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合集下载

闽南童谣顺口溜

闽南童谣顺口溜

闽南童谣顺口溜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顺口溜则是常见于童谣中的一种形式,特点是韵律和押韵比较明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闽南童谣顺口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首童谣:洲仔花草多,花草很漂亮。

冬天寒风吹,花草冻得跑。

风停花活现,四季花相继。

这首童谣以洲仔花草为主题,描述了闽南地区的四季变化。

主要通过花草的生长和四季的交替,展示了洲仔花草的美丽和四季的变化。

第二首童谣:瓜仔瓜仔大如石,摸上去像打老鼠。

切开来是甜的啊,不如它家的汤圆。

这首童谣以瓜果为主题,描述了瓜果的外貌和味道。

通过比较瓜果和汤圆的美味,表达了对瓜果的喜爱。

第三首童谣:风筝飞上天,红红的心上面。

红尾巴刷刷刷,蓝线信号响。

这首童谣以风筝为主题,描绘了风筝在蓝天中飞翔的场景。

通过描述风筝的外貌和尾巴激动的摇曳,传达了风筝在空中的美丽和自由。

第四首童谣:房前种花花开好,西瓜秧儿瓜花放。

瓜熟果儿人采摘,开花结果人人夸。

这首童谣以农田为主题,描绘了农民栽种西瓜的场景。

通过描述西瓜的生长过程和农民的采摘收成,表达了对农田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庆祝。

第五首童谣:摘柚子好辛苦,果肉黄黄皮又绿。

舀出来一团团,甘甜味苦嘴里塞。

这首童谣以柚子为主题,描述了摘柚子的辛苦和柚子的味道。

通过描述柚子的颜色和味道,表达了对柚子的喜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以上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常见的闽南童谣顺口溜。

这些童谣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明快的韵律展示了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

希望通过这些童谣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和熟悉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

闽南语经典童谣10首

闽南语经典童谣10首

闽南语经典童谣10首闽南语童谣是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区的传统儿童音乐形式,是用闽南语演唱的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闽南语经典童谣 10 首的正文和拓展:1. 月光光月光光,照地上,小孩跌倒要哭啼。

鼻涕垂,眼泪滴,哭哭啼啼找妈妈。

拓展:这首歌谣是闽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首童谣,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月光的明亮和孩子的哭泣,表现了孩子撒娇、哭闹的场景。

2. 老鼠嫁女老鼠嫁女,抬着轿子来接她。

猫儿躲在树梢,偷看着老鼠嫁女。

拓展:这首童谣是以老鼠嫁女为主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老鼠嫁女的热闹场面,同时也表现了猫儿的狡猾和机智。

3. 三轮车三轮车,后面拖著一个孩子。

孩子哭啼,三轮车也慢了。

拓展:这首童谣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三轮车夫拉着一个孩子的情景,表现了孩子哭闹、三轮车夫疲惫的场景。

4. 囑囑仔囑囑仔,爬上树,树太高了,囑囑仔哭了。

拓展:这首童谣是用闽南语演唱的,表现了囑囑仔 (指小孩子) 爬上树,但因为树太高而哭泣的情景,形象生动,让人忍俊不禁。

5. 乌龟扛锄头乌龟扛锄头,走到田边,蚯蚓钻出土,乌龟问蚯蚓,你为何不走路?拓展:这首童谣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了乌龟和蚯蚓的对话,通过对比蚯蚓和乌龟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现了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

6. 六一儿童节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笑开颜。

戴上红领巾,穿上新衣服,大家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

拓展:这首童谣是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通过描述小朋友们欢庆节日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的快乐和天真。

7. 月亮光光月亮光光,照在地上,小孩子跌倒要哭啼。

鼻涕垂,眼泪滴,哭哭啼啼找妈妈。

拓展:这首童谣是以月亮为主题,通过描述月亮的明亮和孩子的哭泣,表现了孩子撒娇、哭闹的场景,非常生动。

8. 买菜买菜,买萝卜,买萝卜,小弟弟哭了。

拓展:这首童谣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了小弟弟因为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萝卜而哭泣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

9. 月光菩萨月光菩萨,脚踏银辉,头戴冠冕,身披锦衣。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特别是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民间儿童歌谣。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儿童生活乐趣的歌谣,也有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歌谣,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家乡热爱的歌谣。

闽南童谣的语言生动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这些歌谣不仅富有娱乐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闽南童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闽南童谣也是闽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闽南童谣正在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大对闽南童谣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闽南童谣的魅力。

