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渡舟医案:某某,女, 53 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 发热治疗,服药二

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 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 9 克,白 芍 9 克,生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12 枚,2 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

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 阴阳相

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

二、高热 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 枝汤 3 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 1989 :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 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 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 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 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 结核,经 x 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 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 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 9 克,杭白芍 9 克,炙甘草 3 克,大枣 7 校,生 9 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 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

15 克,

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 2 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中医药 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 “司开合”而不能, 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 ”、“脉仍浮缓” 可知 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 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 “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 汗出偏沮

渡舟医案:某,男, 39 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 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 枝场: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 9 克,大枣 l2 枚,炙甘草 6 克, 3 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 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 1993 :2)按语:《京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

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 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 “偏枯”证。《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 “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 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 无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百善医案:侣某男, 9 岁, 1985 年 7 月 5 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

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 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 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 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

处以桂枝汤:桂枝 5 克,白芍 5 克,甘草 5 克,生 3 片,大枣 5 枚。水煎 5 剂。服药后,唯腋 下略有汗

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 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曰两次,每次 10 克,用生、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 — 曰,患儿 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中医杂志 1989 ;(5): 45) 按语:本案

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 “先其时发汗则愈 ”。

岳美中医案:某某,女,

15 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 40 C,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 2 理,

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

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 岁,1971 年8 月某曰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 剂。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 剂,痊愈。(中级医刊1979;(41),45)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因,则营不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

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 岁。1987 年11月21 曰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曰,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桂枝15 克,芍药10 克,甘草5 克,生3 片,大枣3 枚。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 剂而痊。(中医药l 988 ;(2):10)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

“太明风温、温热、温

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 “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

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

伯末医案;某叟,70 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子桂枝汤,共16 剂,奔豚大为减轻。(《谦斋医学讲稿》1964 ;144)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呈汉医学)1956 :54)按语;下利曰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

渡舟医案;某男,18 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曰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

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处方:桂枝15 克,白芍15 克,炙甘草6 克,生6 克,大枣10 枚。5 剂。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 克,炒白术12 克,鸡金10 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中医杂志1992 ;(5):6)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 岁,1987 年6月4 曰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 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

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 ,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桂枝15 克,白芍15 克,炙甘草I o 克,生3 片,大枣4 枚。3 剂,水煎服。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 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

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 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91 ;(5);41)按语: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俞世伟医案:黄某,男,56 岁,1984 年6 月18 曰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曰加重。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喳,食后胃中咽,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处方:桂枝9 克,白芍9 克,炙甘草6 克,生9 克,大枣12 枚乌药10 克,沉香10 克,水煎服,曰1剂。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余刑,话症皆除0(中医1992 ; 45); 50)按语:

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呜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场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十三、风隐疹(草麻疹)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 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法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9 克,白芍9 克,生9 克,大枣12 枚.炙甘草6 克,3 剂。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经方临证指南》1993)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

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十四、月经疹

伯华医案:某某,22 岁,1988 年10月20曰诊。l 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曰消失。

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白芍、生各10 克,大枣12 枚,甘草6 克。3 剂。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 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中医1895;(4);35)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肤废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反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十五、妊娠发热

大场敬节医案: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曰午后热毒上升,达38 C许,历十数曰而末治

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乃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浮大而弱,并无额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证明有浸润。余投以桂枝汤,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按语: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

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中医1960 ;(8):71)

十六、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 年阴历九月初六曰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

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桂枝10 克,

杭芍10 克,甘草6 克,生10 克,小枣7 枚。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

汗出热退,次曰霍然。(《吴佩衡医案》l 983:2)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营卫

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废疏松,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手掐目吊,《索问?至真要大

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法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十七、小儿尿频

程卫东医案:某某,男,5岁,1986 年5月19 曰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 而见尿频、

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 次。息

几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因涩,投缩泉九加昧。服药3

剂阁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4 克,白芍6 克,生3 克,甘草4 克,大枣3 枚。水煎服,1 曰l 剂。服6 剂,畏寒、白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 剂而愈。(国医论坛1988;(4):50)按语:《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膀理,司开合”,

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而尿频;又温养不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场则使营充卫固,协调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十八、聚星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承朴医案:高某,女,36 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 990 年3 月20曰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0 . 6,近视力o . 6 / 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

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 %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治宜琉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桂枝、白芍各9 克,生3 片,炙甘草3 克,大枣5

枚,蝉衣6克,每曰丨剂,水煎服。服6剂,远视力0. 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 % 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 . 0,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

