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高精度多框架光电吊舱
军民融合10大科技成果公布北斗导航系统位列其中

军民融合10大科技成果公布北斗导航系统位列其中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测绘》
【年(卷),期】2015(0)6
【摘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
以下为中国军网梳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领域的十大成果。
【总页数】1页(P86-86)
【关键词】北斗导航系统;科技成果;军民两用技术;社会资源;军事能力;科技领域【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北斗导航与精准农业跨界融合——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一行赴新疆石河子市调研 [J], 胡西平
2.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J], 王舒颍
3.底气与王牌:r"北斗+"军民融合铸造核心竞争力r——"北斗天地"开创北斗产品新天地 [J],
4.航天科技成果亮相南通军民融合促企业转型r——2017军民融合项目洽谈暨中国航天(国防)科技成果首次发布会召开 [J],
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在郑州开幕深入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融合创新应用 [J], 乔思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

人 先锋 号 ” 、 “ 博园 区文 明场 馆 ” 、 世
要 设备 。 高 精 度 重 载堆 垛 机 项 目 的 实 施 ,可 以 有 效 提 高 堆 垛 机 运 行 速 度 、整 机 刚 度 、 “ 博 园区 服 务 保 障 先 进 集 体 ” 、 “ 博 隔 震减 震能力 ,有 利于打破工业发达 国家在重载堆垛机 方面的垄断地位 ,实现重型 自 世 世 绿 色 出行 低 碳 馆 ” 等 多 项 荣 誉 称 号 ,成 为 动 化 物 流 装 备 的 国 产 化 。 世 博 会 的 十大 热 门场 馆 之 一 。 ( 王娟 )
频段转 发器通信和广播业 务服务之外 ,有 效载荷还包括S 段移动通信转发 频 江苏 乃至 长三 角地 区 的太 阳能 光伏 市场 频段及Ku 器 。卫星覆盖包括我 国全境、亚太及中东地区 。 ( 索阿娣 ) 的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 ( 沪杭 )
太 空 探 索 2 1 年 第 1 期 。5 00 2
验 、 童 真 童 趣 的 3 大 片 、 五 星 级 的 视 听 D 神 秘 的 太 空 世 界 、 神 奇 的 科 技 体 司 国际 竞争 力 的全 面提 升 。会议 同 时提 出 ,集 团公 司将 进 一步加 大推 进产 学研 合作 力度 。 “ 十二 五 ”期 间 ,集 团公司发 展将面 临 巨大的 任务压 力 、严 峻的挑 战和 复杂多
上 海 世 博 会 及 太 空 家 园 馆 圆满 落 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科学规划引领 “ 十二五”发展
“ 十二五 ”期 间 ,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将全面实施载人 航天工程二期 、月球探
测 工 程 二 期 等 国 家 重 大 科 技 专 项 ,并 推 动火 星 探 测 等 新 的 重 大 专 项 工 程 立 项 。 ̄ 2 1 U0 5
空间交会对接展示将亮相重庆高交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百余成果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军民结合技术成就

体系 , 广泛应用在广播通信、教育 、农业 、国土资源、交通、防灾减灾 等领域,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辅助决策信息 , 为改 善 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的应用,不仅能满足
天地信息—体化。
本届高交会上,航 天科技集团将通过多种方式 , 展现其在节能减 排和生态环保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全球变暖 的背景下 ,中国作为负责任
确度就 必须实际测量。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理论算法与光阑滤波相 结合的技术方案 , 将确定度控制在小于 0 5 . 纳米的范围之 内。 0 其次 , 信号去噪关键技术突破。干涉信号 的准确采集直接决定直 径测量准确度 ,我们实现了一种高效率噪声处理新方法,提高了信号测
量准确度,为国际首刨。第三 , 精密绝热控温技术创新。利用 “ 温度补 偿效应”和 “ 相位叠加效应 ” 研制 出温度稳定性 显著优于 国际 同行的 , 精密绝热控温系统。此项技术深得国际同行的肯定 ,基于此项技术还获 得了发明专利。 应用前景 , 提高我国特种工业领域国际竞争力 记: 目 项 成果在推动乖技进步和 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有哪些作用? 斗 罗:首先,该项研究成果 PE我国 N _ _ J A测量研究、国际合作研究、
引起的波动就会剧烈颠簸,甚至失去控制。只有充分掌握海洋环境 , 特 别是水下密度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了解它们对潜水艇活动 的影响 ,才
备制造、卫星运营服务这—卫星应用产业链上的独特优势 , 通过空间信 息基础设施与地面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式发展 , 促进物联网、 “ 智
大俯仰角度的两轴两框架平台稳定技术