总的来说,闽南童谣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反映闽南风土人情的歌

反映闽南风土人情的歌

反映闽南风土人情的歌闽南的风土人情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那在音乐里又是怎样的呈现呢?闽南歌可真是个宝,能把闽南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爱拼才会赢》,这首歌简直就是闽南人拼搏精神的呐喊。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每一个闽南人都深知这个理儿。

我有个朋友阿强,他从小就听着这首歌长大,每次遇到困难,就会哼起这几句,然后像打了鸡血一样继续努力,最后真的在生意场上闯出了一片天。

《世界第一等》也超有闽南味。

它就像是一个热情的闽南老乡在跟你唠家常,告诉你人生就该潇洒走一回。

我记得有一次去闽南旅游,在街边的小店里就听到这首歌,那老板跟着音乐摇头晃脑,还拉着我这个外地游客说:“人生在世,快乐最重要,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放轻松啦。

”《欢喜就好》也是反映闽南风土人情的经典之作。

它唱出了闽南人的乐观豁达。

就好比闽南的阳光,总是那么灿烂,哪怕有风雨,也不会让闽南人愁眉苦脸。

我邻居阿伯,每天早上都会放这首歌,他说:“听着这歌,一天的心情都好了,管他什么烦心事,欢喜就好。

”《雨水我问你》,这歌特别有故事感。

它像一个哀怨的女子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在闽南的老房子里,或许就有这样一个姑娘,望着窗外的雨,轻声吟唱着。

我听一个闽南的老奶奶讲,以前她年轻的时候,就有姑娘在雨天唱类似的歌,那种惆怅的感觉,仿佛雨水都变得有了情感。

《车站》这首歌则反映出闽南的离别情绪。

就像闽南的港口,人们来来往往,每一次离别都有不舍。

我看到过一对年轻情侣在车站分别,女生红着眼眶,男生默默把耳机递给女生,里面放着《车站》,那画面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无奈又充满深情。

《酒干倘卖无》,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很感人。

它像一个呼唤,唤起人们内心的善良。

在闽南的大街小巷,以前常常能听到收废品的人喊着“酒干倘卖无”。

有个小朋友跟我说,他每次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那些靠自己努力生活的人,然后会把家里的空瓶子收好送给收废品的叔叔。

《浪子的心情》把闽南男人的那种闯荡江湖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闽南民歌民谣》课件

《闽南民歌民谣》课件
1 音乐节的举办
为了弘扬闽南民歌民谣,当代举办了许多音乐节和演唱会,吸引了众多观众。
2 年轻人的参与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演唱闽南民歌民谣,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文化机构的支持
政府和文化机构为闽南民歌民谣的传承提供了资金和场所等支持。
如何欣赏和鉴赏闽南民歌民谣
了解背景
了解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闽南 民歌民谣。
深情的演唱
闽南民谣注重情感表达,歌者常曲调丰富多样,包括欢快的节奏和 悲伤的旋律,展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代表性的闽南民歌民谣作品
《海韵》
以海洋为主题的闽南经典之作, 表达了人们对大海的无限向往和 热爱。
《思乡曲》
描述了游子们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和对家乡风景的向往。
《闽南民歌民谣》PPT课 件
闽南民歌民谣是中国闽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课件将介绍闽南民歌民谣的来源与发展,音乐特色,代表作品,传统乐器, 传承与发展,欣赏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闽南民歌民谣的来源与发展
1
古老的根源
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音乐传统,
中外文化的交融
2
闽南民歌民谣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发轫。
《故乡的云》
通过描绘云朵的形态,抒发了对 家乡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传统乐器的介绍
古筝
古筝是闽南地区最古老、最重 要的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 演奏技巧。
板胡
闽南板胡是一种弹弧和弹拨结 合的乐器,音色悠扬、独特。
扬琴
扬琴是一种撥弦乐器,琴弦用 丝线编制而成,演奏时悦耳动 听。
闽南民歌民谣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感受情感
闽南民歌民谣注重情感表达, 要用心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蔡家谱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

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

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

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

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

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

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

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

”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

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

)、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

)、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童谣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童谣

闽南地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之一,而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文化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闽南童谣的历史渊源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它是闽南地区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闽南童谣歌词简练朴实,旋律优美悠扬,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成为了闽南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闽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南童谣的文化特色闽南童谣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儿童歌谣,闽南童谣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风趣幽默,歌词多用当地方言演唱,使其充满了地域特色。

而且这些歌谣内容丰富,既有关于农耕生活的,也有关于城乡生活的,既有关于洞房花烛的,也有关于饮食文化的。

除了歌词内容丰富外,闽南童谣的演唱方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绝大部分的闽南童谣都是以一人先唱,再众人合唱的方式进行表演的,富有参与感,能够调动集体的情绪,是一种富有团体感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也使得闽南童谣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民间欢庆的重要内容。