(一)。追踪观察2 年以上未见复发。按语:聚星障属目障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

浮缓等症。故用桂枝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他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十九、目盲

履样医案:某男,20 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

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 克,白芍9 克,生9 克,大枣18 克,甘草9 克,6 剂。服3 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 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 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是随访,未复发。

(《经方应用)1 981 ; 4)按语;《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标签:桂枝加附子汤;汗证;伤寒论 2009年,笔者在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期间,曾在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李七一教授指导下,以桂枝加附子汤成功治验1例重度汗证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已婚,驾驶员,2009年2月9日初诊。患者嗜烟34年,于2004年因眩晕、心悸被诊为“房颤”,服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之后口服胺碘酮每日0.2 g维持治疗,房颤每月发作1~3次,每次1~2 h缓解。2008年4月发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用胺碘酮,改服丙基硫氧嘧啶100 mg,每日3次。2008年6月起,夜间盗汗,服中药欠效。1个月后,房颤发作频繁。2008年8月住院20 d,期间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示“二尖瓣轻度反流”,停丙基硫氧嘧啶,予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房颤未能控制,盗汗依然,手足汗出尤多。出院3周后自停全部西药,转服中药至今,但病情未减,又增白昼手足汗出。刻诊:面色无华,手心湿冷,侧掌片刻见汗水下滴,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查:血压13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近日曾在外院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示“甲状腺右叶小腺瘤”。西医诊断:房颤,甲状腺腺瘤。中医诊断:汗证。辨证:患者年逾五十,又长期嗜烟,耗伤气阴,阻滞气血,致脉律不整,发为房颤。日久药毒复损正气,气阴更亏,血行瘀滞,营卫失调,自汗盗汗,久治不愈。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舌红紫、苔薄少,亦气阴两虚、血行不畅之象。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以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5 g,醋柴胡5 g,黄芪10 g,白术10 g,防风5 g,枳壳10 g,牛膝20 g,浮小麦3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另服美托洛尔6.25 mg,2次/d;华法林1.25 mg,1次/d。 2009年3月5日二诊:服上方17剂后,手足汗出减少,已无汗水下滴,阵发烘热,前胸盗汗。心率92次/min、房颤律,舌红紫,苔薄少,脉细结。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为主。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生地黄10 g,山萸肉10 g,山药3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继服10剂。西药加倍。 2009年5月15日三诊:身汗止,守方续服42剂,汗未复出,但现便溏、日行1~2次,遂停药。10 d后大便正常,然入晚手心、前胸汗出,白昼手足汗出湿冷,舌黯红,苔薄少,脉细结。此乃阴阳失调,血行瘀滞,治宜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方拟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加减: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淫羊藿10 g,仙茅10 g,知母10 g,泽泻10 g,炒黄柏5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萸肉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继服7剂。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 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见于《痉湿暍病篇》的湿病篇,原文与方药均与《伤寒论》相同。兹将其介绍如下: 1.1 用于阳气虚弱桂枝与附子均具有辛热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温为主,而附子之辛以热为主,桂枝辛温则重在温阳,附子辛热则重在壮阳,两药相互为用,即温阳又壮阳,更能散寒驱寒,以治疗阳气虚弱,寒气内生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竹叶汤等。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五行脉法简介

