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77

英文名:Western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焦卫华

选定教材: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课程概述: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无人之域,它不是一种确切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灵的思辩。一方面它和神学一样也是对不能肯定的东西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不是诉诸于天启或非理性的途径,而是像科学一样诉诸理性,西方哲学史正是人类的认识史和思辩史,其中心线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课程将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主要西方哲学家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智慧有所体认与把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西方传统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提高哲学功底,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要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其次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最后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西方哲学思想简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对本课程了解较少,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西方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概述,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以便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系统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西方哲学的源头

1.希腊文明的兴起

2.希腊神话中的哲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早期古希腊哲学

(一)兴起:

⑴米利都学派——以一种基质为世界的本原,是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派别,也是第一个与神话脱离的派别

⑵毕达格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⑶赫拉克利特——火和逻各斯学说、流变学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和熄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⑷爱利亚派——一方面,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

(二)繁荣:

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即存在和非存在,虚空是使原子运动的原因。

⑵智者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学说——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的三个怀疑论命题。

(三)高峰:

⑴苏哥拉底——哲学产生于自我认识;德性就是知识;苏哥拉底的方法,即辩证法。

⑵柏拉图——理念论及其认识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更真实的东西;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对事物的认识只是意见。

⑶亚里斯多德:自然哲学即四因说,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形而上学即实体说,认为实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存在的东西。

三、晚期古希腊哲学

(一)伊毕鸠鲁的原子论和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有重量和原子运动的偏离说。

(二)怀疑派哲学的认识论——“悬搁判断”,即对事物存疑,不作判断的认识论思想,该思想相对的伦理学是“不动心”的态度。

四、基督教哲学的产生和中世纪哲学

(一)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上帝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统一体。

(二)经院哲学:

⑴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一般只是一个概念和名称;而唯实论与之相反,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而存在的客观存在,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所派生出来的。

⑵晚期唯名论——是对早期唯名论的发展,也是经验论的先驱。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一)人的发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

(二)自然的发现——肯定自然界和因果必然性的客观实在性,重视实验;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泛神论形式的唯物主义。

六、西欧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一)笛卡儿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

(二)洛克的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即心灵是一张白板,观念的产生是由于经验在上面形成了印记。

(三)斯宾诺沙的唯理论实体学说——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

(四)贝克莱的唯我论——即唯心主义经验论,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认识的对象只是观念,我们所说的“物“仅仅是观念的集合。

(五)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

(六)休谟的怀疑论——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七、近代启蒙思想法国唯物主义

对17世纪唯物主义作了批判与发展:主张物质自动;坚持精神依赖于物质;把经验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克服神学的不彻底性。

八、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的认识论——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理性的四个二律背反)。

2.费希特和谢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识也是行动,知识学提出三个基本原理;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3.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绝对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辨证矛盾学说。

4.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撇开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

思考题:1. 西方哲学史研究对象是什么?

2.贯穿西方哲学史的主线是什么?

第二讲早期古希腊哲学(兴起)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古希腊哲学开始从神学的蒙昧中摆脱出来,从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求万物统一性的基础。这个统一性的基础,就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何谓“始基”?它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教学内容:

一、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米利都学派的创始者,伊奥尼亚的第一位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来源于水又最后复归于水。万物皆变唯水不变。

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前546),认为万物始基为“无限者”。始基中有对立因素,为热与冷、干和湿等。万物运动发展来于对立物的相互作用。

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认为“空气”是宇宙始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空气的浓厚化和稀薄化的作用而产生。

二、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

(一)“火”为万物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逻各斯”

(三)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存在又不存在的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

三、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

(一)认为“数”为万物的始基。

(二)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和谐”,数的比例关系造成和谐,数的和谐显示出规律性,如此造成宇宙的和谐。他承认对立,但不能相互转化。

四、爱利亚派:

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前504—前501)

(一)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存在”。

(二)存在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是“大全”,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三)他提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

芝诺

(一)从另一面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哲学。巴门尼德论证存在是一,而芝诺论证存在不是多。

(二)四个著名的否定多的论证:

(1)“二分辩”;(2)“追龟辩”;(3)“飞矢辩”;(4)“运动场辩”。

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

思考题:

1.简述早期希腊哲学的地位和意义。

2. 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贡献。

3. 怎样看待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

第三讲早期古希腊哲学(繁荣)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由早期希腊哲学对单一的自然基质的探索转向了对多个基质和奴斯的思考,是对早期朴素唯物论的发展。这种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观点比起泰勒斯的内引论,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它既能说明世界的永恒,又能说明世界的进步。

