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资源配置现状探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资源配置现状探究

隐性德育资源作为德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轻视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严重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新突破,必须注重学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标签: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资源;现状

隐性德育资源是相对于显性资源而言的,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隐性德育资源的作用

1.教化功能。教育是最有效的培养人的力量。隐性德育通过隐蔽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地润入受教育者的心田,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影响。譬如:和谐的校园格局、美观的学校建筑和校园的绿化环境能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收到陶情适性的良效;良好的校风、学风与友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更是巨大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品德、兴趣爱好和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

2.导向功能。导向作用是指隐性德育资源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实验证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会让人们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尤其对高职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较强,不愿意接受命令式、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而隐性德育资源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在隐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是被教育者,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活动中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强烈愿望。

3.激励功能。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载体多种多样,无论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激励作用,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数由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策划,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但提高了对现实的认知能力,而且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尝试能够加深学生对人生的体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与关爱社会,从而促使广大学生为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断进取。

4.约束功能。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思想、言行有一定的约束力。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会受到周围环境和舆论的评价,以及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检验。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使得这些良好的思想和行为

得到强化与弘扬。同理,某些不恰当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抑制、批评和谴责,使人感到压力。这种压力能够使这些思想和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而逐渐调整,从而在校园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

二、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资源的配置状况

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創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氛围。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能时时刻刻发挥“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增大了投入,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物质文化设施的建设往往缺乏明晰的目标。如有的高校斥资建造了各种雕塑,但是缺乏对雕塑文化含义的挖掘和宣传,从而使学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另外,从校园文化特色的角度看,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一味地模仿和沿袭传统高校的建设模式和校园环境模式,没有突出职业特色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趋于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不利于体现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德育功能。

2.学科教育中的德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许多大学都非常重视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德育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如,美国许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要学习技术史和信息革命的影响等课程;工程系学生必须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问题;学习建筑学、遗传学,工业化学的学生必须研究其工作的社会和伦理影响①。考察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不难发现其专业教学中存在注重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现象。尤其是理工科教学中只讲物、不讲人,丢掉了专业知识中蕴涵的科技道德与人文精神,把教学看作单纯的专业教学任务。专业教育与德育内容的断裂,不能将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和渗透作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能只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德才并重,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网络资源利用不够,缺乏生命力。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高校的德育空间和渠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纵观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栏目内容大都在为学校做宣传,内容空泛,说教味浓。有些高校的网站、网页不仅内容单薄,信息量小,而且信息陈旧,更新滞后,缺少为学生服务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技术手段等原因,深受学生喜爱的娱乐性教育和生动活泼地网上互动等,不能很好地融入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访问量较低,点击率不高。截至2004年,全国约250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但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该类网站或网页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访问量低:经常浏览者占 6.8%,有时浏览者占25.8%,偶尔浏览者占38.7%,从未浏览者占28.6%。

三、实现隐性德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与对策

1.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

是强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价值、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导向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着力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对于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要注重突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而高校的学风建设,则要注重突出学术氛围,倡导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注重干部、教师和员工形象等教育因素对学生素质的直接作用与现实影响,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活动,用美和愉悦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与抽象的弊病,变“说教”为情感渗透,让学生在春风细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达到用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人,用校园物质文化熏陶人,用校园制度文化影响人。

2.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机制。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各专业课程的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深入发掘蕴涵在所教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是隐性教育原则的一种最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乃至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负有育人的责任。在教学管理上,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定,使之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后勤管理上,把服务与育人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高校只有树立全员育人观念,把育人作为全体教职工全员投入的系统工程来看待,才能有效地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3.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开创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互联网具有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等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服务。第一,设置“新鲜、活泼”的教育网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新鲜”,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到内容要有创新,如建立“知识竞赛”、“事实追踪”、“自我心理测试”、“世界之窗”等栏目,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和网上投票。所谓“活泼”,是指方法灵活、艺术感强。专题网站应避免呆板枯燥的模式,可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引导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寓教于乐。第二,把教育融于服务,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譬如,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学生在网上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发表观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心理疾患,使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参考文献:

[1]张华华.当代中西方学校课堂适德教育利弊评析[J].学术论坛,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