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反淫》校补
北大秦简教女校字一则

北大秦簡《教女》校字一則黔之菜北大秦簡《教女》有下引一段話:今夫不善女子,不肎(肯)自計。
夫在官役,往來必卒。
不喜作務,喜㱃日醉。
與其夫家,音越越剛气(氣)。
街道之音,發人請察。
夫(021)來旦到,□(016)必夕棄。
數而不善在前,唯悔可(擇)。
衆口銷金,此人所胃(謂),女子之敗。
見人有客,數來數娽。
益粺(埤)為仁,彼沱(池)更澮(濊)。
效人不出,梯以朢外。
夫雖教之,口羊(佯)曰若,其□□(023)外。
直(值)此人者,不幸成大。
有妻如此,蚤(早)死為(匄)。
(022)1關於這段簡文的用韻,朱鳳瀚先生認為:“計”押質部韻;“卒”“醉”“氣”皆押物部韻;“察”,押月部韻。
質、物皆入聲韻而旁轉,月、質亦旁轉。
以上簡文中,“棄”,押質部韻,也可隨上一枚簡(021)所押韻部。
“”“若”,押鐸部韻;“敗”“澮”“外”,皆押月部韻;“娽”,押屋部韻。
屋、鐸亦皆入聲韻而旁轉。
月、鐸皆入聲韻而相近。
如果真的如朱鳳瀚先生所說,則簡文的用韻完全亂雜無章,毫無韻例可言,只是作者興之所到,想押就押,這樣隨隨便便的話那不就失去了用韻的意義了嗎?所以我們認為朱鳳瀚先生對這段簡文押韻情況的解釋是難以令人相信的。
我們認為由於簡文存在著抄寫錯誤,以致於整段話的用韻顯得極不自然。
根據簡文的用韻情況及文義,則所謂的“”字,疑是“遝”字的誤寫。
試比較“遝”與從“睪”的“擇”字:(王輝《秦文字編》,中華書局,2015年,265頁)(王輝《秦文字編》,1749頁)需要說明的是,因未見原簡,我們只能根據朱鳳瀚先生文章中隸定的字形,作一大膽猜測:蓋抄手潛意識裏受“睪”、“達”等字的影响,而將本來的“遝”字誤書作“”,當然,也不排除由於某些原因而存在誤釋的可能。
如果我們的推測可信,“遝”在簡文中可讀為“逮”。
雖然“遝”、“逮”二字分別屬於入聲字-p韻尾和-t韻尾,但段玉裁《答江晉三論韻》早已指出:八部與十五部相通處,不可枚數,內、納;盍、蓋;葉、世;劦、協、荔;爾、籋;夾、瘱、瘞,皆兩部交通,以及立、位同用;對、答同用;達、沓同用;甲、蓋同用;逮、遝同用,皆其理也。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在主“中”为实物的学者中,关于这一实物具体为何物又存在争议。上文已经提到,李均明先 生认为“中”是“最终的判决书,由于它是经过反复审议与衡量形成的,被认为是公正的,所以称做 ‘中’。”c 同时还指出“周文王给武王讲‘昔微假中于河’这一故事,是要武王认识到司法公正在政治 中的重要作用。”d 还有一些学者着眼于文字学,认为《保训》篇的“中”与旌旗有关,如王连龙先生将 “求”释为“聚”,则“求中”意为聚集在旂旗之下,“假中”、“归中”也都是借用和归还象征军队的旂 旗。e 又如李零先生通过梳理“中”字从商代到战国的写法,认为“中”是挂有旗帜的标杆,引申为“表 率、标准之义……中间之义、中心之义。”f“诉讼判决书”说和“旌旗”说看似比较通顺,但要是回到原 文仔细推敲,便会发现也有不合理之处。如果“中”是“诉讼判决书”,且不说这一判决书如何能起到 让有易轻易服罪的巨大作用,单就河伯掌握着“诉讼判决书”或者判决权这点来看,河伯的权威性和 重要性远大于上甲微,但最后为什么不是河伯的后代而是上甲微的后代禀受天命呢?同样,关于“旌 旗”说,如廖名春先生所言:“‘中’这一‘旗表’,上甲微偶一借之就建此大功,长期拥有的河伯应该更 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受大命’,反而要让给商人呢?这不能不说是一悖论。”g
收稿日期:2019-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17ZDA2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恩林,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与思想史;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考古新收获#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清理简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B4重庆奉节赵家湾东汉墓发掘简报武汉大学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公室1B15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29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38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2B4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清理简报永城市博物馆2B20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B26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2B40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B4山东济南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3B32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3B36宝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宝鸡市考古研究所3B44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4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20燕下都遗址出土铁