五行脉法简介 田胜利、何春梅二 脉法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体系与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历来脉理玄妙,形似难辩,不易被临床医家掌握。本人不揣疏浅,概览众家几结合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摸索出一套较适合临床实践的脉法,较为客观,便于初学,现简介如下。 1 察脉单元,融理五行脉象即脉搏形象的比喻,含有主观成分,且单脉名目较多,往往使临床医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更由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兼脉远多于单脉,非几十种脉象可概括,因此掌握传统脉象就比较困难。为准确简明地掌握脉象,古人提出六字决,八纲脉,位、数、形、势等脉象中的基础脉。虽有助于脉象的触类旁通,但仍失于脉象之案臼。吸取这些基础脉的精髓,分析各种脉象共有的组合单元即脉单元,并通过五行归类,明确脉单元与生理、病理变化间的关系,即五行脉法。一般讲,繁杂的脉象都由脉搏与脉体组成。脉搏包括数与势,数即搏动的速率、节律;势即搏动动止的态势(包括内外跳动强度与往来流利程度)。脉体由长度(长短)、宽度(粗细)、性质(软硬)组成。这些脉单元由于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繁芜的脉象。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尚书·洪范》),脉搏的数归属五行“火”,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心”的功能。心脉有神则数从容与缓;阳亢火旺,君火为之张则数;少少不足则心火搏动血脉无力,或阴寒内盛则脉凝泣而不行,表现为迟;君火受戕既久,脏气贯彻不利,行中一止,则节律失常。脉搏的势归属五行“水”,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肾”的功能,由肾水中龙雷之火的变化表现出来。水盛阳弱则阴气内盛,由内向外跳动无力脉势趋静;阳盛阴弱则阳气浮动,由内向外跳动疾躁,由外向内力减,指下但感脉来往流利,脉势滑躁。 脉搏的长度归属五行“金”,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肺”的功能,由肺中宗气的变化决定。“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宗气充沛可见脉长;气有余化火,激荡气血,伸张脉道也可见长。宗气不足,推动气血无力,脉道拘细则短。脉博的宽度归属五行“土”,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脾”的功能。脾主统血,可运化,脾阳虚不化,湿浊雍滞脉道则粗;脾虚失摄或化生精微不足,血气衰少则脉细。脉搏的性质归属五行“木”,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肝”的功能,木性刚强,喜条达,主藏血,其功能正常则脉体的濡养而柔与端直,肝气虚弱或少阳温煦不足则脉濡软弯曲;肝阴不足,肝火灼津则脉硬直。当然上述机械地套用五脏理论与五行特点归类分析脉单元就是不客观、不充分的方法,仅为运用中医生理、病理方法研究脉诊抛砖引玉,为临床上理解、应用脉单位提供方法,决不就是为深人研究脉诊及其机理设下栓桔。 2 五行分部,平脉辨证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察独”,渗透到独取寸口,可理解为抓住独变部位的脉象,推断出该部所在主脏腑经脉发生的病变,就是最简明凭脉辨证的一种方法。现在推广开来,结合寸口六部的五行属性及脉单元的五行归属,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分析六部的平衡协调状况,得出病本及病机的演化过程,推断病证。具体讲,察两寸口一致的脉单元,根据其五行属性,得出病本,再察脉单元不一致的部位,根据五行关系,推理病机演变。在此过程中,通过“举”比较其阳分,“按”比较其阴分,“寻”鉴别胃气及气化之机,最后综合出辨证。一般说,两手脉象一致为平人,相生为病轻,相克为病重。相胜的脏其特性往往表现于被制者的部位。但在临床上,必须消息掌握,结合其她中医诊断,即能总结经验,提高技术,又可深人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首先从桂枝加桂汤开始。【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君)生姜三两(臣)甘草二两(佐)大枣十二枚(佐)芍药三两(使)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这是桂枝汤加大了君药桂枝的药量,从而加强桂枝药症的作用: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条文后说:“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加大用量,发散、降逆气和补中气的作用就大。桂枝发散力强,带动津液向全身体表发越、向外流动,经过汗和尿排出。因此,桂枝降冲逆,是释放上冲压力、使“气得旁流”的作用,没有表证的上气奔豚用了效果不好。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单味生姜,量大一些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就很好。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趁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

不均衡了。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桂枝这味药,有这么大的效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仲景还有一个以桂枝为君的“至简之方”,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君)甘草二两(佐)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发汗过多,会伤及胃气津液,津液过损,上焦亏虚,下焦之气就会乘虚上逆,造成严重的心慌心悸,或心下胃脘部的悸动不安。这种悸动感属于虚性,得按则舒,这是桂枝甘草汤的典型症状。因此,桂枝甘草汤可以治疗阳虚而津亏的严重心悸,临床要注意辨证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君) 生姜三两(臣) 厚朴二两(臣) 杏仁五十枚(臣) 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防己茯苓汤的临床运用_常通玮

