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学号: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
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
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
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
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
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
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
守上方,将柴胡和白芍用量均增至20g,另加吴茱萸5g,当归10g,细辛10g,乌药10g,香附10g,6剂,服法如前,药尽而诸症悉除。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按:《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1]言:“阴阳相博,名曰动。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又称风团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
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中医中药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调理气血的经典方剂,对治疗荨麻疹具有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位患者的病例,通过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情况来了解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效果。
患者XXX,女性,35岁,因患有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于2019年6月份出现了全身性的丘疹和瘙痒,患者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治疗,使用了西药抗过敏类药物,外用激素类药膏,病情有所缓解,但是一旦停药症状又会反复。
在推荐下,患者通过亲友介绍到我院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来诊时全身皮肤出现大片红斑,伴有多处瘙痒丘疹,患处皮肤皮损瘙痒明显,患者感到非常烦躁,影响生活和工作。
口服西药抗过敏类药物已经长期使用,疗效不佳且反复发作。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诊断为荨麻疹,证属实热内盛型。
针对患者的病情,我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考虑到患者实热内盛,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方。
具体组成为柴胡10g,桂枝6g,黄芩6g,半夏6g,人参6g,甘草5g,生姜3片。
并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加减。
该方以柴胡为君,清热解毒;桂枝为臣,宣肺行水;黄芩、半夏为佐,清热燥湿;人参为辅,益气生津;生姜、甘草为使,去花里痒。
患者于开方的第三天,告诉我她的瘙痒明显减轻,丘疹也开始逐渐消退,体验了好很多,心情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患者坚持服用了一周期的柴胡桂枝汤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皮肤瘙痒感减轻,丘疹明显减少。
患者表示非常满意。
并且在医嘱下,患者调整了饮食和生活习惯,继续调理身体,预防病情反复。
通过该病例可知,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确实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上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深入分析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方剂进行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荨麻疹也强调预防复发,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从根本上预防病情反复。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症状,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肿、瘙痒、斑块等症状。
它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气候变化等。
临床中,我们经常采用抗过敏药物和一些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其中,中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
本文就介绍一例使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验案,旨在帮助更多患者了解中药治疗荨麻疹的功效。
1. 病人概况患者,男性,47岁,自述于一个月前出现全身瘙痒、斑块等症状,经过接诊的皮肤科医生诊断为荨麻疹。
治疗方案为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外用药膏。
但症状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于是他来到我们的中医诊所寻求治疗。
诊查时,证属皮肤湿热,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2. 治疗过程本案处方采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人参9g,栀子9g,桂枝9g,生姜9g,大枣9g,当归9g,川芎6g,丹皮9g。
