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案例分析

11:58:58
9
基于此研究的基础上,海因里希分析出人的不安 全行为事故主要致因(80%),其次为物的不安 全状态(10%)。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况 环境不良 管理缺失 其它
11:58:58
10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操作; 物体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需使用防护用具、用品的工作场所或环境中,忽视其使用;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物品的处理错误;
11:58:58
19
11:58:58
20
提纲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海因里希法则”的由来
人的不安全行为简介
事故案例简析
11:58:58
2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 (H.H.Woods)开始了工厂里事故致因的研究。
从最初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到二战后能量意外释放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1966年哈登(Hadden)],再到现 在系统安全工程的危险源分析法;
经历了从最初对人的性格和遗传因素的关注,到对安全技 术、管理因素的研究,再到对系统过程所有相关因素加以
识别研究的前后达近百年的过程。
11:58:58
3
“海因里希法则”的由来
11:58:58
4
1939年6月份,劳佩布颛先生到内布拉斯加州 (Nebraska)寻找新的投资项目。一日,在驾车 时,为了避让迎面而来的一辆政府小轿车,自己 的车门、车窗被路边的电线杆撞碎,而对方几乎 没有损失,但警察以“未及时避让”为由判定劳 佩布颛先生主要事故责任。他心里这个气啊------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重要性
01
帮助企业和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事故风险,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02
提高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促进个体和组织在生产
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03
为制定安全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组织、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历程
0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因素,如人的 行为、决策、生理或心理状态等。
02 随着工业发展和事故统计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 关注组织因素,如管理、培训、工作设计等对事 故发生的影响。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引入其他学科的先进 理论和技术,如系统工程、风险管理、人类行为 学等,以推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安全挑 战,分享经验和成果,以推动全球安全事业的进 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安全培训和教育课程
根据员工安全素质需求,设计相应的安全培训和教 育课程,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 处置等内容。
实施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
按照设计的课程和计划,组织员工参加安全 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 能水平。
事故致因理论未来发展与挑
04
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型工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工业4.0对安全管理的影 响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 动化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工业安全管理带来挑 战,需要研究适应新生产模式的预防措施和 管理方法。
(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 查”的报告,1909年美国全国的工业 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 工时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资 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 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 到过伤害。
15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Accident proneness theory
Accident proneness theory maintains that within a given set of workers, there exists a subset of workers who are more liable to be involved in accidents. Researchers have not been able to prove this theory conclusively(最后地) because most of the research work has been poorly conducted and most of the findings are contradictorily(反驳的, 反对的) and inconclusive(不确定). This theory is not generally accepted. It is felt that if indeed this theory is supported by any empirical(完全根据经验的) evidence at all(仅仅), it probably accounts for only a very low proportion of accidents without an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 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 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 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 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 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 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 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 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大的能源。例如:用水力采煤代替爆破采煤; ①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大的能源。例如:用水力采煤代替爆破采煤;用液 压动力代替电力等。 压动力代替电力等。 限制能量。例如:利用安全电压设备;降低设备的运转速度; ②限制能量。例如:利用安全电压设备;降低设备的运转速度;限制露天爆破 装药量等。 装药量等。 防止能量蓄积。例如:通过良好接地消除静电蓄积; ③防止能量蓄积。例如:通过良好接地消除静电蓄积;采用通风系统控制易燃 易爆气体的浓度等。 易爆气体的浓度等。 降低能量释放速度。例如:采用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 ④降低能量释放速度。例如:采用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使用防坠落安全网 等。 开辟能量异常释放的渠道。例如:给电器安装良好的地线; ⑤开辟能量异常释放的渠道。例如:给电器安装良好的地线;在压力容器上设 置安全阀等。 置安全阀等。 设置屏障。屏障是一些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物体。屏障的设置有三种形式: ⑥设置屏障。屏障是一些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物体。屏障的设置有三种形式: 第一,屏障被设置在能源上,如机械运动部件的防护罩、电器的外绝缘层、 第一,屏障被设置在能源上,如机械运动部件的防护罩、电器的外绝缘层、消 声器、排风罩等;第二,屏障设置在人与能源之间,如安全围栏、防火门、 声器、排风罩等;第二,屏障设置在人与能源之间,如安全围栏、防火门、防 爆墙等;第三,由人员佩戴的屏障,即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防护 爆墙等;第三,由人员佩戴的屏障,即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 口罩等。 服、口罩等。 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人与能量隔离。例如:道路交通的信号灯; ⑦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人与能量隔离。例如:道路交通的信号灯;冲压设备的防 护装置等。 护装置等。 设置警告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能量作用于人体之前, ⑧设置警告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能量作用于人体之前,并不能被人直接感知 因此使用各种警告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如各种警告标志、声光报警器等。 到,因此使用各种警告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如各种警告标志、声光报警器等。
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和事故致因理论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是美国着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
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
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提出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
查阅四年病志(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事故致因理论

~ 1904年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工人生
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 向论”应运而生。
三、几种典型的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轨迹交叉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系统理论 综合原因论
3.1事故频发倾向论
• 安德森模型提出的问题含义与 瑟利模型提出的问题含义有类似 的地方,所不同的是: 安德森模型是针对整个系统提 问;而瑟利模型仅仅是针对某一 具体的危险线索提问。
3.6综合原因论
综合原因论:事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多重原因综合造成的,即不是单 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个人偶然失误或单纯设备故障所形成,而是各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故之所以发生,有其深刻原因,包括直接 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 综合原因论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危险因素被偶然 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缺陷:
本质原因
3.4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吉布森和哈登(Haddon)60年代提出,其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 能量释放或转移导致的。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事故就是控制、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 其意外释放;防止伤害或损坏,就是在一旦发生事故,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 释放的情况下,防止人体与之接触。
1.个性能力倾向: 脾气暴躁,处理问题轻率、冒失; 厌倦工作,没耐性; 慌慌张张,不沉着; 喜怒无常,感情多变; 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 缺乏自制能力; 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2.心理倾向:侥幸心理、省能心理、 逆反心理、凑兴心理。
3.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 的结果。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倒下后, 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即为伤害事故。因此,该理论称 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和事故致因理论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
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
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提出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
查阅四年病志(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