教学内容: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

(一)四根说:用物质元素说明世界构成,化生万物四大元素或四根:火、水、土、气。万物由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

(二)爱憎说:四根不动,是爱与憎使万物分离与组合。“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憎”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一从多产生,多又从一分解而产生。“爱”与“憎”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

(三)“同类相知”说:一切事物都发出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当外流与孔道相应时发生感觉。相同的东西能认识相同类的东西,由冷而知冷,即同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

(一)种子说:宇宙万物是由一种作为物质微粒的“种子”构成。种子为最初的元素,是一些“同类的部分”。如金子是由小金片构成的。种子是万物的始基。

(二)“奴斯”(“心灵”)说:

种子通过分离与混合形成万物。这使种子运动的原始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奴斯或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

(三)“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

德谟克利特

一、原子论的宇宙观

(1)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2)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原子运动有直线运动,相碰撞产生涡旋运动。

二、原子论的反映论——影像说

(1)影像说是素朴的反映论。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作用人的感

官孔道形成感觉。思想也是精细影像由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前者只能认识现象,后者才能认识真理。

三、社会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主张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足、适度,心灵上求得安适宁静,提倡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

否认有所谓不死的神的存在,把神的存在归结为原子的运动和原子结合分离的必然性。

思考题:

1.德谟克利物的原子唯物论对早期希腊唯物论的发展。

第四讲早期古希腊哲学(高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高峰时期的古希腊哲学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由对自然的基质的探索转向了向人和更加抽象的本体的思索。熟悉苏哥拉底的有神论的目的论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理念论。

教学内容:

普罗塔哥拉(约前481—411)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哲学命题。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把哲学的发展由自然转向人,人开始成为哲学的中心。具有相对主义、感觉主义性质。

高尔吉亚(约前483—375)

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提出三个怀疑主义命题: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可知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苏格拉底(约前468—400)

一、“美德即知识”

神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万物也因追求一定的目的存在。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提出“美德即知识”。

二、“认识你自己”

反对智者派的个人主义,主张人们应当“自知自无知”。也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道德观念的是内在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

三、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即“辩证法”

主张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求得真理,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结论或定义四个环节。

柏拉图

一、理念论

理念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事物的原因和本质,是纯粹的绝对的永恒的。

理念之间的等级由低到高为:具体事物的理念,一般的理念,艺术、道德理念,善。

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原型与摹本关系。

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客观和神秘化。

二、回忆说

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转世说是柏拉图认识论“回忆说”的基础。

先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对象是理念世界,唯有理性才能把握真理,认为认识就是回忆。

三、理想国(社会政治思想)

理想国是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国家,三个等级各具一定的品德:

1)统治者——智慧;

2)武士——勇敢;

3)生产劳动者——节制。

如果三个等级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

一、“第一实体”学说

(1)实体是所谓“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即种属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依赖于第一实体。

(2)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无法说明不运动的理念怎样成为运动着的个别事物的原因,个别事物是如何分有理念的,责难柏拉图否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把一般与个别、实体与属性割裂开来,。

二、四因说

任何个别事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渡。

三、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承认感觉之外有物存在,把感觉当作认识的起点,感觉是对外物的反映。感觉和记忆的积累形成经验,经验进而发展为理论。

四、逻辑学

(1)确立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把思维形式和规律看作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的反映,提出和区分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

(2)列举了十个范畴,实际上提出了范畴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思想。

思考题:

1.柏拉图理念论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地位。

2.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

第五讲晚期希腊罗马哲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晚期希腊奴隶制社会瓦解时期的哲学。了解伊璧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继承和的发展,熟悉怀疑主义的基本思路以及其认识论所导致的伦理学观点。

教学内容:

伊璧鸠鲁

一、原子唯物主义学说:继承并发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提出原子具有重量的特性,重量是原子下降运动的内在原因,提出原子自动偏斜运动,承认偶然性的存在。

二、感觉主义认识论: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是真理的标准。不懂得感性和理性的质的区别,把概念说成是感觉感觉的总计。

三、伦理学: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是道德上的善。

四、无神论思想:神不是超自然的原因。神不干预人事,人不必怕神。

皮浪(前365—275)

一、认识论:宣扬不可知论,认识人对事物不会有任何知识,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二、伦理学:中止信念,“不动心”,对一切外界事物都保持平和的心态。

普罗提诺(205—270)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超越一切存在、对立和差别的太一,即神、上帝。太一创造万物是流溢的过程,认识是向太一的复归。