制法:上述药材加水煎煮60分钟,去渣取汁,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250ml。
本案采用的柴胡桂枝汤是张仲景所创立的著名方剂。
本方具有和解表里、调和气血的功效。
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津液化痰、利湿除蒸。
此方在治疗湿热内蕴的同时,通过调和气机和促进血液循环,能够改善病情。
3. 治疗效果该患者服用本方药以来,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皮肤瘙痒减轻,红肿症状也有所消退。
连续服用三天后,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治愈后患者随访一个月,未见复发。
4. 总结中药治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案例中,使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效果显著,同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适用范围广泛。
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品调配和医疗建议。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urticaria)是皮肤过敏反应引起的一种疾病。
症状包括红色或肿起的斑块和丘疹,又称酒糟疹、风疹等。
荨麻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为急性发作,病程一般在数小时内缓解,极少数荨麻疹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目前西医尚未发现任何方法可以治愈荨麻疹,常规治疗多为抗组胺类药物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病因复杂,常以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不节、气血不足等为原因。
治疗荨麻疹除了能针对症状给予缓解性治疗外,还需从根本上调节人体防御力和代谢功能等方面,减轻荨麻疹的复发与反复。
患者张某,女,24岁,于2021年5月初自诉近2周以来全身长荨麻疹,间有瘙痒,诊断为急性荨麻疹。
经常规西医抗组胺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每隔几日瘙痒再次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为根据中医证型理论进行综合治疗,于2021年5月15日前往中医门诊接受治疗。
中医辨证分析:张某病属荨麻疹,病变紫红色,呈云片、斑块状分布于全身,隐痒、可瘙痒剧烈,多属风热表现。
患者素体体弱气虚,汗易出、不耐受外邪,属气虚血弱。
同时,患者生活不规律,睡眠欠佳,情绪波动较大,内伤情志。
综合分析,患者证属风热表现,气虚血弱,并可加之内伤情志,治疗应从怯风、益气、和血、调节情志入手。
治疗方案:柴胡桂枝汤配合逍遥散、柴蔻丹调节荨麻疹病情,外敷黄连泡葡萄干、麻油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处方:柴胡9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黄6g,茯苓9g,人参6g,白术9g,桃仁9g,枸杞子15g,逍遥散10g,柴蔻丹5g,黄连3片,葡萄干20g,麻油适量。
服用方法:上述药材共煮水2次,每次煮1小时,取汁合并服用,每天2次,早晚各1次。
逍遥散、柴蔻丹根据医嘱服用。
黄连泡葡萄干外敷患处,每天3次,每次20分钟。
治疗效果:经过1个疗程14天的治疗,患者主诉全身瘙痒明显减轻,荨麻疹斑块也开始逐渐消退,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并有明显的精神状态好转。
此时复查中医证型,病属风火互结,证象已从表现较明显的风热转变为内火上炎,气虚转化为气阴两虚。
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举隅

李某 , 女, 5 0岁 , 2 0 1 3年 6月 2 0日初诊。
・
4 2・
山西 中 医
2 0 1 4年 6月第 3 0卷第 6期
S H A N X I J O F T C M J u n .2 0 1 4 V o 1 . 3 0 N o . 6
・
医 案 医话 ・
柴 胡桂 枝 汤 临证 应 用举 隅
周 晓 虹
关键 词 : 柴胡桂枝 汤; 外感高热 ; 慢性 胃炎; 更年期综合征 ; 睾 丸疼 痛; 耳后神 经痛 ; 肩周 炎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4 ) 0 6— 0 0 4 2— 0 2
1 外感高热
王某 , 男, 4 8岁 , 2 0 1 2年 1 2月 8日初诊 。
恶寒发热 1 周 。1周 前 因洗澡受 凉 出现恶 寒 , 继则 发 热, 体温 3 9 . 2  ̄ C~ 4 0 . 1 o C, 先后 口服清开灵 冲剂 、 小柴 胡冲 剂、 E l 夜 百服凝 3天 , 及青霉素 、 左氧 氟沙 星静 脉滴 注 4天 , 效果不佳 。诊见发热 ( 体温 3 9 . 5 ℃) , 微恶风寒 , 周身酸楚 ,
谓: “ 浊气在上 , 则生 膜胀 ” 。“ 膜 胀” 即“ 心下支结 ” 。说 明 了少 阳枢机不利 , 营卫失和 , 则可 导致阴 阳失 调 , 胃肠气 机 升降紊乱而发生“ 心下 支结 ” 。方用小 柴胡汤和解 少阳 , 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症状包括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瘙痒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针对这种疾病,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柴胡桂枝汤被认为是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剂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位患者通过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验案,以期能够为更多荨麻疹患者提供参考。
患者陈先生,40岁,因荨麻疹症状频发,前来中医诊所求诊。
