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

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
魏晋南北朝是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 路:把灵魂放逐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所以魏晋南北朝是旅游文化 的勃兴期。
其主要标志是: (1)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的审美情趣的提高;——儒家的山水比德说
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 的线条、形体、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而以形媚道 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澄怀”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应该 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应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排除一切杂念;“味 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一种审美手段,即观察形象、感受形象、 鉴赏形象、描募形象,“味象”的境界的高低是与澄怀的素质修养有直 接关系的。
观沧海---曹操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 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 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LOGO
LOGO
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
商贸旅行:丝绸之路。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 人使用。
学术行游:《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 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
平民旅游;春游和秋游。
LOGO
(2)旅游的设施大为发展——道路和旅馆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空前庞大的帝国,保证皇权能及时触及每一个角落,
周穆王姬满西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 动。姬满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则是我国最 早的游记。六卷《穆天子传》,前4卷记述姬满的西方远游 ,自西安,北上,抵包头,过贺兰山,穿沙漠,经凉州至 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 尔羌河一带。又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 “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 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是我国旅游的开拓者。5、 6两卷,则叙述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夜市之旅——了解中国夜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夜市之旅——了解中国夜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夜市之旅——了解中国夜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中国夜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和娱乐场所,更是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缩影。

夜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老商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夜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夜市主要是为了满足远来的商人在夜晚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市逐渐成为一个集购物、品尝美食、游玩和娱乐为一体的场所。

如今,中国的夜市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夜市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百味”美食文化的彰显夜市的美食文化是夜市最大的特点之一。

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

中国夜市的美食有着丰富的色、香、味,并且不同地区的夜市所呈现出来的美食特色也不同。

如四川的辣炒米线、江南的小笼包、广东的烧腊、闽南的沙茶面等等,在夜市拥有着大量的粉丝。

二、文化活动的热闹夜市的文化活动也是夜市的一个特点。

夜市中常常能够看到舞狮、书法、民乐演出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此外,夜市中的游戏、游乐设施,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夜市的欢乐气氛。

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夜市文化也为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一种平台。

夜市中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这里交流和碰撞,人们可以摆摊销售自己的特产,也可以品尝到不同的地方美食。

总之,中国夜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一个文化街头,是文化的与时俱进,既传承古老,也具备时代感的场所。

在中国夜市之旅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美食和文化,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领略中国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不仅在发展脉络上呈现出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而且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篇1谈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

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

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该作为旅游的核心来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一、当前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

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文化: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结果。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中国旅游文化:是指具有中特色的旅游文化,是以中华名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为基础的,包括已经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内的文化产物。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所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特征文化地域特征名族特征综合发展特征(1)历史传承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特征,也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指世世代代相传延续,承传延续具有社会特点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承性是指中华名族所创造的有关旅游的文化及其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历史的积淀和筛选而被后代相袭继承和传播,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旅游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构成,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中国旅游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发生并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并经历了武帝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总之有八个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之久。

发展今天的旅游文化,首先是挖掘现存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才是开发利用和发扬光大。

从空间上讲,旅游文化的传承性表现在旅游客体在不同地域上的一致性。

(2)地域文化特征:1同一地区不同文化:指的是同一地区各种不同文化现象的同时出现,表现出同一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诸多文化共同存在。

2,不同地区相同文化:指的是虽然地域有差异,但文化传统是相同的。

3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山河众多,有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地域单元,而每个单元的文化都带有极其明显的地域特色。

(3)名族特征:民族性的不同特色正事中国旅游文化中最具彰显力的个性所在,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正是中国56个名族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同时也是展示我国多民族和睦团结气氛和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中国历史上的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古国,拥有丰富的风景名胜和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

这些风景名胜和旅游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也成为了中外游客游览和学习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

一、古代名胜的影响古代中国的风景名胜如故宫、长城和黄山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些名胜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例如,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每年吸引了数百万的游客,让他们亲身感受古老而庄严的皇家氛围。

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性建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团结力量。

黄山则以其奇特的山峰和云海景观而闻名,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感之源。

二、文化名城的吸引力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文化名城,如西安、杭州和成都等,这些名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

西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等著名景点。

杭州以西湖和灵隐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闻名,是中国文人墨客们的心灵之地。

成都则以川剧、熊猫和美食而著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风景名胜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敦煌莫高窟、颐和园和泰山等。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文化遗迹闻名,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

泰山被誉为中国五岳之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

四、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上的风景名胜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旅游文化,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遇。

