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环境保护实施方案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环境保护方案•环境保护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总干渠是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地区,面临诸多环境挑战。
背景环境保护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实施总干渠环境保护对于保障工程顺利运行、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项目背景与意义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总干渠水质安全、生态良好、环境整洁、文化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任务开展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确定环境保护方案;加强水质监测与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实施生态修复与补偿,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开展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总体目标和任务实施范围总干渠全线及沿线影响区,包括输水渠道、泵站、水库、水闸、蓄滞洪区等。
实施期限计划从2020年至2030年,为期10年。
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实施范围与期限02环境保护方案由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保护是整个环境保护方案的重点,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渠道水质,确保输水过程中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总结词水质保护方案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污染防治等方面。
监测方面需要加强对渠道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预警方面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水质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应急处理方面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染防治方面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渠道沿途的污染源排放。
详细描述水质保护方案总结词水生生态保护方案旨在保护渠道内的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保障渠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水生生态保护方案需要考虑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等方面。
南水北调工程三种方案讲解

南水北调工程三种方案讲解中线工程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资源,为黄河流域带来丰沛的水源,解决其干涸、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
同时,中线工程引水起点和终点之间距离较长,可以实现多地区的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均衡利用。
另外,中线工程经过的城市众多,水资源的调剂也将为这些城市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实质性改善。
由此可见,中线工程方案在改善中国南北水资源悬殊和促进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东线工程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源引入到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问题。
具体而言,东线工程从江苏城陵矶引水,经过苏北、山东、天津等地,最终排入渤海。
东线工程方案与中线工程方案相比,其特点是引水距离相对较远,涉及的地区也相对单一。
然而,东线工程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东线工程将解决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其水资源利用率,并为其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带来利好。
其次,东线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缓解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压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此外,东线工程的实施也将为沿线城市带来更加稳定和充足的生活用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因此,东线工程方案在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实际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力。
西线工程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三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源引入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因水资源匮乏而导致的干旱、荒漠化和生态失衡问题。
具体而言,西线工程从四川阿坝县引水,经过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最终排入干旱的新疆地区。
西线工程方案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首先,西线工程的实施将为干旱的西部地区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改善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地区发展。
其次,西线工程也将实现多地区的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均衡利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另外,西线工程的实施也将为沿线城市和农村带来更加稳定和充足的生活用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者:刘静静孙鑫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缓解了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简要分析该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前言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降水量南北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南涝北旱。
并且北方人口较南方更加密集,所以人均水资源量北方相对于南方更少,北方呈现严重缺水的局面。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式运行,有效地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京津冀豫四省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用水。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概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3.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改善水资源在地区间分布不均的有利解决措施。
减少多水地区的洪涝灾害,改善少水地区的环境危机;改变缺水地区的生产方式,促进缺水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对多水地区和少水地区的生态经济活动的有益之处显而易见。
3.1缓解缺水地区的生态危机受水区增加了广阔的水域,加强了地区的水汽交换强度,有利于水循环。
因缺水造成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可由此得到缓解,发展恶劣的生态危机得以拯救。
此外京津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
3.2减少洪灾的发生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时,其包含的建筑物如大坝可在汛期拦截流量,调节洪峰,增强地区防洪能力,减少洪灾发生的可能性,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3.3调水能改善水质和环境营养物质随水流调入而进入,对某些鱼类生物的生产和繁殖有益,可促进渔业的发展;调水量的增加,使经污比增高,水质控制条件趋于稳定,改善水质;增加水域面积,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风景区和旅游区,美化环境,还可以给当地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对汉江汉川段旳影响及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和国内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构造旳国家级战略性基本设施建设项目,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工程逐渐竣工,极大解决了沿线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营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导致巨大而深远旳影响。
