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及质量控制
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 张伯彦

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张伯彦标题: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 -张伯彦抗体类药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对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张伯彦博士以其丰富的抗体类药物研发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独到的见解。
张博士首先强调了抗体类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他指出,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不仅关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因此,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临床应用,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都应被视为重中之重。
在研发阶段,张博士认为应重视抗体的筛选和优化。
这包括对抗体进行精细的分子设计和功能优化,以提升其特异性和亲和力。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对抗体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评估,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进入生产阶段,张博士强调应严格遵守相关的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
这包括从原材料的选取、细胞库的建立、大规模细胞培养、抗体分离和纯化,到最终产品的储存和运输等各个环节。
他特别指出,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和消毒是防止产品污染的关键步骤,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在临床应用阶段,张博士认为应重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指出,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抗体类药物。
药企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抗体类药物。
总结张伯彦博士的观点,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其研发、生产和应用的整个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患者能够使用到安全、有效的抗体类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药物,通过将抗体和药物结合在一起,实现对肿瘤等疾病的精准治疗。
然而,ADC药物的质量控制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体偶联药物的质量控制及其重要性。
一、ADC药物的基本组成ADC药物主要由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三部分组成。
抗体负责识别肿瘤细胞,连接子则连接抗体和药物,而细胞毒性药物则是治疗的主体部分。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

(二)实验操作的标准化滴定平板技术
实验标准化流程为滴加样品、标记抗体至加样板,然后将生物薄片载片盖在加样板表面的凹槽里,这时,载片上的所有生物薄片均与液滴接触,反应同时开始。因为液体被局限在一封闭的空间,不再需要传统“湿盒”,可同时在一致的反应条件孵育大量的标本。下面以间接免疫荧光法为例,介绍滴定平板技术的操作过程:
间接免疫荧光法保留了原基质的完整抗原谱,因而可同时检测大量抗体.获得较高的检测效率。当抗几种不同抗原的抗体需要在一种生物基质上同时检测时(如抗细胞核抗原抗体),或为每一种实验逐一准备抗原很困难或相当复杂时,就应该选择免疫荧光法。另外,应用免疫荧光法还可检测到一些至今未知的抗体。
在没有荧光显微镜时,可尝试用酶标记的第二抗体代替荧光标记的抗体,但是检测的质量会明显下降。因为在免疫荧光法中,指示剂染色是通过抗体直接结合在细胞抗原上产生的,而免疫酶法,染色则是弥散地围绕在抗原周围的区域。因此免疫酶法并不总是像免疫荧光法那样能区分抗原分布的细小差别。而且应用酶染色时,会导致许多自身抗体不能被区分或根本测不到。仅应用细胞核制备物免疫酶染色的纯光度法评价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自身抗体被漏检。
9.封片加甘油/PBS至盖玻片,每一反应区约10ul。从pBS-Tween缓冲液取出一张载片,用纸擦干背面和四边,注意不要擦拭反应区间鲸。将盖玻片轻轻盖在载片上。
10.结果判断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
(三)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l.质量控制 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用多种手段对自身抗体存在与否、浓度的多少进行控制和评价,有利于实验室内部、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标本获取相同具有可比性的结果,是衡量实验室检测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为不同实验室所用的抗原基质存在差异、抗原的固定方法有差异或不同,血清的稀释方法不同以及操作者对不同荧光模式的识别能力不同等,均可影响到自身抗体的检酒质量。实验室在进行临床检测时,应同时检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以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国内急需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参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自己当地的标准,开展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
02自身抗体检测技术及其质量控制(陈曲波)

IIFA试验时的几个注意点
z 临界值(起始稀释度):用于初步甄别阴阳性结果 z 荧光核型:缩小靶抗原确认范围、与疾病特异性低 z 抗体滴度:用于判断病情进展、预后等不成正比 考虑到荧光法筛查试验存在主观性强的特点,因此应 以一种客观和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筛查试验结果
客观认识抗体滴度:特殊人群
检测结果 阳性 IFA 1:160稀释 比例 59 20% 临界阳性 31 11% 阴性 198 69%
strips
ELISA
Line blot
条带酶免分析法
需注意:ELISA不能代替IFA用于 ANA检测
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酶联免疫法检测ANA的敏感性差,SLE漏 检率高达35%。——酶联免疫法包被的纯化核抗原有限。