思考题:

1.伊璧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发展。

2. 普罗提诺的太一说

第六讲中世纪哲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基督教在国教化中,教会一批神职人员从事制定教条、构造理论,他们称为“教父”,他们的理论叫做“教父哲学”。了解基督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认识中世纪神学的哲学意义。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独特性。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经院哲学早期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哲学思想。

教学内容:

一、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教父哲学

德尔图良(公元2—3世纪)

鼓吹基督先在、三位一体理论、承认上帝创世,鼓吹信仰和蒙昧主义。

奥古斯丁(354—430)

论证上帝的神性,坚持三位一体学说,宣称信仰高于理性。

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论证了教权至上的观点,鼓吹神学历史观

二、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

波爱修斯(480—524)

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一般即种和属是许多个别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是无形体的,只是人心中的概念,自身不能独立存在。

爱留根纳(800—891)

(一)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认为理性高于权威和信仰,权威来于理性,理性不是来自权威。

(二)泛神论

创立了具有泛神论的自然体系学说,既承认上帝又肯定世界存在。

三、经院哲学早期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哲学思想

安瑟伦(1033—1109)

(一)极端实在论

认为共相是先于并脱离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物,个别事物不真实。

(二)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阿伯拉尔(1079—1142)

温和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真实,一般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是表示事物的概念、是共相。所以他的唯名论也叫做概念论。

四、经院哲学的繁荣和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斗争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一)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从万物的存在推断世界的第一因、动力因、目的因(即上帝)的存在

(二)温和的实在论——认为一般作为个别事物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创造世界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中,并且作为概念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三)认识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不死,认识能力有感觉,理智、天使的理智

三个等级、主张上帝的启示真理,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服从信仰。

(四)社会政治思想——主张神权政治论,核心是上帝的理论,即教会高于世俗政权。

罗吉尔.培根

一、唯名论思想:肯定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共相是从同类事物的综合中挑选出来的东西,一般也是客观的,存在于个别之中。

二、认识论:提出知识的三个来源:权威、理性、经验。

认识有两种方法:推理和实验。批判经院哲学崇拜权威、繁琐论证,提倡经验科学。

威廉·奥卡姆(1300—1349)

一、政治思想——教权和王权平等

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步思想,认为国家是共同契约产生的,维护私有财产的权利,承认人民有权起义。

二、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

三、认识论——认识源于对个别事物的感觉,共相客观上不存在,是个别事物相似性的记号。

思考题:

1、简论奥古斯丁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2、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3、唯名论与唯实论争论的理论意义影响。

第七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14—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古典的世俗文化反对中世纪神学,实现人类文明的革命变革,这就是“文艺复兴”,实际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出现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宗教改革三大思潮。

教学内容:

一、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先驱者但丁,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从人类自身说明人的高贵。

(二)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不平等。

(三)意大利的瓦拉,指责和揭露天主教的骗局,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快乐是最高的幸福。

(四)法国的蒙台涅,主张怀疑主义,指出感觉和理性不可靠,否定经院哲学崇拜权威,不否认自然界的可知性,反对迷信和偏见,宣扬个人主义和幸福主义。

二、新兴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

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

一、泛神论形式下的唯物主义——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因素——提出极大和极小是对立的统一。

三、认识过程——感觉、理解、理性、直觉四个阶段,实质取消矛盾,在无限中达到统一。

布鲁诺(1548—1600)

一、泛神论。

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最初本原,自然就是神,神即物质。

物质中存在的普遍理智是万物产生变化的原因。

宇宙是统一的、是无限的,宇宙最小的单位是单子,单子元因自成,自为自因。

二、辩证法思想。

指出普遍的变易性,变易在于物质自身的运动,对立面吻合为一,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思考题:

1.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八讲早期英国经验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早期经验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批判,认为知识不能超过观念的范围,了解这种经验论对唯物主义的贡献以及自身的缺陷。

教学内容:

弗西斯·培根(1561—1626)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等简单性质组成;形式是简单性质的基础,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出运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有形向上学机械论观点。

(2)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的关键是实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检验。

二、批判四种假相:

(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

三、经验归纳法

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三步。

一、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1)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广延是决定物体的根本特性;有两类物体:自然和国家、国家是人类意志和契约的产物。

(2)同时把培根唯物主义片面化,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广延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归结为数学、力学,具有典型的机械论的性质。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不是对外物的反映,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因此共相、概念只是名词,推理就是名字、符号的增加或减少的计算活动。

