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验案

合集下载

桂枝汤症医案

桂枝汤症医案

桂枝汤症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疾病,多表现为鼻部出现酒渣样的红斑、丘疹和鳞屑,给患者带来不少的烦恼。

中医认为酒渣鼻是由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稳、体内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状态,采用中药加减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则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的验案。

患者李某,男,45岁,因鼻部出现红斑、丘疹和鳞屑伴有瘙痒不适,就诊于中医诊所。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后,诊断为酒渣鼻。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给予了桂枝汤的加减治疗方案。

桂枝汤,为张仲景创制的治疗伤寒温热证的验方,具有解表宣肺、和营和血的功效。

加减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具体处方为:桂枝6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4枚,木通6克,茯苓6克,车前子9克,甘草3克。

上述中药煎服,每日一剂。

李某按时按方服药,每天3次煎服,连续服用3剂后,就发现鼻部的红斑、丘疹和鳞屑有了显著的改善,瘙痒的症状也明显减轻。

于是他继续按医嘱坚持服药,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鼻部的症状几乎消失,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李某也注意调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

医生也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饮食调理和生活指导。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患者的积极配合下,李某的酒渣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是非常有效的。

中医治疗酒渣鼻的优势在于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中医也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通过内外兼治,达到了治标治本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酒渣鼻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耐心和医生一起合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追求速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避免吸烟、饮酒等恶习,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一则【摘要】这是一篇关于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的案例报告文章。

引言部分介绍了酒渣鼻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病例报告部分描述了一名患有酒渣鼻的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历程。

接着介绍了桂枝汤加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原理。

在结果部分,详细列出了患者经过桂枝汤加减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讨论部分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桂枝汤加减在治疗酒渣鼻中的作用机制。

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展望了桂枝汤加减在未来治疗酒渣鼻中的应用前景。

结论部分得出结论,强调桂枝汤加减在治疗酒渣鼻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关键词】桂枝汤、加减、治疗、酒渣鼻、验案、病例报告、疗法、结果、讨论、结语、结论。

1. 引言1.1 引言酒渣鼻,又称酒渣鼻症,是一种面容慈态蝇`拍愠6泄丫u琀uAs]+6sな⇝等础}础础锪问问哷}`⇝釂釂等阍酒丶"詩谌焐焓6數養餿餿山攏無攔攔攔憭攂攔儚儫埒埒物埜認轄追傠扈3攆擘鹄攆僨僯搝嵫傑寃物酌控酵攆僻僀執儬牧物酒扃酳生弱毒傓说狶扳啗酌酒所以階嘴揈拔牋摘酒狤揔挵G弸教6B弶取仇強>傏物數傅教恚傏弱>揀數働貧B[:-倚倚赴阢龙倾倻倷舆倾僕強砮莣數人擠得可论猶B僟數伀第〜貤詁狈誆3422. 正文2.1 病例报告患者李某,男,45岁,主因面部出现酒渣鼻症状,伴有面红、泛红、发热等不适。

患者平素酗酒较多,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

经检查,酒渣鼻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鼻尖发红,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心理状态。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观察症状,诊断为酒渣鼻。

患者曾尝试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激光治疗等,但效果不佳。

最终转向中医治疗,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方剂为桂枝10克,芍药10克,桃仁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服药后患者出现明显的舒适感,面部红肿逐渐减轻,酒渣鼻症状有所改善。

疗程为连续服药1个月,每日3次,每次1剂。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遵医嘱禁酒,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生活规律。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按:本文选自《经方临证集要》,本书在研读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七十余种二千余种二千余册的基础上,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收录经方验案三百余例。

现代人生病动辙消炎、杀菌、清热......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应用本来极为广泛,而今几被束之高搁。

今特分享桂枝汤证7个案例,为便于阅读理解,特将最后的“小结”移至前面作为导读。

桂枝汤是仲景群方之魁,功专解肌袪风,调合营卫,温补脾胃,降逆止冲。

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凡症见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淡苔薄白者,均可服用。

以下所录7案虽为不同类型的疾病,但是却有着相类的病理机制。

其中1、2、5案由风寒中表、卫强营弱而发;4案例2及7案由风湿留着肌腠、营卫不和而成。

致4案例1及6案,虽同属卫气不足之候,然前者无邪而后者有邪。

总之,由于它们都以营卫不和为最后归宿,所以均主以桂枝汤。

柯韵伯曾明确指出:“合此病,即用此汤(桂枝汤),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也。

”是知辨证求因,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中的一条很重要规律,应遵循之。

1.中风李某,男,48岁。

就诊前1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

舌苔薄白,脉微略数,重按无力。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清半夏9g。

1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

处方:前方减清半夏,加麦芽9g.1剂而愈。

(毛云海.程祖培先生临床经验简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5:21)【按:本案系典型太阳中风证。

