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医案

柴胡桂枝汤医案
柴胡桂枝汤医案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

一、发热

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

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二、畏寒(神经官能症)

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此乃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治用柴胡桂枝汤:

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煎服5剂,怕冷减轻,不需厚衣;又进15剂,诸症全消,身和如常人。

(国医论坛1991;<6>:15)

按语:此证多见于女性,由太少同病,阳气不伸所致。其証除畏寒外,常兼见身疼、汗出、恶心、口苦、月经不调等,用柴胡桂枝汤太少两和,每收奇效。

自按:恶寒怕冷,汗出、身疼,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脉弦张而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即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投柴胡桂枝汤调畅气机解郁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三、寒热

周少逸医案:沈某某,男,52岁。因患慢性肾功能不全于1982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则形寒畏风,继之身热,体温37.5℃(原基础体温36.5℃~36.6℃),闭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发如前,伴有头痛,色质略淡,苔薄白润,咽红,脉浮滑带数。从外感论治,选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连服两剂,咳嗽加频,任每日上午9—10时许先形寒畏风,体温逐渐上升至37.5℃~37.8℃,下午3—5时得小汗出热退而安。在病发时查血疟原虫(一),白细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患者第五天加用青霉素连续6天,氨基苄青霉素3天,中药先以宣肺治咳,后用清肺透解法,病任未已,纳减乏力。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程,认为

仍属太阳少阳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汤。处方:

柴胡5克,生黄芩、姜半夏各10克,红参6克(另煎冲入),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当日,未发寒热,亦无畏风,精神好转,食量渐增,二便通调,脉来和缓,继后未在复燃。

(江苏中医杂志1985;<4>:24)按语: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畏风头痛、鼻塞、脉浮乃太阳証未罢。实属太少同病,故单用解表而不能愈。惟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方为正治之法。

自按:柴胡桂枝汤由太阳表証和少阳半表半里証两部分症状组成。治太少合病每有奇效,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四、胃痛

张志明医案:郑某,男,32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两年,每因感冒或饮食不节,胃痛即发。周前又作,服药无效。经检胸骨下时作剧痛,5天来每餐只能饮稀粥少许。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后加剧,现仍微有寒热(37.5℃),头晕、口苦、肢倦、不思饮食,深呼吸时觉胸部不舒,微咳,时欲呕,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脉浮数。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治新病,宿疾可瘥。予柴胡桂枝汤原方:

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炙甘草一两(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1剂后,头晕、口苦、肢倦等症减半,寒热除,胃痛大减,纳渐增。2剂后,诸証均除,食欲更佳。再服2剂,能食干饭。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3)按语:胃痛每以感寒诱发或加重,并有寒热等表証;又见口苦、纳呆、胸部不适、头晕等少阳见证。辩证应属太少同病,乃太阳表郁不解,少阳气机不利而发胃痛,故用柴胡桂枝汤解表散邪,疏达气机,太少同治,果两投而愈。

自按:此病症诊为太少合病,感冒之后加剧,应解表散寒和并健运脾胃。以柴胡桂枝汤投之有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五、癫痫

兰景宽医案:刘某,女,19岁,1988年9月12日初诊。诉5年前因生气出现典型癫痫大发作,后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经用中西医各种疗法无效。刻诊:癫痫3~5天发作一次,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脑电图有位置不定的零散棘波。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15克,桂枝、半夏、党参各10克,白芍20克,黄芩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共服150剂而愈,其中服60剂后癫痫10天发作1次,余症消失,至90剂后一直未发作,查脑电图未见棘波,又服60剂,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0;<5>:36)

按语: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国内外屡有报道,治愈率达73%左右。西药抗癫痫药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症状发作,但一旦停药,发作较前更加严重,并有麻痹脑末梢神经副作用。日本学者根据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有胸胁苦闷、精神抑郁、口苦、脉弦等症状,设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实验表明,本方能控制癫痫发作,并促使脑部新城代谢逐步正常化。使用本方时注意:①标本兼顾,根据具体情况适加调补药物;②守方连服2~3个月;③避免劳累过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排除发病之诱因。