中国的旅游文化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节庆、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品等,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例如,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中国的剪纸、京剧和中国结等民俗文化也成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0章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第10章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 二、重文传统
重文传统与重人传统有一定相似之处,凡是曾被历史名人留下游 记、诗词、楹联、题名的地方大都被后人看重,视为旅游名胜。。 中国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凝聚着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我们祖先 的聪明才智,不断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和艺术熏陶,是我 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西 安 古 城 墙
平 遥 古 城
(二)饯饮,也叫饯行,是送行即将结束时亲朋好友在路边为游子举行的一种敬酒道别 的仪式。临别饯饮的目的在于让游子饮家乡水酒,强化游子的家乡观念,借酒消减离别 之愁,而且饮酒可以让游子在踏上征途之时增加胆量。
❖ (三)唱离散曲,
❖ (四)折柳,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送别 礼俗,在文人墨客中更成为一种时尚。折柳寓意有二,一为 柳树生命力强,无论生长在哪里,都能枝繁叶茂,用其赠友 送别,以示祝愿;二为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寓意挽 留,
二、重文传统
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门类众多,内容丰富
❖ (一)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文学创作需要才情,而才情的激发则来自山水的灵性。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创作了众多歌颂自然的诗篇, 其笔下的泰山雄浑、崇高,“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黄山险要、奇特,“丹崖 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黄河壮美、磅礴,“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每一篇诗作都充满 浪漫的激情,每一处景观的描写都令人怦然心动,是我 国旅游文化特别是旅游文学中绚丽的奇葩。
❖ 二、尚自然传统
❖ (一)“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中国旅游文化崇尚自然传统的表现之一就是对 自然形式美的爱恋,使人的感官感到舒适、惬意,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着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崇高自 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王维等从不同侧 面、不同程度上阐释和演绎着古人依恋自然的传 统。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具体包括: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难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旅游民俗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以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为例,分析其代表性和典型实例,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旅游民俗文化概念:……特点:……分类:……代表性实例:……作用:……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理解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邀请当地的民俗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景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内容解析1. 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这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

其中,旅游民俗文化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季节性、表演性和商品性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景观欣赏
----浅谈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交通学院工程管理一班何超091366012
内容摘要: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地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

随着现代科学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山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概念,是指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自然景观审美形态动态人文景观山水文化
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
自然山水是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在我国浩瀚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巍五岳,有浩浩长江与黄河,有闻名中外的四大佛山,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庐山,黄山,还有横无涯际的洞庭湖和娟姐秀美的西湖···
古时候,人们曾经尝试将这姿态万千的自然胜景,总结为几种比较典型的审美形态。

清人许元仲说:“山水之胜,曰雄,曰奇,曰秀,曰丽。

”当然,这种概括是相当简略的,不足以反映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的多样性。

根据现代的审美理论和今人的有关概括,我们把山水景观归纳为雄,奇,幽,险,秀,旷六种审美形态。

如被称为“天下之雄”的泰山,不仅因为它的高度,而且也因为它山体庞大,盘亘数百里,给人以厚重感和稳重感。

著名思想家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登泰山后也唱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音。

秀,是与“雄”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一般指山水形象的秀雅,玲珑,柔和,如眺望青翠的远山,莽莽的林海和澄碧的江水。

如举世无双的桂林山水,便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秀美,它有山色之青翠,也有水态之柔媚,古人李秉礼有诗赞云:“漓江下瞰静如练,水底倒插清芙蓉”。

奇,是相对常见的普遍地形地貌而言。

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造成奇美的个性,武夷山自古以来就有“碧山丹水”、“奇美东南”的美名,人称武夷山是“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六六峰相对高度在100-300米,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有合掌礼拜的灵秀峰,有端坐莲台的观音峰,有拱手迎客的“接客僧”。

幽,会给人带来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它不同于奇险雄,给人以一种宁静平和的美感享受。

具有幽美特征的景观通常包括深和静两种,幽深往往以崇山深谷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

景点的视域比较窄小,光量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有深不可测之奥秘,无一览无余之直观。

幽静主要指幽深的的背景里没有人迹人声,加上石径回环,小鸟偶尔鸣唱,更烘托出一个深邃宁静的神秘世界。

如四川九寨沟,纵深四十余里,群山上覆盖着原始森林,大大小小的湖泊像明珠一样,散落在这片僻静的空间里,游人步行其中真有一种隔离人世的幽深之感。

险,通常是由于山的坡度陡峭,山脊高而窄造成,通常是因为山体的构造超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人产生一种先惊后喜,化险为夷的心理体验,观赏险峻的山水景观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强化人们的好胜心。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写有享誉古今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游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其山路之险可以说是达到了“难于上青天”的地步。