1、确认实验直接代替筛查实验存在问题。 2、免疫荧光法仍为ANA测定的金标准! 3、实验室在ANA报告当中必须注明ANA检测方法 ! -美国风湿学会(ACR)立场声明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高滴度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参与免疫病理性损伤自身抗体的特性免疫荧光法if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wb免疫斑点条带法dotblot胶体金法自身抗体检测方法自身抗体检测方法自身抗体常用检测方法自身抗体常用检测方法液态芯片法multipleximmunoassaymiamultipleximmunoassaymia自身抗体基本检测策略多特异性检测如
Many instruments are available. Esay to perform. Evaluation is subjective . Evaluation is qual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
膜条是变相的ELISA,只是载体不同
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保证

5)瓶间变异小;
6)若是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 7)一般有效期≥1年。
原则 基质效应:人血清(日常自身抗体检测剩 余血清样本的收集),添加剂尽可能少 稳定性:至少1年用量的相同批号,复溶后 稳定 瓶间差:变异小 无溶血、无黄疸、无乳糜血、无传染性
质控品的自制方法
质控品水平:
阴性质控品:特定项目人阴性血清混合物(若为 ELISA或CLIA质控品浓度宜0.5倍临界值左右)
结果假阴性
三种常规方法检测自身抗体的比较
方 法 优
◇总抗体检测
◇靶抗原不明确或还不能提 纯时应用 ◇特异性高
势
缺
陷
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
◇不能区分靶抗原 ◇抗原含量丰富、抗原存在分布不均、含量 过低 ◇灵敏度偏低 ◇经验性判读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单特异性抗体的确认 ◇模块化检测 ◇高通量 ◇灵敏度高 ◇特异性抗体数量有限 ◇假阳性
定性判定方法:
2℃-8℃:滴度的稳定,稳定期 -80 ℃:滴度的稳定,稳定期 室温:滴度的稳定,稳定期
质控品自制SOP程序:参考模板
例:IIF方法ANA弱阳性质控品(均质型)配制程序: 1) 留取剩余的阳性血清(均质型)和阴性血清若干,HBV/HCV/HIV/TP标志物
检测为阴性。无溶血,黄疸,脂血或怀疑细菌污染的血清,留取量满足一年 的使用量; 2)将血清混合后测定其示值,用阳性和阴性血清调节浓度。将混合血清浓度调整 到其临界值(1:100)或高1个滴度(1:320)或之间; 3)进行潜在病毒灭活处理:一般采用将混合血清放置于56℃下30分钟的方法; 4)过滤处理:采用滤菌器对混合血清进行过滤,避免细菌污染,延长质控血清保 存期限; 5)分装保存:按照一周的使用量进行分装,记录批号、配制时间和配置人等,放 置于-80℃保存。 6)稳定性评估:评估1周,1月,6月,1年,3年。有效期一般可标定为1年。 7)瓶间差评估:同批号质控品随机抽取5支(瓶),≥80%符合,为合格。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③抗LKM-1抗体: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胞质细颗粒型至均质型 的强荧光染色;肾组织仅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荧光染 色;胃组织缺乏特征性的荧光染色。
④抗LC-1抗体: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胞质颗粒型荧光染色,啮 齿类动物肝组织中央静脉周围的荧光染色明显减弱,但若同 时存在抗LKM-1抗体阳性,此荧光特征通常难以呈现。肾、 胃组织缺乏特征性的荧光染色。
三、AIL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在PBC患者一级亲属中,母女、姐妹间AMA的共同阳性率为 10%~20%,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在PBC患者的亲属中检 测AMA等自身抗体,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AMA阳性但 不能明确诊断PBC者,需定期行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的随 访。
总之,检测自身抗体可用于AILD的预测,对肝脏生化指标正 常且AILD相关自身抗体(如ASMA、AMA等)阳性者,应 定期随访,以及进行相关学会指南推荐的其他评估肝脏功能 的新标志物检测,如可预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者的肝硬 化、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等, 以早期评价肝胆功能,或采取其他临床干预措施。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2)标本、荧光标记二抗:IIF检测血清标本的ANA、 ASMA、抗LKM-1抗体、AMA通常采用1∶40起始的倍比稀 释系统。由于使用不同的检测试剂,可根据试剂说明书,采 用倍比稀释系统或 稀释系统。所用二抗应使用荧光素标记的 抗人IgG抗体。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2、其他免疫学方法
由于IIF检测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实验操作、结果判断等存 在难以标准化,阳性滴度判断依赖于不同的实验基质。因此, IIF检测AILD相关自身抗体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实验室人员 和高质量的实验基质。
自身免疫病与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

4
(三)发病机制
隐蔽抗原释放 ✓自身抗原出现 自身抗原成分改变
共同抗原的诱导
淋巴细胞旁路活化 ✓免疫调节异常 多克隆刺激剂旁路活化
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遗传因素 多表现在HLA-B、DR抗原 上
2021/1/12
5
常见自身免疫病
SLE:累及多器官多系统 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 发于青年女性,临床症 状复杂,可出现发热, 皮疹,蝶形红斑,盘状 红斑,光敏现象,口腔 溃疡,关节痛,肾损伤, 心血管病变,胃肠症状, 贫血等。抗ds-DNA,抗 Sm抗体是特征标志。
IgM: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预后不良
IgG:与患者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症状密切相 关
IgA:RA临床活动指标,与骨质破坏和关节炎症
20状21/1/严12 重程度有关。
8
抗核抗体(ANA)
ANA是以自身真核细胞成分为靶抗原的一组自 身抗体的总称,泛指各种核成分的抗体。 ANA在不同的疾病中呈现出不同的组合,不同 疾病有自己的抗核抗体谱。 按理化特性和抗原部位分类: 1.抗DNA抗体 2.抗组蛋白抗体 3.抗非组蛋白抗体 4.抗核仁抗体
2. 一般原则 有的项目敏感性高,特异性低,有筛选意义,有 的敏感性低,特异性强,可以先做ANA筛查, 再做其他检测。
