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介绍

合集下载

伤寒杂病论古本 注解

伤寒杂病论古本 注解

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典籍中的瑰宝。

它以伤寒病为主题,详细记录了该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其他杂病。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古本注解,是指对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解读和详细注解的一类文献。

它在古代被广泛用作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参考书籍,对于中医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中的深度和广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广这一珍贵的中医文献。

一、伤寒杂病论的深度评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伤寒病的探索和总结,具有较深的学术内涵。

在古本注解中,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和注释,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病因和病机的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对于病因和病机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伤寒病的发生原因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文中提到了伤寒病的五淋,即汗淋、渴淋、谵语淋、不食淋和口渴淋,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使人们对伤寒病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辨证施治的方法与要点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详细阐述了辨证施治的方法与要点,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对于辨别病情变化、辨证分型和辨别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注释。

如文中所提到的辨阳明证的要点,包括发热郁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等,通过这些要点的解读,读者可以对阳明证的诊断和治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伤寒杂病论的广度评估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延伸了伤寒病的概念,同时也包含了其他杂病的内容。

在这方面的广度评估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杂病内容的涉及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伤寒病的论述,还包含了许多其他杂病的内容。

比如文中提到了中风、水病、痈疽等,通过对这些疾病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使读者对于中医理论的广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医案的引用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通过引用医案,使读者对于疾病的诊疗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

伤寒杂病论讲解

伤寒杂病论讲解

《伤寒杂病论》简史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

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

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

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

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

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

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

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本书于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上×味”,为尊重原手抄本而未改。

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慄”改为“栗”、“疿(疹中有车)”改为“痱疹”、“氵啬”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鞕”、“疠”、“裩”等字未改;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

书中一些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

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平,错漏难免。

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供研究书中主剂剂量时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中医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伤寒杂病论》简史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伤寒杂病论医学

伤寒杂病论医学
影响
该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隋唐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注解和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伤寒学派。至今,《伤寒杂病论》 仍被公认为是一部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02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外感风寒因素
风寒侵袭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的主要外因,多因气候骤变、人体防御功能减弱而致病。风 寒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营卫不和、肺气失宣,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
伤寒杂病论医学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伤寒杂病论简介 • 伤寒病因与病理机制 •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 伤寒治疗方法与药物应用 • 伤寒预防措施与养生之道 • 现代医学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与应用
01
伤寒杂病论简介
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成书背景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率很高。张仲景家族原有两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 中因患伤寒而致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最终写成了《伤 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
03
伤寒症状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表现
持续高热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 ,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
热型,即24小时内的体温波动 不超过1℃。
相对缓脉
与高热不相符的缓慢脉搏,是 伤寒的重要体征之一。
消化系统症状
伤寒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 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 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谵妄、
01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伤寒疫区居住或旅行史,是否接触过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伤寒杂病论 原文 及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 原文 及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

本文将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带领读者了解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一、《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解读1. 《伤寒杂病论》原文概述《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实践总结。

全书共分为六十篇,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解读翻译传统文言文的《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和经典理论。

白话文解读的方式简单直观,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华。

二、《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并将其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杂病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对《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的文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和白话文的解读,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帮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篇全面、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
景所著。

它是中医学中最早系统记录了伤寒及其并发症的著作,对
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伤寒杂病论》
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寒,身疼痛,头痛,项背强急,眼痛,鼻塞,喉痛,喘息,腹痛,身重,小便不利,大便难,或干燥,或利,或咳者,发汗已,解之未,身灼热者,属阳明也。

译文:
太阳病是指发热、汗出、恶寒、身体疼痛、头痛、颈项僵硬、
眼睛疼痛、鼻塞、喉咙疼痛、呼吸困难、腹痛、身体沉重、小便不畅、大便困难、有时干燥或者通畅、或者咳嗽等症状。

发汗后仍未
解除,身体感到灼热者,属于阳明病。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汗出而厥,风疟发热,身疼痛,鼻塞,咳而上气,心中痛,胁下满,小便不利,大便难,或干燥,或利,或咳者,发汗已,解之未,身灼热者,属阳明也。

