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剂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混悬剂是一种含有两种或以上相互不溶物质的制剂,它们通过实现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而形成的混悬状态,其中分散相通常是微粒或小颗粒物质。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包括机械混合、高剪切搅拌、溶剂法和超声法等。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制备方法。
1.机械混合机械混合是混悬剂制备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通过使用搅拌机或其他机械设备将分散相与分布相混合在一起,并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搅拌或振荡,以实现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形成混悬状态。
机械混合容易实现,成本低,但制备的混悬剂粒径大,均匀性较差,不能制备纳米级别的混悬剂。
2.高剪切搅拌高剪切搅拌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混悬剂的方法,它将分散相和分布相推向搅拌头和容器壁,利用高速剪切力将分散相颗粒分散于分布相中,加速混悬的形成。
高剪切搅拌可以制备粒径较小、均匀性较好的混悬剂,但是设备成本高。
3.溶剂法溶剂法是将两种或以上不相容的物质溶于某种溶剂内,然后通过蒸发、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混悬剂制备出来。
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剂,它对于两种物质都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同时也适合用于制备混悬剂。
该方法容易实现,且能制备纳米级别的混悬剂,但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去除多余的溶剂,成本和制备时间较高。
4.超声法超声法是一种通过超声波能量促进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混悬剂置于超声波振荡器中,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将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快速形成混悬状态。
超声法制备混悬剂速度快、能均匀地分散颗粒,制备的混悬剂粒径小、均匀性好,但设备成本高。
总之,制备混悬剂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制备规模。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质量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制备

混悬剂的制备以混悬剂的制备为标题,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混悬剂的制备过程吧。
混悬剂是一种将固体药物悬浮于液体中的制剂形式,常用于儿童、老年人或者吞咽困难的患者。
混悬剂具有易于服用、药物释放快、药效稳定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选材、研磨、悬浮剂的选择、悬浮液的制备和调整等步骤。
在制备混悬剂时需要选取合适的药物作为主要成分。
一般来说,混悬剂适用于颗粒较细、不易溶解的药物,如悬浮粉末、颗粒或微粒。
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适应症来确定。
接下来,选取合适的悬浮剂也是十分重要的。
悬浮剂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均匀地悬浮在液体中,防止药物颗粒沉淀。
常用的悬浮剂有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悬浮剂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特殊需求来确定。
然后,进行药物的研磨处理。
药物的颗粒大小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和悬浮性。
因此,在制备混悬剂前,常常需要将药物进行研磨,使药物颗粒细小均匀。
研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手工研磨、机械研磨等,具体方法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实际需要来选择。
接下来,制备悬浮液。
悬浮液的制备主要是将药物颗粒悬浮于溶剂中。
在制备悬浮液时,需要将一定量的溶剂倒入容器中,然后将研磨后的药物颗粒加入其中,并充分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使药物颗粒均匀分散在溶剂中,防止颗粒沉淀。
在制备悬浮液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达到理想的药物悬浮状态。
例如,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悬浮液的pH值、温度、浓度等参数,以提高药物的悬浮性和稳定性。
将制备好的混悬剂进行包装和贮存。
混悬剂一般采用瓶装或袋装形式,以便于患者服用。
在包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封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混悬剂也需要妥善贮存,避免受潮、受热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混悬剂的制备过程包括选材、研磨、悬浮剂的选择、悬浮液的制备和调整、包装和贮存等步骤。
制备混悬剂需要仔细选择药物和悬浮剂,进行适当的研磨处理,制备均匀的悬浮液,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制备混悬剂的方法主要包括选用合适的药物和辅料、制备药物溶液、配置悬剂基础和混合药物溶液、调整悬剂的理化性质等几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第一步:选用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混悬剂是由药物和辅料组成的,首先需要选用适合制备混悬剂的药物。
一般来说,药物应该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和适宜的颗粒度,使其能够均匀悬浮在悬剂基础中。
此外,药物还应具有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辅料可以增强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悬浮状态,并提高悬剂的口感和药效。
常用的辅料包括稳定剂、分散剂、粘稠剂、掩味剂等。
选用合适的辅料可以改善药物的品质并提高悬剂的稳定性。
第二步:制备药物溶液制备混悬剂的关键之一是制备药物的溶液。
