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方,将柴胡和白芍用量均增至20g,另加吴茱萸5g,当归10g,细辛10g,乌药10g,香附10g,6剂,服法如前,药尽而诸症悉除。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按:《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1]言:“阴阳相博,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王肯堂[2]说:“阳升阴降,二者交通,上下往来于寸尺之内,方且冲和安静,焉得有所谓动者?惟夫阳欲降而阴逆之,阴欲升而阳逆之,两者相搏,不得上下,鼓击之势,陇然而起,而动之脉形著矣。”张山雷[3]评:“此细绎动脉突然耸起之理,而想到阴阳二气,不相和同,彼此鼓击冲突,而成此形,实是气化推移必然之势,盖即王子享旧说而更畅言之,最为亲切有味。”何西池[4]说:“数而跳突者名为动,乃跳动之意,大惊之时,多见此脉,盖惊则心胸跳突,故脉亦应之而跳突也。”本例初诊即以脉为线索而审得病因,继而参合平素体质、发病时间、病变部位及舌象特点而辨为气郁湿滞证,治以柴胡桂枝汤调气行津,加黄连、干姜而有半夏泻心汤苦辛开泄之法,加枳实而有四逆散疏郁畅阳之能。复诊又更兼顾阳虚,加吴茱萸、当归、细辛而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散寒通滞之力,更加乌药、香附以为助。至于“口干苦”一症,实因气化不及,湿滞三焦所致。当知无热亦有口苦。

2.顽固寻常型银屑病

李某,男,38岁。2008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于20岁左右罹患银屑病至今。期间,也曾积极治疗,却一直未能取效,终受家境所限而不敢贸然求治。近因见闻王姓病友之愈而不由心生一试之念。刻诊:全身泛发皮疹,以躯干及四肢居多,表面覆盖有肥厚的银白色鳞屑,强行剥离后底面有筛状出血点,并有散在抓痕血痂,身痒如虫行皮中状且以晨起及睡前穿脱衣服时较为剧烈,口苦明显,无汗出,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胖色淡,苔薄黄,脉弦而兼沉。处方:柴胡25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白鲜皮15g,徐长卿15g,乌梢蛇15g,炙甘草10g。3剂,水煮2次分3次服,另以药渣再煮取水以熏洗周身。11月1日复诊,身痒有所缓解,口苦减轻,余无变化,又以前方3剂,用法如前。11月5日三诊,身痒进一步缓解,口苦消失,皮肤整体感觉没有之前那么干燥,余仍无变化,

将前方中柴胡用量增至30g,黄芩用量增至20g,另加入三棱15g,莪术15g,生首乌30g。5剂,用法如前。11月11日四诊,身痒基本消失,偶有汗出,皮疹鳞屑减少,部分较大片皮损中心已有消退趋势,余无不适。之后共以前方70余剂,用法如前,渐至痊愈。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按:《伤寒论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1]言:“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伤寒论纲目·卷九·身痒》[5]载:“赵嗣真曰:虫行皮中状者,即太阳症言身痒是也。久虚者,以表气不足,津液不充于皮肤,使腠理枯涩,汗难出也。若谓虚则当补,毕究阳明受邪,为病邪可补乎?如《活人》用术附汤、黄芪建中汤辈,皆收汗药,则营卫郁闭,邪无从出,内热发矣。何况又无吐利谓虚等症,病不在里,但皮肤中表气虚乏,理宜和解可也,莫若借用各半汤。或有热者,柴胡桂枝汤,庶几甘辛之剂,可以和其营卫,通行津液而解也。”是以本例治用柴胡桂枝汤,乃水到渠成而毫无疑义矣。

3.面及双手灼裂痛痒

王某,女,63岁,于2008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于2001年夏季开始出现面及双手阵发性灼热痛痒,后渐加重致皮肤皲裂且久久不能愈合。辗转多家中西医院,进行各种相关检查,未能查出病因,或谓阴虚血热而滋阴清热,或谓风湿热痹而疏风除湿、清热活血,或谓皲裂性湿疹而消炎镇痛、抗过敏,均未能取得预期疗效。刻诊:面及双手皮肤有较多裂纹,面部皮损集中在面颊和颧骨,手部皮损集中在掌侧,皮损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夹杂白色及黑色,触之粗糙而无明显寒热感觉,发作时自觉灼热痛痒难耐,常挠抓以求缓解,遇感冒发热会有显著加重,无糖尿病病史,体温正常,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涩而有力。处方:柴胡30g,黄芩20g,清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当归15g,细辛15g,木通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水煮2次分2服,每日1剂。另用制乳香、制没药各100g,研细末,以香油调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11月17日复诊,自诉灼热痒痛明显减轻,挠抓次数亦相应减少,以前方5剂,内外用法如前。11月22日三诊,些许裂纹开始收敛平复,虽仍有灼热痒痛,但

