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医案

合集下载

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长期感冒案

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长期感冒案

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长期感冒案
2014年6月10日,杨某某,女,70岁,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患者形胖面白,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苦于长期感冒,遇风遇冷辄发,几乎每天服用感冒药,否则即发感冒身痛。

刻诊:多汗,畏寒,天热也不敢穿单衣,不敢洗澡,只能在穿着衣服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擦拭,纳呆,胸闷气短。

脉右略弦,左沉细略弦,舌质暗红苔白腻,是卫气虚乏,寒邪郁于少阳所致。

拟柴胡桂枝汤和解之:
柴胡12克清半夏10克黄芩8克党参15克
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
大枣3枚掰炙甘草6克
3剂水煎服
2014年6月13日,二诊:诸症均已减轻,脉略沉弦,舌质暗红苔白腻象已减,原法续治。

2014年6月17日,三诊:诸症已不明显,可以着单衣。

原方与之。

按:患者长期感冒实与依赖抗感冒药有关,因抗感冒药发汗解表消弱了体表卫气,卫气虚乏,肌腠空疏,则易汗,汗出则毛孔开,风寒之邪侵袭,卫气不足以抵御,遂入少阳,故缠绵不已,恶性循环。

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固卫气,使卫气完固足以御外邪,则长期感冒得以痊愈。

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

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

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 9日初诊。

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

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柴胡16克,黄芩1O克,半夏1O克,生姜1O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

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

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

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 2,000·血沉、尿常规,X 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

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O 克,党参1O克,黄芩15克,桂枝1O克,杭芍1O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

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柴胡桂枝汤治案一则

柴胡桂枝汤治案一则

柴胡桂枝汤治案一则
近日妈来到我这边住。

身体有些不舒服,因人在身边我还是可以试治一下。

刻下证:
鼻塞,喉咙干、痒,咳嗽,咽喉不利,往来寒热,发热时出汗,过后即觉冷。

胃口差,饮食后心口处下不去。

渴饮,饮温。

睡眠时好时坏。

小便黄,大便可。

脉左寸尺沉弱,左关浮旺,右三部弦、浮,关旺。

舌淡润,尖红,中有薄白胎,有齿痕。

判断为太阳少阳合病,胆木犯胃,肝气抑郁。

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 15 黄芩6 半夏 6 炙甘草 6 桂枝 7 白芍 7 干姜 6 五味子 4
原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是考虑到咳嗽一证,参考伤寒论小柴胡汤条文下的加减法。

第二天才买到药,此时再把脉,左寸已起,变弦旺,其他脉证无大变化,略有减轻。

仍服上方。

其中好几味药是用家里的余药,也没有秤,随手捏的,所以药量不准确。

当晚服头煎。

第天上午,往来寒热、鼻塞等证已除,心口也能下去不太堵了,咽喉不利减轻,咽干减轻,胃口改善,咳嗽有所减轻。

再服第二煎,并拟服第二剂。

李老师说已经有舌尖红、尿黄等证,似已化热,可以原方去参枣,保留生姜,不加干姜五味子。

此说应也有道理,但我感觉热象不大,有舌润有薄白苔,用干姜也不会太过,而且可能对咳嗽有利。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消化性溃疡①柴胡15g,桂枝10g,黄芩6g,半夏10g,白芍10g,党参12g,生姜6g,大枣6枚,甘草6g加减:胃阴不足者酌减桂枝,加沙参12g,玉竹12g;实热者酌减桂枝,加黄连10g;寒甚者生姜易干姜,加吴茱萸3g;挟食滞者加炒二芽各20g;肝气郁结者加郁金10g;脾气虚弱者加重党参用量,并加白术15g;病久者加丹参12g,红花8g;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白及10g,紫珠草10g;泛酸者加煅瓦楞15g。

②柴胡12g,桂枝、白芍、半夏各10g,党参15g,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加减:兼头晕、心慌、面色恍白加黄芪、白术、枣仁;胁肋胀痛,烦躁加元胡、香附、郁金;泛酸加白芨、乌贼骨等。

更年期综合征柴胡20g,桂枝、白芍、黄芩、党参各12g,制半夏、甘草、怀牛膝、桑寄生、生姜各9g,大枣6枚,合欢皮20g加减:失眠易惊者,加龙骨、牡蛎各20g,炒枣仁15g;汗多者,加五味子15g,浮小麦12g;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地骨皮各12g,知母9g;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g,远志9g;纳差者,加生山楂20g,谷麦芽各15g;月经过多者,加阿胶10g,仙鹤草15g;头痛者加钩藤12g,天麻9g。