陈先生患有荨麻疹已有多年,症状反复发作,曾多次到医院就诊,使用抗过敏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而且长期使用药物也带来一定的身体不适。
对于传统中医治疗的方式,陈先生抱有一定的怀疑和犹豫,但在多方了解后,他还是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根据陈先生的病情表现,中医师初步诊断为证属风热外袭,毒邪结聚,治以清热解毒。
选取的治疗方剂为柴胡桂枝汤,该方剂由柴胡、黄芩、桂枝、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对治疗风热引起的皮肤病症效果显著。
陈先生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服用柴胡桂枝汤,同时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有所调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
经过一周的治疗后,陈先生的症状有所缓解,患处的红肿瘙痒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陈先生的症状逐渐减轻,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陈先生的荨麻疹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身体状态也恢复了正常。
在此期间,陈先生对中医治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改变了对中医的态度和观念。
他表示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温和、舒适,没有副作用,给予了他全方位的关怀和调理,让他在治疗的过程中收获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滋养。
通过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验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柴胡桂枝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对于治疗风热引起的荨麻疹具有显著的疗效。
而且,中医治疗荨麻疹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整身体内部的失调,从根本上减少病情的反复和复发。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的红肿和丘疹,伴有剧烈瘙痒。
现代医学通常采用抗组胺药物来治疗荨麻疹,但是抗组胺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而且长期使用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有一种名为柴胡桂枝汤的方剂,据称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就介绍一例使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案例。
病例简介:患者为男性,35岁,主诉全身皮肤突然出现红色斑块,伴有剧烈瘙痒,持续时间约3天,没有特殊诱因。
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过敏史,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正常。
患者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荨麻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但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出现。
后来患者听说柴胡桂枝汤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遂前来中医门诊就诊。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热滞于经络,证属肝郁化火证。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治疗方案:方药选用柴胡桂枝汤为主,辅以适量加减。
具体组成为柴胡10克,黄芩6克,干姜5克,大枣5枚,桂枝5克,甘草3克,生姜3片。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1剂,水煎服。
连续服用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红肿和丘疹减少,瘙痒也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荨麻疹症状基本消失,皮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随访观察:患者停止用药后,未见症状反复,经随访观察3个月,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结论:该病例表明,柴胡桂枝汤对治疗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由于这是一例单个病例的临床观察,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中医药在治疗某些常见病和疑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也逐渐证实了中医药的疗效。
对于荨麻疹这类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汤剂,它由中医学家张仲景创制,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的功效。
而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是皮肤发生短时间的瘙痒、红斑、乳头状或硬结的水肿。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荨麻疹是由体内风热、湿热等病邪所致,而柴胡桂枝汤则被认为具有祛风清热、和解表里的功效。
视荨麻疹的具体情况,有些医生会采用柴胡桂枝汤进行治疗。
患者:张先生,男,34岁,因反复发作的荨麻疹症状就诊。