已能忍受,不需挠抓,以前方10剂,内外用法如前。后又守方治疗月余,诸症悉除。随访至今,一切尚好。

按:《灵枢·经脉》[6]谓“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頞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历络三焦,……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面赤……掌中热。……三焦手少阳之脉,……以屈下颊至,……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伤寒论》[1]第48条言:“二阳并病,……因转属阳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可知,本例病位涉及少阳经、阳明经及厥阴经,病性为郁热。故治以柴胡桂枝汤疏通为君,以白虎汤清解为臣,以当归四逆汤温通为佐,且三方均能引药直达各自所辖而皆兼为使。

4.单次重度抑郁发作

吴某,女,38岁,于2012年7月17日初诊。患者于2011年春季被市精神病医院以“情绪低落、精力不足、兴趣下降、自责、睡眠障碍、存在明显的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犹豫不决”诊断为单次重度抑郁发作,予帕罗西汀无明显好转,加用多虑平病情无变化,先换用米氮平、思瑞康、奥氮平均未能改善睡眠,后换用氯丙嗪,每晚虽能睡眠2~3小时,但终因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而停服,遂对治疗失望,转求中医。刻诊:忧心忡忡,高兴不起来,自感头昏目涩及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或思维一时不能集中,不愿料理家务,不愿再参加基督教活动,对以前做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彻夜不眠,焦躁不安,常自行于院中跑动以求缓解,反复要求先帮助其解决睡眠问题,多次说不想活了,并曾试图自缢一次被家人发现制止,唇干,口苦,咽燥,时有惊悸,肩背及胸胁偶有窜痛,进食速度变慢,进食量少,小便偏黄,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

30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麦冬30g,夏枯草30g,酸枣仁45g,茯苓30g,知母20g,川芎30g,郁金15g,姜黄15g,元胡3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清水小火煎成,晚饭后服头煎,次晨、午后服二、三煎,另以药渣再煮取水于睡前泡脚,每晚一次。7月20日复诊,每晚睡眠1~2小时,唇干、口苦及咽燥均减轻,肩背及胸胁窜痛缓解,二便正常,余症如前,又以前方7剂,用法如前。7月28日三诊,每晚睡眠3~4小时,睡眠浅,易惊醒,总于凌晨1点左右醒来就不能复睡,心烦意乱,浮想联翩,以待天明,唇干、口苦、咽燥及头昏均消失,肩背及胸胁窜痛未作,仍有目涩、惊悸,乏力轻,食量增,余症或有改善、或如从前,处方:柴胡30g,黄芩20g,半夏15g,太子参15g,桂枝15g,白芍15g,夏枯草30g,百合30g,生地30g,酸枣仁45g,茯苓30g,知母20g,川芎30g,合欢皮30g,丹参30g,夜交藤30g,元胡3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用法如前。7月31日四诊,每晚睡眠4小时左右,目涩消失,惊悸未作,余症继续改善,又以前方7剂,用法如前。8月8日五诊,每晚睡眠6~7小时,抑郁、焦虑明显缓解,对外界有些兴趣,对自己有些信心,余症均有较大改善。效不更方,之后又以前方治疗近1月,诸症悉除。后每月又以前方5剂以资巩固疗效,如此持续1年而停药。随访至今,一切尚好。

按:无原因的、顽固的、久治难愈的、持续时间颇长的睡眠障碍在抑郁症早期就具有提示价值,并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而睡眠恢复正常亦往往是本病向愈的重要征象。《灵枢·营卫生会》[6]谓:“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气道涩,……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口问》[6]谓:“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邪客》[6]谓:“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可知,营卫之行失常是导致本例患者出现“昼不精-夜不暝”状态的原因。而欲使营卫之行复归于常,则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故其治始终以柴胡桂枝汤疏肝