首先,需要将药物粉末或结晶体加入适量的溶剂中,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溶解。
常用的溶剂有蒸馏水、醇类溶剂和油类溶剂等。
在溶解过程中,可以设置适当的加热和搅拌条件,以促使药物的溶解。
在药物溶解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辅料来增强药物的溶解性。
例如,可以添加一些表面活性剂来改善溶液的溶解性,或者添加一些酸或碱来调节溶液的pH值。
第三步:配置悬剂基础和混合药物溶液配置悬剂基础是混悬剂制备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悬剂基础一般由水、粘稠剂和乳化剂组成。
水作为悬剂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于稀释药物溶液和提供剂型的基础环境。
粘稠剂是用来增加悬剂的黏度和粘稠度,以保持药物的悬浮状态。
乳化剂则用于使药物在悬剂基础中均匀分散。
配置悬剂基础时,首先需要将粘稠剂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
接下来,将药物溶液逐渐添加到悬剂基础中,同时用适当的搅拌速度和时间进行搅拌,以使药物均匀悬浮在悬剂中。
第四步:调整悬剂的理化性质制备混悬剂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一些调整,以使其具有合适的理化性质。
主要包括粒径分布、黏度、流变性质等。
粒径分布是指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粒径的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悬剂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
因此,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激光粒度仪等来测定悬剂中药物颗粒的粒径分布,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混悬剂的制备及特征

2.两相交替加入法
水 乳化剂
搅拌
油
或
振摇
搅拌 或
振摇
乳剂
乳化剂用 量比较大
时
3.新生皂法
硬脂酸、 油酸等
植物油 碱
搅拌 或
振摇
新生皂(钠皂、 有机胺皂为
O/W乳化剂, 钙皂则为W/O
型乳化剂)
乳剂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三乙醇胺
此法多用于乳膏剂的制备
4.机械法
油相
水相 乳化剂
乳匀机——借助机 械提供的强大能量 制成乳剂,不考虑 混合顺序。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 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不同价数的电解质
常用絮凝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氰化物
3.微粒增大与晶型转化
Ostwald-Freundlich equation
小微粒↓
放 置 过
大微粒↑
lg s2 2M ( 1 1 ) s1 RT r2 r1
➢ O/W型乳化剂: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白陶土
➢ W/O型乳化剂: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
4. 辅助乳化剂
乳化能力很弱或无,但能提高乳剂黏度,并能 使乳化膜强度增大,防止液滴合并。
增加水相黏度
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 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西黄蓍胶、 阿拉伯胶、黄原胶
增加油相黏度
膜 水油 水油 水油
①HLB值大 ②HLB值小
三、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类 ➢天然乳化剂 ➢固体粉末类 ➢辅助乳化剂
1.表面活性剂类
离子型乳化能力强,形成单分子乳化膜,性质较稳定。
如:LDL, 硬脂酸盐,十六烷基硫酸化蓖麻油
混悬剂的制备以及质量检查的内容流程图

混悬剂的制备以及质量检查的内容流程图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suspension formulation involves several steps. Firstly, the active pharmaceuticalingredient (API) and excipients a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solu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each other. Then, the API and excipients are weighed and mixed together to form a homogeneous blend. The blend is then transferred into a suitable vessel for wetting.混悬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几个步骤。
根据其溶解性和相容性,选择活性药物成分(API)和辅料。
然后,将API和辅料称重并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然后将混合物转移至适当的容器中进行湿化。
After wetting, a suitable dispersion media such as purified water or another aqueous solution is slowly added while stirring. The stirring process ensures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API particles in the dispersion media. The suspension is further mixed for a specific duration to achieve optimu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湿化后,在搅拌的同时缓慢添加适量的纯净水或其他水溶液作为分散介质。
混悬剂与乳剂

5.纳米乳(10-100nm)
Tween80、 Tween60
LOGO
油相
水相
乳化剂
助乳化剂
薄荷油、 丁香油
甘油、多 元醇
微乳剂
6.复乳
基本型
复合型
LOGO
O/W
W/O
W/O/W
O/W/O
内相 外相 内相
外相
两步乳化法
4/3/2019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45
(二)乳化机械
LOGO
1、乳钵 2、胶体磨 3、超声波乳化器
Kt lg N lg N 0 2.303
乳化剂的HLB值 乳化剂的溶解度 乳化剂的用量:5-100g/L
亲水亲油 性 大小
②相体积分数——分散相/总体积
相体积分数在10%-50%之间 W/O型乳剂相体积分数小于40%
四、乳剂的稳定性
LOGO
转相
絮凝 合并 破裂 酸败
分层
LOGO
1、分层
乳析——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由重力产生)。 分层特点
如何 改变?
