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课程重点

世界经济地理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正面: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负面:使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全球化;使超越主权与国家主权同时加强;使全球经济运行规则的公正性和垄断性并存。

3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二战结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出现了五个不同层次的分化:一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二是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三是收入较低但发展较快的“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是最不发达国家;五是其他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另外,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速度也很不平衡,东亚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产油国经济增长较快,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较慢。

4第四次科技革命:20C70以来,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群落崛起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

5世界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就是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化趋势,包含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和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世界~构是各国产业结构运动的集成。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变化特征: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全球化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正在逐渐形成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变化的趋势:技术产业化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方向;产业融合是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潮流;产业结构的开放性程度进一步加强

6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模式:一种是以区域支柱产业的更替为主要特征另一种则是以专业化成长为主要特征。

7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心转移传递机制:产业转移贸易转移

8世界产业布局的新要素:产业发展将从以大规模地消耗原材料,能源,资金和人的体力为基础向以人的智力和物化在产品中的信息为基础转化,知识与有效信息成为产业最有生命力的资源要素。技术创新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优美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的亲和力

9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或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其理论发展经历了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新国际分工理论。

10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实力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结构和战略态势。

11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根据隶属关系或具体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设在母国的母公司,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设在国外的分公司和设在国际避税地的财务中心。

12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生在美国日本欧盟“大三角”之间

13海外研发机构R&D类型:生产支撑型技术跟踪或获取型资源寻求型

14跨国公司总部全球总部事业部总部地区总部

15FDI国际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一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企业并相应获得对该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方式有“新建”即在

国外创办分公司或子公司;“并购”即在东道国取得对一家现存企业的控制权。

16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出现给发达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减少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失业人口增多,城市公共设施闲置等,针对以上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一些城市在20C80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善市中心生活条件,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外国移民的影响,1980到1984间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内实现人口增长。17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城市人口和非农产业过度集中,超出城市负荷,人们只有地域上的转化而没有相应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转化。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18生产性服务业面向组织(包括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中介服务,而不是对最终消费者的服务,包括金融,保险,广告,会计,法律,设计,批发,通信,交通,情报等服务部门。19世界城市的经济功能是金融中心管理中心

20汽车产业链以汽车整车制造业为核心,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

21汽车的三种生产方式单件生产批量生产精益生产

22汽车生产布局表现的特点1生产布局显著不均衡,世界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西欧北美东亚三大板块生产了世界80%以上的汽车2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除韩国和巴西外,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企业多为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汽车集团的子公司,或是这些集团与当地企业的合资公司,很少有自主创新。

23纺织服装业包括纺织业和服装业

24纺织服装业生产的国际转移的新特征:制造成本仍然是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力;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延伸;外包成为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需求个性化,技术创新与纺织服装业的外资回流

25世界三大时装中心:米兰巴黎纽约

26ICP产业包括信息技术IT和通信技术CT产业,即从事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信息通信设备和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与通信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设施。

27银行海外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选择在目标市场设立代表处;通过合资与当地银行建立附属行或入股当地金融机构;选择将一些条件成熟的代表处升格为分行;收购或兼并当地金融机构

28国际金融中心即国际上资金融通,集散和交易的中心城市,其特征表现为资本流通方便自由,有相当规模的证券和衍生产品交易市场,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自身是所在国或地区的工商业中心,对周边区域乃至全球具有相当的经济辐射影响力。

29离岸金融中心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标的,以非本国和地区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非本地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即为离~心,它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规和法律的限制。

1 ICT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特征:(1)学习型的网络体系(2)大学和科研机构密集(3)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高度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4)富于创新的商业环境。差异性:(1)形成机制相异硅谷是市场力量推动政府无直接参与班加罗尔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新竹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2)科技创新表现形式差异硅和班主体大型企业,专业化程度高,衍生能力强,新竹中小企业为主(3)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竞争力不同硅最有竞争力