三、社会政治理论

1)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

2)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国家形成,主张国家主权,实质是论证君主政体至高无上。

洛克(1632—1704)

(一)政治学说

反对君权神授论,用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作论证。反对封建神学,但肯定神的存在,认为神是宇宙的始因。

(二)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心灵如白板,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省经验。批判天赋观念论,断言普遍原则,公理都是后天获得。

(2)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探讨了观念和外物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

论路线——直观反映论。

(3)在关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学说中探讨认识的发展、深化问题。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认为实在本质不可知。

(4)知识分为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证明的知识、感觉的知识,真理标准在于观念与事物相符合。

思考题:

1、培根的归纳法。

2、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3、洛克的经验论。

第九讲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思想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何在。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近代就体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

教学内容:

笛卡尔(1596—1650)

一、形而上学与二元论世界观

批判经院哲学,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物体”,建立起二元论。

二、物理学的唯物主义

物质是唯一实体,广延性是其主要属性,机械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物质是无限的;坚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天地都是同种物质构成;宇宙是一个根据自身规律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唯心主义唯理论

(1)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

(2)主张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类理性中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性质。

斯宾诺莎(1632—1677)

一、伦理思想

提倡功利主义伦理学,反对神学禁欲主义——认为人受因果必然性制约具有激情或情欲,但是人有理性,能够控制并调节情欲。

阐发重要的辩证法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把自由局限在理性范围内。

二、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

(1)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是自因。实体就是自然,实体学说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打击了宗教神学。

(2)属性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被人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3)样式是实体的特殊表现即个别事物,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

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认识论

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

把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力求认识和自然相一致,真观念就是它和它的对象相符合,表明唯物主义倾向。

莱布尼茨(1646—1716)

一、客观单子论

(1)单子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单纯实体,是客观实在的;单子没有广延,不可分;单子具有能动性,具有欲求、知觉。

(2)单子是封闭的独立的系统,上帝创造了单子及安排了单子的发展历程,这就是“预定和谐说”,实质是先验论思想。

(3)单子论通过唯心主义方式表达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物质自动和物质不断变化、必然和偶然等辩证法思想。

二、唯心主义唯理论

(1)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经验只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

(2)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

思考题:

1.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2.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与样式的学说。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十讲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它批判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提出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或不可知论,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在本体论上既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反对“自我”、“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不可知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

教学内容:

贝克莱(1684—1753)

一、批判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

说物质是一种抽象观念;歪曲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断定物质是不存在的。

二、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三个命题:

1)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3)对象和感觉原是一个东西。

三、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

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即自然法则是上帝的意志建立的,科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而是自然法则,把科学划入了神学。

休谟(1711—1776)

一、不可知论

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本体论上既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反对“自我”、“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不可知主义。

二、知识分为类

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极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因果规律的可知性,认为因果观念是主观心理习惯的联想。

思考题:

1.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休谟哲学的因果观。

第十一讲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哲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对法国的启蒙运动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解法国战斗的无神论精神。百科全书学派的主要思想与法国哲学的机械性的关系。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法国唯物论哲学家对17世纪唯物主义作了批判与发展:主张物质自动;坚持精神依赖于物质;把经验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克服神学的不彻底性。

教学内容:

早期启蒙运动——自然神论:

伏尔泰

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在上帝第一次推动后按自己的固有规律运动。抨击宗教神学,得出无神论结论,继承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反对天赋观念论。

孟德斯鸠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司法、立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资产阶级夺权制造理论根据。

是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上帝也要按照一种必然的规律即法行动,认为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有反封建的意义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卢梭

一、自然神论和认识论

认识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但神是宇宙运动的第一因,主张宗教宽容主义。

认识论上主张经验主义,认为认识开始于感觉,承认理性认识的作用,提出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反对天赋观念论。

二、社会不平等起源论

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社会不平等经过三个阶段:1)贫富不平等;2)统治被统治的不平等;3)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暴力革命是其必然结果。

三、社会契约论

卢梭主张天赋感情说,引出了天赋人权,即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订立契约是为了克服社会的不平等。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拉美特利(1709—1751)

一、身心关系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物质是唯一实体,具有感觉能力。断言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二、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坚持感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的作用,但不了解感性与理性的质的区别和真正联系。

三、坚持无神论思想

从理论和道德批判宗教神学,批判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爱尔维修(1715—1771)

一、唯物论

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总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全部认识活动都归结到感觉的活动,感觉是可靠的。