旷,是以宽阔的睡眠或平川为主体而构成的风景,视域开阔,水面或平川坦荡,极目天际,一望无际,身历其境,让人心旷神怡。

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淼,平原辽阔,极目远望,胸襟开阔。

八百里洞庭湖的宽阔更是胜过滇池。

山水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当它为人类所赞赏,便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自然景观。

文豪墨客寄托自己的情感在山水之中,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旷世之作。

山水景观的构成因素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彩的姿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

自然风景首先进入人的审美视野的是它的色彩,色彩直接影响人的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

色彩是构成绘画等艺术品的艺术美的要素之一,但它却源于自然,是山水自然物给人视觉直观感受的形式之一。

云霞是最具色彩魅力的自然景象,变化莫测又色彩多姿,常常成为诗人笔下所赞赏的对象。

如王维写陕西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既写出终南山白云的变化多端,也写出终南山山势高峻,耸入云端。

同样,岩石的地理生成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黄色,褐色,红色等多种色彩。

如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从绛红、紫红到浅红,深浅不同。

海水、河水、溪水的色彩因为其发源地的不同而不同,最典型的还是九寨沟的水,简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彩缎,因水中矿物质的结构及含量多少不同,形成了红黄绿蓝青等五彩缤纷的颜色。

自然山水更是以其美妙动听的声音召唤着人们,去听瀑落深潭、惊涛击岸、溪流山涧、泉滴清池、林间鸟语、寂夜虫鸣以及风声、雨声、涛声等。

这些声音仿佛是自然界在向人们倾诉,也仿佛是瀑布中有人交谈,给幽静的山林平添几分生机,引人遐思,让人回味。

山水自然物的气味是作用于人的嗅觉而产生美感的要素。

大自然中的林木花草,不仅以色泽植被美化着自然,而且散发着各自的芳香气味。

当你在山水之中尽情感受“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大自然的时候,微风过处,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将是何样的一种感受!
自然山水的动态和静态是相反相成的,没有静态的山就无法反衬动态的水,没有活泼飞动的水就无法体现静谧安详的山容。

静与动是相比较存在的,静态的景物常常在和动态的景物相映衬中显出自然之美,两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千变万幻。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
我们所说的山水文化,通常是包括着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在内的文化综合形态。

比如在泰山风景区里,盘亘数百里的泰山群是自然的,客观的,山下的岱庙,
沿途石阶和牌坊,以及岱顶的多种碑文等都是人文的景观,如果没有前者则泰山无法显其雄,如果没有后者则泰山便没有文化意蕴。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自古就有,天与人相合,它反映在景区建设要求上,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协调一致。

这里所说的景区中的人文景观,最突出的表现为各种建筑(亭、台、楼阁、寺院、塔庙),其次是摩崖石刻、碑碣、书画题纪及其它文化遗物,这些人文景观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地体现了古代人民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历史掌故对于山水美的作用主要通过引起审美联想来调动审美情感。

这些历史掌故,记录了山水的历史和名人的传说,是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者附着于山水景观的建筑物、自然物而昭示后人,或者通过口头传颂、古籍山志而流传后世,对于山水审美来说,它是激发审美主体美感冲动和民族自豪感的无形审美资源。

神话传说的渲染作用,赋予了无生命的山水景物以精神和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灵动形象,给人可亲可信之感。

如巫山的神女峰、黄山的仙人指路以及各地的望夫石等,这些景物往往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与其形象相联系的神话传说故事。

将眼前的景物和神话传说中人事联系起来,以物证人,以景证事,产生睹物怀人,寻踪感事的情感效应。

建筑物在山水观赏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山水景观中的亭台楼阁,宫观寺庙往往起到美化自然景观、增强自然景观美感效果的积极效果。

古代建筑艺术家在设计和布局方面,非常注意建筑物与周围自然风景的结合,力图把建筑的美即人工的美,与自然美即自然风景的美联系起来,将人的情感赋予自然中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相印生辉。

发扬山水文化促进旅游业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

当代社会,旅游越来越普遍的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这些外来因素的加入,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开发和利用中国山水文化正是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研究中国山水文化,揭示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固有的魅力,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和欣赏它们的美,激发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览我国风景名胜,了解我们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新的旅游景点。

所以我们更应该合理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保护我们的山水景观区也就是保护山水文化,以建设我们新时代新型的山水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成志.锦绣河山竞风流[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石洪斌.旅游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许宗元.陆游与旅游文化[J].旅游科学.200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