2 世界经济三极格局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欧盟东亚及太平洋地区EAP

(1)经济结构欧表现为相似,德英法意等国政治意识形态相同,社会传统相似,经济实力

差距不大,经济技术高度发展,消费市场扩大,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石油资源对外依附度高。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大市场成为其一体化的三大支撑,欧元启动和欧宪诞生有进一步加深。北美美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为主导,和加都是发达国家,拥有部门齐全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巨大的工业体系,墨有廉价劳力,市场广阔,丰富资源,它们之间形成互补。EAP多层次日和亚四龙有技术和资本没资源,蒙朝有矿畜牧,东南亚有石油,煤,天然气,澳有色金属高品位铁热带农业,中有市场劳力,世界第一外汇储备技术设备(2)欧盟较完善的产业分工和27国内部资源分布的不均,形成市场相互依赖;北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源贸易;东亚为资源,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多层次互补上,加之中国推动,已经是发展最快的。(3)地缘关系欧盟没有天然屏障,合作频繁,富有活力;北美加美之间地缘障碍小;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三大消费市场欧盟为中心的欧洲加美为中心的北美日本为中心的东亚

三大贸易圈欧洲贸易圈美洲贸易圈亚洲-欧盟-北美贸易圈

格局变化20C80末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在西欧,公司把生产活动转移到低工资国家,进一步推动了西欧产量和就业的下降。由于服装业劳动力密集,以及对技术和资金的较低要求,使得服装生产的转移比纺织品更加突出。由于较大的人口总量和较高的购买力,美国和欧盟是最大消费市场

格局中国式全球最主要的服装出口国。同纺织业一样,西欧和亚洲在服装出口贸易上占主要地位,目前亚洲已成为全球服装生产的核心

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低廉生产国的优势主要是以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标准产品,而非那些注重款式的时装。由于标准产品与时装间的产品周转率不同,尤其是时装比一般成衣生命周期短,因此时

装生产在空间上与市场邻近十分重要,而一般成衣可以转移到更远的地方

服装进口配额后,以区域集团为代表的新贸易制度成为影响纺织服装业生产和贸易格局的重

要力量,区域集团把一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成为区域性贸易障碍

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时纺织服装业需求就增加。全球个人收入水平差异非常大,真正影响需求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型零售连锁店高度集中的购买力,使服装消费结构以一般成衣和高级成衣为主,传统供应链以大批量产品订货和厂商间不需要频繁联系为特征,而精益零售业以数量较少的频繁订单与零售商不断信息交流为特征,成为重要组织形式。

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 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论文The world economic geography(Thesis) (2011年9月—11月) 题目:法国的优劣势产业分析 分院:经管分院 专业:08国贸 班级:三班 学号:20080510610329 学生姓名:陈华东 指导教师:方丽 起讫日期:2011年9月—11月

摘要 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我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 关键词:法国、经济体、贸易国、投资、资源、技术 一、法国的优势产业 (一)、航空 法国航空工业领域技术非常系统和全面,主要包括大型民用客机、运输机、军用战机、军用直升机等整机系统以及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其中,民用航空领域的空中客车公司虽系法、德、英、西联合体,但是在原法国飞机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法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整机设计、制造和集成组装外,关键环节技术方面的复杂电子系统和关键部件的飞机发动机均由法国制造或集成制造。 成立于1992年的欧洲直升机公司,是世界上负载较重直升机制造商,目前以占据世界市场的50%而位居全球第一。 达索(DASSAULT)飞机制造公司曾以生产幻影战斗机闻名遐迩,目前是欧洲唯一的小型喷气式商务客机制造商,在业内分得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 法国赛峰集团旗下的斯奈克玛(SNECMA)公司为发动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包括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以及航天发动机。民用发动机系列中包括供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A340的CFM56;专供波音777的GE90;供给波音 747和A330的CF6以及专门供给A380的新型GP7200等。在民用飞机发动机领域,赛峰集团居世界第一,是空客、波音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约占空客70%和波音50%的发动机市场。 (二)、航天 法国航天工业发展一方面融合于欧洲空间局,另一方面则保持着自己的独立

《国际经贸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国际经贸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3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国际经贸地理》是国贸、报关专业的专业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世界经济地理环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的主要商品及商品的结构特点,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二、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国际贸易地理》是外贸等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员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掌握要点;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条件及特点,以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贸易对象等内容;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主要的开放带、开放地区、港口和主要运输线路;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为加速发展我国的外经贸工作,为实现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制订的战略目标服务;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外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三、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衔接 《国际贸易地理》属于基础理论课,是修完《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因此,本课程在大纲的编写和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该格外重视它的基础性与理论性。 《国际贸易地理》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报关实务、报检实务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研究的对象、内容与任务。 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第三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诸因素。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第二节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第三章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教学目标与要求:认识和了解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世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主要内容: 1.世界经济地理导论: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及考核方式。 2.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的地理格局。 3.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 世界产业布局新趋势。 4.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国际人口迁移;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 5.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世界的城市化;全球性城市的形成;全球性城市的等级结构。 6.理论专题1: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从理论到应用;若干前沿问题;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

