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合集下载

【新提醒】林两传精讲正骨针灸

【新提醒】林两传精讲正骨针灸

【新提醒】林两传精讲正骨针灸中医伤科的特色是徒手推拿。

在推拿的过程中身体产生了何等变化,有太多的问题是该费心思量的,例如,推拿为什么可以减轻疼痛?我想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疏通气血」。

但气血疏通有没有证据?又,为何需要整骨?若说骨头歪了,为什么有些人骨头歪了还能行住正常,不需要治疗?在何种情形下骨架需要被「整」?整骨以后,身体发生何种改变?这改变如何得知?伤科医师操作中应该要知道这操作改变了什么,有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及这效果是否造成身体正向而持续恒久的改变。

这些思维赋予中医伤科更深的意义。

临床常见疼痛的道理中医除了少数专做内科的诊所,疼痛-包括酸、痛、麻的处理,占了中医诊所将近一半的业务。

这群病患也是西医及复健诊所未能有效处理,流出到中医的一群。

这里定义的「常见」,大约是手腕、肘、肩、头、腰、足、呼吸闷胸痛等可清楚指出部位的疼痛,不包括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疼痛,如癌症、盲肠炎等。

近年来有些内科疾病,西医师亦建议推拿治疗,尤其目前整脊术的流行,对头痛、经痛、腰痛等,部分医师亦建议整脊。

但整脊术确有其危险性,我有两个病案:病例一,患者主诉因表哥推挤,而致背部膏肓痛。

遍诊无效,后来给某中医诊所转脖子,以致颈椎动脉剥离而轻微中风。

病例二,一小女孩中暑,中医诊所开推拿处方,转脖子以后,到长庚医院住三个星期,颈圈戴了两个月,在我诊所又花了一个月才治愈。

许多时候患者身上的结构有问题,但调整结构时,又存在上述的危险。

这些危险从何而来?而疼痛又从何而来?受到西医的影响,我们常认为疼痛就是发炎以及韧带伤损,并以为韧带的伤损需要时间修补生长,疼痛才能痊愈。

我一开始跟随我伤科的师父-通宵的黄云溪先生学习时(另外主要的老师有黄家豪医师,以及我父亲),见有网球肘疼痛厉害的患者,师父说那是「骨头跑掉」;有手麻而骑机车、夜卧更甚的患者,师父也说是「骨头跑掉」。

当时受西医观念影响的我并不能体会;同时也感到纳闷:「这分明是腕隧道症候群,是正中神经压迫;那是伸肌肌腱炎…。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2009-09-23 08:35时间:2008年11月2日地点:彰化农会会议厅身法伤科的传习有个问题-太强调「手法」。

实际上,手法的根本是「身法」。

手法的定义是解决患者病痛的相应方法,例如「扳」、「顶」、「推」与「拿」诸法;身法则是操作手法之时,医者该用何种身体的形来发力,以顺畅的施行手法,讲究的是施术者身体各部的位置与状态。

探究身法还有个要点:施术者如何避免受伤,这重要性其实是凌驾一切的。

伤科医师身体的问题(病痛)很多是比患者严重的!操作的时候不讲究身法,会在医师的身上留下许多后遗症,所谓「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我从与通霄师父学习后,手法便日趋轻巧。

因为见到许多伤科老前辈做得浑身是伤,亦有前辈患心脏病过世,大概都是不讲求身法之故。

早先伤科师傅都有习武的底子,深明力量的收发,不会留力在身上,承受反作用力的伤害。

但这些透过习武与大量实做而来的体验与经验,一方面难以用文字叙述,一方面早期少有读书人投身伤科,因此也少有数据保留下来。

现代医生一不习武,二无传承,这使不讲求身法造成的伤害更形剧烈!鉴于此,身法是在今天说明伤科手法前,必须要详述的,也希望在座各位伤科先进牢记。

下列讲述松背的身法要领。

伤科的处置依着医师的习惯,患者或坐或躺,但医师基本上是站着的。

站时身体要松,施力时—例如推的动作,从患者身上回传的反作用力是由左右脚承受,如此医师身上的诸关节才不会承受力道。

要其言便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

任何的耸肩或绷紧动作都会导致反作用力留在关节,造成轻微伤害,积久便出问题。

大致上的做法:如果是「铁板烧」的动作,在下压时切记勿施蛮力,膝盖与腰要松,身形顺着跟下去;或是「膝顶法」,不要将患者的手臂拉太紧,否则医师的上身会因此承受力量;将身形下沉引力向下,无使身体受力。

