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刘渡舟用白虎汤治疗阳明热厥案()

合集下载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第八讲试论白虎汤类的加减证治白虎汤类,指的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扬、竹叶石膏汤、白虎加苍术汤、玉女煎、化斑汤七个方剂而言。

这七个方剂,而以白虎汤为代表,其余六方,皆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的。

一、白虎汤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

阳明热证,是指阳明里热炽盛,但尚未敛结成为腑实,热在阳明气分而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表现为表里俱热的一种证候。

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比较,腑证可以说是有形之里实,而热证则是无形之里热。

因热证之身热来自于里,并非邪在经表,故也不同于阳明经证。

阳明里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故一身表里皆热,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热盛津伤,故口燥舌干,烦渴而喜冷饮;阳明热甚,气血沸腾,故脉洪大或浮滑而数。

以上所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可以说是阳明热证的典型证候,也是阳明热证的辨证要点。

其中尤以烦渴和汗出而为使用本方主要之根据。

白虎汤是由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四味药组成。

方中石膏大寒,善清阳明气分之热而不伤津;知母苦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助肺胃之阴;粳米、甘草滋养胃腑气液,以免中寒之弊。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功。

孙××,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其汗出情况,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随拭随出,可以目见。

因思仲景所说“激滩汗出”证何其似也。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切其脉滑数,视其舌则见薄黄。

辨证:为阳明气分热证,迫津外渗所致。

治当清热生津,以防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郑××,男,22 岁。

外感时邪,高热神糊,手足厥冷如冰,且时时索水喝,睡则呓语频作。

切其脉洪大任按,视其舌质绛而苔黄,问其二便,尚皆通顺,唯小便则色黄。

辨证:为阳明“热厥”之证,热邪有内闭之危。

治当辛寒重剂,以清阳明之热,佐以芳开,以杜邪传厥阴心包之路。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广犀角3克菖蒲3克连翘心3克郁金3克此方共服两剂,则热退厥回,病愈而安。

刘渡舟时方集锦——苍术白虎汤案

刘渡舟时方集锦——苍术白虎汤案

刘渡舟时方集锦——苍术白虎汤案湿温一秦×,男,32岁因尿血住某医院。

经西医治疗,尿血已愈,欲将出院,忽然发热,体温在39.6-40℃之间。

西医检查:心肺(-),肝脾不大,肥达氏反应(-),未查处疟原虫。

二便自调。

经注射各种抗菌素,高热仍持续不退,急邀先生出诊。

患者头痛身疼、发热而汗自出,又时发寒战,其状如疟。

口中干渴欲饮。

视其舌苔白黄厚腻,切其脉弦细而数。

发热每于日晡时分为高。

辨为湿温之邪横连膜原,又犯少阳、阳明两经。

方用:柴胡12g、黄芩9g、生石膏30g、知母10g、苍术10g、草果3g。

服一剂即热退,再剂则诸症皆愈。

[按语]湿温病,邪伏膜原。

膜原,始载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

对于膜原的位置,后世医家说法不一。

一般多认为是居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的位置。

病邪侵此,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在经络与胃交界的半表半里部位。

此证高热、汗出、口渴,似阳明热证;而发生的寒战、头身作痛、舌苔厚腻,又似湿遏少阳,横联膜原之象。

夫热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邪纠缠不清,进退于表里之间,故其邪甚为难解。

其脉弦属少阳,故用柴胡、黄芩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口渴、汗出为阳明,而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胸满、舌苔厚腻、日晡潮热为湿盛之证。

故取达原饮之苍术、草果苦温化湿,理气开结。

此证热连阳明而湿连太阴,必须治从少阳,少阳枢机一转,则热清湿化,表里之邪方解。

某生随诊在侧,问曰:师之方不为温病所载,而何所本耶?先生笑曰:此方乃“柴白合方”加苍术、草果而已,其源盖出于仲景之法,孰无所本耶?湿温二:湿温高热案曾治一患者,高热不退,午后为甚,住院治疗已一周多,曾服用三仁汤,银翘散等方药,并注射各种抗生素皆无效。

证见汗出多,但热不能随汗出而外越,扪其额头,其热不扬,伴见渴欲饮水,头痛且重,小便黄短。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从辨证角度分析,高热,汗出,口渴,脉滑数,白虎汤证俱;但发热以午后为甚,其热不场,且头重痛,小便黄短,舌苔腻,内有湿邪相挟为患。