自按: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应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柴胡桂枝汤可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运化疏泄有偿,病自解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赵东明医案:申某某,男,51岁,1987年9月20日初诊。缘于三个月前在劳动后饮水,顿觉汗出身凉,舒服不已。但于当晚即见恶寒,发热,体温达38.3℃,汗出,周身痠重不适。午夜出现座跨痠胀疼痛,并沿左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背窜痛。在当地卫生所口服解热镇痛药后热退痛减,但仍汗出不已。次日,复发热,并感左腿痛甚,痠重无力,步履困难。经多次封闭及针灸治疗,疼痛虽有所缓解,但终不能根除疼痛。并见每于左腿冷痛前有低、全身不适感。先后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数十剂,仍五寸效。今特邀余诊治,刻诊:左侧腰胯痠痛,每痛即窜及左下肢,可沿后侧痛及足背,足不敢着地,并诉疼痛多于发热后发作,伴纳差,自汗,面色皓白,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西医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沉:33mm/n,抗“O”阴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环跳、承山穴处有压痛。诊为坐骨神经痛(原发性)。脉症合参,症属少阳、太阳并病,治宜和解少阳,兼宜表散寒,柴胡桂枝汤出入:

柴胡15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黄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温服。

服上药1剂后,患者即感痛减,效不更方,又连服5剂,诸証尽消,痊愈而归。

(黑龙江中医药1990;<2>:41)

按语:本案属“痹症”范畴,因过劳饮冷,汗后受凉,风寒之邪犯及太阳不解,传及少阳发病。前医不识,妄用祛风湿、强腰膝之品,不切病机,难以取效。当用柴胡桂枝汤太少同治,待少阳枢机通利,精气畅通,而疼痛自消。

自按:恶寒发热身疼、自汗,为太阳表証,风寒流连于表而气机不和,营卫不和。食纳差,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为邪犯少阳,取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宜表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七、感冒

郑某某,男,42岁,农民。1990年2月16日初诊。10日前因家务事劳累汗出,脱去衣服,致感受风寒,第二天出现恶寒发热,闭塞流涕,村医予西药安乃近片,服后汗出,但未愈。现症:恶风寒,发热(体温38.3℃),闭塞流涕,背痛,胸胁满闷,口苦,呕吐。舌偏红,苔薄白,脉浮弦数。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拟柴胡桂枝汤,处方:

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黄芩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服3剂病愈。

按语:患者感时令之风寒,如证见恶寒发热,闭塞流涕,背痛,为感受风寒在肺卫而涉及太阳经;胸胁闷满,口苦,呕吐,脉弦,属少阳经脉证。感冒的病位在肺卫,比例涉及太阳、少阳二经病变。其实,太阳经病变包括了肺卫病变,故太阳经麻、桂诸方剂常用于治疗感冒。本病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达邪,桂枝汤解肌(因已用西药发汗剂,不可更汗,只宜解肌)散风寒。

自按:此病証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拟柴胡桂枝汤有效。

《经方治病验方录》/刘含堂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

八、胃痛

陈某某,女,43岁,工人。2003年11月16日初诊。1周前无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厂医

予西药解痉止痛剂,服后仅缓解临时之痛,药效过后疼痛如前。现症:胃脘灼痛,涉及左胁,按之稍舒,汗出,恶风寒,低热(体温37,8℃),口苦、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薄白,脉浮弦数。诊为胃痛,症属少阳胆火犯胃,兼风寒在表。治宜和解少阳,和胃止痛,解肌散风寒。用柴胡桂枝汤,处方:

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6枚。水煎服。服3剂而愈。

按:此例胃痛,如胃脘灼痛,涉及左胁,恶风寒,口苦,脉弦,为少阳胆火犯胃之明征;汗出,脉浮,为风寒表虚证的根据。故辩证为胆火犯胃兼风寒表虚证。投柴胡桂枝汤,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清胆和胃,止呕散邪,桂枝汤解肌散风寒,且有抑木培土止痛之功效。

自按:此胃痛症属少阳胆火犯胃,兼风寒在表。治宜和解少阳,和胃止痛,解肌散风寒。与柴胡桂枝汤功效贴合。

《经方治病验方录》/刘含堂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

九、周身奇冷

某男,49岁。春节上坟祭祖时,突有“阴风”吹过而“受凉”,回家后自服APC2片后痊愈。次日饮酒后,又觉周身奇冷而痛,服解热止痛散2袋后身痛消失,但身冷不除。自觉周身寒冷袭人,得衣不减,以终日近火取暖。当地医院诊为感冒,给予西药对症处理后无效。曾服中药解表剂10余剂,效果欠佳,患者自谓为“鬼神”所作。症见身冷不已,面苍唇乌,头顶拘谨,咽痛,口渴不饮,纳食正常,二便尚可,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此为邪入少阳而太阳表征未罢之证。宗仲景之法。方用柴胡桂枝汤。处方:

柴胡15克,酒炒黄芩12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三枚。3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各服一剂。

服上药后身有微寒,身冷减轻,头紧口渴消失,面色微红,但咽痛加重,舌脉同前。遂予上方加青黛8克(包煎),炒小米30克(包煎)继服3剂。服3 剂后身冷消失,咽痛减轻,自觉胃脘不适,恶心欲呕。遂予上方去青黛加夏枯草、苏梗各10克,继服2剂而愈。

(张金玺《辽宁中医杂志》1999年第7期)按语:柴胡桂枝汤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组成。本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治太阳之表,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治少阳半表半里;本案身冷头紧,当为太阳表邪未去,口渴、咽痛乃邪入少阳之侯,与柴胡桂枝汤效贴合,投之而效。

自按:柴胡桂枝汤为太少表里之轻剂,可疏解气机,和解少阳,健运脾胃,疏肝利胆。

《奇病怪症诊疗秘典》中原农民出版社

十、半身汗

某女,45岁。半身汗出3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证见左半身汗出溱溱,右半身無汗,纳谷尚可,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弦。从太阳、少阳并病论治。方用柴胡桂枝汤。处方: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2克,生姜2片,小红枣3枚。

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左半身汗出减少。继服7剂,左半身已不出汗。随访1年,未有复发。

(乔作现,《中医研究》,2000年第一期)按语:患者半身出汗,认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用谷维素、维生素B等药,或中医从气虚、阴亏入手,用牡蛎散、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等治疗效差。半身汗出,乃营卫失调,病位在少阳、厥阴经,故方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和调营卫的桂枝汤,合而为柴胡桂枝汤,药虽平淡,但谨守病机,故药效迅速。

自按:苔薄白,脉弦,半身汗出,乃营卫失调,为邪犯少阳,故用太少表里双解的柴胡桂枝汤。《奇病怪症诊疗秘典》中原农民出版社

李某,女,21岁,本院护士,1980年1月24日初诊。痛经3年,每次月经来潮前腹痛难忍,甚时翻身打滚肌注杜冷丁方可之痛。月经尽则痛经解,经血血暗有血块,量适中,素有少腹凉,脉弦有力,舌质稍案,苔白薄。投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12克,黄芩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桂枝10克,白芍12克。水煎服。

复诊,服上方4剂后,此次来月经腹痛减十分之八九,连续调治3个周期(即每次月经来潮前服4剂柴胡桂枝汤)后痛经完全消失,追访1年多未复发。

《经方临床应用》/陈宝田主编—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8

自按:经血有血块,少腹痛,即有寒証内蕴。

十二、胆结石

石某,女,59岁。1年前起,右背及肩胛内侧有压迫感,X线检查发现2枚胆结石,10mm左右。每食油腻过多时,胆囊部必有痛感,但并不剧烈……腹诊右季胁下有抵抗压痛。投给柴胡桂枝汤后,食欲增加,心情好转,精神焕发……服药3个月后,病状完全消失。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临床治验》)

自按:柴胡桂枝汤具有疏肝利胆,健运脾胃之功效,故投之有效。

《伤寒论临証发微》/柯雪帆著。—上海:上海科技术出版社,2008.6

十三、外感

林某某,男,28岁。前日因涉水回家,既感头痛,发热恶寒,腰痛如折,胃胀,口苦不欲食,腹痛时作时减,二便如常,脉浮弦,舌苔白。此外感风寒,邪将入里,用柴胡桂枝轻剂:柴胡6克,桂枝4.5克,黄芩6克,半夏4.5克,党参6克,芍药6克,大枣4枚,生姜1.5克,甘草3克。1剂。

翌日复诊,药后汗频多,寒热已愈,胃胀腹痛剧减,証减半,复进原方1剂而愈。

(《福建中医药》1864;5:34)自按:发热恶寒,头、腰腹痛,知太阳証未罢,风寒犹流连于表;胃胀,口苦不欲饮食,脉浮弦,舌苔白,为邪犯少阳,胆热内蕴且上达于口,枢机不利。故为太少合病,即投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疏肝利胆,健运脾胃。

《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王天思主审。—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十四、低热