三、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将闽南童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正式认可其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是通过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对闽南童谣进行深入研究,记录整理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并进行学术研究,将其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再次是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比赛和演出,向社会大众宣传闽南童谣的文化价值,并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创新闽南童谣,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闽南民谣

闽南民谣

闽南民谣
闽南民谣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是闽南文化寻根的一块活化石,其发生发展和宗教文化也有着亲缘关系。

同时,闽南民谣无论是词汇、方音、方韵,还是基本曲调,对于南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特殊的贡献。

闽南流传下来的民谣将山水、树木、房屋、动物、气候等融为一体,或描述幼儿游戏,或刻画年节喜庆活动,或表现田园风光、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互动、融洽、和谐,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闽南民谣的传唱,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从中感受到祖先代代相传的生活背景、历史轨迹与文化内涵。

部分闽南民谣
1、《跳火囤》:跳火囤,火拉轮。

公担金,婆担银。

担入厝,箜箜富;担入厅,好名声;好做人;担阿无埭下,放入灶厨脚下。

2、《月娘月光光》:月娘月光光,阿公掘菜园,菜园掘松松,阿公欲种葱。

葱无芽,欲种茶,茶无花,要种瓜,瓜无子,掠着一只大猫鼠,阿公气甲欲要死,阿妈叫伊返去种木耳。

3、《天乌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哟嗄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鼎,依哟嗄都啷当叱当枪,哇哈哈。

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鼎,依哟嗄都啷当叱当枪,哇哈哈。

4、《羞羞羞》:羞羞羞!未见诮,人插花,伊插草,人抱婴,伊抱狗,人未嫁,伊先随人走,人坐轿,伊坐粪斗,人困红眠床, 伊困屎学仔口。

5、《数字歌》:一的炒你葱,二的炒你菜,三的锵锵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人子孙,七的七娘妈,八的人的仔(儿),九的狗奴才,十的抓去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

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

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

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

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

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

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

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

”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

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

)、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

)、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

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

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
意思。

“衫裤漉漉佫打拼”,“佫打拼”为闽南方言”再卖劲”之意.有的歌谣大量运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无法读懂.如闽南渔歌《渔查某砪输渔干埔》,题目即为闽南方言,意思是讨海的女人本事并不比讨海的男人本事差。

此歌谣通篇都用方言。

有的民歌方言夹杂其中,如《闽南船歌》第一段:“行船真艰苦,无风来摇橹。

摇甲目土土,双脚做擂鼓。

”头两句还可以念,第三句意味摇得眼睛张得大大的,眼珠都要凸出来了。

如不懂方言,往往被卡住,不能很好的体会歌谣前后的意思。

有的歌谣从字面似乎也可读下,但却与原意相反。

如闽南渔歌《海水淹》:“海水考,过年炊糕和炸枣。

海水大沉郑,九月重阳大兜面。

海水涝,二月沿海人破蚵。

”其中“海水考”指海水浑浊退潮,“大沉郑”指海水满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考”指海水浑浊。

漳州芗城《农民歌》的最后两句是:“大某细姨查某娴,农民愈想愈姆愿。

”前三局分别讲三个不同女人,即“大某”指大老婆,“细姨”指小老婆,“查某娴”指女婢。

意思是地主不劳而获却有这么多的女人伺候农民越想越不甘愿。

如果不懂得这些特指,就难以理解闽南民歌的意思。

流传于厦门的《渔民谣》开头的几句为:“起大风,唔是空。

起大浪,浪来扛。

海水向船南,举篙着来斩。

”“唔是空”指不好的事情,“浪来扛”指浪在船上摔打,“向船南”指往船上浇泼。

二、民风各异,习俗不同。

福建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的说法,在闽南,民歌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由于闽南地域的差异,闽南各地的新娘她们出嫁时习俗不一样,反映在民歌
上也就不同。

厦门同安女子出嫁上轿前,有老年妇女用红线在这位女子的脸上的各个部位比划,并说些吉利话,称为“贵脸”;这些话被编成《贵面歌》,其中大多为祝福的话,如:“第六贵嘴边,今夜好团圆,十月生后生,勤俭剩大钱。