特征。 7.世界汽车工业地理:汽车全球生产网络;汽车的国际贸易。 8.世界ICT产业地理:ICT产业及其发展;ICT产业的生产布局;世界主要ICT产业集群. 9.理论专题2:国家竞争优势: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致胜;国家优势的钻石体系;政府的角色;企业的议题。 10.理论专题3:高技术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硅谷发展成功的因素分析;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学习型网络;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析; 东京大田区——日本机械产业的核心。 11.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世界金融业概况;跨国银行的全球金融网络;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分布。 12.世界农业生产与供销格局: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世界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分布; 世界农产品贸易和供销类型;世界农业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动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 14.欧洲与欧洲联盟: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地理环境;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渊源;欧洲推动一体化的国际背景;欧洲一体化的历程。 15.北美洲与NAFTA:NAFTA的地理环境概况;NAFTA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中的美国。 16.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人口与行政区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特征。 17.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地理环境与人文概况;区域经济总体特征;区域经济差异 18.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澳大利亚;新西兰。 19.复习 基本要求 1.熟悉世界经济地理的基本情况; 2.了解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地理集聚; 3.掌握地理在各主要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 5.熟悉经济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 3. 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40 学时,讲课29 学时,讨论课9 学时,参观 2 学时,。 学时分配表: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2)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301016 课程名称:世界地理 英文名称:World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总学时:72 学分:4 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学生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专业基础课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运用综合的观点,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产业分布等方面,认识并理解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地理区相互关联的特征和变化的规律。(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世界地理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 1.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结构的基础理论,阐释世界地理问题; 2.以全球化及其问题为背景,了解地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新的世界经济动态; 3.以具体区域的特征或个性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和分析 区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景观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 无

世界经济地理教案-英国

第五章欧洲 第四节英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英国的人口特征和英国的经济发展历程,重点分析经济兴衰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把英国经济发展历程和中国的近现代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英国19世纪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教学难点:本节课内容除了与经济相结合也与世界近现代史相结合,在教学中注意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 确定的依据:①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教学中的映射。②启发式教学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在教学中的反映。③启发式教学是教学中同时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反映。 2、讲授法 教授新知识主要还是靠讲授法。确定依据:学生一贯是靠讲授法获取知识,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通过老师流畅的语言,准确的表达,结合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英国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口特征形成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部门的基础。 (学生活动:利用黑板板图学生上来填英国周边的海和海峡,复习上节课讲解的英国自然条件特征。) 【讲授新课】:这节课我们介绍英国的人口特征和经济发展历程。 (二)人口特征:人口总数5882万 1、人口稠密,但分布不均衡 人口密度241人/平方公里,属世界人口稠密的国家。 (学生活动)读书181页图5-2 英国人口、城市分布图,找出英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大不列颠岛的中部到东南有一条世界人口密集区,北部和西部人口密度小。从经济原因上说,大不列颠中部和东南地区资源丰富,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经济发达,因此吸引人口聚集;北部和西部地区,长期以农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落后必然会有人口外流趋势,人口密度小。 再从民族构成来分析,英国实际上有四个民族,生活在大不列颠中部和东南的是英格兰人,北部和西部分别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 提问: 根据英国人口分布图分析那个是主要民族 答:英格兰人。 2 、民族构成以英格兰人为主(占全国人口的83%),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为少数民族。 民族起源见书,英格兰因为本身自然条件较好又是主要民族的聚居区,因此人口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重点

世界经济地理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正面: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负面:使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全球化;使超越主权与国家主权同时加强;使全球经济运行规则的公正性和垄断性并存。 3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二战结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出现了五个不同层次的分化:一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二是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三是收入较低但发展较快的“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是最不发达国家;五是其他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另外,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速度也很不平衡,东亚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产油国经济增长较快,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较慢。 4第四次科技革命:20C70以来,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群落崛起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 5世界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就是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化趋势,包含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和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世界~构是各国产业结构运动的集成。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变化特征: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全球化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正在逐渐形成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变化的趋势:技术产业化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方向;产业融合是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潮流;产业结构的开放性程度进一步加强 6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模式:一种是以区域支柱产业的更替为主要特征另一种则是以专业化成长为主要特征。 7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心转移传递机制:产业转移贸易转移 8世界产业布局的新要素:产业发展将从以大规模地消耗原材料,能源,资金和人的体力为基础向以人的智力和物化在产品中的信息为基础转化,知识与有效信息成为产业最有生命力的资源要素。技术创新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优美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的亲和力 9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或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其理论发展经历了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新国际分工理论。 10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实力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结构和战略态势。 11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根据隶属关系或具体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设在母国的母公司,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设在国外的分公司和设在国际避税地的财务中心。 12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生在美国日本欧盟“大三角”之间 13海外研发机构R&D类型:生产支撑型技术跟踪或获取型资源寻求型 14跨国公司总部全球总部事业部总部地区总部 15FDI国际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一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企业并相应获得对该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方式有“新建”即在

