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之“四大”理论
被误解的“四大皆空”

被误解的“四大皆空”国学欣赏提到“四大皆空”这个概念,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误以为是“酒、色、财、气”,因此戏称那些不贪酒、色、财、气的人是“四大皆空”。
其实“四大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上的说明。
一、“四大”的具体解释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落。
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溢。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烂。
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
二、为什么称这“四大”?四大的观念,正如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佛教中的四大物质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事物都是由四大共同呈现出来的。
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水分(水大)、日光(火大)、空气(风大),如果缺少一大,花朵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而众生的肉体,也是由四大结合而成,人体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是坚硬性的“地大”;血液唾液眼泪大小便等人体的液体,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热度是温暖性的“火大”;人的一呼一吸就是流动性的“风大”。
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
三、为什么说“四大皆空”?但是,虽然四大是构成事物的重要元素,但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
“四大”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以人体而言,四大不调,百病丛生,四大离散,则身躯坏灭,这时,我们的身体又在那里呢?所以,无论是世界万物,或是我人的身体,都只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假相罢了,并没有一定的实体。
“四大皆空”,就是指宇宙万物均无实体的真理。
佛教“四大皆空”的理论,主要是要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从而返观自照。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自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历程有种情况至今流传下来。
关于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佛教的影响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他是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一个王子。
乔达摩在25岁时决定离开王宫,进行苦行修炼,以寻求灵性解脱。
在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的人”。
2.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四谛谛、无我、缘起等核心概念。
其中,四圣谛指的是苦谛(人生苦难的本质)、集谛(导致苦难的原因)、灭谛(摆脱苦难的方法)、道谛(消除苦难的方法);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无我指的是人的自我并不真实存在,缘起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生的。
3. 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自创立以来就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发展变迁。
在印度,佛教逐渐在6世纪前后兴盛起来,并且传播到整个印度次大陆。
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国王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继续增长,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佛教逐渐式微,转而成为别国的信仰。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
在中国,佛教受到了儒家、道家等其他宗教的影响,产生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佛教也经历了中国的佛教起义和佛教的复兴,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在这些国家也形成了各自的佛教传统和文化。
4. 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内部有若干个不同的教派和流派。
最早的佛教教派是小乘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涅槃,主张依止八正道自求解脱。
佛教的起源

•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总体。“佛”指 佛陀。“法”指佛法,即佛教的理论和实 践。“僧”指佛教徒。佛教将佛教徒分为 二种,一种是自愿归依佛陀,受戒,出家 过集体生活的僧人。另一种是接受佛教的 教义,参加佛教活动,愿意持戒,但不出 家的人。
佛法
佛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 徒
• 佛教在传入每个国家后,又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相 结合,于是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化为特征的各国的 佛教文化。佛教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与政治的关 系也是紧密的。各国统治者都对佛教给予了充分 的照顾,有的国家甚至奉佛教为国教。佛教在民 间则更是影响尤巨,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寺院遍 布各地,佛教着作层出不穷,而且还影响了其它 的宗教文化。佛教已经成为各国传统宗教文化之 一,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的产生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创始人释迦 牟尼在取得修行成功后,被称为“佛陀” 而得名。公元前5、6世纪曾为古印度迦毗 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 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不满当时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 独尊地位和种姓制度,于是创立了反对婆 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之一的佛教,到现 在为止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佛教的教义
• 佛教的教义以戒、定、慧三学体系而概括的。 “戒”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有规范人心的 作用。南北二传对戒律有不同的数目,但基本戒 条有“五戒”或“八戒”。“定”是佛教徒的佛 教实践,主要指禅定。“慧”是佛教的理论,是 佛教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 光知道戒和定并不等于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只 有掌握了佛教的理论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 徒。所以“慧”也是佛教与外道相区别的根本标 志。佛教教义的核心是“苦”。
佛教的发展
•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国王阿育王的护持下, 由印度本土向国外发展,最先由南印度传入斯里 兰卡,以后又传到了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 等国,这一支称“南传佛教”。这一支佛教,在 教义理论上,保持了较多的传统思想,在实践上 以严格的修行为手段,因此曾有人将其称为小乘 佛教,但是该派反对这种说法,自认为是属于上 座部教派,故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公元1世 纪左右,佛教由北印度经中亚地区丝绸之路和海 路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到朝鲜、日本、越南 等国,这一支称“北传佛教“。这一支佛教,以 弘传大乘佛教为主,有流行汉地的汉地佛教和流 行藏地的藏传佛教二支。
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发展历程佛教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起源于悉达多·牟尼(Siddhartha Gautama)的思想和教导。
悉达多·牟尼后来成为佛陀(Buddha),被尊崇为佛教的创始人。
在佛陀的教导下,佛教逐渐传播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佛陀的教义强调生命中的苦难和无常性,以及通过精神修持来解脱苦难和达到解脱的境地(涅槃)。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真实的存在、苦难的原因、苦难的止息和通向止息的道路)和八正道(正确的认知、意念、言论、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冥想)。
佛教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先是在印度本土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向其他亚洲国家扩展,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缅甸、泰国等地。
在中国,佛教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也逐渐融入当地文化和信仰体系,形成了多样化和丰富的教派和实践方式。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教派和宗派,例如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和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
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通过克己和冥想实现解脱,而大乘佛教更加强调慈悲和对其他众生的利益。
各个教派和宗派之间的差异在佛教世界中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辩论,但佛教整体上保持了对和平、友爱和解脱的普遍追求。
佛教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亚洲地区依然是主要的宗教之一。
它的教义和实践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成为人们寻求内心平静、智慧和解脱的重要途径。
佛教在现代世界中继续发展和演变,与科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一些交叉和对话,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1.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他被认为是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2.发展历程: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宗派和思想家,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这些宗派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主要教义: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以及中观派和瑜伽派的哲学思想。
这些教义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在修养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4.二、道教5.起源: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它是在汉代时期形成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体系。
6.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之规律。
道教主张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7.三、基督教8.起源: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并在公元1世纪时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后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主要分支。
9.发展历程:基督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之一。
同时,基督教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10.主要教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原罪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救赎和拯救。
11.四、伊斯兰教12.起源: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是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体系。
13.发展历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主流宗教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伊斯兰教也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14.主要教义: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真主的存在、前定学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对真主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简述佛教历史的发展及在中国宗派的划分