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文物保管所4B31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4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12南澳Ñ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B25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B4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12洛阳道北二路明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21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四川宋瓷博物馆7B4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崇州市文物管理所7B7成都下东大街遗址明代早期遗存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B22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4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13洛阳河区利民南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22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31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32本刊2011年1~12期目录索引洛阳孟津大汉冢西晋围沟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8河南焦作山阳北路西晋墓发掘简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9B58江西靖安老虎墩史前遗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4江西靖安老虎墩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22江西景德镇道塘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10B35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发掘简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0B51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11B4湖北武汉磨元城周代遗址调查简报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11B61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4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13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26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37#研究与探索#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王建华1B43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韩国河1B51论红山文化玉兽面形饰的渊源朱乃诚2B47玉门金鸡梁出土的木牍和封检王策吴荭2B55新发现辽代丝绸装饰材料及工艺研究路智勇2B59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张弛3B46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赵宾福杜战伟3B54清代公主园寝调查董坤玉3B62越国贵族墓随葬陶瓷礼乐器葬俗探论陈元甫4B33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韦正4B41前凉道符考释王元林4B49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李岩5B48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李峰5B55中国最早的/升官图0)))说孔家坡汉简5日书6的5居官图6及相关材料李零5B68伯唐父鼎铭通释补证袁俊杰6B38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地陈隆文6B44三星堆出土爬龙铜柱首考)))一根带有龙虎铜饰件权杖的复原孙华7B39德清窑略论郑建明7B50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李少兵8B47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魏坚8B55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李学勤9B67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严辉张鸿亮卢青峰9B69敦煌壁画中的经架)))兼议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室顶南侧壁画题材郭俊叶10B70 /寄寄老人0考宋新潮10B77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11B64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11B78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张昌平11B87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殷宪刘俊喜12B47大同新发现两座北魏壁画墓年代初探张庆捷刘俊喜12B52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丹扬王墓考辨李梅田12B55澳门开埠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二林梅村12B61#青铜器集粹#甘肃武威出土铜贾建成李永平5B89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杨玉彬杨钢锋5B91我自铸铜铍及其相关问题赵晓军蔡运章9B73湖南张家界新出战国铜矛铭文考略陈松长9B76#陶瓷赏析#浅谈广均的风格与特点黄静2B66#简牍文书#清华简5系年6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3B705楚居6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李守奎3B75论汉简5葬律6中的祭奠之礼高崇文5B80放马滩秦简日书5占病祟除6与投掷式选择陈伟5B8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6B49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6B57北大汉简5苍颉篇6概述(朱凤瀚)北大藏西汉竹书5赵正书6简说(赵化成)北大汉简5老子6简介(韩巍)北大竹书5周驯6简介(阎步克)北大汉简5妄稽6简述(何晋)北大藏汉简5反淫6简说(傅刚邵永海)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李零)北大汉简中的5雨书6(陈苏镇)北大汉简数术类5六博6、5荆决6等篇略述(陈侃理)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李家浩杨泽生)#碑刻墓志#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资料)))唐张弼墓志研究胡明2B70文明书5张文麟墓志6研究周公太2B75唐刘氏墓志考梁永照4B75江苏灌南刘氏墓志与吴承恩的祖居地李洪甫张步军4B78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邢富华王宇红邢建洛8B65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邢富华邢建洛司马国红8B69#画像石#画像砖#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2B72#书画艺苑#元孟玉涧5黄鸟图6辨析杨新7B61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5兽谱6袁杰7B65#古代建筑#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贺大龙1B59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王春波4B53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与永安桥、源洪桥比较研究孙荣华4B63#古邑名村#安徽宣城水东镇耿朔10B83#古代镜鉴#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选粹程永军1B75阜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铭文铜镜董波1B80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吕静9B79西安新出土唐代铜镜张小丽9B80#古代玺印#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金代官印高耀伟10B88顺治皇帝御用玺印郭福祥10B89#博物藏珍#清代宫廷琥珀艺术许晓东3B79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张焕新7B71吉首大学博物馆藏宣晓刑徒砖张敏波7B85#近代文物#孙中山两张借款单据辨伪谭世宝12B83#科技考古#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云冈石窟研究院1B81云南祥云红土坡古墓群出土金属器的初步分析李晓岑雅丽刘杰李穆斌1B88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2B79中美专家联合修复保护昭陵六骏之/飒露紫0、/拳毛0杨文宗2B86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秦颍黄凰李小莉阚绪杭5B94北大西汉竹简的科技分析胡东波张琼王恺6B90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杯研究成倩王博郭金龙7B88元代铜牦牛腐蚀产物分析研究赵家英7B93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葬出土串饰的提取与保护赵西晨黄晓娟张勇剑宋俊荣8B73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袁晓红8B7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缮测绘中的应用周立李明毛晨佳吕晓洁8B84#博士论坛#早期玉剑具研究代丽娟4B84谈汉代解注瓶上的北斗与鬼宿朱磊4B92 #遗址#文物保护#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保存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蒲天彪9B86#书刊评介#读5鲁中南汉墓6杨哲峰3B90石寨山考古的新成果和再认识)))读5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6杨勇8B90#学术动态#/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6国际学术研讨会0纪要袁金平11B95 #读者#作者#编者#彭射铜器铭文补释曹锦炎6B94苹木留荫芳华沁人)))缅怀徐苹芳先生许宏9B91#彩色插页#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出土Ñ式单鸡铜杖首1B封面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11蟠螭纹镜21博局铭文镜31神人车马画像镜41人物神兽镜1B封二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出土陶器11罐(M2B1)21罐(M2B3)31三足罐(M2B4)41壶(M2B5)1B封三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出土彩绘刻画砖2B封面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出土器物11方形玉衣片(Y XM2B26、28~30)21菱形玉衣片(Y XM2B39~47)31长条形玉衣片(Y XM2B61~65、50)41玛瑙珠、石珠(Y XM2B298~322)2B封二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壁画(第7~9幅)2B封三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出土铜盏3B封面宝鸡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11F121筒瓦(采集)正面31筒瓦(采集)背面3B封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5楚居63B封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珀扳指3B封底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土青瓷承盘三足炉4B封面山西安泽郎寨唐代砖塔11砖塔南面21西面碑碣4B封二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11寿昌桥21桥额楷书阴刻二字桥名4B封三南澳Ñ号明代沉船出水青花菊花纹盘5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玉器1.鱼(C1M10122B7)2.蚕(C1M10122B11)3.饰件(C1M10122B9)4.(C1M10123B130)5.鱼(C1M10123B133)6.蚕(C1M10123B131)5B封二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鼎(C1M10122B76)2.鬲(C1M10122B96)5B封三洛阳涧西区唐墓出土铜镜6B封面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出土器物1.陶天王俑(EM723B2)2.陶马(EM723B6)3.银杯(EM723B15)4.鎏金银粉盒(EM722B10)6B封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部分)115日书6篇题215六博6篇题3.5日书6中的占产子图4.5日书6中的日廷图6B封三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出土青花蕉叶人物纹执壶7B封面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瓷器11青釉莲瓣碗(SJH2B2528)21青釉莲瓣杯盖(SJH2B2586)31青釉莲瓣杯(S JH2B2581)41黑釉盅(S JH2B2596)51青釉折沿盘(S JH2B2580)61白釉刻花碗(S JH2B2622)7B封二11元代铜牦牛修复前21元代铜牦牛修复后7B封三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墓葬出土童子攀枝砖雕8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1方壶(M8830B11)21(M8830B7)8B封三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出土铜铺首9B封面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陵园遗址平面图9B封二11我自铸铜铍及铭文21铜矛9B封三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9B封底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仓10B封面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器1.鼎(M6B12)2.扁壶(M5B13)3.A型壶(M5B1)4.B型壶(M5B11)10B封二安徽宣城水东镇11正街街景21十八踏10B封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觥11B封面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器11鱼伯彭尊(M27B14)21鱼伯彭卣(M27B12)11B封二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M27B2)11B封三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墓室东壁壁画局部12B封面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11北侧棺床立面画像21甬道东壁壁画12B封二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11前室北壁壁画21后室顶部12B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找了很久,罕见的汉代竹简隶草《神乌傅(赋)》