扳腰时不要将力量留在自身腰部,扳时身形随着「垮」下,将力量泄到足底。

除了沉肩坠肘以外,要注意脚步站稳。

林两传中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林两传中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林兩傳醫師傷科基本手法時間:20081102地點:彰化農會會議廳身法傷科的傳習有個問題-太強調「手法」。

實際上,手法的根本是「身法」。

手法的定義是解決患者病痛的相應方法,例如「扳」、「頂」、「推」與「拿」諸法;身法則是操作手法之時,醫者該用何種身體的形來發力,以順暢的施行手法,講究的是施術者身體各部的位置與狀態。

探究身法還有個要點:施術者如何避免受傷,這重要性其實是凌駕一切的。

傷科醫師身體的問題(病痛)很多是比患者嚴重的!操作的時候不講究身法,會在醫師的身上留下許多後遺症,所謂「殺敵一千,自損五百」。

我從與通霄師父學習後,手法便日趨輕巧。

因為見到許多傷科老前輩做得渾身是傷,亦有前輩患心臟病過世,大概都是不講求身法之故。

早先傷科師傅都有習武的底子,深明力量的收發,不會留力在身上,承受反作用力的傷害。

但這些透過習武與大量實做而來的體驗與經驗,一方面難以用文字敘述,一方面早期少有讀書人投身傷科,因此也少有資料保留下來。

現代醫生一不習武,二無傳承,這使不講求身法造成的傷害更形劇烈!鑒於此,身法是在今天說明傷科手法前,必須要詳述的,也希望在座各位傷科先進牢記。

下列講述鬆背的身法要領。

傷科的處置依著醫師的習慣,患者或坐或躺,但醫師基本上是站著的。

站時身體要鬆,施力時—例如推的動作,從患者身上回傳的反作用力是由左右腳承受,如此醫師身上的諸關節才不會承受力道。

要其言便是太極拳的「沉肩墜肘」。

任何的聳肩或繃緊動作都會導致反作用力留在關節,造成輕微傷害,積久便出問題。

大致上的做法:如果是「鐵板燒」的動作,在下壓時切記勿施蠻力,膝蓋與腰要鬆,身形順著跟下去;或是「膝頂法」,不要將患者的手臂拉太緊,否則醫師的上身會因此承受力量;將身形下沉引力向下,無使身體受力。

扳腰時不要將力量留在自身腰部,扳時身形隨著「垮」下,將力量洩到足底。

除了沉肩墜肘以外,要注意腳步站穩。

站穩才能讓身體鬆開,即所謂「氣沉湧泉」。

站穩的腳創造出一個支點,力量才能洩到腳底,身體也才能鬆開。

林两传:针灸

林两传:针灸

林两传:针灸李雷体会:1,部位:两肌之间。

2,炎症组织明确部位、瘢痕处。

3,不可以扎最硬的部位。

4,吸气配合。

傳統針灸非常強調一件事,叫「得氣」,但一直模糊不清,什麼「針下沈緊感」,「如魚吞鉤」。

但強調取穴要用特定體位姿勢的講究是有道理的,比如說取腳的穴位常要正坐,養老穴要反手之類。

筋膜:有覺知性和傳導功能。

覺知性:指的是筋膜透過其上的神經,本身是有感知功能的,感知我們身體內部的位置,張力和功能狀態。

我有一個學妹,每次找我看病的時候,她都可以清楚的告訴我她身體結構不對的位置和狀態,例如她說第四胸椎往右偏了一點,左邊第三根肋骨往外翻轉了,肚子脹氣把左邊胸骨肋骨關節哪個位置拉偏了。