从最新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从水资源日渐稀缺带来旳水资源价格旳不断上涨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汉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生态价值损失和与之密切联系旳经济价值被明显低估。
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收官和“三严三实”专项教育东风,我们组织专班人员对南水北调工程对汉川市旳发展及影响进行专项调研。
汉江流域在孝感市涉及安陆、云梦、应城、孝南和汉川五个县市区,汉川市处在“一圈一带”旳核心地位。
省委、省政府已将汉江流域开放开辟建设纳入到省级战略层面,赋予和“两圈一带”同等重要旳地位,形成“两圈两带”旳发展格局,汉江生态经济带逐渐成为湖北新旳经济增长级,汉川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旳黄金机遇。
汉川汉江段位于汉江下游,境内长度93.1 公里,占全长旳5.9%,流域面积1662.936 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汉江沿岸便是商贸集散之地,全市有17 个乡镇场、办事处、开辟区依托汉江发展,工农业生产总值约占汉川经济总量旳90%,由此形成旳沿江经济带成为汉川市最重要旳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廊。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旳竣工通水,沿线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逐渐发生转变。
根据专家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川汉江段水位相比此前同期正常值将下降1 米、年平均流量将减少26%摆布。
这势必给汉川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此状况,为保证汉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时缓和、消除因调水带来旳不利影响,保持汉江汉川段生态环境在调水后相对稳定,按各级领导规定,对汉川市调水后辖区内生态环境变化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旳影响进行具体调研分析显得异常必要。
汉川市位于汉江下游,属江汉平原湖区,东西方向长55.5km,南北方向长53.2k m,西接天门,东邻武汉,南与仙桃,蔡甸接壤,北与应都市、云梦县、孝感市相连。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部分。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是最主要的一条水源调运通道,它起于济源市,止于北京市,北延至天津市、唐山市等地,南延至深圳、冀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
南水北调中线的设计和规划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将重点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情况,旨在深入了解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的初衷是从黄河水系引水,通过人工运输的方式,将丰富的长江水资源调拨到干旱的黄河水系流域,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 水资源勘测和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资源分布调研和勘测,明确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此外,需要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人工引水和区域水资源调度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2. 转移工程的方案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转移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地取水、输水渠道和水库设计等方面。
在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质量等因素,提出合理的转移工程设计方案。
3. 环保、生态保护措施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提出一系列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工程实施管理方案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方案,包括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技术规范执行、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了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明确结论和建议,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2年正式动工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进度较快,相关的转移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已经陆续完成,有效改善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局面。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高质量发展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高质量发展作者:陈新年安淑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0期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战略地位及其巨大贡献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障了京津冀豫四省市居民饮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目标是为京津冀豫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起点在丹江口水库,2003年12月31日开工,2014年12月12日通水。
通水后,从根本上改善了沿线地区居民饮水质量,京津冀豫四省市近6700万人受益,远期将超过1.2亿以上北方居民受益。
有效解决了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干旱年份一些城市也不再出现“水荒”现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据统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年来,截至2020年11月1日,丹江口水库不间断累计安全调水34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受水55亿立方米,北京市超七成自来水来自丹江口水库。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障水质安全做出巨大贡献核心水源区包括湖北省十堰市三区一县一市和河南省南阳市三县一市。
十堰市所辖三区四县一市,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其中,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和丹江口市(含武当山特区)为核心水源区。
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十堰5个县市区,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占水库库岸线的76.4%。
为确保水质安全,十堰市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移民安置和水质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水北调中线运行风险研究(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风险识别

南水北调中线运行风险研究(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风险识别漆文刚;王忠静【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对其失事风险进行评估识别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结了各类工程建筑物失事模式,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筑物的风险类型进行识别与分析,得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设计单元工程风险列表,该列表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系统运行风险的定量评估基础.【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0(008)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风险识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失事模式【作者】漆文刚;王忠静【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80 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支撑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工程的总体布局是: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相连,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每年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约448亿m3,以实现中国水资源的南水北调和东西互济的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个长距离输水工程,全长1 431.945 km,涉及到的受水城市150座,控制受水范围15.1万km2,是特大型一等工程;总干渠以明渠为主,北京段、天津干线采用暗涵输水,明渠段与交叉河流全部立交,沿线共布置各类建筑物1 796座。