肝炎后综合征柴胡10~18g,桂枝6~12g,黄芩20~25g,红参3~5g,白芍10~24g,制半夏5~12g,生姜10~15g,炙甘草3~10g,大枣4~10枚加减:肝区隐痛,B超提示胆囊壁毛糙者加郁金、赤芍、香橼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枸杞子、炙鳌甲;肝区刺痛,或舌质略暗,或见淤斑,女性患者兼见经色暗有块,经行错后,经来腹痛者加丹参、泽兰叶、赤芍;口干而渴,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溲时黄者加大黄、栀子、茅根。

外感热病柴胡桂枝汤加减,病人兼有汗出恶风者,加黄芪、防风;便溏者,加山药、炒白术;纳差者,加焦三仙;腹胀者,加砂仁、厚朴;头身疼痛者,加葛根、白芷等。

柴胡桂枝汤治疗林某数年头痛案

柴胡桂枝汤治疗林某数年头痛案

柴胡桂枝汤治疗林某数年头痛案
柴胡桂枝汤治疗林某数年头痛案
何宽其
林某,女,41岁。

2017年3月9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数年,以右侧及后背部为甚,畏寒肢凉,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舌淡嫩紫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涩无力。

头颅MRI未见异常。

拟柴胡桂枝汤倍芍药加炙黄芪。

柴胡12g,黄芩4g,姜半夏12g,生姜5片,党参15g,炙甘草10g,大枣15g,桂枝15g,炒白芍30g,炙黄芪2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017年3月15日复诊。

服上方后头痛已明显缓解。

守方治疗。

按:本案头痛反复发作数年,头颅MRI未见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以头痛右侧及后背部为甚,畏寒肢凉,舌淡嫩紫,苔薄白,拟用柴胡桂枝汤;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脉涩无力,加用黄芪;倍芍药,寓芍药甘草汤意,加强缓急止痛的作用。

未用川芎、全蝎、蜈蚣、川草乌、细辛、吴茱萸等药物,用药平淡,却收捷效!曾用柴胡桂枝汤倍芍药合金铃子散,治疗坐月子落下顽固头痛25年获得佳效。

柴胡桂枝汤,《外台》记载用于治疗“心腹卒中痛”。

?柴胡桂枝汤医案析

?柴胡桂枝汤医案析

柴胡桂枝汤医案析【方剂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各5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解:支节烦痛,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

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

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则太阳病证未已。

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

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

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的合方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与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

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

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

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

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疼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验案】岩某,女性,34岁,病历号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

三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

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l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已,月经已净。

医案某科长,精神忧郁症,无法工作。

思维迟钝,动作迟缓。

予柴桂温胆定志汤,配合西药抗抑郁药。

三月后继续上班,仅服西药,后升为处长。

柴胡桂枝汤加减案

柴胡桂枝汤加减案

柴胡桂枝汤加减案柴胡桂枝汤加减案武某,女,46岁。

2010年6月20日初诊。

近1周周身不适,困乏无力,睡眠欠佳,双目涩痒,唇干脱屑,咽部不利,皮肤欠润,双下肢浮肿。

平素月经规律,本月延后10天尚未至。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弦缓。

证属三焦不畅,气血失和,气水不利。

治以调畅三焦,化气利水为法。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

处方:柴胡9克,桂枝9克,黄芩12克,生白芍12克,姜半夏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生甘草3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剂,月经即至,前2日为暗红咖啡色,第3日色转正常,经行5日止。

经至即诸证开始缓解,睡眠好转,精神好转,唇干渐减,皮肤渐润。

现唯觉双下肢有困乏感,已不浮肿。

上方生甘草改为炙甘草,继服5剂停药。

按:本案起病与月经该至不至有关,无外感病史,当属内伤病。

诸证表现杂乱,非用一脏一腑病变可以解释。

综合诸证,月经不至为气血不畅,下肢浮肿为气水不利。

气血不畅则周身不适,困乏无力,睡眠欠佳;气水不利,则目涩,唇干,咽不利,肤欠润。

诸证皆为气、血、水三者运行输布失和所致。

而人体三焦、营卫为气、血、水三者运行之通道,故选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三焦,加猪苓、茯苓合桂枝化气利水。

