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2015年经济学原理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思考题:

我们幸福吗?何为幸福?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一个人一生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债务,问心无愧,已是无比幸福之人。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提出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是:幸福=效用/欲望。而关于欲望,中国有首《不足歌》有形象描述: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

娶的美妻生下子,又思无田少根基。

门前买下田千顷,又思出门少马骑。

厩里买回千匹马,又思无官被人欺。

做个县官还嫌小,要到朝中挂紫衣……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历史上关于幸福的观点有哪些?你怎么看?

答:历史上关于幸福的观点: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我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人们终身追求的目标,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与定义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词典上解释“幸福”说:“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对生活有巨大兴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从本质上来说,幸福可以分成“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所谓“物质幸福”,就是指从物质(如金钱、荣誉、权利等人生重大幸事、重要转机)中获得的欢愉和满足。所谓“精神幸福”,则是指从平常生活中感受的那些细碎的快乐和愉悦。

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存在,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有人说:无知的人最幸福,因为无知,所以无求,就容易感到幸福。

二、案例分析题

1.聪明地工作

从前有个奇异的小村庄,村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人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有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这两个人。

得到合同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叫艾德,他立刻行动了起来。每日奔波于1里外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他的两只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庄,并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必须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

当村民需要用水时,蓄水池中已有足够的水供他们使用。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开始挣钱了。尽管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钱,并且他对能够拥有两份专营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满意。

另外一个获得合同的人叫比尔。令人奇怪的是自从签订合同后比尔就消失了,几个月来,人们一直没有看见过比尔。这点令艾德兴奋不已,由于没人与他竞争,他挣到了所有的水钱。

比尔干什么去了?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4位投资者,和比尔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六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比尔的施工队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定了他的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的水,而所有的这些钱便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中。显然,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开发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管道。

从此以后,比尔幸福地生活着。而艾德在他的余生里仍拼命地工作,最终还是陷入了“永久”的财务问题中。

多年来,比尔和艾德的故事一直指引着人们。每当人们要做出生活决策时,这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帮助,所以我们应时常问自己:“我究竟是在修管道还是在运水?”“我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作?”

请问,在案例中你看到什么?请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

答:在此案例中,我看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一种经济智慧。从经济学

业策略。艾德的是短期策略,短期成本低,见效快。比尔是长期策略,虽然短期成本高、时间长,但质量好,供应量大。

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艾德只能通过增加人力成本来提高供应量,但是通过人力送水,质量不好,时间没有保障,而且价格高,消费者不买账。比尔通过管道送水,24小时供水,供水量和水质有保障,而且价格低廉,消费者愿意购买。因此,一个好的商业计划,通过差异化竞争,才能使你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2. “1根针和4800根针”

斯密的《国富论》形成于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他从事教学的大学所在地——格拉斯哥又是当时苏格兰的工业中心,制铁工业和纺织工业都很发达,这使斯密有可能实地观察工业区的经济,为他进行写作提供依据。他考察了一个最平凡的生产大头针的工场。当时制针的过程,从绞铁条到拔细抛光,再磨细针头,装针后边的那个小球,然后包装到一个纸盒里,共18个环节。在分工不完善的工场里,至少有一个工人师傅要干两个以上的环节。通常每天最多生产不会超过20根针,有可能每人每天仅仅生产出1根针。但是,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有18位师傅,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组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分工做18样工作,每人只做一件事:第一个工匠拉出铁丝,第二个工匠把它弄直,第三个工匠把它剪断,第四个把它磨尖,第五个把另一头磨平……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4800根针。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至少240倍,——如果不是4800倍的话,也就是说,分工和专业化使劳动生产率成百上千倍地提高。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启发?

答:这个案例说明他们善用了分工机制,分工和协助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好处一是劳动者专门从事一个劳动操作,可提高熟练程度;二是节省了变换操作方法和场地所需时间;三是操作程序变得简单而有规律。

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启发是:一个团队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注意分工合作。把事情细化成环节或步骤,每个环节按照每一个人的长处,设置专人负责,然后逐步进行。还有就是团结,善于与他人合作,这场才能把整体的优势最大化,团队的力量才会更强。

三、判断说明题:

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位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聪明些?为什么?

答: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第二位老人比较聪明。理由如下:

第一个老人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忙活了一辈子,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享受了一天。第二个老人也要工作,但是他通过贷款,很早买了房子,并享受了一辈子。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单单考虑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的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经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说后一位老人更聪明些。

作业提交人:罗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