泰山師傅也曾告訴我,氣如何可以在荐椎八髎轉折進出。

傳導功能:依靠其上分布的神經末梢和張力接受器而具有其覺知功能。

筋膜無收縮能力,發生作動的功能是依靠其所包裹的肌肉來完成的。

筋膜是一個不可收縮的網,任何一個地方改變,必然牽動其他部位。

筋膜結構:是「掛」在骨架上的,由骨架的支撐、包裹軟組織,讓全身維持在一個都張力均衡的狀態,是理想中的最佳狀況。

氣液最流通、內臟無擠壓、肌肉無旋扭,是最健康的。

有兩個問題:第一如何去覺知。

第二如何去治病。

由湧泉為中心,微微前後左右移動重心,會感覺到由腳而上的,各種平行於身體中軸的力線,由腳貫串到頭頸部,與經絡非常像。

用同樣的力線傳導的感覺,雙手掌張開,双手平伸体側,也可以感覺到平行於手經的無形力線,由手指走到肋骨體壁上。

我們用松空的狀態(全身筋膜張力均衡的狀態),可知道筋膜是有它縱向、橫向的內在連線的,也是它正常狀態下傳導的方向。

取穴的問題:是醫者自身對於筋膜張力的體會,由手、眼清楚錯亂的狀態,包括骨錯縫、筋出槽、肌群的歪斜。

路徑是針下後筋膜還原傳導的路徑。

策略是指在錯亂之下,如何選穴去還原的傳導路徑。

由於筋膜覺知和傳導的特性,其主要展現於治療上,是有一定傳導方向的但未必是疼痛處的治療。

就是在其傳導沿線的方向取穴,因為疼痛的部位常是結構失衡下的被害者,所以針刺要有效,必須要考慮整体結构的互動再去拆解,不能只考慮同一條經絡而已。

闲话中医伤科

闲话中医伤科

闲话中医伤科之一林两传中医伤科是一种完全靠手操作的学问,藉手触摸,诊断,改变,还原。

如果手摸不清楚,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

儿子今年暑假到加拿大的一所森林学院修课,他说期末考时,所有学生一起到森林里去考试。

除了认树还有计算该森林的固碳量外,还发一些盒子,要去找特定的菌类,土壤,植被,或种子吧!甚至还要蒙住眼睛,去摸、闻一颗树,判断是什么树种。

这给我一些有趣的联想,我完全不记得当年学校伤科上了什么东西,不过如果我来教伤科,期末考可以这样考。

我会找五个人,要所有学生上去做各种触诊检查,完全不能问,发现什么写什么。

比如说,这个人有没有什么受伤历史的可能,又可能会有什么什么疼痛(头痛,胸闷,心悸,颈痛腰酸,肩臂痛,经痛,脚痛),这个人有没有运动的习惯,常做那类的运动,平常生活作息常用姿势,惯用那只手,可能从事什么职业类别,甚至包括睡眠习惯等等。

发现或推理出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程度应该很容易分出来,也可以改变整个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态度。

中医的学习,最缺的就是诊断这一环,知识一堆,碰到病人一片茫然,除了嘴巴问,完全没有办法用眼睛和手去知道病人的生理状况,如神经兴奋度(睡眠,压力,交感副交感神经的拮抗状况),饮食起居状况,表卫之气及气血的盛衰盈亏,脾胃消化功能等等。

如果手眼已经得到很多讯息,就不会嘴巴乱问睡的好不好,大便硬不硬,平常紧不紧张,喜欢喝热的冷的之类,像无头苍蝇。

到底是学院所教的知识系统有问题,还是老师有问题?如果我去教,会不会被学生评鉴轰下台……闲话中医伤科之二肩关节脱臼李晔医师在我的动态时报上,po了篇文,叙述她治疗了一个肩关节脱臼的病人,107公斤,用我退肱骨的办法托着肱骨,然后手肘绕啊绕的(其实我看不太懂李医师写的),肩关节就归位了,一点也不痛。