下,却看法不一。主要有:1错简论。此论以《金鉴》为代表。陆渊雷亦认为是“唐以后方”。今人谭日强则认为此方“治寒虚相搏之半产漏下,断不相宜。”并指出以《妇人妊娠篇》的胶艾汤主之,较为适合。o肯定论。代表人物有尤在泾、徐忠可等。认为此方表面似于理不妥,实际上有深刻的道理。妇女病以治肝为主,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旋复花行血脉之瘀,葱白通经气之滞,新绛止崩除漏,使结开则漏止,其血自止,不必补也。 笔者以为,上述两说各有见地,应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取舍。若纯属虚寒之半产漏下,则当忌用。因误用可致出血加重。此时可选用温中摄血的胶艾汤治之。若由气滞血瘀为患者,虽具弦大芤减之虚寒脉象,也可试用旋复花汤,以祛瘀生新。如《金匮》中的大黄虫丸治虚劳干血,正是通过祛瘀而达到“缓中补虚”之目的。张氏亦报道,用旋复花汤加味治半产漏下30余例均获良效,并附有验案四则(见《浙江中医杂志》1996;(2):20)。所以,在运用旋复花汤时,要依照病证情势灵活变通,切不可恪守陈规,存门户之见。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等.金匮要略注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7 2 谭日强,等.金匮要略浅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 3 杨百艹 弗. 金匮集释.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757 4 朱伟常.肝病治络法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 (7):13 (收稿日期:1997—10—03) 防己茯苓汤的临床运用 常通玮 李子龙 李俊玲 (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总医院,河南458000;鹤壁市中医院;鹤壁市公费医疗医院) 主题词 防己茯苓汤/治疗应用 腹水,肝硬变/中医药疗法 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 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 笔者临床运用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验案数则于后。 1 肝硬化腹水 张某,男,46岁,1986年9月12日初诊。患肝硬化病史4年余,近1个月来腹胀、纳呆、肢体乏力,自服香砂养胃丸等无效。初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查体:神清,形体消瘦,倦怠,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有轻度浮肿。肝功能检查:P62g/L,G30g/L,TBIL26L m mol/L, DBIL12L m mol/L,GPT82u/L;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脾肾气虚,水湿内阻。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处方:防己18g,黄芪15g,桂枝10g,茯苓15g,大腹皮30g,川牛膝15g,泽兰15g。服药4剂,腹胀减,小便量增多。上方加砂仁12g,继服6剂,腹胀消失,饮食转佳,精神亦较前好转,下肢无浮肿。B超复查:腹腔内有少量积液。继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2 慢性肾功能衰竭 程某,女,32岁,1992年7月3日初诊。双下肢浮肿16年,活动后加重。1985年妊娠期双下肢浮肿加重,尿检蛋白(6),经中西药结合治疗,症状缓解。近2个月来因劳累诱发双下肢浮肿加重。初诊时兼见腰酸痛,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恶心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质淡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测BP17/12kPa。查: Scr510L m mol/L,S BU N19m mol/L;尿蛋白(7)、红细胞0~2个、白细胞0~2个,偶见颗粒管型;血色素80g/L。B超检查提示双肾萎缩,皮质部与髓质部分界不清。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诊断:关格。处方:防己30g,茯苓 ? 6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8年 第13卷 第3期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验方家秘世传秘方方

验方家秘世传秘方方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验方家秘(世传秘方901~955方) 901.土瓜根散: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各三钱杵散为末酒水煎服。此方治瘀血伏留在冲脉之方也。902.大黄甘草汤: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主之。大黄四钱甘遂五钱阿胶二钱水煎服。当下其血。903.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次欠伸此主之。甘草三钱小麦五钱大枣四枚水煎服。亦补脾气。 904.旋复花汤:治妇人虚寒相搏此名曰革。或妇人半产漏下主之。旋复花三钱葱三茎新绛少许水煎服。 905.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芦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主之。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地黄四两煎服。当吐下虫。 906.当归建中汤:治产后羸虚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当归四钱桂枝三钱芍药六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大枣四枚水煎服。907.开骨散:临产妇交骨不开。当归五钱醋龟板三钱川芎二钱妇人发一团水煎服。 908.产后夺命散:没药血竭右研末。俟产下用童便酒水煎服。略久再服。其恶血下行便不冲上,免生百疾。 909.本事交加散:治妇人荣卫不通,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气多少结聚为瘕产后中风。生地汁五钱生姜汁五钱水煎酒调下。

910.小柴胡加地黄汤: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勿尔断绝。柴胡一钱人参黄芩甘草生地各五分姜枣煎服。此法治热入血室。 911.秦桂丸:治妇人无子,已觉有孕,便不可服。秦艽桂心杜仲防风厚朴各三钱生附茯苓各一两半白薇干姜沙参牛膝半夏各五钱人参一两细辛一两右十四味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912.求嗣方。壬子日合药,别日不用,名助阳丹。细辛牛膝二两茯苓一两没药四钱吴萸白薇白芨秦艽乳香防风当归各三钱肉桂厚朴石菖蒲附子各三钱人参一钱水煎服。此二方治胞寒无子者,若阴虚血少者非宜。913.紫苏饮:治子悬腹痛,或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安,或大小便不利。当归甘草大腹皮人参川芎桔皮白芍紫苏姜葱引水煎服。 914.孔圣枕中丹:治学问易忘,此丸服之令人聪明。败龟板酒炙龙骨远志去心苗菖蒲九节去毛各等分为末蜜丸一钱一丸,每服一丸,温酒化下日三。 服食验方: 915.扶桑至宝丸:此丸久服可跻上寿,起尪羸,济危弱,驻容颜,须白返黑,却病延年,补髓添精,功效最神。嫩桑叶须择家园者摘去其蒂,洗以长流水晒干为末,净一斤;巨胜子即黑芝麻此品引上之药净四两;白蜜一斤。右将芝麻用阴阳水煎浓汁去麻存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将药末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早盐汤,晚酒下。此方乃宋胡僧传介溪八十八翁之方也。胡僧数百年之人也。蚕食吐丝织成锦绸,人食生脂延年除咎。歌曰:扶桑扶桑高拂云海,东日出气氤氲沧海变,用意几载此树移根今何在,结子如丹忽如漆绿叶英英翠可扪真人采天地气,留与红霞共吞吐,濯磨入鼎即灵药,芝水区末可群餐松有人已仙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