二、批判天赋道德论——功利主义伦理学

认为感受性是道德的原因,自爱即利己是人的本质,认为道德必须和利益结合起来,美德就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结合。

三、“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主要是指法律、政治制度,而法律又是人制定的,所以“意见支配世界”。

狄德罗(1713—1784)

一、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主张自然是“元素”的结合,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二、认为意识起源于物质

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科学唯物论的产生提供思想条件。但不懂得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提出三种认识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认识过程就是观察到思考再到实验的循环往复过程。

霍尔巴赫(1723—1789)

一、自然是大全

物质一般就是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东西,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原因在自身,运动形式有两种:质量运动和内在运动。

二、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是外物,认识起源于感觉,不存在天赋观念。思维也是物质的属性,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主张真理是观念与事物关系的符合。

三、宗教观

揭露和批判宗教,从根本上否定上帝存在,指出宗教起源于人的无知和恐惧。

思考题: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2.卢梭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的学说及其辩证法思想。

3.拉美特利的关于人是机械的思想。

4.爱尔维修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与意见支配世界。

5.狄德罗的认识论。

6.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十二讲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先验观念论的传统。了解后来的哲学家是如何发展康德的先验观念论的。深入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通过本章学习,应当对整个的德国古典哲学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并充分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的内在逻辑。

教学内容:

康德(1724—1804)

一、自然辩证法的真理观

批判宇宙不变论,提出潮汐摩擦假说和原始星云假说,打破形而上学僵化的自然观,为自然辩证法的真理观发展开拓了道路。

二、先验哲学

(一)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时空对感性材料予以综合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2、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即认识的主动性。提出知性的十二个范畴,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是先天的。

3、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理性的概念是理念。批判形而上学关于灵魂、上帝、宇宙的种种论证,认为不能用知性范畴去规定自在之物。提出理性的四个“二

律背反”。

(二)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善良意志,即道德来于人理性本身。人心中存在着先天的道德法则,叫做“绝对命令”,善恶观念取决这一先天法则,相符的即善,不符的即恶。

(三)美学——《判断力批判》

审美主体是联系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中介,审美自我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分别从质、量、关系等方面揭示美的特质,说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费希特(1762——1814)

一、主观唯心主义

以“自我”为核心,叫做知识学、自我既是理性也是意志,即是认识也是行动,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二、知识学提出三个基本原理

1)自我设定自身;

2)自我设定非我;

3)自我设定非我与自我。

费希特企图以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克服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谢林(1775—1854)

“绝对同一”哲学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前者从自然中引出精神,后者从精神中引出自然。绝对同一是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宇宙精神,有一个矛盾发展过程。

黑格尔(1770—1831)

一、基本原则: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思维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不断发展变化,自身包含否定。

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符合、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

二、绝对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逻辑学,讲绝对理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自我发展的情况,表现为它的各个环节“范畴”的向前推演。

(二)自然哲学,讲理念的外在化。包括自然界的三个阶段: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

(三)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外在化而返回自身从而认识自己。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三、矛盾学说——辩证法思想的精华

区分了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坚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坚持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则,认为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泉的源泉。

费尔巴哈(1804—1872)

一、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

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揭露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的类概念,宗教的基础是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及依赖感以及宗教的反动的社会作用。

二、人本学唯物主义

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自然界是非发生的第一性实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思维是人脑的属性。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含客观内容。感性和理性是统一的。其局限性表现在:1)形

而上学性,;2)直观性;3)历史观是唯心论。

三、撇开人的社会性、历史性

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和爱,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引出道德基本原则,合理地节制自己和对人以爱。

把爱神秘化,呼吁建立爱的宗教。

思考题:

1、康德的先验认识论。

2、费希特的知识学。

3、谢林的自然哲学。

4、黑格尔思维和存在同一性学说。

5、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附录:参考书目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

4.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5.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

8. 汪家堂:《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刘学义:《西方哲学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凤凰出版社,2004-2005年版。

1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第1版。

12.张志伟:《西方哲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执笔人:

审定人:

院(系、部)负责人:

2006年5月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JSZX0300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时】 72(理论)+28(实验) 【学分】 3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之一。本课程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即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诸如问题求解、规划推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智能",使得计算机更好得为人类服务. 作为本科生一个学期的课程,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一般应用.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2)较详细地论述知识表示的各种主要方法。重点掌握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和谓词逻辑法,熟悉语义网络法,了解知识表示的其他方法,如框架法、剧本法、过程法等。 (3)掌握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特别是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有序搜索、A*算法等.了解博弈树搜索、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方法. (4) 掌握消解原理、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的技术、了解不确定性推理、非单调推理的概念. (5)概括性地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规划系统、自然语言理解和智能控制等. (6)简介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语言和工具. (7) 掌握Visual Prolog编程环境,会使用Prolog语言编写简单的智能程序。 要求学生已修过《数据结构》、《离散数据》和《编译原理》。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 3 学分,理论课时72 ,实验课时28。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2003 课程名称:英语口语 大纲执笔人:汤姆 大纲审核人:陶伟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考试课。本系列教材全套共四册,讲授对象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及水平相当的学习者。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同时培养对话能力要求将功能与语法结合起来。重点不放在学习语法上,而更多的是重视语言交际过程,以说话流利为口语训练的首要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口语中的一些基本功能和一些基本意念的表达方法,逐步培养日常生活口语的表达能力;二年级学生应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用基本准确和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参与讨论和论辩。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练习 五、学时、学分 英语听力课程开设两年,四个学期。每学期课时为34学时,2学分,总学时为132学时,共计8学分。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第一学年

七、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 Unit One First Day in College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Meeting people”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 重点及难点: Introduction; Greeting; Address system 3.主要教学内容:

1)Listening activities:Listen to three conversations and match each dialog with the right picture 2)Group work: Ask each other some Get-Acquainted Questions 3)Discussion: What courtesy titles do people in China usually use nowadays When do you use them Unit Two Hometown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Hometown”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及相关的风景点知识介绍 重点及难点: Describing places; Describing weather 主要教学内容: 1)Discussion: some places in China are notorious for bad weather. Name three of them and describe the weather briefly 2)Reading activities:read the text and discuss the whether in different places 3)Interview: interview three classmates about their hometowns Unit Three What’s he like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Describing people”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 重点及难点: Identifying people; Describing appearances 主要教学内容: 1)Pair work: student A and student B describe three pictures to each other without looking at the other person’s choices. Find out he common one 2)Group work: each student in the group describes a friend, a former classmate, or someone that has impressed him/her. Talk about the person’s character, habits, likes and dislik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3)Role play: Imagine that you are David, Linda and Judy. What would you say about your mother Unit Four Lets Go Shopping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Shopping”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及相关的销售技巧 重点及难点: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附件1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简介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学习、规划、诊断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人工智能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应用学科。前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后续课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 二、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图搜索策略,熟练掌握回溯策略、图搜索策略的过程以及算法(BACKTRACK 以及AI算法),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启发式函数; (2)掌握用命题逻辑、一阶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熟练掌握归结方法以及归结反驳过程,熟练掌握利用归结反驳方法进行推理。 (3)掌握基于贝叶斯规则的不确定性推理,掌握条件概率、独立、条件独立及贝叶斯公式;掌握利用贝叶斯定理检测垃圾邮件的基本方法。 三、主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辅导答疑、上机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理例结合,多媒体并用,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争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要求编写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 基本内容和要求: 1.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目标; 2.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3.人工智能的分支领域; 4.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Prolog语言的语句特点、程序结构和运行机理; 2.能编写简单的Prolog程序,能读懂一般的Prolog程序。 教学重点: Prolog程序设计。 教学难点: 表与递归,回溯控制 第三章基于图搜索的问题求解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状态图的基本概念、状态图搜索基本技术和状态图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包括穷举式搜索、启发式搜索、加权状态图搜索和A算法、A*算法等; 2.掌握与或图的基本概念、与或图搜索基本技术和或图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 3.理解一些经典规划调度问题(如迷宫、八数码、梵塔、旅行商、八皇后等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纲 口语是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口语课旨在传授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口头交际能力,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相结合;扩大社会文化知识面,为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英语口语课力图把学生置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学习。把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置于一种真实、宽松、主动和持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去贯彻和落实,摆脱学生“张口难”的障碍,培养学生掌握准确、流利的教学原则,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程内容覆盖面广,语言环境真实,情景意念生动有趣,语言范例标准地道,注意到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过程,强调学生全面的口语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的:英语口语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能运用交际策略绕过难点达到交际的目的;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的结合。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类别:公共课 四、教学时数:周学时数 3,总学时数96 五、开课时间:第一、二学期 六、开课专业:英语口语 七、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 八、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听说基础上熟悉更多地语言交际主题,指导学生掌握听说技巧。使学生侧重掌