考虑病属内伤,所用柴胡、桂枝并非解外,故柴胡、桂枝的用量较黄芩、白芍为少;正虚不显,加之舌质红,故方中未用人参、生姜、大枣之温补,且前方甘草用生未用炙。

本案如用时方治疗,极易选用逍遥散加减。

在本案中,柴胡桂枝汤较逍遥散为优的关键一点在于化气调营之桂枝一味。

胡希恕柴胡桂枝汤化裁医案

胡希恕柴胡桂枝汤化裁医案

胡希恕柴胡桂枝汤化裁医案【组成】柴胡12g,党参9g,半夏12g,黄芩9g,桂枝9g,白芍9g,厚朴9g,紫苏子6g,紫苏叶6g,生姜9g,大枣4枚,茯苓9g,炙甘草6g,生石膏45g。

【功用】解表和里。

【适应证】三阳合病、上呼吸道感染。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张某,女,27岁。

初诊日期1965年9月24日。

1个月来感冒,头晕、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出现,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会诊。

近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咳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为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方证。

柴胡12g,党参9g,半夏12g,黄芩9g,桂枝9g,白芍9g,厚朴9g,紫苏子6g,紫苏叶6g,生姜9g,大枣4枚,茯苓9g,炙甘草6g,生石膏45g。

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轻,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6剂症已。

【解读赏析】柴胡桂枝汤顾名思义,是由小柴胡汤及桂枝汤的合方。

但为何不称桂枝柴胡汤呢?在《伤寒论》中说明得很详细。

本方在《伤寒论·阳明病篇》及《伤寒论·少阳病篇》各出现1次。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5条提到:“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又《伤寒论·少阳病篇》第225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最重要的是下面这段文字:“......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散太阳为兼也。

”这就是张仲景之神妙。

桂枝汤,是有调和营卫作用,又可调气血。

而小柴胡汤则可疏通三焦,全方的作用就是调和营卫,疏通三焦。

谈到三焦,《内经》及诸多文献各有不同解释。

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就《内经》言,有属于经络系统的三焦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一、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

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

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二、畏寒(神经官能症)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

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

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

此乃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

治用柴胡桂枝汤: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煎服5剂,怕冷减轻,不需厚衣;又进15剂,诸症全消,身和如常人。

(国医论坛1991;<6>:15)按语:此证多见于女性,由太少同病,阳气不伸所致。

其証除畏寒外,常兼见身疼、汗出、恶心、口苦、月经不调等,用柴胡桂枝汤太少两和,每收奇效。

自按:恶寒怕冷,汗出、身疼,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脉弦张而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即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投柴胡桂枝汤调畅气机解郁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三、寒热周少逸医案:沈某某,男,52岁。

因患慢性肾功能不全于1982年10月19日入院。

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则形寒畏风,继之身热,体温37.5℃(原基础体温36.5℃~36.6℃),闭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发如前,伴有头痛,色质略淡,苔薄白润,咽红,脉浮滑带数。

从外感论治,选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连服两剂,咳嗽加频,任每日上午9—10时许先形寒畏风,体温逐渐上升至37.5℃~37.8℃,下午3—5时得小汗出热退而安。

在病发时查血疟原虫(一),白细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

患者第五天加用青霉素连续6天,氨基苄青霉素3天,中药先以宣肺治咳,后用清肺透解法,病任未已,纳减乏力。

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

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程,认为仍属太阳少阳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5克,生黄芩、姜半夏各10克,红参6克(另煎冲入),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当日,未发寒热,亦无畏风,精神好转,食量渐增,二便通调,脉来和缓,继后未在复燃。

(江苏中医杂志1985;<4>:24)按语: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畏风头痛、鼻塞、脉浮乃太阳証未罢。

实属太少同病,故单用解表而不能愈。

惟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方为正治之法。

自按:柴胡桂枝汤由太阳表証和少阳半表半里証两部分症状组成。

治太少合病每有奇效,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四、胃痛张志明医案:郑某,男,32岁。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两年,每因感冒或饮食不节,胃痛即发。

周前又作,服药无效。

经检胸骨下时作剧痛,5天来每餐只能饮稀粥少许。

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后加剧,现仍微有寒热(37.5℃),头晕、口苦、肢倦、不思饮食,深呼吸时觉胸部不舒,微咳,时欲呕,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脉浮数。

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

治新病,宿疾可瘥。

予柴胡桂枝汤原方: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炙甘草一两(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1剂后,头晕、口苦、肢倦等症减半,寒热除,胃痛大减,纳渐增。

2剂后,诸証均除,食欲更佳。

再服2剂,能食干饭。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3)按语:胃痛每以感寒诱发或加重,并有寒热等表証;又见口苦、纳呆、胸部不适、头晕等少阳见证。