胆,和脾胃,利三焦,调营卫,平阴阳以为主,合酸枣仁汤养血活血,清热利湿以为辅,更加用多种对药以为助,随症加减而获痊愈。

5.布鲁氏菌热入血室

李某,女,31岁,于2014年4月29日初诊。患者于4月23日开始出现恶寒发热,虽到诊所输液并按时服药,但病情未得控制反有增剧。因考虑家中养羊,而之前其夫又得过布鲁氏菌病,故在来诊的当日上午已自往市防疫站采集标本。然工作人员告诉她检测结果需待明天下午才能出来,并建议到所在地卫生院先行对症治疗,遂来我院。起初,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住院观察治疗,然血常规显示正常,值班西医又找不出发热原因,故而婉言拒收。无奈,才听从我的劝说,同意服用中药试试看。刻诊:入申时即开始出现恶寒并逐渐加重,至戌时转为发热亦呈逐渐加重之势,后直至亥时才可烘热汗出而解,如此寒栗鼓颔与壮热汗出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日作一次,体温高达39.6°C,精神恐惧,手足颤抖,咽干,甚或咽痛,乏力,少食,无口苦,无头痛,无关节疼痛,小便正常,大便偏干,睡眠欠佳,期已至而月经不行,舌红苔少,脉涩而有力。辨为热入血室,处方:柴胡30g,黄芩20g,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麦冬30g,丹皮10g,栀子10g,射干10g,郁金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2剂,水煎煮,嘱其在6小时内将一剂药服完,每隔2小时服一次,若第一、二次服后病不解,第三次服药时间可稍提前,若1剂不解,续服2剂。次日下午,其夫来院告知,昨日自喝药后寒栗鼓颔渐失,壮热汗出未作,体温恢复正常,余症亦皆消失。现第二剂药煎好后,早上已服一次,不料中午月经来潮,并无所苦,故来询问剩余药汁是否敢继续服完,余说无妨。又过数日相遇,问其检测结果,才知确为布鲁氏菌病,而寒热症状自服中药后未再发作。随访至今,一切尚好。

按:《伤寒论》[1]第54条言:“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144条言:“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医学读书记·卷中·热入血室》[7]载:“热邪与血

俱结于血室者,血结亦能作寒热,柴胡亦能去血结,不独和解之谓矣。”《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一·自汗门·药方》[8]载:“柴胡桂枝汤治发热自汗,或寒热自汗。”可知,本例患者寒热阵作之因即在于经水之断和其血必结,而以柴胡桂枝汤理血散结,调和营卫,实为的对之方。

6.不明原因反复高热

王某,女,74岁,于2014年5月8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3月无明显诱因发病,体温逐日升高,最高时达40℃。诊所按感冒治疗无效,转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体温暂时得到控制,不料出院后旋即又起,急往市第一人民医院,被以“发热待查”收入住院治疗。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沉、血糖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0”均未见明显异常。查CT:①两肺间质性肺炎,右侧胸腔少量积液,需除外结核;心包积液,左侧冠状动脉钙化。②腹水,肝肾间隙积液或囊肿,建议腹部进一步检查。查超声提示:腹腔积液;肝脏、胆囊、脾脏及双肾脏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数日未能取效,又以“肺结核”转诊至市卫生防疫站,未果;于是又到省卫生防疫站,否认肺结核;接着又前往省人民医院门诊,后被以“肺部感染”收入住院治疗。查超声提示:①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少量返流。②左室松弛功能减退。③甲状腺双侧叶多发囊性及囊实性回声。④甲状腺左侧叶低回声伴钙化。⑤右肾实质内钙化灶。⑥胆囊多发结石并壁毛糙。⑦腹腔积液。查CT:①考虑腹膜炎伴腹腔积液(形成包裹)可能。②左肾囊肿③两下肺炎症伴右侧胸腔少量积液④心包积液。查18F-FDG符合线路显像:①盆腔右侧(右附件区)软组织影,代谢活跃,首先考虑恶性变(卵巢Ca?),请结合临床;②肝包膜下代谢增高灶,考虑转移性改变;③双肺多发条片状,代谢轻度增高,考虑炎性改变;④右肺门代谢轻度增高灶,考虑肺门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请结合临床;⑤心包积液;右侧胸腔积液;腹、盆腔大量积液;⑥子宫底类圆形低密度影,放射性分布缺如,考虑良性改变(囊肿?)。治疗近半月亦未能取效,最后到省肿瘤医院被建议回家自行坚持咖啡灌肠及饮用各种蔬菜果汁,不但病情如初,且日渐憔悴。正当此时,才想起了还有我们中医。刻诊:不定时发热,时轻时重,体温波动于37.5°C~40°C,即时体温38.9°C,双目干热,甚则

珠痛,乏力,精神萎靡,少食,无咽干,无口苦,无咳嗽,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处方:柴胡30g,黄芩20g,半夏15g,党参15g,桂枝15g,白芍15g,麦冬30g,枸杞30g,菊花15g,夏枯草3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3服。5月12日复诊,自诉服药后发热已得到控制,现体温维持在36.8°C~37.5°C,双目干热及珠痛消失,乏力减轻,精神转佳,欲食,效不更方,又以前方3剂,服法如前。5月17日三诊,体温维持于36.5°C的正常值,余无所苦,气血渐复,精神良好。因长期受疾病困扰,患者本人及家人心生恐惧,故要求继续服用中药巩固,余亦欣然答应,以前方适时加味善后。随访至今,一切尚好。