主诉:患者主述近半年来,身体多次出现瘙痒丘疹,丘疹呈红色,大小不一,维持时间短暂,皮肤凹起,类似被荨麻刺伤而引起的症状,伴随轻微发热,风热体质。
病史: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史、风热感冒史。
体格检查: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正常,但全身多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且可见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
辅助检查:患者发作时抽血检查IgE水平升高。
诊断:荨麻疹治疗方案:针对患者风热体质及反复发作的荨麻疹症状,立即停用或减少使用可能导致变应反应的药物,采用中医药治疗,主要方案为柴胡桂枝汤,每日1剂,连服5日为一个疗程。
复诊观察及结局:患者服用柴胡桂枝汤后,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在连续服用5天后,瘙痒丘疹明显减轻,且间断时间变长。
患者停止服用柴胡桂枝汤后,未再出现荨麻疹症状。
以上就是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一例举隅。
该案例表明,柴胡桂枝汤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对于有风热体质的患者尤为适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遵医嘱,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并定期复查,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因柴胡桂枝汤对荨麻疹的治疗作用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数据,建议在临床上使用时,应谨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柴胡桂枝汤作为中医传统治疗荨麻疹的一种方案,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和探索。
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以期能够发现更多的中医药物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
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
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
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
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
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
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
守上方,将柴胡和白芍用量均增至20g,另加吴茱萸5g,当归10g,细辛10g,乌药10g,香附10g,6剂,服法如前,药尽而诸症悉除。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按:《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1]言:“阴阳相博,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王肯堂[2]说:“阳升阴降,二者交通,上下往来于寸尺之内,方且冲和安静,焉得有所谓动者?惟夫阳欲降而阴逆之,阴欲升而阳逆之,两者相搏,不得上下,鼓击之势,陇然而起,而动之脉形著矣。
”张山雷[3]评:“此细绎动脉突然耸起之理,而想到阴阳二气,不相和同,彼此鼓击冲突,而成此形,实是气化推移必然之势,盖即王子享旧说而更畅言之,最为亲切有味。
”何西池[4]说:“数而跳突者名为动,乃跳动之意,大惊之时,多见此脉,盖惊则心胸跳突,故脉亦应之而跳突也。
”本例初诊即以脉为线索而审得病因,继而参合平素体质、发病时间、病变部位及舌象特点而辨为气郁湿滞证,治以柴胡桂枝汤调气行津,加黄连、干姜而有半夏泻心汤苦辛开泄之法,加枳实而有四逆散疏郁畅阳之能。
复诊又更兼顾阳虚,加吴茱萸、当归、细辛而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散寒通滞之力,更加乌药、香附以为助。
至于“口干苦”一症,实因气化不及,湿滞三焦所致。
当知无热亦有口苦。
2.顽固寻常型银屑病李某,男,38岁。
2008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于20岁左右罹患银屑病至今。
期间,也曾积极治疗,却一直未能取效,终受家境所限而不敢贸然求治。
近因见闻王姓病友之愈而不由心生一试之念。
刻诊:全身泛发皮疹,以躯干及四肢居多,表面覆盖有肥厚的银白色鳞屑,强行剥离后底面有筛状出血点,并有散在抓痕血痂,身痒如虫行皮中状且以晨起及睡前穿脱衣服时较为剧烈,口苦明显,无汗出,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胖色淡,苔薄黄,脉弦而兼沉。
处方:柴胡25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白鲜皮15g,徐长卿15g,乌梢蛇15g,炙甘草10g。
3剂,水煮2次分3次服,另以药渣再煮取水以熏洗周身。
11月1日复诊,身痒有所缓解,口苦减轻,余无变化,又以前方3剂,用法如前。
11月5日三诊,身痒进一步缓解,口苦消失,皮肤整体感觉没有之前那么干燥,余仍无变化,将前方中柴胡用量增至30g,黄芩用量增至20g,另加入三棱15g,莪术15g,生首乌30g。
5剂,用法如前。
11月11日四诊,身痒基本消失,偶有汗出,皮疹鳞屑减少,部分较大片皮损中心已有消退趋势,余无不适。
之后共以前方70余剂,用法如前,渐至痊愈。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按:《伤寒论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1]言:“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伤寒论纲目·卷九·身痒》[5]载:“赵嗣真曰:虫行皮中状者,即太阳症言身痒是也。
久虚者,以表气不足,津液不充于皮肤,使腠理枯涩,汗难出也。