温某某,女,42岁,医师。1982年3月5日就诊。

病者有结核病史,白细胞偏低,经常感冒,低热37.5℃左右,微恶寒,鼻塞流涕,语音重浊,头晕眩冒,四肢酸痛,诸身疲乏,食纳差,大便软,脉缓而弱,舌润薄白。处方:柴胡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西党参1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后,热退,身体清爽,食纳倍增。继服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竣功。

按:患者前后三年,多次发病,症状如故,发则低热、身重、疲乏为主症,均已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和解表里,热退后继之以补中益气汤加桂枝固表获效。经过几年的调治,屡治屡验,反复施治,几成常规。

自按:伤寒原意治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証未去的少阳病兼表証。而,禀赋不实,体虚外感者,往往低热不已。质言之,治低热之机制,仍在调和营卫。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药》朱进忠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

十五、太少合病

胡希恕医案:岩某,女,34岁,病历号是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3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现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已,月经已净。

自按:柴胡桂枝汤証由太阳表証和少阳半表半里証两部分症状组成。辩证要点:身体疼痛,微呕,微恶风寒,苔薄白,脉弦细。还是一张不用补药的保健良方。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药》朱进忠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

十六、感冒

胡某某,女,46岁,工人。1984年5月10就诊。

病者已病月余,有数人抬来就诊。主诉:低热多时,每于五月热度升高,一般体温37.5~38.3℃左右。20多天前,感冒发热,强服力银翘片、板蓝根冲剂、退热片等药。热已退,人稍安。随之低热,每日从上午十一时许自觉诸身酸痛,洒淅恶寒,继之发热。至午夜体温可升至38.6℃左右,后半夜热退。精神疲乏,食纳差,进食则呕,大便半个月不畅,身寒畏风身穿棉袄,口不渴,埋浮弦而虚,舌薄润。查血象正常,疟原虫阴性,拟诊为:感冒(属表里不合,营卫不足)。处方:柴胡6克,西党参1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生姜3片,炙甘草5克,大枣3枚。嘱服2剂。

二诊,服前方2剂,发热已退,发热时间缩短,热度在37.6℃左右,身体酸胀减,脱去棉袄,深感暖和,不呕,食能稀饭,大便解少许,脉缓弦而虚,舌苔白润。守原方桂枝、柴胡加至10克,加葛根15克,嘱服4剂。

三诊,服前方8剂,身无不适,饮食增加,热退未反复,睡眠安静,脉缓而平,舌苔薄润,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嘱服10剂以资巩固。此后病者一切如常,恢复健康。

按:凡感冒初起,如失于辛散解表,多酿成凉遏留邪。复不可攻表,又难于和里,补之碍邪,清之伤胃,唯有用柴胡桂枝各半汤,小制其气、无需取汗、切记功里,期待取效。《中医临证经验与方药》朱进忠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

自按:本方具备小柴胡汤的和解表里,疏泄肝胆,具备桂枝汤的调和营卫,健运脾胃。

十七、过敏性鼻炎

小某,男,12岁。5年前还过敏性鼻炎,鼻涕很多,但喷嚏不多,食欲不振,体型瘦弱,腹诊有胸胁苦满症。从改善体质出发,投给柴胡桂枝汤提取物粉末剂1.5克,每日两次。服后两周,鼻涕明显减少,基本停止。

《伤寒论临証发微》/柯雪凡著。—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6

自按:柴胡桂枝汤具备小柴胡汤的和解表里,疏泄肝胆,具备桂枝汤的调和营卫,健运脾胃。是一张不用补药的保健良方。

十八、过敏性鼻炎

徐某某,男。遇风冷或花香则鼻痒,眼痒,喷嚏流涕7年多。医诊过敏性鼻炎。先以西药治疗数年不效,后以中药祛风益气等药相配合治疗3年多亦无功。细审其証,除上述诸証之外,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弦缓。综合脉証,思之:脉弦者,少阳枢机不利之脉;缓者,营卫失调之脉。和而论之,乃少阳枢机不利,营卫失调。治宜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处方:

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服药6剂,诸証全失,继服6剂,愈。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药》朱进忠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

自按:脉弦者,少阳枢机不利之脉;缓者,营卫失调之脉。和而论之,乃少阳枢机不利,营卫失调。治宜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又柴胡桂枝汤由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与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组成,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合当用之。