风寒中表,邪实于卫,卫因邪阻而强,营因卫强而弱,卫强营弱,故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等症俱见。

予桂枝汤解肌祛风,加半夏和胃降逆,1剂收功,续调理而愈。

】2.咳嗽(病毒性肺炎)张某,13个月,病号7130.患儿咳嗽20天,发热18天。

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经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及中药宣化清热剂治疗无效,于1962年9月1日转入我院。

入院时症状和体征:体温39℃,精神欠佳,面晄少华,呈慢性病容,不思饮食,微有咳嗽痰声,周身有汗,睡中尤甚,小便不黄,大便3日未行、舌质不红,苔薄淡黄,脉细弱而数。

桂枝汤医案精选十一则

桂枝汤医案精选十一则

1、外感表虚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咋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证属外感风寒(表虚),疏方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尊嘱,一剂后汗出,热解。

第二剂未服即愈。

(作者自验)2、表虚证低热于××,女,15岁。

1976年6月20日初诊。

前月患“感冒”,发烧38.5℃,经用解热镇痛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有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0”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有时头痛、微恶寒,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膜,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

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典复发。

(中医药学报·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2:23)3、营卫不和自汗发热张×,女,35岁。

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宫术,失血甚多。

头昏、心悸、体倦。

钉,旬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日,怕冷不已,午后发热(38.2℃),动则自汗,汗后恶风益甚。

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

……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质久红润,苔白。

由于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

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

续服1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

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

继予人参养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

桂枝汤用验张立

桂枝汤用验张立

桂枝汤用验张立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冠”之美誉。

该方由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五味药物组成。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合营,两药相配调和营卫;生姜配桂枝,辛温通阳,发散卫分风邪;大枣配芍药酸甘化阴,以滋养营分之阴,益阴和营;炙甘草温中益气,兼调和营卫,谐和阴阳。

方中药物简练,但配伍严谨,内涵丰富;散中有补,升中有降,刚柔相济。

柯韵伯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

因体质虚弱,风寒之邪外袭所致。

主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变化组成的类方有29个之多,说明桂枝汤应用之广。

现就跟师学习中,张立老师应用该方验案举隅如下:1 治疗汗证汤某,男,38岁,2003年11月20日就诊。

患者自述每日汗出,吃饭、活动时尤甚,汗出如雨,浸湿衣服,汗出恶风,已有3月。

曾用当归六黄汤,无效。

其饮食二便无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防风10g、黄芪20g、白术10g、牡蛎20g、浮小麦30g、生姜5片、大枣6枚。

4付水煎服。

11月25日复诊,服上方后汗出明显减少,恶风亦减。

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5付告愈。

按: 本例汗出曾服当归六黄汤无效,观其脉证,无阴虚内热,实属营卫不和,肌表不固。

故以桂枝汤和玉屏风散调和营卫,固表止汗而收效。

桂枝汤可双向调节,“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2 治疗面瘫郑某,女,19岁,2003年2月14日就诊。

患者自述左面部麻木、僵滞两天。

症见左眼闭合不全、露睛、流泪,口角歪向右侧,鼓腮不能,漏水、漏气。

自汗出,舌淡白,脉浮缓。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全蝎6g、地龙10g、白附子6g、僵蚕10g、菊花10g、葛根20g、白芷10g、独活10g、生姜3片、大枣3枚。

以上方为主共服10付,痊愈。

按: 桂枝汤加葛根,升津养筋,和营养血,意在扶正以祛邪。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伤寒验案』桂枝汤还能治疗这些杂病

『伤寒验案』桂枝汤还能治疗这些杂病

『伤寒验案』桂枝汤还能治疗这些杂病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本方不但具有解肌袪风、调和营卫的功效,而且还有调和气血、表里、脾胃、阴阳的作用,凡是表虚腠理不固,风寒侵袭,营卫不和,或阴阳失调所致的感冒、支气管哮喘、发热、自汗、过敏性鼻炎、冻疮或雷诺氏综合征、风寒所致的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症等,皆可选用本方加减治疗,疗效肯定。