按:《读医随笔》[9]:“凡人气血犹源泉也,盛而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年老体弱,虚而多郁(瘀),久而化热。用柴胡桂枝汤疏泄肝胆,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和解表里,发中有收,攻中有补,取得了退热与扶体的双重疗效。临床体会,本方高热可治,低热能平,有病可治,无病可防,不失为一张保健良方。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初诊时将目珠痛作为辩证眼目之一。《医学纲目·卷之十三·肝胆部·目疾门·目赤肿痛》[10]:“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眼药点上,反疼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者,连目本,目本又名目系,属厥阴之经也。夜甚,及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丹溪云:夏枯草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故治厥阴目疼如神者,以阳治阴也。”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一言以蔽之,柴胡桂枝汤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配伍之佳,用途之广,古今名方,罕有其匹。若能熟读经文而了然于心,深究方规而抓住主症,辨识证候而不拘病名;则可揣其妙用而圆机活法,信手拈来而恰到好处,剑锋指处而无往不胜。

参考文献

1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

2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辑.—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3 脉学正义/张山雷著;崔京艳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4 医碥/(清)何梦瑶著;李刚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

5 沈氏尊生书/(清)沈金鳌著;田思胜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

6 黄内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7 医学读书记/(清)尤怡原著;张晋峰等校补.—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

8 古今医统大全(下册)/(明)徐春甫编集;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

9 读医随笔/(清)周学海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10医学纲目/(明)楼英编撰;阿静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 3例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史锁芳 指导李石青 [提要]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总有效率为90〃1% 。本方具有温脾和中、利胆化湿作用,适合于慢性胆囊炎具有脾土虚寒、胆郁湿阻的病理机制者。 自1986年以来,笔者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作初步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3例中门诊16例,急诊儿例,住院病人6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 最大69岁,最小33岁,其中45~60岁之间居多;病程1~5年9例,6~10年16例,超过10年有8例;发作次数最多达儿次(包括术后发作者)。 2 病例选择 有上腹部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且呈反复发作者,②本组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 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波或胆囊造影检查确诊。根据病史、体征、放射学、B 型超声波检查:属于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11例属急性发作表现);合并胆石症 9例;胆囊炎或胆石症术后感染5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 临床症状:右上腹部胀满或疼痛33例次,向腰背部放射疼痛27例次;恶心呕吐28例次;口干口苦28例次;嗳气纳呆27例次;畏寒乏力3O例次;伴头痛 或失眠26例次,有头汗或上半身出汗、盗汗27例次;大便稀溏23例次,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5例次,大便干结5例;舌质淡嫩24例次,舌质胖或有齿印16例,舌质偏红3例,舌苔薄或白腻17例,舌苔薄黄或黄腻16例。查体:巩膜轻度黄染5例,胆囊区有压痛、墨菲氏征阳性33例。血白分:>16×10。/L 3例;1O~16×10。/L20例;<10×10。/L10例。来诊前用过抗生素及解痉剂而症情未能缓解者15例次。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0~15克,桂枝6~10克,干姜5克,黄芩6~12克,栝萎根10 大便秘结去桂枝、~15克,生牡蛎15~30克(先煎),炙甘草3~5克。主要加减:① 减牡蛎为10克,若脾虚加白术45克;若胆经湿热便秘加生大黄6~10克,并 湿热甚,舌苔黄 痛剧加桃仁、川楝子、玄胡各10克。③ 易栝蒌根为全瓜蒌15克。② 腻,去甘草,加茵陈15~30克,藿香10克,滑石12克(包) ,大金钱草30克。④头昏,舌质淡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服法: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O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及辛辣之品。 4 治疗结果 近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炎性①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标签:桂枝加附子汤;汗证;伤寒论 2009年,笔者在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期间,曾在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李七一教授指导下,以桂枝加附子汤成功治验1例重度汗证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已婚,驾驶员,2009年2月9日初诊。患者嗜烟34年,于2004年因眩晕、心悸被诊为“房颤”,服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之后口服胺碘酮每日0.2 g维持治疗,房颤每月发作1~3次,每次1~2 h缓解。2008年4月发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用胺碘酮,改服丙基硫氧嘧啶100 mg,每日3次。2008年6月起,夜间盗汗,服中药欠效。1个月后,房颤发作频繁。2008年8月住院20 d,期间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示“二尖瓣轻度反流”,停丙基硫氧嘧啶,予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房颤未能控制,盗汗依然,手足汗出尤多。出院3周后自停全部西药,转服中药至今,但病情未减,又增白昼手足汗出。刻诊:面色无华,手心湿冷,侧掌片刻见汗水下滴,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查:血压13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近日曾在外院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示“甲状腺右叶小腺瘤”。西医诊断:房颤,甲状腺腺瘤。中医诊断:汗证。辨证:患者年逾五十,又长期嗜烟,耗伤气阴,阻滞气血,致脉律不整,发为房颤。日久药毒复损正气,气阴更亏,血行瘀滞,营卫失调,自汗盗汗,久治不愈。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舌红紫、苔薄少,亦气阴两虚、血行不畅之象。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以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5 g,醋柴胡5 g,黄芪10 g,白术10 g,防风5 g,枳壳10 g,牛膝20 g,浮小麦3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另服美托洛尔6.25 mg,2次/d;华法林1.25 mg,1次/d。 2009年3月5日二诊:服上方17剂后,手足汗出减少,已无汗水下滴,阵发烘热,前胸盗汗。心率92次/min、房颤律,舌红紫,苔薄少,脉细结。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为主。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生地黄10 g,山萸肉10 g,山药3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继服10剂。西药加倍。 2009年5月15日三诊:身汗止,守方续服42剂,汗未复出,但现便溏、日行1~2次,遂停药。10 d后大便正常,然入晚手心、前胸汗出,白昼手足汗出湿冷,舌黯红,苔薄少,脉细结。此乃阴阳失调,血行瘀滞,治宜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方拟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加减: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淫羊藿10 g,仙茅10 g,知母10 g,泽泻10 g,炒黄柏5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萸肉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继服7剂。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所谓“往来” 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