3. 质量控制 每次试验同时设置阴、阳对照,以监测结果的准 确性。
2021/1/12
19
谢谢观赏
2021/1/12
9
检测方法
1.ANA检测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等方法, 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作总ANA的筛选试验。用 Hep2细胞和猴肝细胞做基质, Hep2细胞特点: 人源性、细胞核大、分裂期细胞多、可大批培养。
2.常见ANA荧光图形及意义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及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1794072022年4月临床免疫检验,具体是指借助免疫学方法分析受检者各项免疫指标,继而分析机体实际状况,并判断患者现阶段是否存在免疫疾病;而免疫结果的准确性,会对临床诊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1]。
临床免疫检验是一种优质的免疫学检验手段,借助免疫检验可明确患者是否有免疫缺陷,继而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传统的免疫检验工作,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不足,继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对免疫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2]。
为探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的影响,选取2020年8月~2021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免疫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1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免疫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51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7.39±9.52)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56±8.63)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郑州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精神状态良好;②神志清楚。
排除标准:①交流障碍者;②对临床检查和干预工作存作者简介:许岩(1991.8-),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本科,检验师,研究方向:检验,临床免疫检验。
在抵触心理者;③依从性差者;④伴有急慢性感染者;⑤患有躁狂、抑郁、癫痫等精神疾病者;⑥患者或家属不同意且不配合此研究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免疫检验方法。
前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叮嘱其检验前一晚禁饮食,检验当日上午抽取4 mL 静脉血作为检验样本,将其置于抗凝管并进行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后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各项免疫指标进行检验。
ANA检测的质量控制

13
14
二、检测程序
(一)标本处理
1. 分析前程序并非关键。但对溶血、脂血和黄疸应 作记录,因有可能影响检测系统(增强非特异荧 光背景); 2. 分析过程必须按照厂方说明进行; 3. 孵育时间、标本稀释或缓冲系统的差异均能影响 结果,故应对方法学进行确认。标本处理过程常 在常温下进行(20-24◦C)。 4. 如同时用不同厂家产品,必须注意使用统一的玻 15 片、缓冲系统及二抗等;
10. 免疫学异常:dsDNA抗体阳性 或 LE细胞阳性 或 Sm抗体阳性 或 磷脂抗体阳性 (抗心磷 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梅毒血清试 验假阳性) 11. ANA阳性(无已知的药物诱导性狼疮)
6. 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 肾脏疾病(尿蛋白>0.5g/24h或 +++ 持续,管型:红细胞、颗粒型) 8. 神经系统异常:癫痫或精神病(除药物或其它原因) 9. 血液异常(溶血型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4
11
(二)检测场所
1. 应有单独的区域进行检测操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2. 确保低水平的尘埃,这对免疫荧光实验室尤为重要; 3. 显微镜室至少能容纳二个人同时工作。带有高压汞灯 的显微镜产热不少,故应通气良好; 4. 实验室计算机联网有利于简化工作程序和记录。
LIMS
EUROLabOffice DAS AP16 / 22
17
(二)血清稀释
1. 抗体筛查时常以厂商声明的最低稀释度稀释血 清。多数试剂盒常将稀释度定在以下条件:即 95%正常对照为阴性,但能检测出诊断性抗体; 2. 阳性结果时,血清进行等比稀释。如操作和读片 结果均正确时,滴度比厂商声明最低稀释度以上 者具诊断意义。最低稀释度常视为分界线,多数 情况在此滴度不具诊断特异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身抗体检测及质量控制
摘要】自身抗体种类繁多,检测方法较为丰富,已有效应用到多种自身免疫性
疾病中,以辅助临床诊疗。
做好自身抗体全面、全程、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如
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实验方法、实验人员的培训、能力验证、室内
质控及室间质评,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依据。
本文介绍了自身
抗体检测的现状、技术,分析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建设性地提出了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建议,旨在为日后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质
量保证。
【关键词】自身抗体;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各实验室开展检查的自身抗体种类较多,检测方法也较丰富,已经获
得各专业各级临床医师的高度认可。
但是,有一些实验室由于所具有的设备、耗材、试剂以及检验工作者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发生一些检测不当结果可疑的现象。
本文分析各种检测抗体及检验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些相关的
质量控制的建议,目的是为日后临床检测及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自身抗体及检测
1.1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抗胰岛素抗体主要发现于1
