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伤寒杂病论医学

该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隋唐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注解和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伤寒学派。至今,《伤寒杂病论》 仍被公认为是一部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02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外感风寒因素
风寒侵袭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的主要外因,多因气候骤变、人体防御功能减弱而致病。风 寒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营卫不和、肺气失宣,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
伤寒杂病论医学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伤寒杂病论简介 •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 伤寒治疗方法与药物应用 • 伤寒预防措施与养生之道 • 现代医学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与应用
01
伤寒杂病论简介
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成书背景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率很高。张仲景家族原有两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 中因患伤寒而致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最终写成了《伤 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
03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表现
持续高热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 ,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
热型,即24小时内的体温波动 不超过1℃。
相对缓脉
与高热不相符的缓慢脉搏,是 伤寒的重要体征之一。
消化系统症状
伤寒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 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 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谵妄、
01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伤寒疫区居住或旅行史,是否接触过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伤寒杂病论 原文 及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
本文将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带领读者了解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一、《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解读1. 《伤寒杂病论》原文概述《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实践总结。
全书共分为六十篇,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解读翻译传统文言文的《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和经典理论。
白话文解读的方式简单直观,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华。
二、《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并将其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杂病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对《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的文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和白话文的解读,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帮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篇全面、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经典文献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写,主要讲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理、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内容概述、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当时社会动荡,瘟疫肆虐,中医学家急需有一本系统全面的著作来解决这一系列疾病。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填补了那个时期中医理论的空白。
二、内容概述伤寒杂病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伤寒篇、杂病篇和附录篇。
其中,伤寒篇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杂病篇则涵盖了其他多种疾病,如温病、湿病、气滞病等的病因、病理、病机与治疗方法。
附录篇则是对前两个部分中病名的解释和拼音。
伤寒篇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文中提到的伤寒并非指单一疾病,而是一类以发热、寒热往来、汗出、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为特点的病症。
张仲景在论文中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对这类疾病进行了分类和治疗,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杂病篇则进一步拓宽了伤寒篇的范围,将其他常见疾病如痢疾、呕吐、黄疸、水肿等纳入讨论,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疾病与伤寒不同,但同样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
三、学术价值作为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伤寒及其他杂病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案。
其划分疾病类别的方法以及论述的治疗原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杂病论的价值还在于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疾病分类体系,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此外,伤寒杂病论对于现代临床应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尽管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但中医的理论和经验仍然可以为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
景所著。
它是中医学中最早系统记录了伤寒及其并发症的著作,对
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伤寒杂病论》
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寒,身疼痛,头痛,项背强急,眼痛,鼻塞,喉痛,喘息,腹痛,身重,小便不利,大便难,或干燥,或利,或咳者,发汗已,解之未,身灼热者,属阳明也。
译文:
太阳病是指发热、汗出、恶寒、身体疼痛、头痛、颈项僵硬、
眼睛疼痛、鼻塞、喉咙疼痛、呼吸困难、腹痛、身体沉重、小便不畅、大便困难、有时干燥或者通畅、或者咳嗽等症状。
发汗后仍未
解除,身体感到灼热者,属于阳明病。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汗出而厥,风疟发热,身疼痛,鼻塞,咳而上气,心中痛,胁下满,小便不利,大便难,或干燥,或利,或咳者,发汗已,解之未,身灼热者,属阳明也。
译文:
太阳病是指发热而口渴,汗出而面色苍白,有风疟发热、身体疼痛、鼻塞、咳嗽伴有上气、心中疼痛、胁下胀满、小便不畅、大便困难、有时干燥或者通畅、或者咳嗽等症状。
发汗后仍未解除,身体感到灼热者,属于阳明病。
以上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原文及译文。
这部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伤寒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重要医经之一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重要医经之一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经。
本经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记载了全面系统的伤寒及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
一、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大医学家视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础。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名系统化论述之一。
伤寒杂病论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详尽的医治知识,为中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贡献1. 全面的病名记载:伤寒杂病论详细记载了众多疾病的名称、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这些病名的系统化确立为中医学的命名和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2. 丰富的诊断依据:伤寒杂病论对病情的辨识和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以及其他症状,结合对疾病本质的理解,中医医生可以准确地做出疾病诊断。
3. 独特的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方剂。
例如,表里有别、辨证论治等原则成为了中医学治疗的重要思想。
这些方法和方剂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1. 疾病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对病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指导意见。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医生可以借鉴该经典的思想和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方剂应用: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多种治疗方剂,这些方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
临床治疗中对方剂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 传承与创新:伤寒杂病论为临床实践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该经典的研究与学习,医生可以吸收其中的精华,并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创新,提高诊断与治疗的水平。
总结: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经,对中医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全译目录1.引言2.病理特征3.辨证要点4.治疗方法5.结论引言《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然而,由于古代汉字和用法的不同,以及中医术语的独特性,使得《伤寒杂病论》的阅读对现代读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进行全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病理特征《伤寒杂病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和一些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包括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其他疾病,例如温病、湿疹、疮疡等,这些疾病的病理特征各不相同。
辨证要点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辨证,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所受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并相应地进行治疗。
在本书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辨证要点,包括经络辨证、舌象辨证、脉象辨证等。
