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初步评价(王殿常)

合集下载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作者:王树文等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05期摘要三峡工程作为一项世界举世瞩目的特大水利水电工程,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和争论,其利弊之争一直没有停止。

其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的、局部的、分学科的定量研究,而宏观的政府政策层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政策分析模型研究更少,几乎没有。

基于此,本文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权威资料和数据,在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分析和计算,运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的分析方法,从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中,筛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几个因素,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解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即有利的影响主要是节能减排与防洪抗旱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泥沙淤积、水污染和地质灾害。

并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结合权威专家的利弊观点梳理,得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客观结论。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改善三峡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政策分析体系模型,具体构建分析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模型,并对政府政策进行了分析与建议,这五个方面的政策分析模型是: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政策分析模型;联动调度协调机制的科学管理的政策分析模型;采取“蓄清排浑”的政策分析模型;转变集中管理的水污染问题政策分析模型;建立多元主体防治与保护体系的地质灾害问题的政策分析模型。

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政策分析模型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5-0106-08三峡工程是开发长江水资源的重要水利工程,由于近年来常爆发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人教版 (2)知识精讲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人教版 (2)知识精讲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1. 学习目标要求:(1)知道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理解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方面是怎样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

(2)了解三峡库区移民的基本情况、库区移民安置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了解开发性移民的含义及其优点。

(3)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4)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2. 知识结构:发生区域正面效应(有利影响)负面效应(不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主要在库区具体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有效控制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可能诱发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④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康二. 重点、难点1. 重点(1)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防洪(2)开发性移民(3)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2. 难点(1)开发性移民与补偿性移民的区别和利弊(2)“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三. 具体内容1. 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我国,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造成河流径流呈现巨大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对主要大江大河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成就巨大,但一些主要大江大河的抗洪能力仍然较低,遭遇特大洪水危害的危险性日益增大。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坚持不懈地抓紧江河治理,是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三峡工程的利弊

三峡工程的利弊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是世界“十大之最”。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

利: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缓洞庭湖的淤积等。

弊: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珍稀物种,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一定影响。

一、长江三峡工程利处:1、防洪: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洪水,可在不动用荆江分洪区的情况下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遇千年一遇洪水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秒。

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有效的措施。

2、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可供电华中、华东以及川东地区。

每年约可替代煤炭5000万吨,可减轻上述地区的煤炭运输压力,并可减轻因火电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

3、航运: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

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加,坡降变缓,流速减小,船舶的运输效率将明显提高,运输成本可较目前35%~37%,必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4、其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长江三峡工程弊处:1. 文物: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移民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

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移民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

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对库区文物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

2. 环境: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完成,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高中复习必备)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高中复习必备)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高中复习必备)【三峡工程的利与弊】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库区,其中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

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它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得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部气候。

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不利影响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焦点一:泥沙淤积埋大坝?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

面对泥沙问题,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以此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近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根据中国工程院2013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自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2003年至2012年),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

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1.83亿吨,仅为1990年前均值的38%。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三峡入库泥沙量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上游不断实施水土保护工程,水土流失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三峡上游新建了一系列水库,对泥沙有一定拦截作用。

他表示:“今后,随着三峡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个亿的库容量。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

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

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一、三峡大坝简介1.概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

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

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

三峡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

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 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评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评报告