”永春女子出嫁时,老年妇女则用纱线、铅粉、鸡蛋等装饰女子脸部,绞去脸部汗毛,使脸部更光滑,并唱《婚嫁吉语》:“鸡蛋白,鸭蛋白,子孙传甲归大宅。

开面开面,大厝新郎君来做阵,大兄小弟同同母阵。


三、同样的题材,极少雷同。

由于闽南的地域差异较大,虽是同一题材的,歌词韵脚却不相同。

如在闽南流传最广的闽南童谣《天乌乌》,不同的地域其演唱内容各不相同。

如南安的《龙王迎亲》:“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轿目吐吐,田婴举旗喊辛苦,乌鳗带路坐破肚,虾仔乱跳找无路,鲤鱼提盘乱碾肚,火萤担灯来照路,照着一匹龟一匹芋。

客鸟赶紧来来报喜,飞来飞去畅一晡。

”在看漳州芗城的《龙虾娶某》:“天乌乌,要落雨,举锄头,巡水路,看见龙虾咧娶某。

鲟举灯,龟打鼓,水鸡扛轿叫艰苦,哲仔大腹肚。

金鱼毋愿做新娘,哭得目吐吐吐。

”再看德化的《海龙王,卜娶某》其演唱的内容又有不同:“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卜娶某。

田婴赶紧来织补织出一尾鲤鱼牯。

鸟吹萧,龟打鼓,火萤蛋灯来照路,田玲举旗兼打鼓,水鸡扛轿话脚肚。

扛呀扛!摇啊摇!对面遇到一堆乌石鼓;姑婆颠颠来拦路,掀起龙轿看龙某;龙某脸白皮又幼,姑婆乌乌腹肚粗;姑婆硬入去龙宫,酒席宴上毋自顾,大吃大喝胀腹肚。


永春的《天乌乌》又不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举锄头去掘芋。

摇着一孵鹌鸡仔,飞到山拉岭;拄着一群打铁仔。

……”此外,流传于石狮、同安、龙海、南靖、东山、昭安等地的《天乌乌》,不仅没有一首完全相同的,而且差异很大。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手法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主要有下面一些:(1)情真委婉。

闽南人较为深沉含蓄,一些话往往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示,有的看似直接告白,实际却更为含蓄。

如安溪的《茶山对歌》:“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

”云霄的《看见啊妹不敢叫》等都是既委婉含蓄,又不失幽默,然而它所表现的情谊却更加使人感动。

(2)生动形象。

闽南民歌注重给人以相象的感受,摩声状形,淋漓尽致。

如平和的《旧社会黑暗天》形象地写出有钱人的神态:“大某兼小姨,查某娴仔扇魁扇,肥肥象大猪,坐下去满交交椅;吃大鱼厚油气,吃瘦肉嫌夹牙齿,吃线面嫌糊嘴边,走起路来很神气。


(3)赋、比、兴是闽南民歌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

赋是直接叙述描写,层层铺叙,将同样一种意思反复渲染,将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安溪的《作用歌》用诗108行,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述说作田人的辛酸苦辣。

厦门的《新式结婚歌》从一步到六步,每步四句表达了对新式结婚的赞美。

许多的歌谣都是无独有偶从十个方面铺陈,如厦门同安的《十步送哥》、诏安的《十想郎》等。

比兴就是“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

诏安的《涯妹等哥心莫凉》:“三月韭菜皮皮青,涯妹等哥心莫凉;妹子可比韭菜样,韭菜没肥也难青。

”以韭菜需要肥,喻指妹需要哥爱情之水的浇灌。

又如诏安的《深井打水索要长》:“深井打水索要长,两人交情同心肠;妹呢可比凉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

”暗用打水来比喻两人情谊,用妹喻指井水,不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够长,井水就会打上来。

又如厦门的《鸦片害人》形容鸦片烟鬼的形象:“常吃鸦片瘦象鬼,嘴腮无肉象加锥,嘴孔嘴齿黑鬼鬼,眼睛大大象铜镭。

胸坎瘦得似楼梯,腹肚大得象水柜;双脚就象草蜢腿,双手瘦得象拍鼓槌。

”“加锥”一种尖嘴吧的小鸟;“嘴齿”指牙齿;“黑鬼鬼”只又黑有脏;“铜镭”指铜制的硬币;“拍鼓槌”指用竹子做的四筷子的打鼓的工具。

通片运用比喻,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鸦片烟鬼的特点。

研究闽南民间歌谣的意义: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闽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厦门、漳州、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台湾民众的主要祖籍地。

人们常说的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在这里充分展现。

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民歌,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两岸的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随着以“闽南民歌”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在交流层次、交流频率、
交流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与丰富,将使之成为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闽南民歌的研究有利于营造更为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促使福建(闽南)成为对台交流的重要基地方面,从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