十九、雀斑

牛某某,女,23岁。颜面颈部大量浅棕色、暗褐色斑一年多。大小不一,小者如针头,大者约

一到二毫米,圆形或椭圆形。某院诊为雀斑。审其証,除雀斑外,并见胸满心烦,脘脾纳呆,胃脘疼痛,月经失调,舌苔薄白,脉弦缓。予柴胡桂枝汤加味。处方:

柴胡、半夏、桂枝、党参、白芍、黄芩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4片,生薏米30克。

服用药12剂后,云:不但胸满心烦、胃脘疼痛好转,而且雀斑明显减少。继服12剂,雀斑消失而愈。

自按:脉弦者,少阳枢机不利之脉;缓者,营卫失调之脉。审其証,实属太阳少阳合病,投以柴胡桂枝汤加生薏米,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健运脾胃,生薏米和胃强肾。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药》朱进忠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

二十、疣

曾治患者张某某,男,8岁。全身突然出疣数百个,小者如米粒,大者如高粱,微痒。经某院皮科治疗一月未效。审其精神、食欲均正常,予柴胡桂枝汤调理之。处方:

柴胡、半夏、党参、黄芩、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生薏米30克。4剂痊愈。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药》朱进忠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

自按:·《诸病源候论·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可投以柴胡桂枝汤和解表里,疏泄肝胆,调和营卫,调畅气机。

二十一、风湿性关节痛和腰肌劳损

杨某某,农民,男。素有风湿关节炎和腰肌劳损,诊时见:腰痛,右足不能履地,动则剧痛,腰痛酸喜按,头晕,口苦,胸胁满闷,不欲食,微恶寒,四肢烦痛,舌淡苔白润,脉浮弦。病因与主卧室地,外感寒湿诱发宿疾。用柴胡桂枝汤2剂,恶寒罢,头晕胸闷腰痛悉除。苔微白,脉微弦,继服2剂,各証消失,

张志民,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点滴《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3.

自按:查其証属柴胡桂枝汤辩证要点,固投之有效。

二十二、(古医案)

《类聚方广义》:“汗发失期,胸胁满而呕,头疼身痛,往来寒热,累日不愈,心下支撑,饮食不进者,或汗下之后,病犹不解,又不加重,但热气缠绕不去,胸满,微恶寒,呕不欲食,过数日而不愈者,当先其发热之期,用此方(柴胡桂枝汤)重覆取汗。又治疝家腰腹拘急,痛连胸胁,寒热休作,心下痞硬而呕者。”

《张仲景方剂学》吕志杰编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

自按: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是治疗虚弱体质迁延性疾病的最常用之方。

二十三、(古医案)

《成绩录》曰:“女,素有痫証,一时患疫,诸医疗之无效,迎先生诊治,其腹不动,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大便燥,时时上冲,昏不识人,日夜二三发,乃与柴胡桂枝汤,及紫丸攻之,不一日,诸症悉除。”

《中国汤液经方》/冯世伦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

自按:往来寒热为邪在少阳,头汗出,大便燥,属实热,气机不畅,热邪上冲。

二十四、(古医案)

治心腹卒中痛沾着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掰)、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金贵要略·腹满寒膳宿食病篇·附方二》