不论过程如何,就结果来看,是了不起的,因为病人没有受到什么折磨就好了。

不过就我治疗了许多肩关节脱臼的经验来看,这位重量级病人,应该是习惯性脱臼,此次脱臼时并未受到什么伤害,也没有太剧烈疼痛,因此没有剧烈的肌肉痉挛,所以肌肉方向对上就自己归位了!文中李医师讲到了一个很关键的动作,就是把肱骨托出卡住的关节臼,足蹬法就是如此。

论针法在伤科上的运用原则与机转

论针法在伤科上的运用原则与机转

论针法在伤科上的运用原则与机转林两传医师荣春中医诊所院长这里要论的针刺法,指的是藉针刺去调整结构,还原筋骨状态,改变筋膜张力,其适应的症不只限于伤科症状的酸麻疼痛,还凿括因结构原因造成的内科症状,诸如偏头痛、失眠、胸闷、心悸、胀气、便秘、痛经之类。

针刺因不像伤科手法可以任意的挪动筋骨结构来解决一些因结构而产生的问题,针刺的处理对象只是一个个散在身体各处的点,照理说再多的点也不会形成一条线,一个面,更遑论重组一个体。

然针刺有效必定是个别的点在结构中有独特的意义。

伤科医师用针,会有和专业的针灸医师有个显着的不同的观点。

伤科医师着眼的是结构对凾能的影响,因此会从改变结构的角度下手,而针灸医师着眼于经络的气机是否流畅疏通,所依是传统经络理论及图谱或是一些后人所发明的特效穴。

伤科医师所做是亲手所见所触,可以一直在操作过程中自我评估,转换治疗手法与进程,不见得要有病人主观感受为治疗依据(当然摸不清结构,胡搞一通的不能算是伤科医师)。

但针灸医师所依的经络及特效穴是前人所建立构筑,所依的「气」也是大多针灸医师们无法触见,治疗过程常只能以病人主观感受评估,医师介入病人身体的主观感受或许只有针下得气感。

(会望气色的医师还可以以病人身体脸上气色的变化为依据,但同样这也是伤科医师及针灸医师所共同的)。

得气感是个很微妙的属于医师的一种主观感受,下文再细论。

虽然用的是同一种工具,毫针,所依不同,一个依经络一个依据结构,所以所选择的下针点该也不同。

伤科医师要凭着一个点去改变结构,该“点”就应当有两个特性其中之一才可能。

一个是局部结构纠结的转折点(即纠结不解的粘连或转折中心),针解该处可使得该纠结结构松解开来,另一个是整体筋膜走向,即整体的“势”收束或转向区,未必是一个小点而是一个小区域,也未必局部结构有错乱纠结的现象。

就局部纠结的转折点来说,大约有几种,一是粘连的肌膜。

这种情况,最多见于腋下,当腋下内收和外展肌群因胸椎肋骨曲度改变,胛骨肱骨间会产生轻微滑移。

林两传医师

林两传医师

林两传医师林医师伤科调整,是以「以筋正骨」,将出槽之筋,轻巧归位入槽,同时骨错也会跟著调整。

林医师伤科针法,也是一绝,文里所论,是实作出来的,有独到的见解。

不才临証上,在调整出槽之筋后,有的病人会在痛处的上端,肌肉起点处,会摸到筋结点,原本没有,调整后反而有,在此处下针,针上灸,围刺(鸡爪刺),扎个二次,筋结消失,就彻彻底底的好了。

或不用针也行,用指拨,但疼痛较针厉害就是了。

针灸手扎 (一)林两传医师荣春中医诊所院长在伤科治疗中,有些不易处理的局部疼痛,包括五十肩和一些骨折或受伤后的粘连以及活动受限四肢,可以用针法处理。

只要针开僵硬的肌肉或粘连的纤维组织就会大幅缓解疼痛。

至於寻找下针点,伤科医师的作法是将疼痛的肢体,摆放或牵引至最痛的位置,然后寻找使关节受限的肌肉,就会有著落。

那条肌肉会是绷紧如弦的。

在绷紧的肌肉上,如果可以找到和其他肌肉相粘连处,就针在粘连组织上,两肌同时受刺激会一起收缩,撕开粘连的纤维组织,(只针其中ㄧ条用处不大),如果未见粘连处,只是肌肉收缩异常,可以针在肌肉上使其还原张力,恢复关节的原有动态。