《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doc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英语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代码:13023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 5/8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修(制)订人: 修(制)订日期:2009年2月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审定人: 审定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提出、几种智能观、重要研究领域,掌握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求解简单问题等。 (二)课程目的 1、基本理论要求: 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有关问题的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2、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在较坚实打好的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概率论、模糊理论、数值分析)上,能够利用这些数学手段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完成推理;在理解Herbrand 域概念和Horn 子句的基础上,应用Robinson 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应掌握问题求解(GPS )的状态空间法,能应用几种主要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有代价的搜索、A 算法、A*算法、博弈数的极大—极小法、α―β剪枝技术)完成问题求解;并能熟悉几种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如确定因子法、主观Bayes 方法、D —S 证据理论等,利用数值分析中常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实战,初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 ………………………………………………………………装……订……线…………………………………………………………………………………………………………… …………………………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宫林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英语口语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计64学时,4学分。该课旨在通过课堂的英语口语操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英语口语是一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课堂内外的英语口语操练,使学生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 三、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既涉及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了时下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包括购物、娱乐、健身、互联网、旅行、文化、爱情等。通过针对以上话题的学习和操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中,不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学期《英语初级口语》 Lesson 1 Frst day in college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first day in college. 2学时 Lesson 2 Hometown Where is your hometown? How about the people there? Are there any famous persons? 2学时 Lesson 3 What's he like?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own hobbies 2学时 Lesson 4 Let's go shopping! Let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shopping 2学时 Lesson 5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study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own learning method 2学时 Lesson 6 seeing a doctor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feelings. 2学时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学习、规划、诊断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 《人工智能》(双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提供有关人工智能理论以及应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掌握设计开发智能系统的基本方法。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人工智能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应用学科。前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后续课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该课程可以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 二、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图搜索策略,熟练掌握回溯策略、图搜索策略的过程以及算法(BACKTRACK 以及A*算法),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启发式函数。 2.掌握用命题逻辑、一阶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熟练掌握归结方法以及归结反驳过程,熟练掌握利用归结反驳方法进行推理。 3.掌握基于贝叶斯规则的不确定性推理,掌握条件概率、独立、条件独立及贝叶斯公式;掌握利用贝叶斯定理检测垃圾邮件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完整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0000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2学分 主讲教师:陈晓红等 指定教材: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教师口语训练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教学目的: “教师口语”是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需要而为全校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时也是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该课程以训练为手段,在理论指导下,以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口语运用技能、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力和应变力,为将来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语音常识与发声技能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音的产生 一、发音器官 二、发音原理 思考与练习: 1、在发音器官图上指出发音器官的名称、部位及各种活动方式。 第二节发声技能 一、用气发声训练 二、共鸣控制训练 三、吐字归音训练 思考与练习: 1、共鸣控制有何作用?按要领训练中、低、高三腔共鸣的方式。 2、慢速吟诵《雨巷》,要求把每一音节的出字、立字、归音按要领读好。 第三节语音的基本概念与训练步骤 一、语音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语音的四要素) 二、语音训练的一般步骤 第二章普通话语音训练 课时:3周,共6课时 第一节普通话声调训练