自按:桂枝汤含芍药甘草能治腹痛,小柴胡汤也主腹痛,如《伤寒论》第100条"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冠”,可见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其功用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法遵循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即辛温发汗解表。究其原因,太阳病是由外邪侵袭肌表,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所致,即“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其病症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性质不同,病理变化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太阳病有三种主要的证候类型,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表郁轻证。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一般比较轻浅,但若治疗不当,则变化迅速,其中若表邪不解或兼有其他病理变化,成为太阳病兼证。如中风表虚证,可兼经输不利,兼肺气不利,兼阳虚漏汗,兼胸阳不振,兼阳气不足等。 经过现代研究,桂枝汤所主治的病症种类多达四十余种,病症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王琦、铁君二人总结叶天士运用桂枝汤及类方时认为,叶天士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范围很广,如虚人外感、咳嗽、痰饮、痹痛、冲气、动悸等,常随症投之。有作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之用;有作通阳制水,化痰涤饮之施;有温通经脉而设,有取温肾平冲之力,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仍湿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由此看出桂枝汤皆为历代医家所重用的。其方配伍严谨,用药精良,用此方治疗疾病,每每获得良效。桂枝汤原方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本文主要通过一则医案对上方的加减应用治疗太阳病兼证。 2010年10月28日,秦某,男患,69岁,素有冠心病心衰病史,反复心衰,这次因感冒后心衰加重10余日,主要症状可见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心悸,口唇发绀,恶寒,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电图示:ST-T改变,室上性心动过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诊断:冠心病心衰,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芍药15克,大枣7枚,厚朴15克,杏仁15克,上方七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上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其中桂枝温经通阳,以散肌表之风寒,芍药敛阴和营,以益在内之营阴,生姜辛散表邪,助桂枝温卫,大枣补胃气,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厚朴下气消痰,宽中理气,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诸药合用共成表里兼顾之剂,喘证自解。正如尤在泾《金匮心典》引徐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说明本方在外它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则有调和气血之用。 7日后复诊,主要症状可见胸闷,心悸,汗出,夜间尤甚,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无喘息气促,无恶寒,听诊双肺干湿啰音明显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治法:调和营卫,复阳固表,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7枚,附子10克,茯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 3例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史锁芳 指导李石青 [提要]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总有效率为90〃1% 。本方具有温脾和中、利胆化湿作用,适合于慢性胆囊炎具有脾土虚寒、胆郁湿阻的病理机制者。 自1986年以来,笔者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作初步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3例中门诊16例,急诊儿例,住院病人6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 最大69岁,最小33岁,其中45~60岁之间居多;病程1~5年9例,6~10年16例,超过10年有8例;发作次数最多达儿次(包括术后发作者)。 2 病例选择 有上腹部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且呈反复发作者,②本组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 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波或胆囊造影检查确诊。根据病史、体征、放射学、B 型超声波检查:属于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11例属急性发作表现);合并胆石症 9例;胆囊炎或胆石症术后感染5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 临床症状:右上腹部胀满或疼痛33例次,向腰背部放射疼痛27例次;恶心呕吐28例次;口干口苦28例次;嗳气纳呆27例次;畏寒乏力3O例次;伴头痛 或失眠26例次,有头汗或上半身出汗、盗汗27例次;大便稀溏23例次,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5例次,大便干结5例;舌质淡嫩24例次,舌质胖或有齿印16例,舌质偏红3例,舌苔薄或白腻17例,舌苔薄黄或黄腻16例。查体:巩膜轻度黄染5例,胆囊区有压痛、墨菲氏征阳性33例。血白分:>16×10。/L 3例;1O~16×10。/L20例;<10×10。/L10例。来诊前用过抗生素及解痉剂而症情未能缓解者15例次。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0~15克,桂枝6~10克,干姜5克,黄芩6~12克,栝萎根10 大便秘结去桂枝、~15克,生牡蛎15~30克(先煎),炙甘草3~5克。主要加减:① 减牡蛎为10克,若脾虚加白术45克;若胆经湿热便秘加生大黄6~10克,并 湿热甚,舌苔黄 痛剧加桃仁、川楝子、玄胡各10克。③ 易栝蒌根为全瓜蒌15克。② 腻,去甘草,加茵陈15~30克,藿香10克,滑石12克(包) ,大金钱草30克。④头昏,舌质淡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服法: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O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及辛辣之品。 4 治疗结果 近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炎性①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桂枝汤和类方医案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9g 大枣4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桂枝汤,出自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伤寒论》,其中的“伤寒”不是西医的“伤寒”,而是中医广义外感的总称。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我将其列为外感发热第一方。 主治:外感发热。 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风、舌红苔白,脉浮。 个人总结: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体虚之人。主要症状有怕冷或怕风,发热或不发热,必有出汗,舌尖淡红,口不渴。从桂枝汤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治疗外感发热是主连续用药的。病情需要,不要一天仅用药一付、服两次;而可以增加用药次数,务使药力连贯。而且,桂枝汤服后,应该喝点稀饭以帮助出汗。 禁忌:桂枝汤不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病人也会出汗,轻度怕风,但应该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的表现,不难鉴别。 桂枝汤医案: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至5点发热,两臂时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给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 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现代应用] 1.外感热性病如感冒、肺结核、脑膜炎、疟疾、肝炎、肺炎、风湿热、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疟疾等出现寒热往来、口干口渴者本方多有应用的机会。 2.仲景每用干姜治下利。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肝炎伴有的腹胀、腹泻或便溏等兼有情志抑郁者可用本方,胆囊炎、胆石症术后出现的胆源性腹泻也常用到本方。 3.对于一些以渗出为病理特点的炎性疾病,如渗出性胸膜炎、中耳炎、上颌窦蓄脓症、梅尼埃综合征等;以及分泌过多性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汗出过多,慢性支气管炎