译文:
太阳病是指发热而口渴,汗出而面色苍白,有风疟发热、身体疼痛、鼻塞、咳嗽伴有上气、心中疼痛、胁下胀满、小便不畅、大便困难、有时干燥或者通畅、或者咳嗽等症状。

发汗后仍未解除,身体感到灼热者,属于阳明病。

以上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原文及译文。

这部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伤寒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杂病论介绍》课件

《伤寒杂病论介绍》课件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
张仲景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病机则与营卫 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张仲景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原 则,并针对不同类型伤寒病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杂病的治疗理论与方法
杂病的定义与分类
杂病是指除伤寒以外的其他疾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 其分为脏腑、经络、气分、血分等类型。
全,不良反应较少。
《伤寒杂病论》在现代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术价值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 后世中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 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传承与创新
《伤寒杂病论》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古方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配伍规 律、药效物质基础等,开展系统的科学 研究,为古方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可
靠的依据。
《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运用《伤寒杂病论》的方剂进 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张仲景逐渐在 医学领域崭露头角,被誉为“医圣” 。
他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便对医学产 生浓厚兴趣。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
01
当时社会环境恶劣,疾病流行, 张仲景目睹了无数患者因得不到 有效治疗而痛苦不堪,决心深入 研究医学,著书立说。
02
在总结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张仲 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求: • 1、给上文标点 • 2、注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学习后的思考
• 张仲景时代社会人大都去争名逐利,不维护身体 和生命根本,你认为今天人们是否也是这样?
• 张仲景笔下的医生诊病治病敷衍行事,今天的医 生与张笔下的医生比较,情况如何?
课下尝试着读一 读《伤寒论》或 《金匮要略》。 从《伤寒论》中 找几个你认为最 感兴趣的方剂, 抄录下来。
第二段主要内容
• 交代了撰写《伤寒杂病论》的动机(家族兴旺, 到家族衰微),写了撰写本书所凭借的条件 (撰用《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等医 学经典),最后说明这部书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最后一段内容
• 写出了医学界内部,许多医生治病敷衍做事,省 病诊疾,不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为病人诊病治病 时,致力于口上功夫。最后得出结论:这种上想 要判定人的或死或生,的确是太难了。
需要强调的汉字注音
赍咄嗟稔趺恣孜汲钦徇
需要写出对应简化字的繁体字
•慶極華臚勢權榮尋識雜務趨
需要写出下列各字的通行字
• 1、卒( )然遭邪风之气。 • 2、惷( )若游魂。 • 3、撰( )用《素问》、《九卷》。 • 4、经络府( )俞( )。
这些重点词语应该牢记
• 1、(才)秀 2、曾(不) 3、企踵 4、孜孜汲 汲 5、卒然 6、婴(非常) 7、钦(望) 8、赍 (百年) 9、厥(身) 10、异物 11、举(世) 12、进(不能) 13、退(不能) 14、徇(物) 15、冰谷 16、向(余) 17、(十)稔 18、横 夭 19、撰(用) 20、平(脉) 21、庶(可以) 22、寻(余) 23、自非 24、演(其) 25、口 给 26、相(对) 27、短期 28、见(察) 29、 窥管 30、视(死) 31、亚(之) 32、(博) 识 33、尚(方术) 34、事(斯语)
• 3、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 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
• 4、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 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阅读这段白文,并按要求去做
•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輾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 謂沈爲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爲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 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爲用性命所系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 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 戒嘔哕發下焦之問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 售遂令末學昧于原本互滋偏見各逞己能致微屙成膏肓之 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經 論要訣合爲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賅 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誠能留心研窮 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晋·王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 全的医书。在我国临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 全书内容珍贵,具体载录大量方剂,许多至今在 临床上被广为应用。
• 本书后来被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医书。
第一段主要内容
• 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都去争名逐利,很少能够重 视和学习医学知识。当时人都不知道维护自己的 身体和生命根本。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作者认为 这样做十分危险的。就犹如站在薄冰上,深谷旁 一般。
说出它们各自的语法现象
• 1、惟名利是务。 • 2、华其外而悴其内。 • 3、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 4、彼何荣势之云哉? • 5、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出古句
• 1、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 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 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 2、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 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 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