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论文
行为金融学中的股票投资论文

行为金融学中的股票投资论文一、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实际上,行为金融学主要是以人为视角来描述何为金融学、何为投资,为何是这样以及是怎样形成的。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和后悔理论这两大理论。
(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指股票投资者对于相同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要考虑自身处于盈利时期还是处于亏损时期。
在大多数状况下,一旦投资人士所亏欠的款项和盈利的金额相等时,在亏损的状态下会变得十分沮丧,但是盈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乐。
反之,一旦出现了亏损,其心理情感往往就会变得极度强烈。
譬如,一支股票的现价为10元,如果一名投资人花12元买进,而另外一名投资人是花8元买入的。
面对10元钱的这只股票价格发生改变之后,两名投资人会作出迥然不同的决策。
假如该股票升值,8元价位买入者肯定将留着这支股票,因为他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而对于这位12元买入的股票投资者来说,他就会犹豫不决,在观望之后也许就会动摇自身的意志,甚至在考虑之后卖出该股票。
反之,假如该股票下跌,其反应还是截然不同的。
为继续保持现有利润,8元价位买入者十分有可能选择卖出以确保有限的利润能够加以兑现。
然而,对12元价位买入者而言,往往会继续持股甚至选择再次买入,这是由于一旦出局就代表亏损已成为事实。
(二)后悔理论股票投资人士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产生后悔状况。
具体来说,出现牛市时会后悔未能及时购买当时已看好的股票;在熊市的背景下,又会后悔未能加以止损而被套入其中;即使在自身所拥有的股票既不涨又不跌时,当看到他人所推荐的股票获利也会为未能购入而后悔;而当股票投资者抛出未涨的股票而选择买进他人所推荐的股票之时,当看到已卖掉的股票再度不断上涨,投资者会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后悔。
投资者在投资判断决策上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会感到非常悲伤。
所以,投资者往往会出现瞻前顾后的犹豫特点,尤其是要决定是否要买入或卖出时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避免后悔的发生。
二、股票投资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作为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老练娴熟的投资者还是刚步入股市的菜鸟,他们都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理财。
金融学分析论文

⾦融学分析论⽂⾦融学分析论⽂范⽂ 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它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
下⾯是⼩编精⼼整理的⾦融学分析论⽂范⽂,欢迎⼤家分享。
摘要: ⾃从2002年⾏为⾦融学家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国内对⾏为⾦融学的研究不断涌现。
就当前我国证券投资者⾏为的⾏为⾦融学研究进⾏了总结分析,并对⾏为⾦融学的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为⾦融学;有限套利;⽺群⾏为 ⾏为⾦融学(BehavioralFinance)是⾦融学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传统⾦融学“理性⼈”、完全套利和EMH的假设,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理出发,重新审视主宰⾦融市场的⼈的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使研究更接近实际。
该理论在上世纪80⾄9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
⾏为⾦融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学的Kahneman获得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使得这⼀理论受到全球⾦融界的关注。
国外⾏为⾦融学的发展,引起我国学者的⾼度重视,1999年北京⼤学刘⼒教授在《经济科学》第三期发表的《⾏为⾦融理论对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为⾦融理论的⽂章。
2002年⾏为⾦融学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肯定后,国内掀起了⾏为⾦融学介绍和研究的热潮。
2003年11⽉29⽇,在南京⼤学举办了全国⾸次⾏为⾦融学与资本市场学术研讨会,将国内⾏为⾦融学的研究推向了⾼潮。
1、对投资者的⼼理研究 ⾦晓斌、唐利民(2000)统计分析显⽰,在影响股市异常波动的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影响远⼤于市场因素、扩容因素、消息因素和其他因素。
孙培源、施东晖(2002)通过对1992-2002年初上海股市52次异常波动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达30次之多,⽽且当⽉出台的政策对该⽉的股价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直接影响投资者⼊市的意愿和交投的活跃程度,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存在政策依赖性偏差。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公司理财行为金融-财务专业论文_

公司理财行为金融/财务专业论文_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行为理财学研究的意义和要点在实际财务决策中,人们常常发现财务决策者的种种行为“异象:公司的管理决策者往往在他们负有责任的失败项目上投入比成功项目更多的钱(,1988);大多数公司决策是在群体环境下作出的,群体行为经常扩大个体错误(,和,1989);过度自信的财务主管可能会选择一个负债比率过高而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资本结构;过度悲观的决策者,则会选择一个过于保守的资本结构而丧失可能的发展机会;利润操纵,包括粉饰报表、选择披露和盈利的短期偏好等都是公司理财实践中常见的行为表现。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模拟出的公司价值行为总是与现实财务实践发生偏差,人们究其所以,发现在理财决策过程中把人抽象掉了。
这里引用著名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Thaler的一段话:“在金融学术研究和午夜新闻的报导中存在着有趣的对比。
只要金融市场出现在新闻中,那么新闻报导中就充斥着人们进行各种疯狂活动的画面:……。
与此相反,当我们阅读标准的金融教科书时,比如说Brealey和Myers著名的《公司财务原理》,我们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存在。
如果公司部门和金融部门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们在金融教科书中看到的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
行为理财学研究就是要把现实中有差异的人拉回到现代财务理论的研究框架中,行为财务已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范式。
行为理财的研究重点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价值估计。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
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CAPT),对传统的CAPM 进行调整。
【推荐下载】关于行为金融