的咳嗽痰多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 4.牡蛎散结。因此,对于结节、包块性疾病如头疮、瘰疬、乳腺小叶增生症、肝硬化初期、肝脾肿大等也可参照使用。牡蛎还有止酸的作用,故还用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等。 5.其他方面还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产褥热、赤白带下、阳痿、窦性心动过速、胃下垂、失眠、口吃、糖尿病、眩晕等疾病。 [经验参考] 关于本方证,从原文所说“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语不难推测出“大便溏薄”。对此,刘渡舟先生有深刻体验。治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患者一手指其腹闩:我尤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

柴胡桂枝汤病案 1汇总

柴胡桂枝汤 【方药】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甘草一两(炙)(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 【运用】 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日初诊。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3~144)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 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天津中医1989) “邪在太阳者,张景岳指出: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按语: 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认为,临证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证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C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奏效。 三、畏寒(神经官能症) 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7月20日初诊。1989年春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0''、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时气温36~C左

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律失常32例

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律失常32例 武志平,闫桂玲(辽宁省朝阳市第三医院,辽宁朝阳122000) 关键词:心律失常;炙甘草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l0例,女2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病程3月一6年。其中频发室性早搏l2例;多源性室性早搏7例,频发性房性早搏6例,阵发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4例。32例中病毒性心肌炎l2例,冠心病l6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2例。 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检查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中医辨证为心气心阴两虚兼少阳枢机不利。 2治疗方法 方用炙甘草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基本方:炙甘草20g,龙骨、牡蛎、生地黄各30g,桂枝、麦冬、红参、柴胡、天花粉、黄芩各15g,阿胶(烊)lOg,干姜5g。加减:气虚有热加黄芪30g,知母15g;肝郁肾虚加合欢花20g,枸杞子20g;心动过速加柏子仁15g,石菖蒲lOg;血瘀加丹参15g,桃仁lOg;心阳虚心动过缓去天花粉、黄芩,加附子lOg,麻黄、细辛各5g;胸阳不振兼痰浊去黄芩,加瓜蒌15g,薤白、半夏各lOg。煎服法: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30天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治疗2疗程后多次复查心电图。显效:频发室早、房早完全消失,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消失。有效:室早、房早偶有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较前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改用他法治疗者。结果,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4例。 4病案举例 郭某,女,38岁,1998年l0月19日初诊。3月前患感冒〃随之出现心悸,胸闷,乏力气短,心律不齐。经某医院做彩超、心肌酶谱等项检查,诊断为心肌炎,经住院治疗3月,病情改善,但遗留心律不齐。做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检查: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诊见:疲倦乏力,心悸气促,面色尅白,语声低微,稍活动即频繁出现早搏、胸闷叹息。舌淡,脉细弱无力或结代。中医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心之气阴两虚。治以养心复脉,和解少阳。基本方加黄芪30g,知母、柏子仁各15g。每天l剂,水煎服。6剂后二诊:心悸、气短、胸闷较前改善,身体较前有力,休息时偶见早搏,活动后早搏增多。继续用上方加减,共服药30剂,早搏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正常工作,随访1年未复发。 5体会 心律失常是各种心脏病中常见的症状,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心之气阴两虚兼少阳枢机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运用炙甘草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福建中医药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经方临证指南》1993:2)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发表者:章振永 2010年我治疗痤疮大概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 治疗痤疮我采用的基本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疗程一般要一个月左右。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前者占比例最大。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炒栀子丹皮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炒栀子、丹皮、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如果病因是情志不舒而致肝郁化火,酌加防风、荆芥、陈皮等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发散郁热。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这种痤疮发出来的快,好的也快。 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