辩证应属太少同病,乃太阳表郁不解,少阳气机不利而发胃痛,故用柴胡桂枝汤解表散邪,疏达气机,太少同治,果两投而愈。

自按:此病症诊为太少合病,感冒之后加剧,应解表散寒和并健运脾胃。

以柴胡桂枝汤投之有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五、癫痫兰景宽医案:刘某,女,19岁,1988年9月12日初诊。

诉5年前因生气出现典型癫痫大发作,后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癫痫。

经用中西医各种疗法无效。

刻诊:癫痫3~5天发作一次,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

脑电图有位置不定的零散棘波。

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15克,桂枝、半夏、党参各10克,白芍20克,黄芩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每日1剂。

共服150剂而愈,其中服60剂后癫痫10天发作1次,余症消失,至90剂后一直未发作,查脑电图未见棘波,又服60剂,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0;<5>:36)按语: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国内外屡有报道,治愈率达73%左右。

西药抗癫痫药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症状发作,但一旦停药,发作较前更加严重,并有麻痹脑末梢神经副作用。

日本学者根据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有胸胁苦闷、精神抑郁、口苦、脉弦等症状,设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实验表明,本方能控制癫痫发作,并促使脑部新城代谢逐步正常化。

使用本方时注意:①标本兼顾,根据具体情况适加调补药物;②守方连服2~3个月;③避免劳累过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排除发病之诱因。

自按: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应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桂枝汤可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运化疏泄有偿,病自解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赵东明医案:申某某,男,51岁,1987年9月20日初诊。

缘于三个月前在劳动后饮水,顿觉汗出身凉,舒服不已。

但于当晚即见恶寒,发热,体温达38.3℃,汗出,周身痠重不适。

午夜出现座跨痠胀疼痛,并沿左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背窜痛。

在当地卫生所口服解热镇痛药后热退痛减,但仍汗出不已。

次日,复发热,并感左腿痛甚,痠重无力,步履困难。

经多次封闭及针灸治疗,疼痛虽有所缓解,但终不能根除疼痛。

并见每于左腿冷痛前有低、全身不适感。

先后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数十剂,仍五寸效。

今特邀余诊治,刻诊:左侧腰胯痠痛,每痛即窜及左下肢,可沿后侧痛及足背,足不敢着地,并诉疼痛多于发热后发作,伴纳差,自汗,面色皓白,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

西医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沉:33mm/n,抗“O”阴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环跳、承山穴处有压痛。

诊为坐骨神经痛(原发性)。

脉症合参,症属少阳、太阳并病,治宜和解少阳,兼宜表散寒,柴胡桂枝汤出入:柴胡15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黄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温服。

服上药1剂后,患者即感痛减,效不更方,又连服5剂,诸証尽消,痊愈而归。

(黑龙江中医药1990;<2>:41)按语:本案属“痹症”范畴,因过劳饮冷,汗后受凉,风寒之邪犯及太阳不解,传及少阳发病。

前医不识,妄用祛风湿、强腰膝之品,不切病机,难以取效。

当用柴胡桂枝汤太少同治,待少阳枢机通利,精气畅通,而疼痛自消。

自按:恶寒发热身疼、自汗,为太阳表証,风寒流连于表而气机不和,营卫不和。

食纳差,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为邪犯少阳,取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宜表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七、感冒郑某某,男,42岁,农民。

1990年2月16日初诊。

10日前因家务事劳累汗出,脱去衣服,致感受风寒,第二天出现恶寒发热,闭塞流涕,村医予西药安乃近片,服后汗出,但未愈。

现症:恶风寒,发热(体温38.3℃),闭塞流涕,背痛,胸胁满闷,口苦,呕吐。

舌偏红,苔薄白,脉浮弦数。

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黄芩10克,党参10克。

水煎服。

服3剂病愈。

按语:患者感时令之风寒,如证见恶寒发热,闭塞流涕,背痛,为感受风寒在肺卫而涉及太阳经;胸胁闷满,口苦,呕吐,脉弦,属少阳经脉证。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比例涉及太阳、少阳二经病变。

其实,太阳经病变包括了肺卫病变,故太阳经麻、桂诸方剂常用于治疗感冒。

本病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达邪,桂枝汤解肌(因已用西药发汗剂,不可更汗,只宜解肌)散风寒。

自按:此病証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有效。

《经方治病验方录》/刘含堂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八、胃痛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03年11月16日初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