治的病位。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 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现代应用] 1.外感热性病如感冒、肺结核、脑膜炎、疟疾、肝炎、肺炎、风湿热、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疟疾等出现寒热往来、口干口渴者本方多有应用的机会。 2.仲景每用干姜治下利。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肝炎伴有的腹胀、腹泻或便溏等兼有情志抑郁者可用本方,胆囊炎、胆石症术后出现的胆源性腹泻也常用到本方。 3.对于一些以渗出为病理特点的炎性疾病,如渗出性胸膜炎、中耳炎、上颌窦蓄脓症、梅尼埃综合征等;以及分泌过多性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汗出过多,慢性支气管炎

的咳嗽痰多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 4.牡蛎散结。因此,对于结节、包块性疾病如头疮、瘰疬、乳腺小叶增生症、肝硬化初期、肝脾肿大等也可参照使用。牡蛎还有止酸的作用,故还用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等。 5.其他方面还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产褥热、赤白带下、阳痿、窦性心动过速、胃下垂、失眠、口吃、糖尿病、眩晕等疾病。 [经验参考] 关于本方证,从原文所说“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语不难推测出“大便溏薄”。对此,刘渡舟先生有深刻体验。治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患者一手指其腹闩:我尤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

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21T10:03:27.19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作者:杨兆初 [导读] 将小柴胡汤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分析及评估应用价值。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羊角塘镇湛溪村卫生室湖南益阳 413501 【摘要】目的:将小柴胡汤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分析及评估应用价值。方法:此文对外感发热患者、体虚感冒患者、余热未尽患者、产后发热患者分别予以对应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研究及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外感发热患者、体虚感冒患者、余热未尽患者、产后发热患者在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之后,相关临床症状均消除而获得痊愈。结论:小柴胡汤在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中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存在重要应用价值及优势。 【关键词】小柴胡汤;外感发热;体虚感冒;余热未尽;产后发热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提出的一种中药方剂[1],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以及治疗少阳半表半里的重要药方,在临床很多疾病的治疗中被推广应用[2]。小柴胡汤通过药味加减及变通可以在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中灵活运用。 1. 外感发热 1.1 外感低热 外感低热患者多存在全身酸痛症状,表现出神疲而乏力,多不思饮食。外感低热患者的病程一般比较短,病程多为2天到6天,是外感初期,因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患者的体温正常或是稍微偏高。典型病例:女性,49岁,2018年02月11日,患者因“近2天全身存在酸痛症状,比较疲乏及无力,且不思饮食”到本院就诊及治疗。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淡红,其苔薄白,其脉缓有力。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神曲30克,太子参30克,煅龙牡30克,大枣20克,生姜12克,柴胡12克,半夏12克,炒黄芩12克,甘草6克。患者服用1剂药方之后,相关症状均得以消除而痊愈。 1.2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患者多会出现头痛症状,以往存在寒热症状,外感高热患者的体温一般为38℃到40℃,患者的病因是太阳表证并未解,且传入少阳。典型病例:男性,37岁,2018年01月22日,患者由于“外感发热”到外院就诊治疗,通过静脉滴注“林可霉素”、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患者的体温没有得以降低。遂在2018年01月22日下午到本院就诊治疗,患者主诉存在头痛症状,且恶寒发热,一天没有进食。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淡红,其苔薄黄,且其脉浮数,患者出汗不通畅,其体温高达39.8℃。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太阳表证并未解且传入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石膏60克,神曲30克,太子参30克,大枣20克,柴胡12克,半夏12克,炒黄芩12克,大青叶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知母12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对以上方剂采取开水煎汤,进行多次少量服用。患者当天晚上,得以出汗,患者退热,其身凉且恢复食欲。患者退热之后感觉咽喉存在疼痛症状,将以上方剂减去石膏和知母并增加板蓝根30克,患者服用3剂之后得以痊愈。 随机抽选本院采取小柴胡汤治疗的30例外感高热患者,治疗后的体温明显降低,和治疗前相比,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0例外感高热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分析 2.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患者存在恶寒症状,其神疲而乏力,多存在欲睡症状,其饮食下降。体虚感冒患者的病因是正虚,其卫外而不固,因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典型病例:女性,69岁。