大俯仰角度的两轴两框架平台稳定技术李红光;纪明;吴玉敬;郭新胜;彭侠【摘要】为了解决大俯仰角度方位平台稳定性能降低的问题,利用两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稳定原理,分析在传统方位陀螺安装方式下,大俯仰角度时方位平台稳定性能降低的原因以及正割补偿带来的噪声等问题,提出在方位平台上安装2个正交的方位、横滚陀螺,解算出瞄准线方位惯性角速度,从而实现大俯仰角度下的方位稳定控制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提升大俯仰角度下两轴两框架平台的方位稳定控制性能,减小陀螺噪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方位稳定误差峰峰值由450 urad减小为250 urad.【期刊名称】《应用光学》【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6页(P823-828)【关键词】光电稳定平台;两轴平台;大俯仰角度;瞄准线角速度【作者】李红光;纪明;吴玉敬;郭新胜;彭侠【作者单位】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9目前,光电系统普遍采用的稳定平台是两轴结构,包括两轴两框架和两轴四框架,其中两轴两框架以其机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等特点,应用十分广泛。
两轴两框架稳定平台通常采用两只陀螺作为惯性速率传感器,均安装在俯仰平台上,且2个敏感轴和光轴均正交,陀螺数据分别通过方位、俯仰控制电路驱动方位、俯仰电机,形成速率闭环,从而实现光电系统的稳定。
从某些光电系统的战术指标来看,在稳定平台俯仰角度很大时仍需要正常瞄准跟踪目标,而此时两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的方位轴的稳定性能降低,稳定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系统要求[1-2]。
本文在分析两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稳定原理的基础上,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利用两只陀螺分别测量方位转台的方位轴与横滚轴的扰动速率,通过解算代替原来方位陀螺,实现方位平台的速率闭环控制,实现在俯仰角度很大时方位平台稳定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数字鹰产品介绍资料

JIANGSU DIGITAL EAGLE TECHNOLOGY CO., LTD
管制距离 主机重量 使用环境温度 管制模式
尺寸 供电方式
1500m(通视环境) 工作时间
100-120min
≤4kg
扳机寿命
≥10万次
-25℃~60℃
便携式操作 单手或双手操作
一键切换功能键,可使无人机原地降落或返回起点
1600mm 15kg 6m/s
最大起飞重量 起降方式 巡航速度
40kg 垂直起降 5-10m/s
20m/s
最大续航时间
25min
>1000m 自主飞行模式
GPS导航
4-5级
动力系统
电动
光电吊舱/高清云台/喊话系统/抛投系统(可选)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产品特点
飞行模 式控制
一键 返航
航点航 录像照 线规划 相控制
最大1300-1500W 18-24
可达50-70段 6.8AH 24V高容量锂电池
智能温控系统 驻波比,过电流,过电压保护系统
驾驶员集中控制 高增益全向天线 取力发电5800-7000W
-35℃-65℃ 最高80%
技术特点
1.探测5公里内(方位波束宽度15°)指定空 域内飞行的无人机目标 2.可与光电转塔联动 3.预留ATE接口,用于雷达整机检测
日作业300亩以上 使用安全:人机分离,远离毒害 节水省药:喷洒均匀,每亩地节水80%,省药30% 模块设计:便于携带,拎包即走,维修快捷
数字鹰 植保无人机
飞机轴距 1250mm 巡航速度
5-10m/s
空机重量
12kg
最大载荷
10kg
喷洒高度
科技成果——“天地一体”精准搜救系统

科技成果——“天地一体”精准搜救系统技术开发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技术概述“天地一体”精准搜救系统利用智能手持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大数据、物联网、卫星服务平台等技术,结合局域窄带无线通信和广域卫星通信链路,解决常规通信网络不可用情况下的广域通信链路构建、应急服务问题。
该系统由卫星服务平台、安全可控智能终端系统、智能穿戴产品组成。
卫星服务平台实现指挥中心态势安全监控、前线应急通信、单兵指令指挥等功能。
智能终端系统实现前方现场安全监控、单兵应急SOS救援、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等功能。
单兵智能穿戴设备支持位置上报及SOS一键求救。
从而组成一套单兵、前线指挥中心、后方指挥中心多级指挥的应急救援体系,构建天地一体的信息链路,提供全时空信息支撑服务与应急保障服务。
智能终端系统与智能穿戴产品依托自主安全可控生态链上的相关资源与研究成果,形成系列安全可控智能穿戴与智能终端产品。
系统组成示意如下图所示:技术指标智能终端系统智能终端系统,由手持式智能终端、车载/固定网关、无人机载平台组成,手持式智能终端是一款工业级多功能手持终端设备,基于国产安全可控平台与操作系统,具有RFID识别、无线通信、北斗卫星通信、卫星定位导航等功能,具备身份识别认证、末端需求感知、全域信息采集和通信保障能力。
手持式智能终端主要特点:1、安全可控:国产平台与安全操作系统;2、军用等级:IP67防护等级、军用北斗、军用GIS;3、功能完备:具备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定位、RFID识别、条码识别等通信与数据采集功能,集成RJ45、USB、电台等航空插头接口。
手持式智能终端主要功能:1、支持二维码扫描并进行处理;2、支持伤票扫描读取数据;3、支持WIFI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4、支持符合ISO/IEC14443TYPEA和TYPEB的非接触CPU卡的操作;5、支持北斗二代RNSS定位和短消息功能;6、支持与北斗智能户外手表无线通信,满足其通信距离要求;7、支持军密安全模块。
年度航天科技行业工作总结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年度航天科技行业工作总结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年度航天科技行业工作总结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航天任务圆满完成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探索宇宙的渴望与对科技的不断追求,航天科技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航天科技行业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并圆满完成了各项航天任务。
本文将对年度航天科技行业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回顾航天科技的成果与任务完成情况。
一、创新成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航天科技行业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
以下是其中的部分成果:1.卫星技术创新我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高性能通信、地球观测和科学研究卫星,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这些卫星的发射和运行稳定,为提高我国的通信、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航天器研发和试验我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了载人航天飞船,为未来的航天探索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在轨飞行器的关键技术试验,如空间实验室的组装与运行等,为我国航天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探月与探火计划我国在探月与探火计划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嫦娥四号成功实现月背着陆,并传回了珍贵的数据和图像。
与此同时,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也在紧张进行中,为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航天任务完成情况在过去一年里,我国圆满完成了各项航天任务,展示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1.卫星发射任务我国成功发射了一批通信、导航、遥感、科学研究等多功能卫星,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这些卫星的发射和运行稳定,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具备了竞争力。
2.载人航天任务我国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平安返回,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可靠性。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以后的深空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任务我国探测器成功触达月球背面,并传回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
这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成功,为人类对月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重大科技成果简介

