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原创辨证论治思想

合集下载

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思维与方法

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思维与方法
须有其 针对性 ,且 不 可针对 症状 而 规 则 与权衡 疾病 的主要 矛盾 与次 要 够切 中要 害 ,统 筹 兼 顾 。 如 《 伤 额 上生 汗 ,手 足逆 冷 。 提示 辨证 ”
矛盾。如 《 伤寒论》 16条 : “ 0 太 寒论》6 条 :“ 3 发汗后 ,不可更行 必须根据变化 中的病证而辨治。④ 阳病 不解 ,热 结 膀 胱 ,其 人 如 狂 , 桂枝 汤 ,汗 出而 喘 ,无大 热者 ,可 虽 经治疗 ,但 病变 证机仍 然 是 阳明 血 自下 ,下 者愈 ;其外 不解 者 ,尚 与麻 黄杏 仁 石 膏 甘 草 汤 。 仲景 辨 热 盛 证 ,提 示 辨 治 仍 从 阳 明热 盛 ” 未 可攻 ,当先 解其 外 ;外解 已 ,但 证精神主要提示以下 4 个方面 :① 证。⑤白虎汤是治疗 阳明热盛证的
《 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 《 、 伤寒杂 病论 临床用 方必 读》 《 、 伤寒 杂 病论 思辨要 病 变证 机 ,接着论 理 中丸主 治病证 旨》 伤寒杂病论症状鉴别与治疗》 伤寒 内科论 》 等著作 2 部 ,临床诊治多种 有 其局 限性 ,进而 论述 下利病 变证 、《 、《 6
疑难杂病 。
机 各不 相 同 ,提示 确立 治疗 方必
Ta i o a hn s dcn o 】 J rdt n C ieeMe iieJ uf 9 i ra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通报
20 0 6年 1 0月
第 5卷
第 5期
三要研 究 《 寒杂 病论》 病 病 变主要 矛盾 在 阳 明 ,提示 辨治 应 伤 用方药。 证 表 现 ,必 须 具 备 清 晰 的思 维 方 当从 阳明热盛证。③因确立治疗方 二要 阐明 《 伤寒 杂病 论》 论 法 ,做 到辨证 既 不被 主要证 候 所迷 法 与用药 不 当 ,则 会导致 病 证发 生 述 的特 点是 从疾病 演 变过程 中把 握 惑 ,又 不被次 要证 候 所忽 视 ,并 能 变化 ,如 “ 汗 则 谵 语 ;下 之 则 发

《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中医学

《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中医学

《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中医学《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

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

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

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

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出版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 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该书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学习和研究中 医的必读经典之一。
世界医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伤寒杂病论》也对世界医学做出 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人体生理
详细阐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 经络气血等生理结构和功能, 为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基
础。
病理与诊断
分析了各种疾病的成因、发展 过程和症状,并提出了望、闻 、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
治疗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的治疗原则,以及针灸、药物 、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01
伤寒杂病论
著作背景与作者
背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 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当 时,疫病频发,医学知识迫切需求, 该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者
该书由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 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之 一,被誉为“医圣”。
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 倡学理论
阴阳五行
运用了阴阳和五行学说,认为人 体与自然界都是阴阳对立统一、 五行相生相克的。人体的健康和 疾病都与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失调
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
提出了藏象学说,认为五脏六腑 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核心,通 过观察和分析五脏六腑的变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

谈谈对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谈谈对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1. 张仲景的背景和贡献张仲景(150-219年),字仲景,人称“仲景先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出生在医药世家,家中传有医术秘籍。

张仲景潜心研究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他独特的辩证论治方法,被后世称为“张仲景辩证论治”。

张仲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著作《伤寒杂病论》:该书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医药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分为四编,首次将“伤寒热病”明确为一类疾病,提出了辨别病因、辨别证型、辨别治法的方法。

2. 提出辩证治法:张仲景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有关,针对不同病机,提出对症辩证并施治。

2.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2.1 阴阳学说张仲景的辩证论治方法基于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基本力量构成的。

在医学中,阴阳代表了人体内外的各种对立因素。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2.2 特殊辨证法张仲景强调特殊辨证法,即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指出疾病的症状和病机可以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归纳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案。

他归纳了疾病的一般规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归纳法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3.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实践方法3.1 辨别病因张仲景辩证治疗的第一步是辨别病因,即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他提出了疾病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类。