2017年10月21日,患者由于“近2天存在恶寒身疼症状,其疲乏而无力,存在心烦,常常欲睡,且手心和足心均出汗”而到本院就诊及治疗。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淡红,其苔薄,其脉细。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正虚,其卫外而不固,因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太子参30克,煅龙牡30克,大枣20克,神曲15克,生姜12克,柴胡12克,半夏12克,炒黄芩12克,甘草6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2剂之后,相关症状消除得以痊愈。 3. 余热未尽 余热未尽患者是于热病的后期存在烦躁不安,其体温正常或是稍微偏高,属于邪稽少阳,且其余热并未尽。典型病例:男性,15岁,2017年08月15日到本院就诊治疗,由于“发热待查”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7天之后,得以退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不过患者常感觉头痛,其心中烦躁,且不思进食。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干红,存在少苔,且脉细,患者的体温是37.1℃。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邪稽少阳,且其余热并未尽,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并清除余热。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石膏60克,太子参30克,神曲30克,大枣20克,柴胡12克,知母12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炒黄芩12克,大青叶12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1剂之后,相关症状得到缓解,连续服用以上方剂3剂之后,相关症状消除得以痊愈。 4.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患者主要是存在恶寒发热,且腹痛严重。主要是因为产后血室存在空虚,受到邪乘虚入而导致,足厥阴肝经进而毛中,通过阴器,抵达小腹,可归入肝络胆,对肝胆之经产生侵犯,且居于少阳。典型病例:女性,29岁,由于“第二胎足月自产三天之后,存在恶寒发热症状,其腹痛灼热,其恶露存在异味,且不思饮食”曾经在外院就诊治疗,具体用药治疗情况不详。然而治疗后患者的身热仍未退,所以于2017年12月21日到本院就诊治疗。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腹痛的灼热拒绝按压,其舌红而苔薄黄,其脉数有力,患者的体温是 38.8℃。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产后血室存在空虚,受到邪乘虚入,并且居于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并清热燥湿。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石膏60克,太子参30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30克,大枣20克,白头翁15克,柴胡12克,黄柏12克,炒黄芩12克,半夏12克,知母12克,生姜12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秦皮5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2剂之后得以退热,相关症状得到缓解,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要点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要点 【组成】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方歌】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功用】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 【方解】本证为太阳表证未解,进而邪犯少阳,实为太阳少阳并病,治宜太少两解之法。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伤寒六七日,一般为表证解除之期,如不解,则有传变之势。今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知太阳证未罢,风寒犹留连于表;微呕与心下支结并见,是邪犯少阳,胆热犯胃,经气不利。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阳合病证:以发热恶寒、汗出、腹痛、头疼身痛、恶心纳呆、心烦、胸胁苦满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腹痛,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汗出恶风,头痛或者头晕,鼻鸣,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

2.常用于肩背疼痛、耳后神经痛、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迁延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阑尾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体虚感冒、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征、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脑缺血、癫痫等属于太阳未解、邪犯少阳者。 3.体质要求:患者多数营养状况一般或偏于瘦弱,部分患者情志不畅或者烦躁、失眠,有些会有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4.江苏省儿科名医王益谦老先生认为:一切外感热病寒热稽留不退,或发热4至5天,先是日晡恶寒,渐渐发热,有时发热至39℃左右,待天明方热退,有轻微口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或弦,有时胸闷者,皆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尤其是开始发热即静点抗生素激素,热退后再反复发热者,必用此方。 【类似方证鉴别】 1.柴胡桂枝汤与小柴胡汤:都可以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柴胡桂枝汤证兼有发热恶寒、肢节疼痛等太阳病证;而小柴胡汤证只有少阳病证。 2.柴胡桂枝汤与桂枝汤:都可以治疗发热恶寒、肢节疼痛。柴胡桂枝汤证兼有胸胁苦满、恶心呕吐等少阳病证;而桂枝汤证只有太阳表虚证。 【原文】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伤寒