针刺肌肉还原张力,固然可以找板机点,但我个人经验最有效的还是一种【贯肌层针法】,就是从整条肌肉的下方,贴骨平刺,在整条肌肉下方提插,略分开其与骨的粘连。

因為严重不易手法处理的疼痛,多少都有粘连组织牵绊,一条肌肉一直无法还原,也有多年增生纤维组织伴随。

从整条肌肉层下方经过,可使整条肌肉肌纤维组织收缩,而复位归槽较完整。

常用的【贯肌层针法】位置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腹直肌、大小圆肌等。

针灸手札(二)林两传医师荣春中医诊所院长初学中医,在黄家豪老师处跟诊时,一个病患告诉了我一个故事。

他说在很多年前,一次车祸,他的脸被碎玻璃严重刺伤及刮伤,好多伤口。

但令我惊讶的是他的脸上并未看见疤痕。

回想起当实习医师时,在外急诊处,遇见一个酒驾车祸,满脸是碎玻璃和血的中年病患,不断吵闹叫嚣,主治及住院医师忙不过来,兼且被他惹毛了,就叫我去负责清洗及缝合脸部以外的伤口。

外科 、伤科疾病推拿按摩(九)腕关节扭伤

外科 、伤科疾病推拿按摩(九)腕关节扭伤

外科、伤科疾病推拿按摩(九)腕关节扭伤
腕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桡骨远端关节, 容易发生扭伤。

由于扭伤后局部疼痛不太明显, 因而误诊甚多。

又由于腕部骨折多见,
因而腕关节扭伤易被忽视。

有腕关节扭伤史。

屈腕时提重物或伸腕时手托重物,使腕关节出现强力的侧屈或旋转运动, 导致扭伤。

多为单侧, 多数患者其局部肿胀与
疼痛不明显,但有腕部乏力及不灵活的感觉。

1. 方法与步骤见图。

腕关节扭伤推拿按摩
(1)患者取坐位, 将患侧上肢置于诊疗桌上, 掌背朝天, 腕下垫枕。

术者用右手拇指按揉法按揉患肢阳池、阳谷、外关、合谷等穴3~5 分钟,力量由轻到重,见本图(1) 。

(2)体位如上, 术者以两拇指按揉患肢大陵、内关、劳宫穴3~5 分钟。

手法应略轻柔缓和,见本图(2) 。

(3)术者以左手握持患者患侧手腕部, 用右手握持患者患侧的手掌,轻轻地转动患侧腕关节, 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各进行1~3分钟,见本图(3) 。

2. 注意事项(1)如有外伤,首
先排除克雷斯骨折或史密斯骨折。

(2)患侧腕关节应避免负重,尽量少做旋腕动作。

(3)可配合使用尺寸适当的“护腕”, 若用后不久即觉手麻,应立即将其去除,更换尺码较大者,持续半个月至1个月。

(4)扭伤24小时以后, 无骨质病变患者可进行热敷、温热水局部泡
浴法巩固疗效。

·1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身法
伤科的传习有个问题-太强调「手法」。

实际上,手法的根本是「身法」。

手法的定义是解决患者病痛的相应方法,例如「扳」、「顶」、「推」与「拿」诸法;身法则是操作手法之时,医者该用何种身体的形来发力,以顺畅的施行手法,讲究的是施术者身体各部的位置与状态。

探究身法还有个要点:施术者如何
避免受伤,这重要性其实是凌驾一切的。

伤科医师身体的问题(病痛)很多是比患者严重的!操作的时候不讲究身法,会在医师的身上留下许多后遗症,所谓「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我从与通霄师父学习后,手法便日趋轻巧。