外感主要指由外界寒热、风邪等引起的疾病;内伤主要指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引起的疾病;情志则指由情绪波动导致的疾病。

3.2 辨别证型在辨别病因的基础上,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辨别出具体的证型。

他提出了多种辨证方法,如望诊、问诊、切诊等。

通过辨别证型,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伤寒杂病论思想

伤寒杂病论思想

《伤寒杂病论》性、位、量、学术思想概要四川 2012县级中医临床骨干青川县中医院苟文亮文章摘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专著。

做为一部临床价值极高的中医经典,已为后人临床中所证实,研究《伤寒》的书籍汗牛充栋,理论众多。

《伤寒》的辨证,前人多有论述,在这里,就“性、位、量、”的辨证法,与大家共勉。

可以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的理解和运用仲景的思想方法。

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性位量学术思想概要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 。

《伤寒杂病论》即是现今《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外感六经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完备论述了伤寒外感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如果说“八纲辩证、六经辩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辩证方法的话,那么“五脏”则是从病位入手, “辩方证”结合分析而确定量治疗原则的一种辩证方法。

故概括性位量学术思想为 :一、关于病性辨证病性-病-类,指病的属性分类,包括去除各种特殊情况后的伤寒与杂病各自的属性, 还包括各病往下细分出来的属性归类。

主要病性辨证方法 (六经、八纲辨证 , 各自的作用、性质和整体间的相互联系(即体系 , 进行分析研究 , 以探求对各种辨证使用方法 (辩证严谨、整体辩证、据脉论治、四诊合参、轻重缓急、明确标本。

以辨阴阳与辨标本为指导原则张仲景在自序中批评当时的一般医生, “不念思求经旨 , 以演其所知。

”可见他的著作 ,是以《内经》的理论、原则为指导的。

《内经》对诊疗疾病或辨证论治过程中 , 非常强调辨别阴阳:“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 , 治病必求于本【 1】。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辨证论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

那么,这一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呢?要探讨辨证论治思想的发展,首先得追溯到中医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积累了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最初,可能只是对一些简单症状的观察和处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了对疾病本质的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脉象、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医诊断的理论框架。

例如,通过对脉象的描述和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这便是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将辨证论治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六经辨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将外感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特点和治疗方法。

这种以证候为核心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为后世辨证论治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诊断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则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手段,以准确判断病情。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

如刘完素倡导的“火热论”,强调从火热的角度辨证论治疾病;张从正主张的“攻邪论”,注重通过祛邪来治疗疾病;李东垣的“脾胃论”,则从脾胃的角度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朱丹溪的“滋阴论”,重视滋阴降火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这些不同的学术流派和观点,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篇1《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伤寒杂病论》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本书总结了之前医学的经验,提出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张仲景的伟大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还学习了许多实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食疗等。

同时,我也对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不仅提出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还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心理健康,这与现代医学的理念非常契合。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多种疾病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感冒的治疗。

他提出的“桂枝汤”,通过发汗和解表,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还能改善身体疲劳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方法简单有效,与现代感冒药的原理相似。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杂病论》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张仲景的医学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中医知识和治疗方法,对我以后的健康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将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篇2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智慧。

他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他还提出了“六经辩证”的理论,即根据病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不同症状,将其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以伤寒病治疗为主的医学经书,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在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治疗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

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特点,下面就来一一解析。

治法特点一: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辨证论治,提出了“辩证施治”这一治疗理念。

辨证是中医的基础,也是治疗的关键。

对于疾病的不同类型和病情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精准的辨证,才能针对性地治疗患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方以类聚,病以异治”,即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

治法特点二:通治兼顾《伤寒杂病论》不仅治疗伤寒病,还涉及到其他杂病,治疗范围很广,但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张仲景提出:“上工治未病”,即在患病之前通过调节身体的各个系统,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也是中医的治疗原则之一,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维护身体的健康。

治法特点三:较重于药物治疗《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注重使用中草药制剂,重视中草药的药效及其配伍。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方剂,并指出了不同的药物配伍和用药方法。

草药在中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草药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治法特点四:食疗治疗在中医看来,饮食与疾病密切相关,科学的饮食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食疗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在治疗疾病期间,应该注意饮食搭配,大力推广食疗,这样有益于患者的调养,而且还能够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法特点五:以和为贵《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和为贵,不仅药物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且还要注意治疗方法的和谐与统一。