LOGO
计算题
用40%司盘60(HLB=4.7)和 60%吐温60 (HLB=14.9)组成的混合乳化剂HLB值是多少? •解:HLBAB = (4.7×40%+14.9×60%) = 10.82
4/3/2019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32
四、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
①乳化剂的性质
LOGO
LOGO
普通乳( emulsions):1-100 m
亚微乳(submicron emulsions):0.1-1 m 纳米乳、微乳(microemulsions): 0.01-0.1m
药典中混悬剂的定义

药典中混悬剂的定义
混悬剂是一种药物剂型,由两种或多种混合物浸入粘性溶剂中所制成。
混悬剂可分为单一混悬剂和复方混悬剂两种。
单一混悬剂即由一种粉末药物混悬于粘性溶剂中所制成,而复方混悬剂则由两种或多种粉末药物混悬于粘性溶剂中所制成。
混悬剂的粘度较高,一般需要摇匀后服用。
混悬剂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均匀分散在粘性溶剂中,易于服用,并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混悬剂的劣势是制剂工艺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混悬剂应按照药品管理法规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
药典中对混悬剂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外观、颗粒度、稳定性、含量测定等方面。
药品生产企业应该严格遵守药典标准,确保混悬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 1 -。
混悬剂液体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实验报告混悬剂液体实验报告引言:混悬剂液体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它能够将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本实验旨在研究混悬剂液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混悬剂、水、砂糖、玻璃容器、搅拌棒、天平、计时器。
方法:1. 准备玻璃容器,并用天平测量所需的混悬剂和水的质量比例。
2. 将混悬剂和水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玻璃容器中。
3. 使用搅拌棒搅拌混悬剂液体,使其均匀混合。
4. 将砂糖加入混悬剂液体中,并用计时器计时。
5. 观察砂糖在液体中的悬浮情况,并记录时间。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混悬剂和水制备了混悬剂液体,并观察了砂糖在液体中的悬浮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混悬剂液体能够有效地将砂糖悬浮在液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混悬剂液体的制备方法是关键。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混悬剂和水的比例,以确保混悬剂能够将砂糖均匀地悬浮在液体中。
同时,搅拌混悬剂液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搅拌,我们能够使砂糖更好地分散在液体中,避免出现团块。
混悬剂液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常见的果汁就是一种混悬剂液体。
果汁中的果肉和果汁能够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给人们带来美味的口感。
此外,药品中的混悬剂液体也常见,它能够将药物颗粒悬浮在液体中,方便人们服用。
混悬剂液体的制备过程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本实验中,我们记录了砂糖在混悬剂液体中悬浮的时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砂糖在混悬剂液体中的悬浮时间较长,这可能与混悬剂的特性有关。
不同的混悬剂可能会对悬浮时间产生影响,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混悬剂液体,并观察了砂糖在液体中的悬浮情况。
混悬剂液体能够将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混悬剂液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汁和药品等。
混悬剂的选择和搅拌过程对混悬剂液体的制备至关重要。
此外,时间也是影响混悬剂液体悬浮效果的因素之一。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混悬剂液体的制备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混悬剂的制备
分散法: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符合要求
的分散细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 悬剂的方法。 凝聚法 :物理凝聚法是将分子和离子分散 状态的药物溶液,用物理方法使其在分散 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化学凝聚法 现已少用。 干混悬剂的制备:干混悬剂是在固体状态 下制备的。可将主药与筛选好的辅料直接 混合后分装,也可制粒后分装。
疏松,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后经振摇, 粒子能迅速重新分散成均匀的混悬状态。
反絮凝:混悬剂中的粒子发生絮凝时,再
加入适宜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絮凝 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 凝。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相同,只 是由于用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
混悬剂的粒子间有静电斥力,同时也存在 范德华吸引力。斥力和引力都是粒子间距离 的函数,常以位能表示
天然高分子化 合物 助悬剂 合成高分子化 合物 阿拉伯胶
琼脂等
甲基纤维素等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絮凝剂的作用主要是适当降低混悬微粒的 δ-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疏松的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不结块,一经振摇又可
重新均匀分散。 反絮凝剂的作用主要是升高混悬微粒的δ电位,防止微粒发生絮凝。 阴离子的絮凝作用大于阳离子
凝聚法:
一般将药物制成热饱和溶液,在搅拌下加至 另一种不同性质的液体中,是药物快速结晶, 可制成10μm以下微粒,再将微粒分散于适宜 介质中制成混悬剂。
干混悬剂的制备
举例: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以头孢克肟为主药, 黄原胶为增稠助悬剂,蔗糖粉、桔子粉末香 精为矫味剂,4种原辅料混合均匀后,用复合 铝膜包装制得每袋含主药50mg的头孢克肟干 混悬剂。
间很难聚集。这是粒子的最稳定状态,但这种 稳定性难以持久。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种影响而 使粒子间距离缩小时,斥力就会急剧下降,引 力迅速上升,粒子发生聚集。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P 点时,引力上升为最 大值。这时粒子间相互强烈吸引而结成硬块, 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混悬剂在放 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在不断的变化,影响混悬剂的 稳定性。