型糖尿病患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慢性炎症
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甲状腺球蛋白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促甲状腺激
素受体抗体为其相关自身抗体。
1.2. 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为溃疡性结肠炎特异性抗体,抗胰腺腺泡抗体是其可靠
标志物,pANCA阳性率可达76%;抗酿酒酵母菌抗体在克罗恩病中的阳性率可达70%。
抗胃壁细胞抗体及抗内因子抗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恶性贫血相关。
抗肌
内膜抗体是麸质敏感性肠病标志性抗体,阳性率可达90%-100%。
1.3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愈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对自身抗体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自身抗体检测已是临床免疫检
测的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其他抗体如抗Hu抗体、抗Ri抗体、抗Yo抗体等
与副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相关,另外,还有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神经系统疾病
相关自身抗体、不孕不育相关自身抗体。
2 检测方法
目前自身抗体检测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动化程度低、结果重复性差、
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二是做室内质量控制时选择合适的质控品的问题;三
是室间质评目前开展的项目少、结果不太理想;四是国内参考实验室的建立、人
员培训缺乏统一标准,造成检测结果的报告和解释与临床实际应用脱离;最重要
的一点是自身抗体的特点,表现的复杂性,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是以准确性为目的,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全面监督的过程,尽管自身抗体检测在AID临床应用中取
得重大进步,但仍存在标准化和正确应用的新挑战。
在此,我们将从检验全程质
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三方面进行阐述。
2.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临床医师选择检测项目、提出检查申请单直到待检标本运送到实验室这一过程的质量控制称为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师申请单的
提出、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保存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
有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
分析前阶段在全面质量管理整个过程中极易被忽视但非
常重要。
有报道称,分析前的误差在实验误差中可占总误差的70%~80%
2.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阶段为标本到达实验室至发出报告这个阶段,分析中质量管理是容易出现问题、潜在影响因素比较多的环节。
2.2.1. 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文件应针对不同仪器、不同检验项目而建立,这就需要科室负责人制订计划,明确
职责,分层培训。
2.2.2器材的规范化:随着自身抗体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仪器投入到自
身抗体检测中。
在安装时,要考虑实验室环境(温湿度和微粒数)、台面是否平稳等.
2.2.3试剂、耗材的规范化:由有资质的生产商提供检测时所需相关试剂盒,
统一的试剂配送也是非常重要的,试剂盒依据指示说明进行保存;在开展免疫荧
光法检验前,为保证检验操作无误,应对相关标记物的稀释方法进行重点评估;
确定病患标本的检测环境与质控品相同,不得使用保存不当或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
开展间接免疫荧光法时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相应的实验基质,保持合适的摩
尔比值(F/P,荧光素/抗体蛋白比值) 对荧光素与第二抗体的偶联是十分重要的,
F/P 值过高会出现明显的非特异性荧光。
对试剂开瓶时间进行评价,并在试剂瓶
上记录开瓶时间和人员,确保在开瓶有效期内使用,手工配制的试剂需要贴上配
制时间、失效时间。
2.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1. 检验后标本的保存:检验后标本储存的目的是为了必要时的复查及追加检
测项目;分离血清,根据需要多管分装,-80℃保存。
2. 提供正确的咨询服务:实验室与临床密切联系,要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当进行结
果解释时,应将患者的年龄、是否用药、ANA的滴度及荧光模式等充分考虑。
判断疾病的活
动性,可通过自身抗体效价与滴度消长来判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如anti-dsDNA浓度变化
监测SLE疗效及疾病的活动性。
部分无症状患者也可能出现自身抗体的低滴度阳性,不要掉
以轻心;特别要注意一些女性中老年人群由于各方面原因也可出现低滴度的自身抗体阳性;
对于一部分滴度在1:40的年轻患者,应进一步筛查其自身抗体,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
对于内源性干扰因素导致的结果假阳性要结合临床进行解读。
对于疾病重叠相关自身抗体要
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结束语
总之,随着对自身抗体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免疫学技术进一步提高,自身抗体的检验项目种类越来越多,已是临床免疫检测的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在诊
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判断疾病的活动程度、观察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等具有重要的临床
意义。
检测过程中保证严密的相关设备准备以及操作流程,保证良好的检验质量可以为临床
诊治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卓玛,李长山.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23):92-94.
[2]万本愿,李胜远,姜青龙.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31(1):52-55.
[3]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27(8):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