找了很久,罕见的汉代竹简隶草《神乌傅(赋)》从中能看到章草的演变轨迹,遗憾的是有些字已模糊。
汉代《神乌傅(赋)》《神乌傅(赋)》长 2 2 厘米,宽 0.9 厘米,1993年3月出土于东海尹湾汉墓中,傅的竹简共 21 枝,西汉晚期作品。
墨书竹简,隶草,写于21根竹简之上。
全篇约六百四十余字。
《神乌傅》是一篇以鸟为题材的民间故事,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故事描述雌鸟为了保卫自己的巢舍而与盗贼斗争,还描写了因斗争受重伤的雌鸟在临死前关心雄鸟未来生活的情景,寓意非常深刻,在当时的西汉晚期不失说教作用。
《神乌傅》在写作中使用了较多的通借字,在篇名中就以“傅”假借了“赋”字。
首简顶部书写隶书标题《神乌傅》,是我国最早的四言俗赋,比曹植的《鹞雀赋》早约200 年。
此傅(赋)的书法价值也堪称一绝,用笔奇丽,神采飞扬,字字若行云流水,又蕴含古朴凝重。
从中可确证章草的产生最迟应在西汉末期。
延伸阅读尹湾汉简《神乌傅(赋)》考论尹湾汉简《神乌傅》自1993年出土以来,即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注意,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进行了多方面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实令人振奋和鼓舞。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我们对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现在看起来却并不是那么成熟,比如《神乌傅》的作者、创作年代、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以及形式问题等等,一些论者的结论就很值得商榷。
也就是基于这样的看法,笔者打算把这些问题重新提出来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第20简下部双行小字的含义尹湾6号墓共出土竹简133支,中21支较它简宽一倍以上,《神乌傅》即抄于编号为114-133的这批宽简上。
据《尹湾汉墓简牍初探》介绍,“此墓出宽简二十支(笔者按:应为二十一支,此处未计入另一支白简),十八支书写此赋正文,一支书写标题,另一支上部漫漶不清,下部有双行小字,所记疑为此赋作者或传写者的官职(乃少吏)和姓名。
这些简出土时顺序散乱,现根据赋文内容排定顺序,标题简和另一简暂列于赋的正文之后”①。
校勘学

3.衍 衍文就是多余的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在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不明文义而衍。 ①不明文义而衍。 论语》: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论语》:“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 司马迁《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荀子·富国 富国》 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荀子 富国》:“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②不明训诂而衍。 不明训诂而衍。 论语·乡党 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 礼记·聘礼 聘礼》 《论语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礼记 聘礼》“执圭入 鞠躬如也” 门,鞠躬如也”。 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 高诱注: 氾论训》: 《淮南子 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高诱注: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于武德七年 成书, 》、“ (624)成书,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洛水” 成书 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 洛水” 条收李峤《游洛诗》、 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 》、“ 条收李峤《游洛诗》、“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苏味道 )、李峤(?645-?617)、沈佺期(?-? )、沈佺期(?-?713)、 )、宋子 (648-705)、李峤(? )、李峤(? ? )、沈佺期(?-? )、宋子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研博试题全编】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一、简释名称、术语(每小题3分,共30分)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3.考信录 4.考据、义理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9.不校校之10.审辞气二、简要评述汉代的经今文学派和晚清的经今文学派。