白虎汤医案

白虎汤医案

白虎汤医案导读白虎汤治热在阳明气分,气分有热,则必伤津,故证见口渴引饮,大热汗出,脉洪大等证。

那么《伤寒论》此一类方药该如何应用?读完本文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先生的经验,你就会明白。

白虎汤治热在阳明气分,气分有热,则必伤津,故证见口渴引饮,大热汗出,脉洪大等证。

因其人大便不秘,故不叫腑实证,又不见头痛恶寒,所以也不称经表证,而叫阳明病热证为宜。

白虎汤若加人参,则叫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

例如:大烦渴而欲饮水数升,口燥渴而背微恶寒,或大汗烦渴而时时恶风等证。

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的变方,治疗热病后期,形体赢瘦,虚烦少气,气逆欲吐,而不能饮食等证。

白虎汤【药物组成】知母六两石膏(碎)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此方治疗热邪充斥表里,一身大热,汗出而口渴欲饮,心烦,甚或谵语,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或身发热而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舌燥苔黄,脉洪大充盈,或滑数任按。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医转侧,口不仁面垢,瞻语遗尿,发汗则瞻语甚,下之者客上生,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方义】石膏辛甘大寒,能清阳明气分之热,量大力专,故为主药;知母苦寒而润,滋肺肾之阴而生津液,又能助石膏而清火热之邪;炙甘草补中益气;粳米养胃以滋化源,且制知母、石膏之悍而保胃气于中。

【选注】柯韵伯:“白虎汤乃土中泻火而生津液之上剂也。

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性沉而主降,已备秋金之体; 色白通肺,质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气寒主降,味辛能润,泄肺火而润肾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甘草土中泻火,缓寒药之寒,用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连于胃。

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气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官,阴寒之品,无伤脾损胃之虑矣。

刘渡舟用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案例...

刘渡舟用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案例...

刘渡舟用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案例...
李某,男,52岁。

患者有糖尿病史。

口燥渴多伙,饮水后复渴,有饮水不能解渴之势。

虽多饮但小便却黄,纳食减少,神疲体乏,大便正常。

脉大而软,舌质红无苔。

证属肺胃热盛,气阴两伤所致,治疗当以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生石膏40克知母10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人参10克花粉10克
上方服五剂后,口渴大减,体力与精神均有好转。

转用益胃阴法:沙参12克,玉竹12克,麦冬30克,天花粉10克,知母6克,太子参15克,甘草⑥克等,连用十余剂,证情逐渐稳定,遂改用丸药巩固疗效。

[解说]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之中兼能益气养阴,功用全在人参一物,能大补元气而生津止渴。

本方与白虎汤的主要区别在于津液匮竭,而又元气大伤,口中燥渴程度特别严重,《伤寒论》描述为:“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若只用白虎汤清热止渴不足以治其本,还必须加用人参益气生津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9-18 15:47:26 / 个人分类:师承教育《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味简练,组方严密,是临床常用方剂。

凡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当其出现阳明气分热盛之症,皆可酌情运用。

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方义分析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

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润燥,甘草与粳米和胃协调诸药,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

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

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

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和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只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真无尚之良方也”。

郭可明以花粉易知母,因为知母甘寒性降,与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

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味甘而不伤胃。

以山药易粳米,粳米固中气、护脾胃,防止石膏性沉下降,作用不及淮山药,山药性平味甘,白色入肺,味甘归脾,汁液稠黏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脾、肺、肾三经之要药,滋阴养液之品。

郭可明认为,外感热病初期恶寒发热,表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可酌加薄荷、蝉蜕、连翘、银花、牛蒡子等药;咽痛红肿加牛蒡子、玄参;头痛剧烈加菊花、桑叶、丹皮,且须重用石膏;舌质深红,舌苔白黄微干,有入营之势,可加生地、玄参、丹皮;热势甚高,渐欲神昏者,可加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暑热内陷,热极生风,发现抽搐,可加入羚羊角、犀角、钩藤、蜈蚣、全蝎、石决明等以镇肝熄风;热人心包,昏蒙谵语,可加入莲子心、鲜生地、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等,并选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心开窍;痰盛者,加天竺黄、竹沥汁、胆南星等。