简述佛教历史的发展及在中国宗派的划分【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净饭王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这几个阶段的发展。
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由中国丰厚特色文化土壤的培育,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六家七宗一、原始佛教(一)佛教的由来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动荡的社会历史下产生的。
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城邦的建立以及相互间的征伐。
政治上雅利安人的种族制度统治又为印度社会带来了残酷的压迫,尖锐复杂的矛盾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悉达多看到人民的苦难,决定寻找解脱之道最后于菩提树下证道成佛。
因他是释迦族人,在证成佛果后被奉为释迦族的圣人,故后来其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及其名号来看,佛教不太注重信仰、苦修,而更看重觉悟和智慧,两者在佛教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扬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佛教苦的种类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
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
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
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
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
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
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
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佛教知识点历史总结

佛教知识点历史总结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充斥着苦难和痛苦。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悟道者的印度王子在寻求解决人类痛苦的解决办法。
他离开了贵族生活,开始了苦行修行,直到他最终获得了觉悟。
这位王子后来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
佛陀在他的觉悟后,开始传道和教导人们。
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等教义,这些教义成为佛教的基石。
四圣谛包括了苦、集、灭、道,是佛陀对人生苦难的分析和对解脱的方向。
八正道则是佛陀为解脱苦难制定的修持方法,包括了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些教义成为了佛教的核心。
佛教的传播在佛陀之后也是非常迅速的。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佛教的教义,使得佛教在印度乃至整个亚洲迅速传播。
佛教不仅在印度迅速发展,还传播到了中国、日本、韩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
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与当地宗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佛教派别。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佛教等不同流派。
小乘佛教(南传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南方国家。
而大乘佛教(北传佛教)更加注重菩萨的利他精神,强调的是普度众生和菩萨道,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北方国家。
密宗佛教则是在佛教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密宗的修行法门,形成了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密续经典。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根据史书记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当时中国的一些学者到印度求法,带回了佛经和佛像。
随着东汉王朝的倒台,佛教逐渐在中国传开。
东晋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国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
隋唐时期,佛教成为了国家的主要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在此期间,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这些精美的石窟艺术展现了佛教的文化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讲“四大皆空”实则沿用了印度的佛教理论,因地水火风的是宇宙固定化的四大元素,和中国道教提出的五行理论不同。
佛教四大归类,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四大反映在人身上,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物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
推算到物质属性上,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具体而言,四大为有形之物,归类为物质,而非精神。
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但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对于四大物质的起源和先后生成顺序,佛教也未明细。
道教则用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来讲五种物质的起源及演化过程。
太易为水,太初为火,太始为木,太素为土,太极为金。
宇宙先有水,然后有火,再有木,后有土和金。
小乘佛教因只空我而不空法,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为实有物。
不过,小乘佛教非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还要空去五蕴。
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有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
色属物质,后受想行识属精神,四大为形,所以四大即色蕴。
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于生死之外。
由于五蕴证明佛教不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
尤为重要的是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以此来彰显精神力量的广大。
四大:地火水风。
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
皆:一切。
既一,一既一切。
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不取亦不离。
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
使之空无一物。
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四灾直观地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将被四大所空。
菩萨用佛渡劫,也不外乎靠修行渡过四空。
四种方式都不会完全将外物空,想要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有靠修行来得到。
心无外物得道成佛,只有靠修行才能引证入慈航。
水空为最厉害的一种,能摧毁旧世界创建将全新的世界,旧事物荡除的不留痕迹。
四大观念非佛教独创,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探索而得的一种结果。
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五种元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界构成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还是四大,都是指的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
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称为四大种,即地水火风。
一切物相由四大元素调配形成,比例不一而构成各不同物体,四大和谐,物种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物种便会归于毁灭。
物理和生理现象如此,万物皆如此。
这种理论和中国道家的五行理论不谋而合。
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
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的目的,在于使四大形成的色欲不致以毁灭人的正身,不执著于色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此境界我们才能进入小乘的涅槃,不坠生死轮回。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四种元素,而指具体的物态。
这四大是实物,而非虚幻之相。
风水师陈鸿磐于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