增加混悬液的动力学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有: 1)减小微粒半径, 2)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二)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中的粒子在分散过程中,由于表面
分子解离或吸附液体介质中的离子而带电, 形成双电层结构,一方面使水分子在周围 形成水化膜,另一方面使微粒间产生排斥 作用,阻止微粒间的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第三节
一、概述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混悬剂
一、概述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大多
在0.5~10 μm 之间)状态分散于液体介质中 而形成的供口服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适宜辅料
液体制剂
难溶性固体药物
粉状物或粒状物
干混悬剂:
分散装
加水振摇
例: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混悬剂
处方:氢氧化铝 4.0g 三硅酸镁 8.0g 羧甲基
纤维素钠 0.16g 微晶纤维素(Avicel RC 591) 1.0g 羟苯甲酯 0.15g 苯甲酸钠 0.2g 柠檬香精 0.4ml 纯化水 加至 100ml
制法:将苯甲酸钠,羟苯甲酯溶于纯化水
中,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胶浆,将氢氧 化铝、三硅酸镁用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研 匀,加柠檬香精混匀即得。 本品为抗酸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当药物微粒处于微米大小时,药物小粒 子的溶解度就会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 规律方程:Ostwald Freundlich 方程式
S1、S2 分别是半径为r1、 r2 的药物的溶解度; ζ 是表面张力; ρ 是固体药物的密度; M 为分子量; R 为气体常数; T 为绝对温度。
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2< r1,r2 的溶
解度S2 大于r1 的溶解度S1,混悬剂中溶液 是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中小微粒溶解度 大,会不断的溶解,大微粒不断地增长变 大。这时必须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溶解 和生长,以保持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润湿剂
助悬剂
絮凝剂 反絮凝剂
(一)润湿剂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
δS.L—固液界面张 力。
絮凝(flocculation):加入适当的电解质
(絮凝剂),使δ-电位降低,微粒间产生 一定的聚集性,形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δ-电 位在20~25mV 范围之内,使其能恰好产生 絮凝作用。
絮凝状态具有以下特点:沉降体积大,且
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疏水性药 物的亲水性,使其易被润湿与分散。
润湿剂被吸附于药物微粒表面上,排除了
被吸附的空气,并在微粒周围形成水膜, 增加其亲水性。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其HLB值在 7~11之间,且有一定的溶解度。
(二)助悬剂
助悬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
粘度,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 增加微粒的亲水性,有的助悬剂还有触变 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 降,振摇后即流动,可方便混悬剂的取用。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改变双
电层结构,并产生絮凝。 亲水性药物混悬剂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对电解质敏感。
(三)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剂的粒子分散度愈大,其总表面积愈
大,系统的表面自由能也愈大,因而这种 处于高能状态的粒子就有降低表面自由能 的趋势。 ΔF—界面自由能的 表面自由能的改变由下式表示: 改变值, ΔA—微粒总表面积 ΔF = δS.L.ΔA 的改变值,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混悬是借助机械方法将不溶性固体微粒接
近均匀地分散于适宜液体分散介质中的过 程。 它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它属于动力学不稳定系统。
分散剂的质量要求
1)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和
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2)粒子的沉降速度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 块现象; 3) 振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
制备方法
分散法: 对于亲水性药物,一般先将药物干燥粉碎到一 定细度,再加液体湿研,至适宜的分散度,最 后加入其余液体使成全量。 对于疏水性药物,必须首先加入一定量的润湿
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对于质重、硬度大的药物,制备混悬剂时,可 用中药制剂中常用的“水飞法”(即加适量水 研磨,再加大量水搅拌,稍加静置,倾出上清 液,悬浮的药物细粒随上清液分离出去,留下 的粗粒再湿研,如此反复,直到粒子的细度符 合要求为止) 药物粉碎时,小量制备可用乳钵,大量生产可 用乳匀机、胶体磨等机械。
VR表示粒子间的斥力 位能 VA表示粒子间的引力 位能。
两个粒子间 的总位能为: VT=VR+VA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S 点时,引力稍大于斥 力,即VA略 > VR,粒子处于絮凝状态,形成 疏松的聚集体,振摇时容易重新分散。这是混 悬剂中粒子间应保持的最佳距离。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M 点时,斥力上升为 最大,即达到 ( VT)max ,这时VR > > VA,粒子
注:1.口服的液体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加入适 宜于口服的其它液体分散介质或助悬剂等,可改善口 感。 2.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 不适宜制成混悬剂。
(一响混悬剂中粒子沉降速度的因素: 1.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 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沉降就越快。 2.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 性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