关于行为金融行为金融成为近些年金融研究的热点,大有取代数理金融之势。
行为金融论文范文一:行为金融学市场经济论文1 绪论1.1 研究问题的提出证券市场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放大镜,市场与社会的各种微观的被动都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连锁反应与放大效应。
纵观世界证券股市的跌宕起伏与中国股市近年来走过的不凡历程,我们就能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
从西方社会频发的经济危机到我国股市发展初期的异常高涨,再到本世纪处的一蹶不振与近来的时高时低,其中处处能够看出证券市场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与非理性行为的影子。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证券市场起码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讲,其非理性的成分是客观存在的,影响是较大的。
但是,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顾及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它们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完全理性行为这个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假设证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个体能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进行正确的投资,由此获得合理的回报。
正是因为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的心理与行为,使得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发展中频繁出现的一些金融异常现象进行关注与深思,发现了其背后的心理因素的极大影响,于是行为金融学在西方国家应运诞生。
现代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决策过程与行为的研究,逐步发现:人的性格、心理因素以及暂时性的情绪等,以及外界因素对于心理的干扰等主观的因素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投资者主观非理性因素对于投资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于一些金融投资知识不足的人员,其心理因素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甚至占绝对优势,这导致很多投资者的行为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盲目。
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培养,产生了一些专业的证券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也逐步出现了一些证券研究的学者与专家型人才。
但是当前的金融证券投资者的素质普遍不够,个体投资者的投资理性成分较少,国家对于证券调控与管理的法制法规都够健全,管理的水平存在问题,这种发展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安全。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主要探讨投资者行为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及影响。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虽为金融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金融市场应用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行为金融学在考虑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方法、结论及其局限性进行综合述评。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念与起源行为金融学主要源于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质疑与反思。
传统金融学强调市场理性与效率,但人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却往往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在金融市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基本理念包括: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市场也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等。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1. 研究领域(1)投资者行为研究: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2)市场异象研究: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如股票溢价之谜、股票交易量之谜等。
(3)资产定价研究:研究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及其波动性。
(4)公司治理与决策研究:探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决策等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投资者行为的规律与特征。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方法,模拟金融市场环境,观察投资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3)心理分析:通过心理分析方法,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
四、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 投资者行为研究(1)投资者的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将不同来源的资金或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这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过程。
(2)过度自信现象: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投资决策失误。
(3)羊群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形成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2024年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范文