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渡舟医案:某某,女, 53 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 发热治疗,服药二 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 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 9 克,白 芍 9 克,生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12 枚,2 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 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 阴阳相 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 二、高热 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 枝汤 3 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 1989 :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 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 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 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 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 结核,经 x 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 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 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 9 克,杭白芍 9 克,炙甘草 3 克,大枣 7 校,生 9 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 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 15 克, 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 2 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中医药 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 “司开合”而不能, 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 ”、“脉仍浮缓” 可知 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 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 “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 汗出偏沮 渡舟医案:某,男, 39 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 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 枝场: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 9 克,大枣 l2 枚,炙甘草 6 克, 3 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 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 1993 :2)按语:《京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 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 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 “偏枯”证。《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 “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 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 无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百善医案:侣某男, 9 岁, 1985 年 7 月 5 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 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 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 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 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 处以桂枝汤:桂枝 5 克,白芍 5 克,甘草 5 克,生 3 片,大枣 5 枚。水煎 5 剂。服药后,唯腋 下略有汗 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 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曰两次,每次 10 克,用生、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 — 曰,患儿 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中医杂志 1989 ;(5): 45) 按语:本案 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 “先其时发汗则愈 ”。 岳美中医案:某某,女, 15 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 40 C,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 2 理,

柴胡桂枝汤医案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 一、发热 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 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二、畏寒(神经官能症) 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此乃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治用柴胡桂枝汤: 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煎服5剂,怕冷减轻,不需厚衣;又进15剂,诸症全消,身和如常人。 (国医论坛1991;<6>:15) 按语:此证多见于女性,由太少同病,阳气不伸所致。其証除畏寒外,常兼见身疼、汗出、恶心、口苦、月经不调等,用柴胡桂枝汤太少两和,每收奇效。 自按:恶寒怕冷,汗出、身疼,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脉弦张而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即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投柴胡桂枝汤调畅气机解郁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 三、寒热 周少逸医案:沈某某,男,52岁。因患慢性肾功能不全于1982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则形寒畏风,继之身热,体温37.5℃(原基础体温36.5℃~36.6℃),闭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发如前,伴有头痛,色质略淡,苔薄白润,咽红,脉浮滑带数。从外感论治,选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连服两剂,咳嗽加频,任每日上午9—10时许先形寒畏风,体温逐渐上升至37.5℃~37.8℃,下午3—5时得小汗出热退而安。在病发时查血疟原虫(一),白细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患者第五天加用青霉素连续6天,氨基苄青霉素3天,中药先以宣肺治咳,后用清肺透解法,病任未已,纳减乏力。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程,认为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愈噎嗝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愈噎膈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孝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田雨河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厥阴阳微结,意在温阳生津液,开通表里内外,适宜于半表半里之阴证,冯世纶教授指出:“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本则病典型症状虽然是噎膈,但病机符合阳微结,径用本方三剂而愈,故特此报道,以扩大本方的使用范围。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厥阴阳微结噎膈 患者焦XX,女,37岁,初诊于2013年10月30日。 患者三月前因心情不快又感外邪,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发呕、不大便,曾肌注柴胡针加安痛定各1支,一日二次,又服防风通圣散,效果不佳。遂来我科,刻见: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不止,寒一阵,热一阵,心中懊恼,两胁胀满,小腹憋胀,小便不畅,大便干结,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拒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断痉挛,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兼以白为主,幽门水肿,胃中有大量的粘液糊状物。六经辨证:发热、恶寒、头痛、病在太阳;寒一阵,热一阵应为寒热往来,拒绝饮食应为默默不欲饮食,两胁胀满,病在少阳;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中懊恼病在阳明;大便干结,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应为太阴阳微结,结合胃中有大量的粘液糊状物应为脾阳不足,运化失司,食管中断痉挛实为寒则收引,证属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打底,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病机为痰气交阻,方以半夏厚朴汤合之,处方:柴胡24g桂枝9g干姜9g黄芩10g栝楼根12g牡蛎6g甘草6g姜半夏15g川厚朴10g茯苓30g苏梗6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分早晚空腹温服,隔日一剂。 服上方,第一剂第一煎后,大便出块状物十余粒,后排出稀溏约数升,矢气频频,排便时浑身抖擞伴见大汗淋漓,顿时头晕,忽大叫一声,昏不知人,家人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当救护车赶到时,病人已清醒,但全身乏力欲静卧休息,医护人员守护3小时,病人熟睡,查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均正常,嘱家属有事急来电。第二天家属告知患者渴欲饮水,吞咽已不困难,胸腹已不胀满,嘱咐家属继续服用第二煎。服用第二煎后患者没有出现上述晕厥反应,但矢气频频且奇臭难闻。三剂服完后,于2013年11月9日来院复诊,已是一如常人,我们遵照有是证用是方,没有临床症状即中病即止的原则,不予服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