张仲景提出,治疗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要注意情志调节,合理搭配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治疗疾病不仅要考虑短期疗效,还要注意长期健康的保护。

总的来说,《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具有很多特点,辨证论治、通治兼顾、较重于药物治疗、食疗治疗和以和为贵是这些特点中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3月/9日/第004版学术与临床一般认为,“辨证”及“辨证论治”思想源于《内经》,本文作者研读经典,正本清源,提出——《伤寒杂病论》原创辨证论治思想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士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量中医著作、教材甚至中医辞典,都写有《内经》含有“辨证”“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的论述。

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辨证”与“辨证论治”思想真的是源于《黄帝内经》吗?细究《内经》中“证候”及“证”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只有辨病思维,尚无《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思维概念。

《内经》创立的辨病、辨病论治,以及针对疾病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思考、寻求辨病求因的科学方法建立了思想前提。

但辨证及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源于《伤寒杂病论》,而不是源于《内经》。

当代医家、医著、教材,甚至辞典关于《内经》与“辨证”和“辨证论治”关系的论述很多,诸如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内容提要”曰:“全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着重说明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的治疗原理”;198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医家高士宗著《黄帝素问直解》之“方序”曰:“《黄帝内经》……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手段和要求是:‘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曰:“中医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

”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载:“《黄帝内经》……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等理论”、《中医各家学说》载:“《黄帝内经》……分别从脏腑、经络、病机……及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

”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使《内经》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2004年版《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解“黄帝内经”条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还有学者讲:“《黄帝内经》以外感寒热病为研究对象,为其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亦作为内伤寒热病辨证施治的理论源头。

”等等。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量中医著作、教材,甚至中医辞典,都写有《内经》对“辨证”“辨证论治”“辨证治疗”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的论述,似乎成了“万口合附,并为一谈”的“不易之论”。

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这是真的吗?“辨证”与“辨证论治”思想是源于《黄帝内经》吗?本着对中医学经典著作之研究,惟研究者,终当以经典原著、原文为基础、为依据、为根本;而对研究者之研究,又当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追根溯源,予以明辨与澄清,供学术界讨论和再批判。

《内经》论“证候”及“证”的真正内容1.证候一词,唯见于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即只在其“卷第十七证候之一”的卷名出现一个“证候”概念。

然而,其正文的原文中并无“证候”二字。

在杨注中却出现“病候”“病”或“无病”之注释。

如正文有论曰:“青如翠羽者生,黑如鸟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见而生者也。

”其注释曰:“此五者,皆病候不死者色也。

”对“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此五藏所生之荣也”的注释为“此五者,皆是无病平人之色也。

”而正文“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则直接论述了目之五色与五藏病的相应关系,或候目之五色便可知其相应五藏病之所在。

可见,当时所谓“证候”即指病候(病的临床症状表现)。

特别是中医学术界有共识:杨上善撰注的《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古《黄帝内经》传本,其注释更近古义。

杨上善对《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七證候之一》所论述的五色所见,注释为病候、病或无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经》时代只有辨病(思维),尚无《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思维)概念。

2.单词“证”字,只见于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其中“证有中外”是《内经》(包括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以及《黄帝内经太素》)原文中绝无仅有的关于“证”的论述。

如果不是王冰在编次整理《黄帝内经素问》时编入“七篇大论”,恐怕连“证有中外”这唯一有关“证”的论述也没有了。

全部《内经》原文只一个“证”字,仅一句“证有中外”关于证的论述,并没有“辨证论治”概念或与其相近的概念,怎能体现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着重说明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的治疗原理”?怎能讲《内经》“充分反映”“辨证论治显著特点”或“阐述辨证论治规律”?难道这一句“证有中外”,就铺设了“《内经》……在临床上开辟了辨证论治的道路”的基石吗?从王冰的注释看“证有中外”之“证”的内涵《内经》是中医学最权威的经典著作之一。

然而,因其过于久远,后人对其中的许多文字、语句、内容不仅难读、难解,还会产生误读、误解;而对经典的误读、误解,会让人们误识或歪曲古人的本意。

如王冰对《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一段经文的注释为:“藏位有高下,府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至病所为故,勿太过与不及也。