上海财经大学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主要专业课: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或软件公司中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也能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与国外大学合办):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通晓贸易实务和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经贸业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进出口实务、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国际营销、对外贸易管理、外贸函电、国际经济合作等。 学生毕业后,既可在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部门、外贸公司、政府部门等从事外经贸的管理和实务工作,也可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经济学 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基地班):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通晓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财经专业知识、中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能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从事经济管理、政策研究、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外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党政机关、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单位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经济管理工作。其中将有10名优秀学生免试直升硕士生。 经济学(数量经济,与国外大学合办专业):培养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经济分析,同时具备财会、金融等专业基础知识,擅长定量分析,具有从事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现代财务理论、经济控制论、经济数据处理与应用软件、金融数学专题、经济优化理论和方法、数理经济学等。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公司及企业集团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等从事市场预测、计划控制及决策、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 经济学(世界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所需要的,熟练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通晓世界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运作,从事世界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外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

地理科学培养方案

毕节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 070701 二、专业名称 地理科学 三、专业性质 师范兼非师范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熟悉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变化的地理教学、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培养能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学研究手段,初步具备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能在国土、农业、气象、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农村等部门从事管理、决策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具体要求 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初步掌握野外调查、实验分析等基本技能,具备地理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具备敬业精神,掌握教育法规;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地理学科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 3、、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能力。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整理、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5、能较为熟练运用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较系统的掌握一门外国语。 6、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和强健的体魄。 六、学制: 四年 七、学分 171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九、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专业开设课程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师范类学生在上述课程外,还须修读教师教育类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为全校性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安排 2、专业基础课程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地理科学导论、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图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计量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4、专业方向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遥感原理与方法、综合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概论、旅游地理学、地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景观生态学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选修课是根据社会需要和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或侧重基础理论,或侧重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实习实践 包括专业野外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地质地貌野外实习1周、土壤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1周、综合野外实习2周。选修教师教育方向须进行毕业教育实习8周,非教师方向须进行毕业实习8周。 十一、毕业条件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6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学科。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1. 区域经济学原理:这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区域经济发展: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动力和路径,以及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 4.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等问题。 5.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空间经济关系,包括空间结构、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等。 6. 产业组织与政策:产业组织与政策是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的学科,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7.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以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8.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学科,主要涉及区域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措施等方面。

9.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制度、土地市场和地价等方面的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密切相关。 10. 世界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此外,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课程前沿内容教案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的最前沿内容和最新动态,课程中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思维方法的应用状况 比拟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 L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逃一步吸引 小 左,更好地利用外咨; 2、有利于引述领先的技术和衩各,学习 先选的经管管理经验; 3、有利于此一步广大出。; 4.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女革; 5、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6 ........ 经济全球化的弊 1、给国内经济稔定事束风险; 2、对国内产业造成冲金; 3、时就业产生影响; 4、人才返大的风险加大; 5,对经济安全产生成J 胁; 6 .使我国生志环雍和可持续发展的矛 盾 日女尖锐; 7 ...... 经济全球化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不行避开的到来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 机遇,面对经 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国家只能是承受它、适应它,但是须要充分考 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可能的问题,那么通过这一次辩论赛,我们大家都醒悟地 相识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明确了机遇在哪里,挑战又在哪里。那么,我 们原委应当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确保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 于不败之地呢? 引导学生相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三点具体表现,并总结归纳: 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签字: 年 月 日 《连锁经营》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附件 5: 专 业 负 责 人 审 核 意 见

《石油工业概论》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国际贸易单证明务》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石油产品根底学问》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专 业 负 责 人 审 核签字: 意 见年月日

