》教学目标:通过课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2.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由翻阅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篇目。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本册教材的特点和亮点。

4.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5.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对本册教材的期望和目标。

计划。

第二课时:《课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标题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猜测和期待。

2. 预读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辅助解答。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并互相解释和理解。

5.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计划。

第三课时:《课文赏析》教学目标:通过课文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的插图和标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和意义进行猜测。

2. 阅读赏析: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并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1消息二则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15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15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学习目的】1、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2、结合人们处理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学习方法】复述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作业】1、收集有关微型小说、科幻小说的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名称,以及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

2、简要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试给各部分拟个小标题。

3、字词积累与运用:⑴ 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A、婪、焚B、棘、刺C、狐、弧、孤D、博、搏、缚E、肮、炕、吭F、哂、晒、洒、栖G、栅、珊、姗、跚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三个(或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话:A、哂笑B、贪婪C、纳闷D、棘手E、众目睽睽F、心安理得G、莫衷一是H、逍遥法外I、深不可测J、不容质疑K、胸有成竹L、一视同仁M、任劳任怨N、慷慨大方【教学过程】一、研读全文分学习小组研读全文,共同解决问题:1、教师的问题:⑴ 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明确:是虚构──幻想。

(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一定的真实性?明确:有。

)⑵ 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何意义?(明确:环保话题。

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师补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

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⑷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明确: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

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⑸ 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明确:人类生存的地球。

⑹ 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2024年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24年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24年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散文欣赏第1课:《背影》第2课:《济南的冬天》第3课:《雨的四季》第4课:《昆明的雨》2. 第二单元:诗词欣赏第5课:《登高》第6课:《望岳》第7课:《春望》第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和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散文的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示例:第一单元导入,展示不同季节的雨景图片,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示例:针对《背影》一文,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示例:讲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示例:针对《济南的冬天》一课,设计描述家乡冬天的练笔题。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示例:讨论《春望》一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第1课:《背影》父爱如山第2课:《济南的冬天》描述家乡冬天2. 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意境、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说明喜欢的原因。

2. 答案:作文答案:略。

诗词分析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推荐相关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章节,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本课生字词卡片。

2. 准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生字词:讲解本课生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

4. 分析课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 拓展延伸: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
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和表达。

3.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道客巴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道客巴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道客巴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

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诗句。

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二、正课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