【摘要】《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证辨证论治 汗是由阳气蒸化阴津而成,《素问?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头汗等,则不仅损阴津,而且伤阳气。汗出异常为临床常见证,既可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如糖尿病汗出、妇女更年期汗出等。对于汗证,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笔者在此做一总结,希同行斧正。 1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症,更用丁?治疗杂病营卫不和鬥 汗证。《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宜桂枝汤”。仲景详细论述了营卫不和杂病自汗的病机。盖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丁?外,而发自汗之证。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 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常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伤寒论》将桂枝汤引入杂病治疗中,极大地丰富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主之”。本条承接53条而来,亦属杂病自汗证的范畴。病人发热自汗出,时发时止,而脏腑无病,此发热自汗出应求之于营卫。杂病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自汗,多为时作时休,且多不伴见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上条曰“营气和”,此条称“卫气不和”,两条各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探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不同的是前条主证为常南汗出,本条为时发热自汗出,主症虽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治之。“先其时发汗”,指在发热汗出之先,给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而取汗,亦防止汗出太过而伤正气。 桂枝汤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的良方,其病机为营弱卫强,临证以脉弱自汗(无论全身性自汗或局部自汗)为审证要点。不论表里虚实之证,凡符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皆可使用之。王媞[1]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中风半身汗出 38例,痊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肖玉坤[2]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合汗出证14例,痊愈12例,总有效率100%。 2扶阳解表法 《伤寒论》中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表邪未解,重伤阳气,阳虚汗漏。汗漏是指汗