笔者谨守病因病机,结合腠理不固,风寒之邪徘徊不去,阻滞经络,引起营卫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规律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再根据每种病证的不同而灵活加减运用,疗效显著。

治疗营卫失调的理论依据人体虚弱,常腠理不固,抵抗力下降,易为外邪乘虚而入。

若被风寒所侵,会妨碍肺气宣发,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由此而起。

再者风寒之邪侵袭机体,始则束表,继则入里,阻滞经络,不但会引起营卫气血功能失调,还会引起脾胃失调,阴阳失调。

尤其是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就更为突出,其理论一直指导着临床。

1. 从脏腑上分析在中医的理论里,肺主气属卫,卫气通于肺,正如《温病条辨》载:“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贲郁,不得捍卫皮毛也”。

肺气宣发肃降正常,可使腠理坚固,抵抗力强;脾“主肌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脏腑的营养物质与气血精微维持皮肤的形态与功能,使肌肤润泽,肌肉坚实有力。

若腠理不固,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导致呼吸障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恶风寒、流鼻涕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乏源,肌肤失去营养,肌肤失去润泽,出现皮肤干燥等症;若邪客肌肤,营阴郁滞,可引起身痒或瘾疹等皮肤病。

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第3条所载:“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2. 从体质上琢磨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正气的强弱和个体状况密切相关。

人的身体除了有强弱之分,还有类型之别,某种类型的体质对某种类型的食物或稍为混浊的空气可能特别敏感,可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水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渡舟医案:某某,女, 53 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 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 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 9 克,白 芍 9 克,生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12 枚,2 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 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二、高热 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 枝汤 3 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 1989 :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 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 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 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 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 结核,经 x 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 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 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 9 克,杭白芍 9 克,炙甘草 3 克,大枣 7 校,生 9 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 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仍照原方加黄芪15 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 2 剂,竞获全功。

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中医药 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 “司开合”而不能, 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

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 ”、“脉仍浮缓” 可知 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 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

故治仍室桂枝汤 “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 汗出偏沮渡舟医案:某,男, 39 岁。

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 不适。

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 枝场: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 9 克,大枣 l2 枚,炙甘草 6 克, 3 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 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 1993 :2)按语:《京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 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 “偏枯”证。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 “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 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 无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百善医案:侣某男, 9 岁, 1985 年 7 月 5 曰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 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

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 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患儿呈现一派 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

治以调和营卫,开发处以桂枝汤:桂枝 5 克,白芍 5 克,甘草 5 克,生 3 片,大枣 5 枚。

水煎 5 剂。

服药后,唯腋 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

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 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曰两次,每次 10 克,用生、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 — 曰,患儿 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中医杂志 1989 ;(5): 45) 按语:本案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 “先其时发汗则愈 ”。

岳美中医案:某某,女,15 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 40 C,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 2 理,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

营气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

荣气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

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

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

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

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 岁,1971 年8 月某曰初诊。

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

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

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

予桂枝汤5 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 剂,痊愈。

(中级医刊1979;(41),45)按语:营卫不和之证。

卫不外因,则营不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

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 岁。

1987 年11月21 曰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

病发于小雪前两曰,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 克,芍药10 克,甘草5 克,生3 片,大枣3 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 剂而痊。

(中医药l 988 ;(2):10)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

《温病条辩》曰:“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

”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

正如吴瑭所说: “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枣调和营卫。

温病初起,原可用之。

”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伯末医案;某叟,70 岁。

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

子桂枝汤,共16 剂,奔豚大为减轻。

(《谦斋医学讲稿》1964 ;144)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

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

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

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

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

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

(《呈汉医学)1956 :54)按语;下利曰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

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

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渡舟医案;某男,18 岁。

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曰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

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

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 克,白芍15 克,炙甘草6 克,生6 克,大枣10 枚。

5 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 克,炒白术12 克,鸡金10 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中医杂志1992 ;(5):6)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

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

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

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

待阴平阳秘,精神守,则虚劳可愈。

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 岁,1987 年6月4 曰初诊。

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 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

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

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 ,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

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诊断:厥证。

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

投桂枝汤:桂枝15 克,白芍15 克,炙甘草I o 克,生3 片,大枣4 枚。

3 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 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 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中医药学报1991 ;(5);41)按语: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外,故能治厥。

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俞世伟医案:黄某,男,56 岁,1984 年6 月18 曰初诊。

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

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曰加重。

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

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喳,食后胃中咽,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