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段水环境的影响

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段水环境的影响

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段水环境的影响摘要: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工程具有线路长、作业点多、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中线干线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中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工程建设不但影响了河南段的地下水位,同时影响了众多河南段河道、渠道、田野灌溉等方面。

本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背景开始着手,对中线河南段特征及施工情况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南段水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影响提出一系列相关工程施工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水环境影响河南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华北地带严重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巨大工程,它几乎纵横跨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个广泛水域,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工程的实施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可行性改造。

正因为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因此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协调问题。

水利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串流、地下水位变动、渠道对地下水的阻碍等多方面,同时,导致了部分土壤盐渍化的不良现象。

自南水北调工程施工以来,相关研究学者关于工程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很少,河南段属于中线工程一个重要连接线路,能够依据河南段本身特点研究工程对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整个水利工程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一、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特征及施工情况概述1、南水北调河南段施工状况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总干渠共流经贯穿了河南地段八个市,二十一个县。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占地共三十五点五万亩,因工程实施拆迁五点五万人口。

河南段每年水利工程调水量为九十五亿吨,其中分配用水量则为三十七点六九亿吨。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河南省内供水城镇四十三座。

南水北调河南段总干线全长七百一十三千米,其中有四百六十一条河南境内大小河流穿插在工程总干线中。

从华北地区土地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中线干线沿线的实施有所困难,主要面临着湿陷性黄土的存在、膨胀土存在等,2006年安阳段是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首要开工线段,预计在今年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任务。

《2024年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范文

《2024年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范文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其目标是通过水资源的大规模调配,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这一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现状及问题(一)受水区概况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

受水区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工业为主,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且稳定。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水区的用水需求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资源现状及问题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向受水区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对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水区的水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区域性缺水现象;同时,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等。

三、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及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解决缺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受水区经济社会的用水需求;其次,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后,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南北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与方法(一)策略为了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

(二)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与调度;二是推广节水技术,鼓励使用节水设备与器具;三是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为切入点,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等和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等方面对施工项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为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提高建设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价值。

标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而言,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不仅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建设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平稳健康发展,而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提高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对于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项目管理中实施成本控制的依据建设施工单位需要依据中标文件确定工程项目施工的目标成本,而项目经理部门需要依据建设施工单位制定的目标成本确定其自身的目标成本,从而将成本目标逐级细化,最终达到层层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目的。

首先,工程项目经理部门要认真地分析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建设施工的方法和施工的任务,并结合施工图纸、相关规范规程和现场施工条件等资料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安排合适的施工进度。

其次,工程项目经理部门需要依据制定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和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如人力投入、材料投入和机械设备投入等,并依据这些资源配置进行经费预算,最终确定目标成本。

最后,工程项目经理部门将预算的成本进一步细化,以责任成本形式贯彻落实到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责任人,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与每个责任人的个人效益相挂钩。

2工程项目管理中实施成本控制的措施2.1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建设施工单位在组建项目经理部门后,就要立即开始工程项目施工的准备工作,其准备的主要内容为各种资源的检测和投入、修建临时工程和准备工程施工所需技术资料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修建临时工程,其所支出的成本也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成本中的重要部分。

南水北调中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探析论文

南水北调中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探析论文

南水北调中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探析论文南水北调中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探析论文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所需的资源,不仅包括实物型生态产品,还有更多类型的非实物型的生态系统服务[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物种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支持作用的状况和过程,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2].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以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获取有一定难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国外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大范围评价某一类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方面,Costanza等人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17种类型来进行评估,并以货币的形式对其服务价值进行估算[3].随后多位学者基于此方法,对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区域开展了研究[4-8].近年来,部分学者又引入了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如GIS方法,元分析和价值转移方法,效益转移方法,多目标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方法开展了研究[9-12].在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多位学者分别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等的区域,基于不同的方法,评估研究了其生态服务价值[13-1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尤其是京津地区缺水的重大战略工程与基础设施[19].2014年11月,丹江口水源区正式开始向北方输水,研究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划定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所涉及到搬迁的区域,即库区加高后可能被淹没的区域,将其定义为丹江口核心水源区。