(15分)三、你经常使用的古代目录书有哪些?试举出其中的三种,并分别说明它们的类属和价值。
(15分)四、清代考据学有哪几个流派?怎样评价清代考据学的成就和局限?(15分)五、古文献学主要包括什么内容?它与古代文史及文化的研究有什么关系?试简要论述之。
(10分)六、标点下面一段文字(人名、地名用“______”号,书名篇目用“~~~~~~”名,其他用通行的标点符号)。
(15分)(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删)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考試科目: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一、按六書說指出下列字的結構類型(每題2分,共10分):大下秉相江二、簡釋下列名詞(每題3分,共30分):1.七略 2.右文3.四部 4.小令5.錯簡 6.監本7.平水韵8.四六文9.四書五經10.一條鞭法三、标出下列律诗的平仄和韵脚(本题10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注:平聲標--- 仄聲標| 韵腳標❒四、標點稟今譯下列文字(每題10分,共20分):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堯稱則天下不屈潁陽之高武盡美矣終全孤竹之係自玆以降風流彌繁長往之匭未殊而感致之數匪一----《後漢書✷逸民傳序》2.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自左丘傳孔氏太史公述歴古今合而為史迄於今交錯相糾莫能離其說獨左氏國語紀言不參于事戰國策春秋后語頗本右史尚書之制然無古人蔚然之道大抵促數耗矣----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簡釋下列名稱、術語:(共30分)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二、簡要評述漢代經今古文學派,并舉出代表著作。
北大汉简《老子》异文校读五题

古籍 出版社 , 2 0 1 2年 , 第2 0 7页。
安徽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3年 第 6期
在 囹 固 缧 绁 经 索 之 中 ”, 今 本 亦 误 作
“ 缠” 。 ①
比“ 默然 而善 谋 ” 要好。 “ 镡 然而 善谋 ” 一句 , 除 了傅 奕 本 作 “ 默 然
是一个误字 , 其来源于“ 廛” 所从之“ 星( 廛之声 符) ” , “ 墨” 旁讹 变作“ 墨” 旁, “ 墨” 旁又 变作 “ 黑” 旁③ 。“ 墨” 与“ 黑” 的音 、 义关 系皆近, 二
者 常 常相 通 , 作为形声 字声符亦互 换 , 如 上 举
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 以圣人常善救人 , 故 无弃 人 ; 常善救物 , 故 无 弃 物 。是 谓 袭 明 。 ” 在这段 内容中与“ 袭” 相对应之字 , 北大简 《 老 子》 第六 十八章 ( 简1 9 3 ) 作“ 欲” 。整理 者注
北大汉简 《 老子 》 异文校读五题①
魏 宜辉
摘
要: 北 大简《 老子》 是 继马王堆 帛书甲、 乙本和郭店楚 简《 老子》 之后 出土的 第四种《 老 子》 古抄
本, 对 于《 老子》 一 书的整理 、 校勘 和古代 思想 文化 史的研 究具 有极 高的价值 。通过 对传世 本 与 出土诸 本《 老子》 的校读 , 发现 简文 中 出现 了五 处异文 , 可以从 文 字讹 变、 音 近通假 的角度 对这 些异 文进 行新
十七 章 ( 简1 0 0 ) 作“ ” 。整 理者 注释 云 :
“ 缠”当为 “ 缝” 字之 误 也 。《 说 文》 作 “ 缌” , 云“ 索也” 。 刘表 日: “ 三股 日徽 , 两
郭店简《老子》第8号简“ ”字考释辨析

郭店简《老子》第8号简“ ”字考释辨析作者:***来源:《荆楚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8号简之“”,学者对其有几种不同的校定。
如《楚简释文》将其校为“微溺”,彭浩先生校为“非溺”,尹振环先生校为“隐弱”。
另外,“”字与《帛书老子》甲乙本“微眇”,今本“微妙”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对楚字“”进行深入辨析,着重梳理“弱”、“溺”、“妙”、“眇”、“渺”、“伆”、“徇”等相关汉字的传世文献,论证其与“”字的关系,从而判断此字隶作“溺”,校作“弱”。
并分别从文字起源与流变、思想内容与义疏等多个角度探讨“”字释作“浮”,义为“弱而不溺”,引申为“浮沉”。
最后据此推测出楚简版与帛书版非源自同一祖本。
关键词: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帛;《老子》;文字源流;文字考证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3-0019-09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8号简中“玄”字上有一字“”(为行文方便,下文用“△”代表)未见于他简,其写法似“人兽行于水上”,属于会意字,然长久以来学者对其具体所会之意有多种不同的认识。
校之以帛书乙本及王弼本《老子》,此字所在之句分别作“微眇玄达”与“微妙玄通”。
由于后者流传较广,“微妙”之用法更是深入人心。
再者,前贤亦多以帛书本“微眇玄达”校之,亦有学者如彭浩先生校为“非溺”,尹振环先生校为“隐弱”。
今重新审视楚简之字形,从周朝金文、战国楚简、说文小篆、汉代碑文、传世文献中查证并作梳理,试探讨“△”字本字以及其与“妙”“眇”“渺”等汉字之间的关系,以厘清《楚简老子》《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之关联。
