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合集下载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被誉为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发展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以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为主题,探讨其主要观点和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逐渐建构的过程。

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建构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概念和符号操作能力。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内部符号,但还没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仍然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缺乏透视他人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但仍然受限于具体的情境。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符号操作和推理,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

建构主义发展观强调了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来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

他提出了“适应”和“认知冲突”两个基本概念来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适应新的信息和情境,包括适应环境和适应自身。

认知冲突是指当儿童面临认知上的矛盾和不确定时,会出现认知冲突,通过解决冲突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建构主义发展观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构建知识。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逐步迈向下一个认知阶段。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都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研究重点、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究。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理论着重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儿童经历两种认知状态的转变:先是感知为主导的感知智力阶段,然后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操作智力阶段。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注重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强调社会化学习和文化工具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参与和合作社会活动来促进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经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变。

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情境实验和观察等。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变化,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上,皮亚杰将重点放在个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体通过自主探索和适应环境,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经验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5)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
“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 概念: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 能知道它的存在
– 产生:≈1岁
14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 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 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 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 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 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 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A、整体性:结构内部的各成分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 是各因素的硬性相加或混合;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融贯性;
B、转换性: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 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C、自我调节性:结构由于本身的规律自行调节,不需 要借助外在的因素,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
13
15
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 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 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 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 时期。
16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 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 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 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 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 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 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 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4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发展问题,解决人 (包括人类群体和个体)的认识通过怎 样的机制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 认识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方面 即逻辑——数学知识,主要指逻辑的范 畴、规律、法则。内容方面即关于世界 的广义的形形色色的物理知识。

2021年心理咨询师九套题答案—03发展心理学

2021年心理咨询师九套题答案—03发展心理学
8.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希望品质 B.意志品质 C.目标品质 D.能力品质 【答案】C 【解析】幼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 征是目标品质。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
B.训练决定机体成熟 C.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 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 【答案】A 【解析】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 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10.不属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是( ) A.惩罚和服从取向 B.社会契约取向 C.维护生命取向 D.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答案】C 【解析】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阶段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 3,“好孩子”,认为权威制定的行为标准应该遵守;阶段 4,“好公民”,维护社会 秩序。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 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尊重 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 11.第二反抗期儿童与父母之间多重矛盾的焦点在于 A.少年儿童的成人感 B.少年儿童对父母控制的反抗 C.父母对儿童的反抗期特点缺乏认识 D.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第二逆反期的矛盾焦点是亲子双方对少年儿童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 矛盾。 12.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叫 A.整合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答案】B
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7.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称为 A.同一性确立期 B.心理代偿期 C.危机处理期 D.延缓偿付期 【答案】D 【解析】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整理版ppt
1
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
-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 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 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 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 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 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 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 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 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 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单的关系,即S—R 公式。 • 他提出S 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 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 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 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 外的东西。 • 因此,S R变成了S→AR→R
整理版ppt
•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 化、顺应和平衡。
整理版ppt
11
• 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
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 括。
•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
• 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 的图式。
整理版ppt
12
同化与顺应
8
•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
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 适应环境。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 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 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 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 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 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心理发展观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发展过程。

他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普遍受欢迎的心理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包含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推动个体进入下一个阶段。

以下是详细的说明:1. 感知运动期(0-2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发现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感觉,能够识别声音,触感,味道和视觉。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探索和改变他们周围物体的位置和特性。

他们还学会了区分自己和环境中的物体。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对象的恒常性,即了解即使在物体位置和外表发生变化时,物体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2. 前运算期(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他们开始使用不同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沟通。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对逻辑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常会犯一些逻辑性错误,例如认为瓶子中的水比两个杯子的水多。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操作的内在化,即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性。

3. 具体运算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加理解逻辑规则和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类比和推理,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做出多步的推论。

在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推理或抽象的发展,这是进一步发展正式操作思维所必需的。

总体来说,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和连续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推进个体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理论对于儿童认知和学习的研究非常重要,并对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其他关心儿童发展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观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观

群集运算
①组合性(两个集可组合为一个新的集)
A+A′=B(动物+植物=生物) ②逆向性或否定性 上例中A+A′=B的逆行性是B-A=A′ ③结合性 (A+A′)+B=A+(A′+B)
④同一性
+A-A=0(鸟除了鸟=0) ⑤重复性或冗余性 A+A=A(鸟+鸟=鸟)

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
性” 二是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客体永久性”: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 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 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在1岁左右), 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 体中的一个。
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月)
在这个阶段。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
作出现。此外儿童各动作图式之间的关系更 加灵活,更加概括化。
(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12-1.5岁) 在这个阶段当儿童偶然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 时,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在重复中作出一 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 来解决新问题。 (6)智力的综合时期(1.5-2岁)。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 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中用“内部联合” 方式解决新问题。

(3)有目的动作的逐步形成时期(4.5-9月)
4个月后,儿童在视觉和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
协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这样一来,儿童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自身, 而开始涉及对无的影响,物体受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后反 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的动作。于是在主体与 客体之间形成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 影响发生循环联系。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实质论)个体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个体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的结构论和建构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既是一个结构或组织,又是一个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心理发展的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及平衡化)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他从文化发展和内化论出发,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心理发展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这一观点后经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 学派。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前者是进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以符号、语言等间接的方式以外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2、心理活动抽象性概括性的提高;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关于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社会文化历史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 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 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 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 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 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 适应环境。
•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 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 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发展的阶段
• • • • •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四个阶段有以下的特色: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 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由于各种因素,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 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 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 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 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 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 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发展的因素
• (1)成熟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他特别强调平衡的作用,认为,不但人的 认识,就是人的道德情感,都是在主客体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通过自我调节 不断地建构而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 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 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自己的心理发展观是属于内外因相互 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 变化。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 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 源于主体的动作。 •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 正原因。 •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 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
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 括。 •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 • 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 的图式。
同化与顺应
•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 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 (类比:改进与创新 修剪树枝与嫁接)
动作 + 动作

目的 适应 ————→
平衡
同化
适应
顺应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
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 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 公式。 • 他提出S 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 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 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 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 外的东西。 • 因此,S R变成了S→AR→R
基本特点
• 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 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
• 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及最后结果,近现代的认 识论则专作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这都是不够的,需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 生加以补充。他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心理学的桥梁来达到认识论的结 论。
• ②发生行研究。
发展观
《智力心理学》五种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 彪勒(Karl Bühler )的早期 观点。 (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
-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 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 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 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 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 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 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 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 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 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 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 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 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 • 皮亚杰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 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 学。 • 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 “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 认识。 • 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