若谓虚则当补,毕究阳明受邪,为病邪可补乎?如《活人》用术附汤、黄芪建中汤辈,皆收汗药,则营卫郁闭,邪无从出,内热发矣。
何况又无吐利谓虚等症,病不在里,但皮肤中表气虚乏,理宜和解可也,莫若借用各半汤。
或有热者,柴胡桂枝汤,庶几甘辛之剂,可以和其营卫,通行津液而解也。
”是以本例治用柴胡桂枝汤,乃水到渠成而毫无疑义矣。
3.面及双手灼裂痛痒王某,女,63岁,于2008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于2001年夏季开始出现面及双手阵发性灼热痛痒,后渐加重致皮肤皲裂且久久不能愈合。
辗转多家中西医院,进行各种相关检查,未能查出病因,或谓阴虚血热而滋阴清热,或谓风湿热痹而疏风除湿、清热活血,或谓皲裂性湿疹而消炎镇痛、抗过敏,均未能取得预期疗效。
刻诊:面及双手皮肤有较多裂纹,面部皮损集中在面颊和颧骨,手部皮损集中在掌侧,皮损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夹杂白色及黑色,触之粗糙而无明显寒热感觉,发作时自觉灼热痛痒难耐,常挠抓以求缓解,遇感冒发热会有显著加重,无糖尿病病史,体温正常,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涩而有力。
处方:柴胡30g,黄芩20g,清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当归15g,细辛15g,木通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
5剂,水煮2次分2服,每日1剂。
另用制乳香、制没药各100g,研细末,以香油调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11月17日复诊,自诉灼热痒痛明显减轻,挠抓次数亦相应减少,以前方5剂,内外用法如前。
11月22日三诊,些许裂纹开始收敛平复,虽仍有灼热痒痛,但已能忍受,不需挠抓,以前方10剂,内外用法如前。
后又守方治疗月余,诸症悉除。
随访至今,一切尚好。
按:《灵枢·经脉》[6]谓“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頞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历络三焦,……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面赤……掌中热。
……三焦手少阳之脉,……以屈下颊至,……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
《伤寒论》[1]第48条言:“二阳并病,……因转属阳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可知,本例病位涉及少阳经、阳明经及厥阴经,病性为郁热。
故治以柴胡桂枝汤疏通为君,以白虎汤清解为臣,以当归四逆汤温通为佐,且三方均能引药直达各自所辖而皆兼为使。
4.单次重度抑郁发作吴某,女,38岁,于2012年7月17日初诊。
患者于2011年春季被市精神病医院以“情绪低落、精力不足、兴趣下降、自责、睡眠障碍、存在明显的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犹豫不决”诊断为单次重度抑郁发作,予帕罗西汀无明显好转,加用多虑平病情无变化,先换用米氮平、思瑞康、奥氮平均未能改善睡眠,后换用氯丙嗪,每晚虽能睡眠2~3小时,但终因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而停服,遂对治疗失望,转求中医。
刻诊:忧心忡忡,高兴不起来,自感头昏目涩及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或思维一时不能集中,不愿料理家务,不愿再参加基督教活动,对以前做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彻夜不眠,焦躁不安,常自行于院中跑动以求缓解,反复要求先帮助其解决睡眠问题,多次说不想活了,并曾试图自缢一次被家人发现制止,唇干,口苦,咽燥,时有惊悸,肩背及胸胁偶有窜痛,进食速度变慢,进食量少,小便偏黄,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30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麦冬30g,夏枯草30g,酸枣仁45g,茯苓30g,知母20g,川芎30g,郁金15g,姜黄15g,元胡3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
3剂,每日1剂,清水小火煎成,晚饭后服头煎,次晨、午后服二、三煎,另以药渣再煮取水于睡前泡脚,每晚一次。
7月20日复诊,每晚睡眠1~2小时,唇干、口苦及咽燥均减轻,肩背及胸胁窜痛缓解,二便正常,余症如前,又以前方7剂,用法如前。
7月28日三诊,每晚睡眠3~4小时,睡眠浅,易惊醒,总于凌晨1点左右醒来就不能复睡,心烦意乱,浮想联翩,以待天明,唇干、口苦、咽燥及头昏均消失,肩背及胸胁窜痛未作,仍有目涩、惊悸,乏力轻,食量增,余症或有改善、或如从前,处方:柴胡30g,黄芩20g,半夏15g,太子参15g,桂枝15g,白芍15g,夏枯草30g,百合30g,生地30g,酸枣仁45g,茯苓30g,知母20g,川芎30g,合欢皮30g,丹参30g,夜交藤30g,元胡3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用法如前。
7月31日四诊,每晚睡眠4小时左右,目涩消失,惊悸未作,余症继续改善,又以前方7剂,用法如前。
8月8日五诊,每晚睡眠6~7小时,抑郁、焦虑明显缓解,对外界有些兴趣,对自己有些信心,余症均有较大改善。
效不更方,之后又以前方治疗近1月,诸症悉除。
后每月又以前方5剂以资巩固疗效,如此持续1年而停药。
随访至今,一切尚好。
按:无原因的、顽固的、久治难愈的、持续时间颇长的睡眠障碍在抑郁症早期就具有提示价值,并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
而睡眠恢复正常亦往往是本病向愈的重要征象。
《灵枢·营卫生会》[6]谓:“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
……气道涩,……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灵枢·口问》[6]谓:“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邪客》[6]谓:“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