在第五章中,通过对《帛书老子》“众眇之门”与《楚简老子》“弱也者,道之用”句义进行分析以理解战国至秦时期《老子》的思想体系。
在第六章中进一步推测《楚简老子》与《帛书老子》并非同源。
另外,在第四章中亦提出不同校释的可能性。
一、辩“弱”与“溺”《楚简释文》将“玄达”[1]8校为“微溺玄达”,而彭浩先生《校读》亦将其校为“非溺玄达”,注曰“非溺,读作微妙”[2]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漢簡(四)《反淫》校補(首發)蕭旭北大漢簡(四)《反淫》圖版及釋文收錄於《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1,原文由邵永海、傅剛作注釋。
茲據以作校補,本文所引整理者注的說法,有的部分係節引。
(1)根欋疏而分離(P121)整理者注:《文選·七發》:“根扶疏以分離。
”李善注引《說文》:“扶疏,四布也。
”“欋疏”與“扶疏”義同。
《正字通》:“欋,木根盤錯。
”《淮南子·說林訓》:“木大者根欋,山高者基扶。
”按:宋本《淮南子》作“㩴”,《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作“欋”,《文子·上德》作“瞿”,並同,字或作拘、駒、據、劇,皆交錯盤曲之義2。
今本《說文》作“枎疏,四布也”。
“扶(枎)”音轉作蟠,亦盤聚之義。
尹灣漢簡《神烏傅(賦)》:“絕繫有餘,紈樹欋梀。
”陳劍說“欋梀”即“欋疏”3。
(2)夏即票(飄)風靁辟(霹)磿(靂)之所繳(激)也,冬即蜚(飛)雪焦(霄)䨘(霰)之所襍(P121)整理者注:繳,與“激”古音可通。
激,衝擊震盪。
《文選·七發》:“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所寫夏冬之物與此互錯。
襍,聚集。
按:“靁”下當脫“霆”字。
烈,讀為冽。
(3)葉菀(脩),榦車槁(P121)整理者注:菀,萎死貌。
,字從艸聲。
本文簡39有“鐔曲校”語,“”即“脩”之或體。
故“”即“蓨”。
《集韻》:“蓨,乾也。
”《詩·中谷有蓷》毛傳:“脩,且乾也。
”《釋文》:“脩,本或作蓨。
”車槁,即“枯槁”。
按:所謂“”字,有人指出:“本篇‘隨’字,所從‘隋’旁寫得與‘脩’極似,故整理者皆誤釋……簡4整理者釋讀為‘脩’之字,實亦從‘隨’,這個字應該就是‘䔺’的異體。
‘菀䔺’蓋即‘委隨’一聲之轉。
‘委隨’有萎弱義,《七發》云:‘四支委隨,筋骨挺解。
’簡文因為說的是葉子,所以‘宛隨(委隨)’二字都加了艸頭。
”4改釋“”作“”,讀“菀”為“委隨”,是也,但當訓為下垂。
“下垂”是“委隨”的本義。
(4)蜚(飛)鳥聞之, 蜚(飛)陽(揚)。
孟(猛)獸聞之,垂耳不行。
王孫聞之,兆(遙)思心揚(P121)整理者注:“ ”當為聯緜詞,義蓋同“躡蹀”,往來小步貌。
《文選·南都賦》:“脩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
”李善注:“躡蹀,小步貌。
”“ 蜚陽”描寫鳥飛沈緩盤旋之貌。
《文選·七發》:“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
野獸聞之,垂耳而不能行。
”呂延濟注:“皆感琴而然。
翕,斂也。
”“翕翼”亦躡蹀之貌。
按:躡蹀,字亦作“懾惵”、“囁喋”、“襵僷”,音轉亦作“ 蹀”、“踥蹀”、“躞蹀”等形,倒言則作“蹀踥”、“蹀躞”、“蹀 ”。
《廣雅》:“僷、曡、襵、結,詘也。
”“襵僷”同義連文,猶言屈折也,不舒展貌,故引申為小步貌5。
蜚陽,當讀為“飛翔”,盤旋徐飛貌,故與“躡蹀”連文。
鳥翼不摇曰翔。
字亦作“飛揚”,《呂氏春秋·盡數》:“集於羽鳥與為飛揚。
”舊校:“揚,一作翔。
”宋玉《高唐賦》:“雕鶚鷹鷂,飛揚伏竄。
”考《莊子·至樂》:“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
鳥聞之而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
”乃《七發》及此文所本。
(5)乘靈(軨)獵車(P123)整理者注:靈,通“軨”。
軨獵車,一種輕便小車。
《漢書·宣帝紀》:“太僕以軨獵車奉迎曾孫。
”顔師古注:“文穎曰:‘軨獵,小車,前有曲輿不衣也,近世謂之軨獵車也。
’孟康曰:‘今之載獵車也。
前有曲軨,特高大,獵時立其中,格射禽獸。
’李奇曰:‘蘭輿輕車也。
’師古曰:‘文、李二說皆是,時未備天子車駕,故且取其輕便耳,非藉高大也。
孟說失之。
’”按:據下文文例,“車”上脫“之”字。
《說文》:“軨,車轖間橫木也。
䡼,軨或從霝,司馬相如說。
”《玉篇》:“軨,力丁切,車闌也。
䡼,同上。
”此文“靈”即“䡼”。
顔師古等說是也,《鹽鐡論·散不足》:“古者椎車無柔(輮),棧輿無植。
及其後,木軨不衣,長轂數幅(輻),蒲薦苙蓋,蓋無染絲之飾。
”此足為文穎“曲輿不衣”說之確證。
不衣者,言無覆蓋也。
“軨”古音當讀闌,指車欄。
《楚辭·九辯》:“倚結軨兮長太息。
”《文選》揚雄《甘泉賦》:“據軨軒而周流兮。
”李善注:“韋昭曰:‘軨,欄也。
軒,檻板也。
’軨與櫺同。
”《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撫軨軹而還睨兮。
”“軨”為車欄,故可倚可據可撫也。
舟上有窻櫺之小舟謂之舲( ),亦以有木欄為窻而取名耳。
小車謂之軨(䡼、靈),小舟謂之舲( 、櫺、靈),其義一也。
(6)攝下(夏)服之筴,載烏嗃(號)之弓(P123)整理者注:攝,持。
下,通“夏”。
夏服,良箭名。
《文選·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
”李善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
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
”一說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索隱。
按:“服”即“箙”省借。