如热病后期津液耗伤,可加用鲜生地、鲜石斛、玄参、沙参、麦冬、玉竹等以滋阴养液。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3头痛——刘含堂医案郑某某,男,46岁,商人。

2001年5月12日初诊。

3年前自觉头部前额疼痛,经本市某医院作头颅部X线拍片检查;提示额窦有慢性炎症改变。

几年来,多以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

现症:前额疼点固定,按之痛甚,每遇冷空气则疼痛顿减,口渴喜凉饮,易于汗出,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诊为头痛,辨证为阳明经热兼血瘀。

治宜清透阳明经热活血化瘀。

用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

水煎服。

服5剂,前额疼明显减轻,继以前药又服15剂,前额疼及其他所有症状均消失。

追访年余未复发。

《经方治病经验录》论:脉滑为内热,口渴喜凉饮,此是肺燥津伤。

易于汗出,此是内热外蒸。

白虎汤,泻肺胃之热燥也。

4癫痫——刘景琪医案张某,男,52岁,工人,1978年10月19日初诊癫痫已八年。

由于受惊和生气后引起,大发作每年数次,小发作每天十余次,八年来不能参加车间劳动,一直服苯妥英钠。

服中药已达二千余剂。

几乎每半年换一名中医大夫,已更换十余名,始终未能控制发作。

大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每次约四小时方能苏醒,醒后全身无力,需四、五日方能复原。

小发作每次持续一、二分钟,发作时嗳气,鼻唇抽动,咽部干,喘促而气急,嘴歪,口唇发紫,失去知觉。

近来胃脘憋闷,饭后腹胀,头昏,大便有时干燥。

苔薄白、脉上关上滑。

印象:心下痞。

辨证:脾胃升降失调。

治则:辛开苦降,祛风止痉。

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本枣3个地风30克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六剂。

二诊:服药后心悸、胸闷消失,发作次数略减少。

近来自觉胃中发热,口渴喜冷饮。

苔黄白,脉两关滑而有力。

证属阳明燥热,治宜清热润燥。

处方:石膏45克知母18克炙甘草12克粳米18克地风30克年健30克防风21克钩藤30克服六剂,小发作完全停止。

又服十五剂临床治愈。

白虎汤治疗服用白虎汤身热更高案

白虎汤治疗服用白虎汤身热更高案

白虎汤治疗服用白虎汤身热更高案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

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

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

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梗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

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

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

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

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

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

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

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

仍以大锅煎汁冷饮。

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惟大便不行,用麻仁丸二钱,芒硝汤送下,一剂而瘥。

【按】白虎汤证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者,有由自身积热而起者,若前案所引是也。

有非直起于热,而由寒化热者,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若本案所言是也。

仲圣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是即由寒化热之明证。

本条之意若曰:“有患桂枝汤证者于此,医者认证不误,予以桂枝汤。

服汤已,应热退病除,但病者忽大汗出后,反大烦渴不解,脉且转为洪大。

是盖其人素有蕴热,因药引起,或药量过剂所致,但勿惧,可以白虎加人参汤一剂愈之。

其属有蕴热者可以顺便除之,其属药量过剂者,此即补救法也。

”本条即示桂枝汤证化为白虎汤证之一例。

人多以桂枝麻黄二汤齐称,我今且撇开麻黄,而以白虎合桂枝二汤并论之。

余曰桂枝汤为温和肠胃(若以其重要言,当曰胃肠)之方,白虎汤则为凉和肠胃之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用白虎汤治疗阳明热厥案
论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仲师之言,简洁明了,本不用多言。

所以言者,此证型中蕴含着两个十分险要的关口。

其一,病势险。

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气不想接的热厥。

若不加及时救治,极容易发展成阴阳离绝、神消明灭的危局。

故曰病势险。

其二,病形险。

其证本阳而象阴,明明是阳明气分热证,却表现出手足厥冷,四逆之象。

医家如果辨证不清,仓促投以四逆散以散其气,或是四逆汤以助其热,都极易酿成事故,故曰病形险。

兹录刘老验案一则以备同道共赏:
吕某,男48岁,农民。

初秋外感,发热39.8℃,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旋退旋升。

后四五日,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

手足反变成厥冷。

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诊为:阳明热厥。

急疏白虎汤治之。

服药两剂,热退厥回,其病告愈。

刘老按:热厥的辨证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

方中石膏应因病因时而增损。

若其人“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则不可妄投。

否则易酿冰伏之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