一、四声基本训练 二、声调辩正 三、声调发音检测 思考与练习: 1、对照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找出对应的规律。 2、进一步体会声调的区分词义的作用——训练《施氏食狮史》。 第二节普通话声母训练 一、声母基本训练(掌握辅音发音要领) 二、声母辩正(重点辨正平翘舌音、边鼻音、舌面音和舌尖音、唇齿音和舌根音等方言难点音,提供记忆的规律) 三、声母发音检测 思考与练习: 1、对照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声母差异,找出对应的规律。 2、针对性训练——根据“声母处方”制定训练计划。 第三节普通话韵母训练 一、韵母基本训练(掌握元音发音部位及韵母发音要领) 二、韵母辩正 三、韵母发音检测 思考与练习: 1、对照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韵母差异,找出对应的规律。 2、针对性训练——根据“韵母处方”制定训练计划。 3、加强前后鼻音的训练。 第四节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 一、声调音变训练 二、轻声的发音训练 三、儿化的发音训练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训练 五、语流音变检测 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语流音变?举例说明轻声和儿化的作用。 3、朗读训练《老朋友相遇》 第三章普通话词汇和语法的规范运用 课时:1周,共2课时 第一节词语的规范运用 一、词语规范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差异 三、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 思考与练习: 1、收集整理本地的方言词语,与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进行比较。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纲 口语是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口语课旨在传授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口头交际能力,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相结合;扩大社会文化知识面,为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英语口语课力图把学生置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学习。把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置于一种真实、宽松、主动和持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去贯彻和落实,摆脱学生“张口难”的障碍,培养学生掌握准确、流利的教学原则,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程内容覆盖面广,语言环境真实,情景意念生动有趣,语言范例标准地道,注意到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过程,强调学生全面的口语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的:英语口语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能运用交际策略绕过难点达到交际的目的;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的结合。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类别:公共课 四、教学时数:周学时数 3,总学时数96 五、开课时间:第一、二学期 六、开课专业:英语口语 七、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 八、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听说基础上熟悉更 多地语言交际主题,指导学生掌握听说技巧。使学生侧重掌 握在旅游和餐饮主题方面的日常表达。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取得在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各方面 综合发展 九、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听 能够听懂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单词、句子及简单的口语对话。能够基本听懂正常语速的听力 内容,并能听懂课堂实训时相关主题的讨论。 (二)说 能够就相关主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和小组讨论中,积极 活跃的反映自己的观点。 (三)读 能够每天读一些英文美文,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学之间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交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3235042 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 32 学时) 总学分: 2 学分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 预修要求: C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 学中涉及研究、 科学与技术, 以及有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课程之一。 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 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 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 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 识表示和推理机制、 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 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些 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 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 机器学习技术, 语音和语言理解方 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 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其中的重要工具解决给定问题的基本方法。 大纲的使用说明: 通过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减少有关章节学时和增加专家系统这一章的学时, 本大纲亦可作为《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正文 第一章 绪论 学时: 2 学时(讲课 2学时) 了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 本章讲授要点 :在介绍人工智能概念的基础上,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所涉知识的重要意义, 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分支。 本课程是计算机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 使学 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 Agent 系统、 语音识别、自动语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口语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口语作为一门公共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生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的特点,运用教学口语的技能、教育口语规律以及教师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使学生成为学习规范的、文明的、优美的语言的典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口语是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需要开设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 1.教育师范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2.能够用标准和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和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做到熟练地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具备一定的方言辩正能力。 3.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能,做到语音响亮、圆润、持久不衰。 4.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做到听话准确,理解快,记得清,有一定的辨析能力;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 5.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情景的需要,调控声音的高低强弱,掌握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口语修辞技巧,口语表达做到科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根据不同内容,可灵活地采用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讨论法、实践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2.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可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以教师集中辅导与自学、小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 3.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市电大将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发布教学信息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上编普通话训练

DX3004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DX3004 课程名称: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类别: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电气信息类专业 总学时: 64 学时 总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MATLA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后续课程:语音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简介: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是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属于信息,控制和系统科学的范畴。模式识别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在错误概率最小的条件下,使识别的结果尽量与事物相符。模式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决策理论的统计模式识别和基于形式语言理论的句法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方法在医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本课程着重讲述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算法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实例讲述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之中去,避免引用过多的、繁琐的数学推导。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统计模式识别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深入研究有关信息领域问题的能力。 选用教材: 《模式识别》第二版,边肇祺,张学工等编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1] 《模式识别导论》,齐敏,李大健,郝重阳编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人工智能基础》,蔡自兴,蒙祖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模式识别》,汪增福编著[M].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中的特征提取和分类决策。掌握特征提取和选择的准则和算法,掌握监督学习的原理以及分类器的设计方法。基本掌握非监督模式识别方法。了解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了解模式识别的应用和系统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到有效地运用,同时为开发研究新的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基本知识; (2)贝叶斯决策理论; (3)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 (4)线性判别函数; (5)非线性胖别函数;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英语口语》是一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英语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含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课堂内外的英语口语操练,使学生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既涉及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了时下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包括聚会、饲养宠物、健身、互联网、旅行、金钱、文化、爱情等。通过针对以上话题的学习和操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中,不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三、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其他英语单项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既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口语技能作为一项语言的输出性技能,与阅读、听力、语法等课程关系密切,也为学生参与综合训练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的原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遵循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原则,注重语言真实地道、体裁丰富多样。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安排上,以“听读导入,口语为本”作为指导原则,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使他们开展有意义的口语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 五、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遵循科学的口语教学原则和口语学习步骤,在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之前先让其接触大量的听力和阅读材料,然后让其通过跟读单词、回答问题、复述材料、背诵课文、自由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操练逐渐达到口语交际的最高阶段。本课程采取“ 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课堂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网络课件,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六、课时安排 每周2学时,一学期16周。 七、采用教材 以自编的网络版教材(朱晔主编,未出版)为主,辅以《英语中级口语》和“ Let's talk”等其他原版英语口语教材等印刷类教材。 八、考核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