《說文》:“箙,弩矢箙也。
”指盛矢之器。
夏服,當指夏后氏之箙,或夏羿之箙。
“筴”當是“箭”誤書。
(7)馬四扶,車折風(P123)按:扶,讀為服,實為犕,乘駕。
馬四扶者,駕御四馬也。
折,讀為逝,音轉亦作掣,形容快疾。
車折風者,言車逝如風一樣快疾。
(8)取射千金之重(P123)整理者注:《文選·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
”張銑注:“射,猶賭也。
”按:“取”為“趣”省文,讀為趨,爭逐也。
(9)尋虎狼,摯蜚(飛)鳥(P123)整理者注:尋,通“撏”,此即獵取義。
摯,擊也。
按:“撏”是拔取、摘取義,無獵取義。
尋,讀為侵,陵犯也。
摯訓擊者,讀為鷙。
《說文》:“鷙,擊殺鳥也。
”《文選·七發》:“恐虎豹,慴鷙鳥。
”此“鷙”是狀詞。
(10)道極狗馬之才,窮射御之巧(P123)按:《文選·七發》:“於是極犬馬之才,困野獸之足,窮相御之智巧。
”又上文云“伯樂相其前後,王良造父為之御,秦缺樓季為之右”,故云“相御”。
吕向注:“相謂相馬者。
御謂御車者。
”《文子·上仁》:“上車攝轡,馬服衡下,伯樂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無御相之勞而致千里,善乘人之資也。
”《淮南子·主術篇》略同。
(11)楚英之昔(腊),菜以山膚。
濮之肉, (芼)以筍蒲(P124)整理者注:楚英之昔,蓋指楚英所產之乾肉。
“菜”指加入蔬菜。
《文選·七發》:“犓牛之腴,菜以筍蒲。
肥狗之和,冒以山膚。
”李善注:“山膚,未詳。
” ,《七發》作“冒”。
李善注以“冒與芼古字通”,引鄭玄《禮記註》:“芼,菜也,謂以菜調和之也。
”《集韻》:“芼,以菜和羹。
”按:《禮記·内則》鄭玄注僅云:“芼,菜也。
”“謂以菜調和之也”七字當是李善注語。
正文“濮”字上或下脫一字。
“昔”字圖版作“”,有人改釋作“鹿”6,是也。
(12)(胜胜)猩猩之啗(P124)整理者注:《呂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
”啗,《說文》:“食也。
讀與含同。
”此蓋以“啗”代指脣,猶以“奔”代指馬。
按:未見以“啗”指脣用例。
啗,讀為圅,俗字作肣、函。
《說文》:“圅,舌也。
肣,俗圅從肉、今。
”此文與《呂氏》不盡相同。
(13)變(鸞)馮(鳳)之卵(P124)按:“變”字圖版作“”,或釋作“”,讀為鸞7。
《呂氏春秋·本味》:“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
”高誘注:“丸,古卵字也。
”(14)捖[之]不毀,壹啜而散(P124)整理者注:《玉篇》:“捖,摶圓也。
”《文選·七發》作:“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李周翰註:“摶之不解,言黏也。
啜,嘗也。
一嘗而散,言滑也。
”按:《書鈔》卷144引王粲《七釋》:“軟滑膏潤,入口流散。
”正可移以釋“壹啜而散”。
(15)愔尋 憂,紅顏溉(既)章(P125)整理者注:“愔尋”二字古皆侵部,當為疊韻聯緜字。
“ 憂”皆古幽部,亦當為疊韻聯緜字。
上古幽部可以和侵部相通,故“愔尋 憂”可視為疊韻聯緜字連用,其語義與“懮受”(幽部)、“夭紹”(宵部)、“窈窕”(幽部、宵部)等聯緜字相同,指體態輕盈多恣貌。
溉,通“既”,已經。
按:整理者說乃約取邵永海說8,聯繫“夭紹”、“窈窕”,皆無據。
《淮南子·繆稱篇》:“父之於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
”又“聖人之行義也,其憂尋出乎中也。
”許慎注:“憂尋,憂長也,仁念也。
”于省吾讀尋為憛9,是也,謂憂思之長。
愔,讀為懕、懨,憂思沈靜。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思愔愔。
” ,讀為悠,音轉為愮,憂思之義。
《方言》卷10:“愮,憂也。
”既,盡也。
愔尋 憂,四字同義連文。
二句描寫美女憂思沈靜之態,盡顯於紅顏也。
(16)芬惑(郁)尋(感)忽,不知[旦]……(P125)整理者注:芬惑,即“芬郁”,香氣濃郁。
《文選·七發》:“衆芳芬郁,亂於五風。
”尋忽,即“感忽”,恍忽。
《荀子·解蔽篇》:“凡人之見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閒、疑玄之時正之。
”楊倞注:“感忽,猶恍惚也。
”江總《詠蟬》:“忖聲如易得,尋忽卻難知。
”按:如整理者說,“郁”皆當作“鬱”。
然其說皆誤。
《荀子》之“感忽”,義同“奄忽”、“倏忽”,疾速之義,楊倞注非是10。
芬惑,讀為“紛惑”,惑亂貌。
尋,讀為淫。
忽,讀為物。
淫物,此指上文的花草、香酒、美女。
《韓子·解老》:“得於好惡,怵於淫物,而後變亂。
”(17)夫子弗欲離(麗)邪(P125)整理者注:麗,施行。
按:離,讀為歷,經歷。
上文簡11:“夫子弗欲過邪?”《說文》:“歷,過也。
”整理者注:“過,探訪,至也,此指加入。
”亦非。
(18)乃使陽文、洛纂,西它(施)、毛蓯(嬙),含芳被澤,燕服從容,陽(揚)鄭衛之浩樂,結敫(激)楚之遺風(P126)整理者注:含芳,喻美質。
被澤,蒙受寵惠。
從容,悠閒舒緩貌。
按:整理者說全誤。
《文選·七發》:“於是乃發激楚之結風,揚鄭衛之皓樂。
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傳予之徒,雜裾垂髾,目窕心與,揄流波,雜杜若,蒙清塵,被蘭澤,嬿服而御。
”李善注引《列子》:“穆王為中天之臺,鄭衛之處子,施芳澤、雜芷若以滿之。
”(《列子·周穆王篇》)又引《神女賦》:“沐蘭澤,含若芳。
”又引《尚書大傳》:“古者后夫人至於房中,釋朝服,襲嬿服,入御於君也。
”《文選·神女賦》:“沐蘭澤,含若芳,性和適,宜侍旁。
”李善注:“沐,洗也。
以蘭浸油澤以塗頭旁,宜侍王旁。
”“含芳被澤”指修饰打扮而言,即“雜杜若,被蘭澤”、“施芳澤,雜芷若”之誼,謂以花草之芬芳熏體,以蘭澤之膏塗頭髮也。
從容,讀為“從諛”,音轉亦作“從欲”、“屬臾”,奉承貌,即《七發》“御”字之誼。
(19)夫子弗欲登邪(P126)整理者注:登,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