《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篇一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流动、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学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传统经典金融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为金融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将探讨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及其对金融学领域的影响。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1. 理论假设与现实市场的脱节现代经典金融学基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和理论模型,如有效市场假说、无风险套利等。
然而,这些假设在现实市场中往往难以成立,导致理论与实际市场运行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总是理性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
但在实际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等因素往往对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使得经典金融学的理论模型难以解释现实市场的运行规律。
2. 忽视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经典金融学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忽视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心理因素、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传统金融学却无法充分解释这些现象,这无疑削弱了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行为金融学的崛起面对经典金融学的困境,行为金融学逐渐崭露头角。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金融学研究,关注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其核心理念是认为金融市场并非完全理性,投资者行为和心理因素对资产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1. 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金融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研究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群体行为等因素,行为金融学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投资者行为。
2. 重视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与经典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高度重视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受到心理因素、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金融股票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金融股票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实际上,行为金融学主要是以人为视角来描述何为金融学、何为投资,为何是这样以及是怎样形成的。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和后悔理论这两大理论。
(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指股票投资者对于相同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要考虑自身处于盈利时期还是处于亏损时期。
在大多数状况下,一旦投资人士所亏欠的款项和盈利的金额相等时,在亏损的状态下会变得十分沮丧,但是盈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乐。
反之,一旦出现了亏损,其心理情感往往就会变得极度强烈。
譬如,一支股票的现价为10元,如果一名投资人花12元买进,而另外一名投资人是花8元买入的。
面对10元钱的这只股票价格发生改变之后,两名投资人会作出迥然不同的决策。
假如该股票升值,8元价位买入者肯定将留着这支股票,因为他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而对于这位12元买入的股票投资者来说,他就会犹豫不决,在观望之后也许就会动摇自身的意志,甚至在考虑之后卖出该股票。
反之,假如该股票下跌,其反应还是截然不同的。
为继续保持现有利润,8元价位买入者十分有可能选择卖出以确保有限的利润能够加以兑现。
然而,对12元价位买入者而言,往往会继续持股甚至选择再次买入,这是由于一旦出局就代表亏损已成为事实。
(二)后悔理论股票投资人士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产生后悔状况。
具体来说,出现牛市时会后悔未能及时购买当时已看好的股票;在熊市的背景下,又会后悔未能加以止损而被套入其中;即使在自身所拥有的股票既不涨又不跌时,当看到他人所推举的股票获利也会为未能购入而后悔;而当股票投资者抛出未涨的股票而选择买进他人所推举的股票之时,当看到已卖掉的股票再度不断上涨,投资者会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后悔。
投资者在投资推断决策上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会感到非常悲伤。
所以,投资者往往会出现瞻前顾后的犹豫特点,尤其是要决定是否要买入或卖出时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幸免后悔的发生。
二、股票投资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作为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老练娴熟的投资者还是刚步入股市的菜鸟,他们都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理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异象“处置效应”浅析
李若琳 1002062154
摘要:在传统金融学的界定中,所有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这种假
设明显无法解释投资者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由此,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
学产生,以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
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针对处置效应作为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假设无法解释的金融
异象,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视觉下通过前景理论、均值回归理论和后悔理论对投资
者投资行为出现处置效应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对行为金
融学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行为金融;行为异象;处置效应
一、投资者行为异象——处置效应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
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
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1]。就投资者本身行为存在的
处置效应而言,从金融学角度将卖出赚钱的股票可能使本来有更大升值空间的股
票被卖出,丧失巨大的潜在收益;同时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持续亏损的可能性高
于股票升值带来收益的情况,因此从传统金融学的理性假设出发投资者理性的投
资行为应该是“持盈售亏”,而处置效应理所当然的作为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被
认定为投资行为异象。当然,所谓处置效应的出现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判
断不是绝对成立的,当投资者收集到足够的市场信息可以断定手中处于盈利状态
的股票将无法继续盈利,那么必然会进行抛售,同样,如果有足够发信息佐助投
资者判定手中亏损状态的股票即将升值,自然会继续持有。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
“持亏售盈”的投资行为也是一种理性行为。
二、行为金融视角下的“处置效应”理论解释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用价值函数来代替效用函数,当人们面临二到三个选择时,他们
往往是最大化“S”形价值函数。价值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凹函数,在亏损部分是
凸函数[1]。前景理论作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投资者对投资
前景的判断分析,从风险回避和风险偏好的前景判断可以解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
处置效应倾向。首先,基于前景理论,当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升值,一般是高于前
景理论的价值函数的参考点,投资者面临两个选择,分别是出售股票获取一定量
的盈利和冒亏损风险继续持有以期望价格进一步上升。这个时候投资者往往是风
险回避心理占优势,选择回避风险,直接获取利润。而当投资者手里的股票贬值,
投资者也面临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等待股票升值和出售股票承受亏损,但是在亏损
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股票前景的判断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股票升值,由此继续持有
股票,从而成为风险倾向者,产生处置效应投资倾向。
(二)均值回归理论
均值回归的非理性理念是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现象的另一种解释。DeBondt和
Thaler发现就长远而言,股票价格会在未来3到5年中逆转。这种长远的逆转
现象被称为平均回归[1]。从均值回归理论判断,每个投资者购入股票后,以购入
价格为标准,无论短期内是亏损还是盈利,股票价格都将回归其购入价格。因此,
在投资者股票出现盈利的时候,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必然会反弹,到某一个时间
点价格回归平均值,也就是当收益高于一定时期的平均收益时,随后的预期收益
会低于平均水平。这时候为了实现投资收益投资者自发进行股票出售,从而形成
处置效应。同样的,依据均值回归理论,当投资者持有股票出现亏损,也就是当
股票价格低于购入价格时,投资者随后的预期是股票价格上升,这时候投资者为
了减少损失,甚至是获得收益往往会选择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出现处置效应的投
资倾向。
(三)后悔理论
后悔理论也就是投资者投资过程中的损失厌恶心理,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
中常出现“害怕后悔”的心理状态:当人们出现投资失误时,哪怕是很小的失误,
也会极为后悔,并会严厉自责,而不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失误[2]。因此,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的过程中,如果投资者在牛市时继续选择持有盈利股票,
那么一旦出现熊市,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理,投资者
为了避免这种后悔心理,往往采取保证收益,在股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出售股票。
投资者普遍损失厌恶心理,因此为了拖延损失带来的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在股
票出现亏损的时候选择继续持有股票。以上就是基于后悔理论的投资者投资行为
处置效应的理论解释。
三、总结
在传统金融学中,前提假设就是投资者及其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都是理性
的,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是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大
量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非理性投资者长期客观的存在,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无法
使用传统金融学解释。而行为金融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以微观个体行为为研究视
角很好的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无法解释一些非理性行为导致的“金融异象”,对
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言,行为金融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作用。处置效应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异象,通过行为金融学的前景理论、均值回归
理论和后悔理论进行解释表明通过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
为中的偏差和反常,能够反映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
征,并可以通过这种特征和心理的研究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
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对于投资者理性决策和金融市场规划化具有重
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陆剑清.行为金融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3] 李静.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2012.
[4] 陈乾坤.行为金融中的处置效应文献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