世界地理教学体系

世界地理教学体系 【摘要】世界地理课程受到领域、认知领域、方法技术领域和相邻学科的影响,其理论、方法和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在世纪之交,面向区域可持续和高师地理教学计划,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是学科的必然趋势.ﻭ【关键词】世界地理教学体系 世界地理课程是由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两门课程组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地理教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面向新世纪复杂的区域问题,为了避免过去分为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两大课程时的人地两大要素系统相互脱节的弊端,自然与人类经济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适应21世纪区域自然——经济—-环境协调的需要,适应全球经济市场化,信息化和区域的需要,适应我国21世纪和教育的需要,进行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实为当务之急。ﻭ 1明确分区地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示例ﻭ 在义务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解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这些区域和国家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具有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认识一个地区或国家地理特征的能力。ﻭ 2认清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主要关系与原则ﻭ 2。1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关系.当前,世界地理课程教学用的教材,还是刘德生的《世界自然地理》和陈才的《世界经济地理》教材,人地两大要素相互脱节,不能有机的整体,再加上世界治、、经济的飞速,超过了教材本身修订出版的速度,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复杂、陈旧、落后,跟不上学科,教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重新调整的需要。因此认为,只有处理好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辨证关系,只有充分地研究教材体系,积累丰富的世界地理理论知识,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 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重点掌握世界经济和物流经济的区域分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水平,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物流地理的了解和掌握。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低年级物流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世界经济的分布、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特点以及国际贸易和物流。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世界生产布局的规律、分布、趋势特点。讲述历史上和当今国际经济是如何布局的。 二是世界各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以及不同国家产业发展的区别。 三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和物流发展的特点、水平以及相互之间的贸易和物流状况。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国贸和物流专业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世界经济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发展特点以及生产布局的原则。 2、熟悉不同产业布局的特点规律以不同国家在产业发展的特点、趋势。 3、了解不同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特点。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笔记和课本内容是最后考试的两个主要部分。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课下积极查阅老师课上布置的要求查阅的资料包括几大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以及相应的专业书籍。

四、教学进度 1、选用教材: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第5版),余坤一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 一、世界地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世界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世界地理是研究世界地域系统的科学,是研究世界自然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它们相互间关系的科学。具体来讲,它是研究世界各大洲、各大洋自然地理结构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产业分布规律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最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以区域为研究对象,而区域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所在。因而,本课程与“中国地理”课程一样,在地理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既是教导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各种部门地理学课程综合运用和总结;又是为学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和各种相关工作奠定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 二、世界地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世界及其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独立研究和分析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规律等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理教学和相关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学习: 1、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正确认识如何探讨各大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产业分布和地域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2、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区域的空间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区域综合特征、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组织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 3、结合教学内容与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的基本技能,如搜集、整理和运用地理文献的能力,运用和绘制、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对有关地区进行考察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了解各大洲各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从而达到较全面认识各大洲各大洋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及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认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产业结构,经济组织形式和地域经济运动规律,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其它经济建设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5.2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精讲 人教版第一册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5.2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 精讲人教版第一册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5.2 世界经济全球化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以及有关综合国力的竞争等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向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第1节主要介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变化、特点,重点是理解当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3节主要介绍世界格局的两大发展趋势,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加强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是走向全球化的阶梯;第4节主要介绍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重点是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理解综合国力竞争的原因及现状,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理解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树立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政治活动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教材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等主题,由浅入深,结合典例介绍了如何认识和分析国际形势事实材料和知识结构框架。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地理意义 2. 难点: (1)国际政治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2)南北差距的扩大 三. 知识结构: 四. 知识要点: 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一)世界政治地图: 1. 概念: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 原因:政治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之间战争 1. 形成 (1)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地图形成 (2)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3)帝国主义争夺霸权 2. 格局 (1)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3)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 1. 形成 德日意勾结 2. 格局 (1)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并有合作——对抗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世界政治地图变化及综合国力 〔2〕以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及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策略。 2.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2. 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3. 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二〕难点 综合国力及其评价 三. 复习要点: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②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③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 ②英法被严重削弱 ③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 ④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 ⑤广阔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2.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 3.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1〕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 ①阿拉伯国家联盟 ②非洲统一组织 ③东南亚国家联盟 〔2〕主要地区性冲突 ①阿以冲突 ②海湾战争 ③科索沃战争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1. 推动因素 〔1〕科技进步 〔2〕跨国公司 2. 地理意义 〔1〕发达国家为最大受益者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更大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1. 世界经济区域化: 〔1〕形成: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加剧 〔2〕特点: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外向的竞争性 〔3〕作用:加强区域内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4〕表现: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