因为见到许多伤科老前辈做得浑身是伤,亦有前辈患心脏病过世,大概都是不讲求身法之故。

早先伤科师傅都有习武的底子,深明力量的收发,不会留力在身上,承受反作用力的伤害。

但这些透过习武与大量实做而来的体验与经验,一方面难以用文字叙述,一方面早期少有读书人投身伤科,因此也少有数据保留下来。

现代医生一不习武,二无传承,这使不讲求身法造成的伤害更形剧烈!
鉴于此,身法是在今天说明伤科手法前,必须要详述的,也希望在座各位伤科先进牢记。

下列讲述松背的身法要领。

伤科的处置依着医师的习惯,患者或坐或躺,但医师基本上是站着的。

站时身体要松,施力时—例如推的动作,从患者身上回传的反作用力是由左右脚承受,如此医师身上的诸关节才不会承受力道。

要其言便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

任何的耸肩或绷紧动作都会导致反作用力留在关节,造成轻微伤害,积久便出问题。

大致上的做法:如果是「铁板烧」的动作,在下压时切记勿施蛮力,膝盖与腰要松,身形顺着跟下去;或是「膝顶法」,不要将患者的手臂拉太紧,否则医师的上身会因此承受力量;将身形下沉引力向下,无使身体受力。

扳腰时不要将力量留在自身腰部,扳时身形随着「垮」下,将力量泄到足底。

除了沉肩坠肘以外,要注意脚步站稳。

站稳才能让身体松开,即所谓「气沉涌泉」。

站稳的脚创造出一个支点,力量才能泄到脚底,身体也才能松开。

通常发力的手与脚是同边的(左手施力则左足在前),如此回返的力量才能经由对称劲泄到另一只脚。

例如松背(患者俯卧)往前推时,由左足发力,医师的身体呈一弧型拱起(身体至此皆未承受力量),力量则泄到未发力一侧的脚底。

总结上述为三个要领:脚要站稳、沉肩坠肘、以及发力时同手同脚。

又患者坐姿时引其手臂,此时又当以后脚受力(可以不用同手同脚),若用前脚受力则诸力拮抗,身形便「死」。

这抽象的叙述需要慢慢体会。

松背
我的治疗从松背开始。

松背是治疗的前奏,也是是还原病人健康的基本步骤。

例如网球肘的成因是肱、胛骨对位不确,胸椎为肌肉牵扯而偏离,肋骨翻旋,因此非得将全身系统从脚到背松解还原,才能有效处理局部问题,做精细的操作与调整,而真正在肘上处理的时间常不及百分之五。

这种兼及全身系统治疗的模式,不只可以巩固疗效,对全身杂病,久治不愈的患者,尤其重要。

松背若能彻底,约可完成一半的治疗,病人也一次会有一次的进步。

从颈椎、胸腰间肌肉、胸肋关节到肠荐关节,都可借着摇动而松解归位。

曾有位学弟的太太落枕,我花了十几分钟为其松背,起来还没治疗,落枕已经好了。

松背主要达成两个目:松解肌肉与摇开关节。

其要领还是在上述的身法:沉、缓、深,顺畅而不留力。

同手同脚,全身松缓而力量受在后脚。

对称劲在用时要以不发力之手当支点,所以当双手并用灵活操作,也最好将两手练到同等灵活易使,虽然不容易,却可让手腕、肘到肩,没有一个地方承受反作用力。

拨法:
松背依照处置的目的,可有多种手法,拨法用在筋出槽的情形下,找出肌肉翻旋的方向,从凹面向凸面将肌肉拨开。

拨时并非在单点施压,而是翻动整条(群)肌肉,直到肌肉平整无凹面时(肌肉与肌肉间则摸不到界线),给予少许牵引力量,出槽的筋自能翻回。

若将僵硬的筋结当成面团,揉之欲其软,虽然会暂时软些,但筋结永远在。

俯卧的姿势因为容易左右翻滚摇动,行拨法的效果比坐姿好得多。

手搭在患者背上,找到肌肉翻旋的地方,就去拨动它。

若医者站在患者左侧,则时而拨左,时而拨右,小腿、大腿、臀部与背的肌肉都可,灵活用之。

这摇,其实就是将肌肉翻带到一定的程度(未施力的一手固定一端,目的是将肌肉扯匀,若少了这手,肌肉随着患者身体滚动,是拨不开的),肌肉就会自己松开。

此时医师当全身松弛,勿用肩膀的力量去顶、推。

摇法:其下须影片配合方能理解,故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