据此确定水源区所在的行政区域包括陕西省境内的白河县,河南省境内的淅川县和邓州市,以及湖北省十堰市全域。

南水北调工程分析论文

南水北调工程分析论文

南水北调工程分析论文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该工程于2002年开工,历时13年建设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调水工程之一、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分析,探讨其建设背景、主要功能和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背景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不应求,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引水调水的方式,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由东、中、西三条主要通道组成,总输水量达到480亿立方米。

通过该工程,可以有效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供应,并且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水资源调配需要管理和监管体系的支持。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涉及到的水资源调配和管理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体系,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水源的保护和污染治理是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长江水资源的调入需要确保水源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污染治理,避免污染物对水资源的影响。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的长期维护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

该工程涉及到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和设备,需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工程。

该工程通过引水调水的方式,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该工程在建设和运行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保护水源安全和质量,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与实践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与实践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与实践摘要: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水利工程也加强了技术管理。

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运行成为管理单位的第一要务。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目前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标准化理论和顶层设计、系统设计的思维,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近期和中远期规范化建设工作思路,对规范化相关体系建设进行了规划,并就相关理论在运行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实践探讨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以最大化发挥水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对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保护开发,实现对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和管理。

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其中,中线工程横跨四省,穿越膨胀土层和黄河等特殊地段。

在合同、技术、质量、进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起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从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进入淮河流域,自郑州西北的孤柏嘴下穿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北上,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分两路,一路至北京,一路至天津。

工程全长1432km,其中总干渠长约1276km,天津干渠长约156km。

工程纵跨长、淮、黄、海四大流域,穿越集流面积大于10km河流219条,与铁路交叉部位62处,建设穿渠建筑物479座、跨渠桥梁1238座。

采用以明渠为主的自流输水,多年平均年调水量95亿Km,只在京冀交界处设有泵站。

北京段主要为暗涵型式,天津干渠以箱涵为主。

工程近期供水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最终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生态环境。

2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原则2.1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意思就是针对水资源的自然和商品的两种属性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运行管理,这样这两者就可以和谐的存在,供水单位在进行盈利的时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在工程应用水资源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一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灌溉用水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灌溉用水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灌溉用水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城镇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长江中游引水到严重缺水的京津华北地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根据多年的研究论证,明确中线调水工程宜先引汉、后引江。

经过对近期引汉北调进行多方案研究后发现,无论最终采取哪一种调水方案,势必影响汉江中下游的水情,给汉江中下游城镇及农业灌溉用水带来影响。

为做到调水工程的“南北两利”,本文对汉江中下游的用水影响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供水影响对策1 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的范围1.1 汉江中下游的取用水现状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约1 570 km,全流域面积15.9万km2。

汉江干流从丹江口到汉口为中下游,长652 km,集水面积6.38万km2,该区域内蓄水工程较多,其中大型水库10座(表1),大多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养殖等效益,其总库容为20.22亿m3,其中调洪库容为7.73亿m3,兴利库容为11.05亿m3;另有众多的塘堰、湖泊、引提水工程、机电井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汉江中下游流域内的城镇及农业灌溉用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江中下游流域按取用水水源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以水库为水源,这部分区域因为地势原因,只能依赖于水库供水,加之多年的灌区设施建设,形成了较完善和独立的灌排体系,基本能满足水库控灌区域的用水要求;另一部分以汉江干流为主要水源或补充水源,从建在汉江边的水闸和泵站取水,也形成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襄樊市以分散、小型的提灌为主,荆门市及钟祥市大体属于提灌向自流引灌的过渡地带,沿岸既有泵站也有水闸,潜江、仙桃、天门等由罗汉寺、兴隆、东荆河、谢湾及泽口灌区组成,属于自流引水灌区,汉川、孝感、武汉等沿江区域主要以提灌为主,也有部分水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减少,导致汉江中下游干流流量变化,从而对以汉江中下游干流为水源的地区的用水造成影响,因此,影响研究的区域为汉江中下游干流用水范围。

南水北调的实施工程(3篇)

南水北调的实施工程(3篇)

第1篇一、南水北调工程背景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北方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0%,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0%,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情况1. 工程规模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总长度超过4000公里。