重大科技成果简介一、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1.1概述新一代运载火箭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提升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性。
通过对运载火箭各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新一代运载火箭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1.2技术创新1.2.1发动机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高性能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高推力、高比冲、低油耗等优点。
该发动机采用了分级燃烧循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2结构设计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组合,提高了火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同时,采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降低了火箭的结构重量,提高了运载能力。
1.2.3电气系统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先进的电气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设计和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同时,采用了绿色环保的锂离子电池,降低了火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1.3应用前景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满足各类航天任务的需求。
其高性能、高可靠性等特点,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2.1概述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是我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2.2技术创新2.2.1卫星导航系统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导航信号技术、抗干扰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功能。
2.2.2定位算法与数据处理技术针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复杂特性,我国研究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定位算法,实现了卫星导航信号的快速、高精度定位。
同时,采用了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3应用前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在我国交通、气象、电力、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成果——高精度多框架光电吊舱技术开发单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技术简介
高精度多框架光电吊舱广泛应用于边界巡逻、海岸巡防、安全搜救、执法安全、森林防火、环境监视、输油管道检查、高压线检查、影视航拍等工作。
多框架光电吊舱采用多框架架构技术,基于陀螺稳定原理,通过数字化和先进驱动技术,利用内外两层框架实现稳定控制,有效隔离载体运动向内部载荷平台的传导。
机载多框架光电吊舱适用于直升机、固定翼等多种类型的有人/无人飞机,在强振动、大风阻等不利扰动环境下,保持吊舱内部载荷平台微弧级精度稳定。
机载多框架光电吊舱根据配备的载荷(如高清摄像机、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激光指示器等),完成影视拍摄、昼夜侦察、目标跟踪与定位及武器导引等功能。
本项目的目标是研制配备高清摄像机的高精度五框架影视吊舱,并在高精度多框架控制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研制警用/军用吊舱,形成完整的多框架光电吊舱研发、生产与市场开拓体系。
技术指标
(1)稳定平台性能指标
方位轴:360°×n(连续);俯仰轴:-20°到100°(光轴水平为0°);最大角速度:≥60°/s;最大角加速度:≥60°/s2;光轴稳定精度:≤10μrad(RMS);
(2)综合要求
系统重量:≤45kg;工作海拔高度:<6000m;直流电压:23.5-29.5V;平均功耗:平均≤200W;最大:≤500W。
(3)环境条件
工作温度:-15℃到45℃;存储温度:-40℃到65℃;振动:正旋扫频,垂直轴向5g(20Hz-500Hz),水平方向2g(20Hz-500Hz);电磁兼容性:根据GJB151A要求,保证与载机系统兼容工作。
技术特点
(1)高性能惯性器件的应用技术;
(2)多框架光电吊舱的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技术;
(3)多框架光电吊舱的先进控制技术;
(4)多框架光电吊舱的载荷应用与集成技术;
(5)多框架光电吊舱的高可靠性设计技术。
(6)红外热像仪等载荷应用技术;
(7)图像跟踪与目标识别技术。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可应用领域和范围
广泛应用于无人机侦察、高动态影视拍摄、反恐安防、航空遥感测量等领域。
专利状态已取得专利5项
技术状态批量生产、成熟应用阶段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技术服务
投入需求1000万元
转化周期1年
预期效益
该影视多框架光电吊舱,分别配备HDC-P1电视摄像机和Red Epic 电影机,稳定精度小于5微弧,填补国产高精度影视航拍吊舱的空白;研制警民用多框架光电吊舱,配备红外热像仪、可见光摄像机、微光摄像机、超小视场热像仪/摄像机。
项目完成后具备年产量及销售量20套的规模,同时对外提供租赁服务,年毛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利润5000万元人民币。
并形成完整的光电吊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