蔡长福闲聊柴胡桂枝汤

蔡长福闲聊柴胡桂枝汤 撑饱胀满痛,放屁多,你把这几个问题在脑海里面记住,来了病人这样一问,你就把它四个概念全部知道了 身上可疼?疼是怕冷怕热?怕冷可有汗无汗?那就定下来一个表证。疼可出汗?出汗。可怕风?怕风。 还有定下来表证经证,。。经证化热,概念就来了,就好办了,柴胡桂枝各半汤搞定了,无汗加葛根,加麻黄,他说热气大,鼻子冒热气,口干,加白虎汤进去。柴胡桂枝各半汤,加葛根汤白虎汤一起合上去,表、经、热、气、寒一个方干完。他吃过撑胀,肚子满想吃,吃过难受,厚朴七物汤。放屁特多的小承气大承气。再问问是条状还是球状,条状小承气可以,球状大承气可以。如果你要加柴胡桂枝各半汤,可以带替大承气小承气。大黄厚朴枳实带一点多放一点,大黄搞的时间短一点,也可以代替几个承气汤。柴胡桂枝各半汤合一个承气汤,表里都解掉了,都包括了。你再不通也通了,表的热也解除了,经的热也解除了,脾还得到保护了,你把这三个问题想通了,你看病一般不会失错了。一直到中央干部你照使,没错的。 你一摸两手脉一样都是弦,浮弦半弦半沉弦,两脉沉都一样,这就是柴胡桂枝汤,没事的。如果桂枝柴胡汤上去了,你要看,如果脉偏左大,柴胡为主,偏右大的,桂枝为主,偏热大的加石膏,一左一右你分清哪个位置为主。兼方,合方,并方,还要弄清。什么叫兼方,什么叫并方,什么叫合方?太阳病桂枝证、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它俩叫合方。太阳方合少阴方一合叫合方。阴阳相合吗。阳明葛根证出现了,他脾虚,葛根汤加理中汤合方。少阳证对厥阴证,他们俩叫合方。这三合为六合,为六合又为三合,三合里头明白了就好办了。兼方,他左脉大,右脉小,他有桂枝证还有柴胡证,以柴胡为主,叫兼方。并方,太阳病阳明证他们俩出现在同一个位置。 这些搞不清楚,你的病看不圆满,大病复杂病搞不定,处理一时都处理不了,你上不了道上不了路!你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其实身体就是这些问题,没有那么复杂的。 那柴胡桂枝汤还能治疗什么病? 那多了,各种不明症状都管,难受啊,身上痒胀啊,不想讲话啊,懒洋洋的啊,吃饭不香啊,头昏目眩,口喷抹涎,肚子吃饱闷胀,都管用。把那个三阳一合内里就调了。 古人说三阳常实三阴常虚,常实不是身体好啊,三阳长期携带叫常实啊,长期带在身上,太阳携带、阳明携带、少阳携带。三阳常实,久不解,那三阴必病,三阴还不起头来了,它就不调达了,阴阳就不调和了。他脾气不动,气都不往上来,脾气不降,气机不能下去。少阳证常带,肝气也不调达了。阳明携带,他胃气不调达了,看病得综合一下,看病就容易了。 就怕你看病乱套,又想这个条文,又想那个条文,到底哪头对应,你搞不上,所以思路就在眼前,别想太远,那你一天看病百把几十个人,光你背条文也搞不好,来不及啊。你一个桂枝柴胡各半汤一个兼方合方调和好搞明白了,左手大以柴胡为主,右脉小一点加桂枝汤,这是兼方。他说背后冷,冷到脖子难受,你摸他的脉还不大,那就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出现了,也可加。他说眼睛难受,可以加葛根汤。 背部冷还有一个苓桂术甘汤? 那个特殊,那是头眩,冷的巴掌大。 白虎汤也有背后冷? 白虎汤冷是一时啊,它快,刹那就过去了,感觉一阵冷。阳明表证还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这种冷一时就过去了。 你把这几个问题结合起来脑子慢慢想,见了病人左右脉全部通了,见病知证知源知脉,马上就出来了,哪用太复杂,我想快,半天看几十个也不费劲。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14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7期·综述· 小柴胡汤源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之《伤寒论》,主要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组成。小柴胡汤可用于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1]。方中药物可以分成三组:一为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是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2];二为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通过其辛散作用,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3];第三是大枣、人参、甘草益气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可以补脾胃以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4]。七药配伍,少阳经,又兼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小柴胡汤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小柴胡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曾有研究者对78例住院并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于术后当日加服由柴胡30 g,黄芩、人参、清半夏各15 g,炙甘草、生姜各6 g,大枣3枚组成的小柴胡汤水煎剂,每日分早、晚2次温服1剂,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共进行3个疗程,在临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瘤体近期疗效比较、血清甲胎蛋白方面比较均有不错改善[5]。后世医家在《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汤证、加减法、类证及类方阐述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进行发展,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合方,使其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效果尤为显著[6] 2 小柴胡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经常受到本病的影响。本病虽然好发于中老年人,但是目前由于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及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其疾病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发病率显著上升,并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7]。基于上述原因,有研究人员运用小柴胡汤加减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取得很好疗效。具体方法: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每天分早、晚2次煎服1剂,进行为期10 d的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丁片6.0 mg,每天3次,疗程10 d。治疗组(50例):治愈2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50例):治愈7例,有效2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故而值得在临床上借鉴[8]。 3 小柴胡汤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作用 为了进一步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病变的临床疗效,洪永文[9]对90例肝郁脾虚胆囊息肉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具体方法为:观察组患者采用金钱草20 g,柴胡13 g,茜草5 g,半夏12 g,大枣6 g,党参11 g,甘草9 g,山楂13 g,白芨9 g,生姜6 g,三七粉3 g,茵陈11 g,郁金13 g组成的加减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1个疗程为7 d。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4.4%(29/4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 4 小柴胡汤对哮喘伴抑郁患者预后方面的影响 韩志强[10]对29例哮喘伴抑郁患者予以小柴胡汤治疗,收到不错的疗效。治疗组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口服:柴胡15 g,黄芩10 g,法半夏15 g,党参15 g,茯苓15 g,甘草10 g,大枣10 g,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150 mL,每天2次口服。结果显示:应用小柴胡汤调和上下之气,流通内外之津液,并且使支气管哮喘得到更好的控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癌症发热中的疗效 在河南安阳中医院一项小柴胡汤针对癌症发热有效性的研究显示,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癌症发热的总有效率为87.5%,这一数据较同期的对照组明显高且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在癌症发热治疗中应用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患者体温可快速恢复正常,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11]。 6 小柴胡汤加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 刘洪臣[12]研究认为:根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小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使得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有效降低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治愈后的复发率,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7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有研究人员为验证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将86例中风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13]。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中柴胡解郁疏肝,枸杞具有补肝益肾功效,甘草、党参可健脾益气、顾护中州,联合川芎、龙胆草、栀子等药,理气调中、燥湿利水,多药联合可疏肝利胆、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由此得出中风后眩晕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4]。 8 小柴胡汤在肾科疾病中的应用 于俊生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研究,对肾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整体调治,不仅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延缓慢性肾病的病理进程[15]。周盛杰[16]的研究证实:小剂量尿激酶、贝那普利、缬沙坦、霉酚酸酯及激素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能够有效地改善肾功能、保护肝功能,对于提高治疗总体有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章念伟等[17]也总结了小柴胡汤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方面的疗效。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可广泛地运用于多种临床,作为常见疾病的主要用药、配伍用药,疗效确切,笔者认为该药在临床使用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保国, 李昌勤, 刘庆芳. 小柴胡汤现代药效学研究. 中成药,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张颖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摘要】目的 了解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疗效。方法 通过综合多篇论文探讨总结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结果 小柴胡汤在治疗原发性肝癌、颈椎病、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样病变、哮喘伴抑郁患者、癌症发热、反流性食管炎等多方面均有作用。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