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节 透镜和视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续表
进行实验与记录结果
(4)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 和像距 。(5)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 和像距 。稍稍改变物距 ,重复实验。(6)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使 ,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够成像。(7)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使 ,移动光屏,观察在光屏上能否看到烛焰的像。如果不能,可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正倒、大小以及此时的物距。稍稍改变物距 ,重复实验。(8)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表中(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续表
得出结论
续表
3.实验注意事项
(1)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做实验时最好选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2)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和像距;
知识点2 凸透镜成像规律 重难点
1.物距和像距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 ”表示。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 ”表示。
2.教材第76页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建立猜想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凸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3、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功能。
能说处视觉的形成过程。
5、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6、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体验和感悟我们眼睛的功能,并发现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3、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对透镜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道目前人类对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3、视觉的形成与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三、教学难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想必大家都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有人能说说这本书讲述了什么吗?很好,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海伦在失明后,怎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黑暗中摸索色彩缤纷的世界。
可想而知,对于盲人,光明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我们是否会感恩上天给我们的馈赠呢?接下来,我们将慢慢拆开上帝给我们的礼物。
新课讲解:一、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使学生能识别。
常见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结论: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1、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与 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2、当物距增大时, 像也增大。
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什么像?
F
F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主要应用:放大镜、老花镜。
小结:
• 1、成实像时,物体与像在凸透镜的两 侧。 • 2、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变小, 像也变小。 • 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放大、缩小与等 大三种。 • 4、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 的结论?
次数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与大小 (厘米) (厘米) 第1次 12 61 倒立放大的实像 较大 第2次 15 31 倒立放大的实像 中等 第3次 18 23 倒立放大的实像 较小
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1、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 间这个区域内移动时,像成在两倍 焦距之外的区域。 2、像距比物距大,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物体与像在透镜的两侧。 3、随着物距的增大,像变小,像距也 变小。
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小柯注意 到:若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 厘米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 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5.(2012· 浙江宁波)将蜡烛、焦距为10厘米 的凸透 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 蜡烛,使烛焰、 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 高度上。移动蜡烛使 烛焰距凸透镜25厘米, 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 屏,会在光屏上得 缩小的实像。 根据这 到一个倒立、_________ 一成像规律,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 照相机 例: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 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 明猜想2是_错__误____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 方法。 简要做法:_用__焦__距__相___同__而__直__径__不__同__的__凸__透__镜__,__点__燃__火__柴__,__测__ _出__点__燃__火__柴___所__需__要__的__时__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_如__果__点__燃___火__柴__所__需__要__的__时__间__相__等__,__则__猜__想__3_错__误__;_ _如__果__点__燃__火___柴__的__时__间__不__相__等__,__则__猜__想__3_是__正__确__的___________。
一点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 C.放在凹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
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D.凸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凹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3.如图所示,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C )
4.由于下雨,一透明塑料薄膜的顶棚积满了水,形状如图所 示,下面关于它的讨论正确的有( D ) A.这些水构成一个凹透镜,它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B.透镜必须是固体,水不可能成为凸透镜 C.水的下表面虽然近似于球面,但上表面却
7.请在图中画出从光源S射向透镜的两束光的折射光路。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凸透镜的焦点F射 向凸透镜,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后 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9.在下列各图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10.消防专家建议公众,不要随意丢弃尚未喝完的矿泉水瓶, 因为这些瓶子有可能造成森林火灾。一个夏日的中午,某同学 将装满水的瓶子和纸板放置太阳光下,如图,约1分钟后纸板 竟然烧出了个洞。据此,你可以判断( B ) A.当天温度很高,纸板直接放置在阳光下就会着火 B.纸板上烧出洞的位置就是最亮或接近最亮的位置 C.水吸收了热量,将热量传递到了纸板上 D.如果瓶子不装水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七年级下科学《透镜和视觉》PPT优质课件浙教版2

■凹透镜(Concave Lenses)
F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叫发散透镜。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o
F
F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②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③射向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
完成下列光路图
F
F
F
F
在下列虚线处填上适当的透镜
1、凸透镜对光线起 从讨凸论透 :镜能焦不点能处用发冰出和的阳光线来经取凸火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①3、通焦过光点心的4光、线焦经距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②凸跟透主 镜轴对平光行线的起光会线聚,作折用射,后通过焦点; ②③跟通主 过轴焦平点行的的光光线线,,折折射射后后跟通主过轴焦平点行;。
?想一想: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 • • • • •
二、概念:1、主光轴 2、光心
也叫会聚透镜。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将冰块削成凸透镜形态,正对太阳光,燃料放在焦点上即可燃烧取火。
③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
②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望远镜(Telescope)
O
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F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F
②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在下列虚线处填上适当的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起
?想一想: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 • • • • •
将冰块削成凸透镜形态,正对太阳光,燃料放在焦点上即可燃烧取火。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浙教版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四、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新版)浙教版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
展开:我们可以用凸透镜观察物体,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也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家想不想知道凸透镜还能形成什么像呢?是倒立的?正立的?放大的?缩小的等等。
距离有关。
3
)粗侧焦距: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粗侧焦距的方法:因为阳光不好,只能将蜡烛放
厘米
——使烛光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
2f。
(学生会发现找不到像。
然后指导学生拿下光屏,然后在光屏的位置向透镜方向观察,
透过观察,得到结论:
<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
——当物距越来越小时,像距越来越大,像也越来越大,呈倒立的实像。
教学反思:
这个探究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操作实验。
测焦距的较好的方法。
有部分学生在找放大的像时,像没有完全呈现。
[K12学习]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新版)浙教版
![[K12学习]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3e963da6c30c2259019e5a.png)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
展开:我们可以用凸透镜观察物体,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也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家想不想知道凸透镜还能形成什么像呢?是倒立的?正立的?放大的?缩小的等等。
距离有关。
3
)粗侧焦距: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粗侧焦距的方法:因为阳光不好,只能将蜡烛放
厘米
——使烛光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
2f。
(学生会发现找不到像。
然后指导学生拿下光屏,然后在光屏的位置向透镜方向观察,
透过观察,得到结论:
<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
——当物距越来越小时,像距越来越大,像也越来越大,呈倒立的实像。
教学反思:
这个探究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操作实验。
测焦距的较好的方法。
有部分学生在找放大的像时,像没有完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