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张仲景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并详细说明了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另外,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和休息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结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的全译,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内容。
我们了解了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及辨证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该书中提出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信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其中的知识,提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64、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65、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6、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67、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68、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70、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黄蛰虫丸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72、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73、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74、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75、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76、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78、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79、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80、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81、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82、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83、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84、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85、寒(饮)痰基础方:赤丸86、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87、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89、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90、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黄附子汤91、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92、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93、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94、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95、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96、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97、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98、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99、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100、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101、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102、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103、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104、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105、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106、虚寒性便血基础方:黄土汤107、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108、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109、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黄牡丹汤110、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111、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112、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113、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114、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115、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116、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117、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118、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119、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120、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121、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122、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123、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124、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漫话桂枝汤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温兴韬八六年在母校上方剂课时,方剂教研室的徐宝圻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习时的一则医案,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当时一患儿被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屡屡用药不效。
所用的方药多是些清热凉血止血等。
后来进行科室大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徐老师提出用桂枝汤,即刻遭到众人反对。
好在主任比较冷静,问徐老师为什么用桂枝汤,徐老师认为既然久用凉血止血药不效,就说明病机不对,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主任真的同意用桂枝汤,随后患者病情逐日改善直至康复。
由于这一医案的影响,我在随后的《伤寒论讲义》学习中对桂枝汤类方特别关注。
当时讲义上的56条后附有李士材医案,“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脉洪而大,众议承气汤下之,李力排众议用桂枝汤,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当时已上完内科,对常见病的诊疗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无法想象对谵语的病人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除了好奇惊叹外只是茫然,当即在此案旁写了:此法非常人可效!有一次学校安排到合肥市一院见习,在病房见一病人每日发热出汗,已治疗两月不效,在所用的众多药方中,如今我记忆清晰的就是他正在服用的是白虎加人参汤。
当时见到此病人我立刻想起大论54条,患者是位退役海军,他的皮肤细腻而白嫩,舌淡红润苔薄白。
回到学校我向几位老师请教可否用桂枝汤,却未予认可。
上课之余我常到附院看老中医门诊,一直到后来的毕业实习,也很少见用桂枝汤。
有一次寒假回家,听家父说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一小儿哮喘五剂而安,虽然对我讲解一番但我依然懵懵懂懂。
依稀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一脑疽患者,众医治之无效,后求治丁甘仁先生,认为是太阳病,用桂枝汤数剂而愈。
这如同李士材案给我的感觉一样,依旧是惊叹茫然。
毕业后,最初的几年虽然用经方,但桂枝汤用的很少,偶尔一用亦心中无底,找不到感觉,不知道如何下手。
宋.许叔微曾言“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内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哉?…只后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
”虽然见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说桂枝汤功效如何如何,可我却仍不甚了了。
直到九五年在南京进修,随恩师黄煌教授系统学习经方,从方证体质入手,才渐渐学会如何用桂枝汤。
后来见曹颖甫亦有用桂枝汤治疗脑疽的医案,而此时已能理解。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才能较熟练地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求学经历成长过程,真正让我入经方之门,学会用桂枝汤的只有恩师黄煌教授。
2006年我听人说,黄山歙县有位叫殷扶伤的老中医特别擅长用桂枝汤,其七八十年代每日门诊量达几十人,而桂枝汤的应用达百分之七八十。
随后我去黄山开会,特抽空去拜访殷老先生。
一见面殷老师得知我的来意非常高兴,毫无保留的对我讲述自己用桂枝汤的经验。
他认为:“用桂枝汤要因时、因地、因人。
以前生活困难,脾阳虚的多,故多用桂枝汤,胃口不好,没有精神,乏力,似象非象感冒,苔白。
大便软,不坚硬,似恶寒,贫血貌。
面稍青白乌,全身不舒服。
病毒性感冒咽不痛不红肿。
必看咽喉,咽喉红肿绝对不能用桂枝汤,麻黄汤可用。
”随后还与我谈了他治疗杂病的经验体会。
临别握住我的手依依不舍,感叹中医时局的艰难,对我鼓励再三。
回来后我反复思考殷老师所讲的一切,认为殷老师虽不能算是经方家,但他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桂枝汤的应用指针。
他对桂枝汤功效及适应症的理解与张锡纯所言“桂枝汤所主之证皆因大气虚弱”相似。
此后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临床实践,对其适应症的掌握亦更加灵活,最近几年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应用桂枝汤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将之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本方主治病症之广难以尽述,正如稻叶克所言:“桂枝汤方,诚然尽善尽美,方中意味无穷,而其应用之妙,不可尽言。
”并言:“大凡以为桂枝汤唯治表证之剂,此乃肤浅之见;又以其主治气上冲者,亦尚未深得其要。
”仲景在大论101条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我根据对大论(包括《金匮要略》)中桂枝类方诸条文的理解及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到桂枝汤亦有如此的特性。
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桂枝汤条后亦言:“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李心机教授在《伤寒论通释》中更是明言:“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不仅仅是对柴胡证而言,在中医学中,它适用于所有的病证。
”对于如何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 适应症柯琴强调以脉弱自汗为主。
然大论中桂枝汤的脉象虽以浮弱为主,却另有种种不同,如洪大(25),浮数(57),迟(234),其类方中或有微弱(27),沉迟(62),沉紧(67),或但言证而不言脉(43,64)。
至于自汗出,虽有很多条文明言自汗出,但却有部分条文未言自汗出。
本人临证亦有部分病例没有自汗症而用桂枝汤取效。
我的体会是,根据黄煌教授的体质方证学说,从体质方证入手,即简便易行又准确可靠。
当然从方证入手,并不能机械的按图索骥。
现行《方剂学》对桂枝汤功效的解释是很片面的,如今的时方习惯用病机来解释方剂,但用病机是远远无法解释功能丰富而灵活多变的桂枝汤。
我早年曾着力探求此方功效,将之与时方比较,并总结为:益气解表功类补中(益气汤),养血祛风功类荆防(四物汤)。
经方与时方在功效上往往有交叉的地方,可以互用,但很多时候又不可以。
要想对桂枝汤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当从大论原文入手,反复研读对比。
从基本的方证入手,进而探求不典型的方证,从细微的方证变化入手,从类方中反复探求方证药证间的动态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