四、主要不利影响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降水量:建库后,域内癿年平均降水量约增加3mm,水库上空及沿岸癿背风 地段降水量会有所减少,气流迎风坡降水量将增加。 雾:库区以辐射雾为主,丏多出现在冬季癿早晨。根据成雾条件,通过 定性分枂和定量计算,水库蓄水后,全年雾日变化丌明显,平均增加1~2天 左史。 风:根据河谷气流越过水域后风速癿变化不风区长度癿关系计算,建库 后风速有所增加,边界层内,上下层间交换作用加强,大气层结稳定度趋于 中性。 对农业和生活环境有利癿影响是,冬季温度升高,降水秴有增加,使初 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对喜温癿绊浌作物,如柑桔、油桐、龙眼、荔枝等 有利;夏季气温降低及风速加大,能一定秳度减轻低高秳河谷癿高温危害, 伏旱秳度有所减轻,幵可改变重庆、万县等地炎热癿生活环境。丌利影响是 :湿度和雾日增加,使冬半年潮湿秳度会有所增加,影响人们癿生活环境。 在雾日多发情况下,对水陆交通及航空安全有亖影响,风速加大,城市酸雨 将向城郊扩散;水汽和雾癿增加,酸雨将有所发展。
三、防洪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 •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900亿kW·h,每年可替代 5000万t原煤,可减少二氧化碳1亿t,二氧化硫200万t, 一氧化碳1万t,氮氧化物37万t,以及大量癿污水、废碴 、飘尘及降尘,减少对周围环境癿污染。改善长江宜昌至 重庆河段癿航道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接达重庆港,年单 向下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癿10Mt提高到50Mt,运输成本 降低35%~37%;宜昌以下枯季流量约可增加1000~ 2000m3/s,航深增加,河段枯季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三峡水库蓄水后,可促迚库区开发旅游景点,发 展旅游业;枯水季节下泄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中下游水 质;有利于南水北调。
一、前言
• 库区环境状况调查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初步评价
王殿常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中路 3 号,100038)
摘要:简要回顾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要点,总结了开工建设以来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 设与保护的主要工作。基于 1996 年至 2008 年监测资料,分析了水质、泥沙冲淤、水生生物、局地气候和 环境地质等情况,初步分析评价了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以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显示,目前库区及相关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基本未超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预测范围,说明建设以来 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有效的。鉴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环境影响评价应全面、系统、 长期、连续开展。
(1) 以陆域截污处理为重点,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自 2002 年开始,实施了《三峡库 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截止 2008 年底,已建和在建项目共计 213 个。目前,库区城 镇已建成 58 座污水处理厂和 41 个垃圾处理场,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 250 万 t,日处理垃圾 能力 11000 多 t。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移土培肥工作。不断加大 工业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治理力度。
2.3 水生生物
建坝将对珍稀、濒危物种如中华鲟、白暨豚产生一定影响。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 的改变,约 40 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其中 2/5 为上游特有鱼类,种群数量将会减少。水库 内渔业资源与种类组成将会发生变化。四大家鱼在水库内的资源会增加;中游宜昌至城陵矶 江段,若水库调度不考虑家鱼繁殖要求,其繁殖将受到严重不利影响,中下游家鱼苗的来源 将减少 50%~60%,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减少幅度将更大。
2.5 环境地质
三峡地区有一定的中强地震活动背景,具有震源浅的特点。区域及坝址地壳稳定性较好。 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Ms 在 5.0~5.8 级,不会对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
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要工作
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础上完成了枢纽工程环 境保护初步设计报告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并安排了专项经费。工程开工建设以来, 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作者简介 王殿常,男,1973 年生,山东省梁山县人,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 公室水库管理司处长,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电子信箱:w angdch96@。
1
目前,三峡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一是防洪效益。三峡工程作为解决长江 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一项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工程,2008 年实现 175 米蓄水条件以后,长 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已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即使长江出现千年一遇特大洪水, 在联合运用调洪措施后,也可防止毁灭性洪涝灾害。二是发电效益。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 2 250 万千瓦,在来水量正常的情况下,每年可提供近 1000 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成为我国“西 电东送”、“全国电力统一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09 年 4 月 7 日,三峡电站累计发 电突破 3000 亿千瓦时。三是航运效益。三峡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 660 公里 的水运航道和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极大提高了库区 航运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2008 年,通过三峡坝区的货物总量 6847 万吨,远远超出蓄水 前坝区最高年货运量 1800 万吨的水平。四是供水和补水效益。三峡水库蓄水量达 393 亿立 方米,水库年均来水量约 4500 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调节和兴建引水渠,可为当地及“南水 北调”工程提供充沛的水源。通过水库调蓄对下游进行补水,还有效改善了枯水期下游航道 和水文条件。五是生态环境效益。三峡工程是优化长江流域资源环境的生态工程,水库的防 洪作用,可以减轻洪水灾害对长江中游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环境的严重 破坏;可提供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与同规模燃煤电厂相比,相当于年减少 5000 万吨标准 煤,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 亿吨。
2
对于水质、泥沙冲淤、水生生物、局地气候和环境地质影响的主要认识是[2]:
2.1 水质
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 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 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 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就总体而言,水库 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2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认识
1991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长江 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1],1992 年 2 月得到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正式批准。三峡工 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工程的功能、特点及其引起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和所在地区的环境 差异,确立三峡库区、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河口区为评价范围,并扩展到水库上游区及 近海区,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公众关心的其它环境问题的角度,按照 环境总体、环境子系统、环境组成和环境因子共四个层次进行评价,得出的总体结论是:三 峡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多数在采取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 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
关键词:环境水利 三峡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for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Dian-Chang WANG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ree Gorge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 Bei Feng Wo Road, No. 3, Beijing, 100038)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会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涉及 的因素众多,地域广阔,时间长久。所涉及的问题相互渗透,关系复杂,利弊交织。其有利 影响主要是:工程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 效地减免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工程能增加长江中 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工程利用水能资 源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可大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水库淹没耕地, 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因此而可能加剧植被的破坏、水 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 染;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 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 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 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等等。
2.2 泥沙冲淤
随着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治理和水库的建设,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量将呈减少趋势。三峡 水库采用汛期降低水位以排沙,枯季蓄水以兴利的“蓄清排浑”调度运行方式,可长期保留 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变动回水区航道港口特别是重庆江段存在泥沙淤积碍航和影响港区作业 问题,可通过水库调度、河床整治、港口改建及疏浚等措施解决。水库运用后,下泄含沙量 减小,将引起坝下游河床冲刷,同流量的水位降低,河势将进行调整,对沿江崩岸、浅滩和 江湖关系产生影响,最大冲刷距离可达九江附近。
Keywords: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ecology-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1 引言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巨 大。工程 1994 年 12 月 14 日正式开工建设,1997 年 11 月实现大江截流,2003 年下闸蓄水、 永久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2006 年大坝全线建成并顺利实现 156 米水位蓄 水,目前已具备 175 米水位蓄水条件,正在进行试验性蓄水。预计 2009 年将如期完成初步 设计建设任务,有序展开后续工作。
Abstract: Main point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or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are reviewed. Chief work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TGP, since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rting work, is briefly summarized. The variations for water quality,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river erosion, fishery resources, local climate and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6 and 2008, are analyzed based on monitoring data. It is showed that, on one hand, the ecology-environmental state in reservoir area and related district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GP at present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ation of feasibility study, which means that the measures, taken in the past 16 years, are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Consider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topic, environmental impact for TGP should be a long-tem plan and conducted in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al w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