”将“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注释为“病证有表里”。

这里首先需明确《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病”与“证”是分别论述而有分判的。

显然在《内经》已明确了病与证分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以对“病证有表里”这一关键词又可有两种理解:指病的“证”有表证和里证;或指病有表病、里病;证有表证、里证。

均提示临床要注意辨识病有表病与里病,证有表证和里证。

乍看虽无明确的“辨证”概念,却似乎有了“辨证”之寓意。

恐怕这就是造成将《内经》原本是讲究辨病和辨病论治的实质误解为辨证及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因。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内经》仅有的这一个“证”字的真切含义是什么?王冰次注《素问》,常将原文的“病之状”(病的症状)或“病能”(病态,即病的形体状态、症状表现)注释为“证”或“形证”。

如王冰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的注释为“先气证而病形,故曰气伤形;先形证而病气,故曰形伤气。

”对《素问·标本病传论》曰:“谨察间甚,以意调之”的注释为:“间,谓多也。

甚谓少也。

多,谓多形证而轻易。

少,谓少形证而重难也。

以意调之……”此“形证”者,均指形体症状也。

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瘅为消中”的注释为:“消中之证,善食而瘦”,即把消中病的症状“善食而瘦”称之为“证”。

对《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其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的注释为“……见是证者,期后一百八十日内死矣。

”又对“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注释为“……见斯证者,期后三百日内死。

”均把“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胸中气满,喘息不便……”症状注释为“证”。

尤其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的注释:引“新校正云:详此证与火太过甚则反病之状同,傍见《藏气法时论》。

”更说明“证”即“病之状”矣。

对《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述的:“少阳之复,……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面如浮埃,目乃膶瘛,……口糜呕吐逆,血溢血泄,……恶寒鼓慄,……”诸多症状的注释为“如是之证,皆火气所生也”等等。

如是者,“证”即症也,王冰之注“病证有表里”,即“病症有表里”。

则“证有中外”之“证”字,只是指“症状”而言,没有《伤寒杂病论》或当今“辨证论治”的“证”的含义了。

方药中与许家松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将“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讲解为:“‘证’,指病证。

‘中外’,此处指深浅,亦指表里。

‘中’,指病深,病在里。

‘外’,指病浅,病在表。

‘轻重’,指处方的轻重。

全句意即病有浅有深,因此处方用药上也就有轻有重。

病浅者处方用药宜轻,病深者处方用药宜重。

”把“证有中外”讲解为病有浅(病在表)有深(病在里),可谓熟谙《内经》真谛,贴切入微地做出符合《内经》原创辨病及辨病论治学术思想真实世界的讲解。

另外,张登本、孙理军主编的《王冰医学全书》指出,“王冰次注《素问》的贡献”:“王冰的功绩主要反映在编次整理、训诂解惑、医理发挥、汇存文献、传承运气五个方面。

”并讲:“王冰有极广博的文学和医学素养以及很高深的医学造诣,因而他对《素问》经文的4479条注文中,以疏通经文的奥义为其主旨。

......发明经义,弘扬拓展医理。

(1)系统地发挥了养生理论 (2)阴阳理论……(3)病机理论……(4)病因理论……(5)腧穴理论……”而且对王冰功绩的概括,是以综合国内医家论述的文献为依据,却没有关于《素问》对辨证及辨证论治的发挥;王冰的4479条注文中亦未见有关辨证及辨证论治的注释。

如果辨证论治是《内经》的显著特点之一,精于“发明经义,弘扬拓展医理”的王冰岂能不予以阐释和发挥?《内经》有“辨”和“证”字却无“辨证”概念如前所述《内经》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证有中外”出现一个单词“证”字;而“辨”字见于《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灵枢·五阅五使》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灵枢·五色》曰:“五色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等。

可见《内经》时代有“辨”字,用“辨”字。

然而,《内经》全书原文却没有“辨证”之说,未形成辨证概念。

说明《内经》并没有“辨证”思维和观念,更没有“脏腑辨证”之论,也没有形成“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关辨病论治的阐述有学者讲:“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等篇中,皆有关于辨证论治的论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仅就《素问·异法方宜论》来说,凡是认真阅读、研究过该篇者,都知道该篇清楚明白论述的乃是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对人体生理、体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