对于像南水北调这样的长距离输水系统来讲,其失事风险是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评价指标。
分析系统的失效模式及原因,计算单个工程及系统的可靠性,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和提高供水系统可靠性的具体有效的措施,确定最优的事故应急安排、配套的维修设备和物资以及必要的应急水量储备量等,对南水北调中线这一关系国家水安全战略的工程,十分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着。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
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和%,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 摘要:阐述京、津、华北平原缺水情况,缺水对京、津、华北平原地区的种种影响,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京、津及华北平原区域生产、生活及环境用水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北方缺水日益严重。
京、津、华北地区平原尤为突出,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自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构想以来,经中央、有关省市领导和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就形成了从长江的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的西、中、东三条线的格局。
近期水利部又修定了三条线路的总体规划。
现阐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解决京、津、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1京、津、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为全国之最
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3%,而人口约占全国的1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5m3,比全国2000年人均用水量还少125m3。
该流域京、津及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缺水更为严重,以海河南系为例,人均水资源仅为251m3,只相当于世界贫水国人均1000m3标准的1/4,比以干旱著称的以色列国还少22.7%,属资源短缺型严重缺水区。
这就决定了除继续千方百计的推进节约用水外,必须从外流域调水来解决。
由于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大量增加,使
自产水和入境水大量减少。
海河流域自产水1956—1998年系列比1956—1984年系列减少了11%。
河北省减少了17.1%,海河南系减少了27.6%,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使下界面产生很大变化造成的。
该流域入境水的减少更为明显。
北京市密云、官厅两水库20世纪50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36亿m3,到90年代平均入境水量只有10亿m3左右。
河北省50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99.8亿m3。
而90年代年均为30亿m3,减少了近70亿m3,海河南系由50年代年均入境83.35亿m3,减少到90年代年均22.8亿m3,减少了72.6%。
今后还可能进一步减少。
由于入境、自产水量的大量减少,经济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海河南系平原1980—1998年累积超采地下水760亿m3,平均年超采40亿m3,大体上是深层浅层各半,最多年份超采达70多亿m3。
北京市1961—1995年间累计超采地下水40亿m3,超采面积占平原面积的41%。
天津市更是以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发展。
该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水资源、改变缺水状况,地表水资源将进一步枯竭,地下水超采将无法控制。
水资源衰退与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2缺水给京、津、华北平原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海河流域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又大量超采地下水,不但制约着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河流干涸,湿地减少,海口淤积,
地下水位漏斗丛生,地面下沉、地裂、海水入浸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河道干涸,湿地大幅减少,入海淡水锐减,水产大量减少。
由于地面水的超常规开发利用,使海河流域近万公里的三级河道约4000km 干涸,有的变成了季节性河道。
河北省20世纪50年代河道通航里程有3095km,进入60年代还可断断续续通航。
到了70年代就全部停航。
50年代海河流域有万亩以上的洼淀190多个,面积达1万km2,现仅存白洋淀、千顷洼等几个湿地,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而且还不时的干涸。
据统计现存的湿地再加上130多座大中型水库湿地面积也仅有2000多km2。
入海的水量也呈锐减势态,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海河流域年均入海水量减少72%,而且多分布在滦河及冀东沿海地区。
海河南系更为突出,从80年代以来除去1996年一个大水年外,其它年份年均入海水量仅有0.98亿m3,其中还包含着排入河内的污水,几乎无清洁淡水入海。
被人们称之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由于入海淡水的减少和污水的增加,再加之过渡捕捞,使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有的名贵鱼种枯竭,如1959年主要经济鱼种产量达138.8kg/网,而1998年为11.18kg/网,产量下降了近90%,而且鱼获质量也在下降。
(2)地下漏斗丛生,地面下沉,地裂等地质灾害严重。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海河流域已出现了几十个漏斗区,天津与河北东部漏斗已基本连为一体;河北省中线供水区深、浅层漏斗有21处,总面积达4万km2,最深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95m。
随着地下水漏斗的产生和发展,相
随而来的是地面下沉,天津累计沉降量大于1500mm的面积达133km2,河北中线供水区沉降大于300mm的面积达15224km2。
海河流域平原已发现裂缝200多条,导致一些水利工程设施破坏,河道防洪能力下降。
(3)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民的健康受到危害,水事纠纷不断发生。
海河流域内煤碳、铁、盐等自然资源丰富,并有京、津两大中央直辖市及环渤海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海、陆、空交通发达。
由于缺水使这些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华北平原是粮、棉的重要产区,但因缺水而存在很多的中、低产田。
河北省京、津以南的平原中低产田面积占60%左右,亩产只有300kg 左右。
20世纪60年代兴建的万亩地面水灌区有53.3万hm2,现减少了1/2,只有28.3万hm2。
由于地表水减少改用深层淡水(水中含氟量较高),人们承受着氟斑牙、氟骨病的痛苦。
河北中东部平原引用高氟水的病区人口由80年代初的400万人增加到了940万人。
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的人数也在增加,严重危害着群众的健康。
海河流域由于长期缺水,在区域内造成省、市之间互相挖补,城市、工业挤占农业用水,省市边界、县与县边界由于争水,也时常发生水事纠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如80年代初北京市水危机,将河北省参与兴建的官厅、密云两水库分得的9亿多m3的用水指标无偿的划拨给北京,使原用水区的用户因用水减少产生一些不满情绪。
天津将潘家
口水库的水分走10亿m3(比原计划多分了5亿m3)使当地的缺水矛盾加剧。
城市、工业挤占农业用水方面也很突出,北京市官厅、密云两水库过去供农业用水9.2亿m3,现只给2亿m3。
河北省沿太行山的几座大型水库多是农民带着帐棚、推着小车、拿着很少补助修起来的,现在也大都修建了从水库引水入市工程,如从岗、黄水库引水到石家庄市及电厂,从西大洋水库引水到保定,从朱庄水库引水到邢台市及电厂,从岳城、东武仕水库引水到邯郸市等。
水事纠纷方面也越来越多,河南省的安阳市与河北的邯郸市边界争水矛盾最为尖锐,发展到由国务院责令公安等部门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