其中,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开始,向山东、河北、天津等地调水;中线工程从湖北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出发,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调水;西线工程则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等河流引水,向西藏、四川、陕西等地调水。

2. 工程进展截至2020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其中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已基本完工,西线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水超过30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3. 工程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3)生态效益:南水北调工程有助于改善北方地区水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流量,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南水北调工程未来发展1. 巩固工程成果继续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 完善配套工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水资源保障。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巩固工程成果,完善配套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工程简介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水量供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立方米。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水源区工程

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 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立方米,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

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输水工程 总干渠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 总干渠自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千米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市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千米。 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

穿黄河工程 总干渠在黄河流域规划的桃花峪水库库区穿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上最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道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 穿黄河隧道工程全长约7.2千米,设计输水能力500立方米/秒,采用两条内径8.5米园形断面隧道。

进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2月30日开工,目前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新世纪伊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14.3亿元,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57.8亿元和256.4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1%和52%。

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 m加高可以减少弃水,增加供水,改善供水过程,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但需要移民25万人。规划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建成;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 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工程首先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利用新开的人工渠道(局部管道)输水。输水总干渠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在方城垭口穿江淮分水岭,从郑州西边的孤柏嘴处过黄河,之后大体平行于京广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北上至北京团城湖,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处分水至天津外环河。输水工程全长1421公里,其中引水渠首至北京长1267公里,天津干渠长154公里。输水工程与河流全部立交,北京段、天津段局部采用管涵。 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将有效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主汛期防洪库容将由77亿立方米增加到110亿立方米,再遇1935年洪水,汉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不分洪,可以解除江汉平原的一大心腹之患。

优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亿立方米,汛后达190亿立方米。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 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 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近期、后期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视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

技术 为了减少移民数量,有的专家提出了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61m加高,解决汉江中下游防洪问题,所减少的北调水量,从三峡库区大宁河抽水补源的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些专家,提出从长江三峡库区的支流小江抽水“入渭、济黄、北调”的设想。 移民安置一直是影响中线工程决策的重大问题,总体规划认为中线的水源,历来都是先引汉后引江,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是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可在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不影响丹江口水库当前按照170 m正常蓄水位加高大坝。目前 所提的几种代表性方案,其工作深度无法与现在的东、中线比较,不能作为近期决策的依据。今后继续研究后,可以作为四横三纵总体布局的补充。经过反复研究,总体规划仍按丹江口水库大坝一次加高建设,移民分期分批安置。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总工期中的控制性项目。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总长19.30km。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穿黄隧洞长4.25km,双洞平行布置,隧洞内径7.0m,采用盾构法施工。该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总工期为56个月,于2005年9月开工,计划2010年3月竣工。

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双赢”的伟大工程,它的重要作用必将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呈现出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 中线工程对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同样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规划在汉江流域兴建的四大工程——汉江干流上的兴隆枢纽、从沙市到沙洋的引江济汉工程、对航运受影响的河段实施整治工程、对引水受影响的涵闸和泵站实施改造工程,不但将调水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引江济汉”工程使得兴隆以下河段枯水期流量显著加大,预计可以基本消除汉江发生曾严重威胁武汉等城市供水安全的春季“水华”现象。中线工程的总干渠不仅是一条“清水长廊”,也是一条“绿色长廊”。总干渠不经过崇山峻岭,施工条件优越,对环境的影响小。沿线河流均与总干渠立体交叉,可保证水质。同时,在丹江口水库水量充沛的时候,可以方便地将水放入当地河流中,以改善河道的水环境。此外,中线工程还将带动绿化、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中线工程受水区现状年均缺水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从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近期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后期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

经济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良好的经济工程。按2000年末价格计算,中线工程总投资约920亿元。这些投资的40%将转化为消费资金,这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投资的乘数效应,中线工程的兴建,将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线工程还将带动南方调水区、调水沿线地区、北方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 中线工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结合水资源调配的公共特性,构建其建设与管理体系,从而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建成后的良性运营。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原则,中线工程将成立“中线工程水源公司”和“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水源公司负责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以后的运行管理,并卖水给供水公司;供水公司负责总干渠工程的建设及以后的运行管理,并将水卖给分水口以下的用水户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