胡氏经方简要1

第一章:表证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缓者。 桂枝汤自变: 1.桂枝加黄芪汤―汗出恶风比桂枝汤证更明显或 见黄汗者 2.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汗出口渴者 全身 1.桂枝加桂汤―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 2.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外邪内饮见身 热头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 3.半夏散及汤―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 者。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 细、恶寒明显者。 6.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证又见项背强几几者 7.瓜蒌桂枝汤―桂枝汤证又见拘急痉挛者 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 汤证身疼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9.黄芪桂枝五物汤―身体麻木,疼痛而见汗出恶风 者 10.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关节痛、小 便难、四肢微急者。 11.桂枝附子汤―虚寒关节痛、风湿痹症属虚寒者。 12.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 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13.甘草附子汤―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 小便不利者。 14.白虎桂枝汤―身热不恶寒、骨节烦痛者。 肝 1.苓桂术甘汤―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 不利气上冲者。 心 1.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汗出恶风、心悸烦者 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 不安者 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汗出恶 风、心悸、心神不安者。 5.苓桂枣甘汤―外寒内饮呈现桂枝甘草汤证及心 下悸,腹挛急,气上冲者。 6.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津血虚者。 脾胃 1.桂枝加芍药汤―腹满痛、伴见太阳表虚者。 2.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又见腹痛属阳明里实 证者。 3.小建中汤―桂枝汤证兼见胃腹痛或心悸而不呕 者。 4.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证更见血虚者。 5.黄芪建中汤―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6.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表 不解即恶寒、下利,心下痞硬)。 7.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8.茯苓泽泻汤―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吐者。 9.蜘蛛散―小儿寒疝腹痛可试用。 10.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下痞塞、胸胁闷痛者。 11.桂枝茯苓丸―痛有定处的久有瘀血痛疼。 肺: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汗出恶风咳喘者 2.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 者。 3.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 眩晕者。 4.苓桂五味姜辛汤―里虚寒无表证而胸满、口不渴 者。 5.苓桂五味姜辛夏汤―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逆者。 6.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兼见 头面、四肢浮肿者。 7.苓桂五味姜辛夏仁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肾 1.防己茯苓汤―浮肿见汗出恶风者。 2.防己黄芪汤―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 重者。 3.五苓散―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 者。 (二)麻黄汤类 麻黄汤本证 麻黄汤―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 麻黄汤自变 1.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身痒者。 2.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3.桂枝二越婢汤―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4.大青龙汤―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伤寒

【摘要】《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证辨证论治 汗是由阳气蒸化阴津而成,《素问?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头汗等,则不仅损阴津,而且伤阳气。汗出异常为临床常见证,既可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如糖尿病汗出、妇女更年期汗出等。对于汗证,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笔者在此做一总结,希同行斧正。 1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症,更用丁?治疗杂病营卫不和鬥 汗证。《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宜桂枝汤”。仲景详细论述了营卫不和杂病自汗的病机。盖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丁?外,而发自汗之证。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 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常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伤寒论》将桂枝汤引入杂病治疗中,极大地丰富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主之”。本条承接53条而来,亦属杂病自汗证的范畴。病人发热自汗出,时发时止,而脏腑无病,此发热自汗出应求之于营卫。杂病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自汗,多为时作时休,且多不伴见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上条曰“营气和”,此条称“卫气不和”,两条各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探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不同的是前条主证为常南汗出,本条为时发热自汗出,主症虽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治之。“先其时发汗”,指在发热汗出之先,给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而取汗,亦防止汗出太过而伤正气。 桂枝汤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的良方,其病机为营弱卫强,临证以脉弱自汗(无论全身性自汗或局部自汗)为审证要点。不论表里虚实之证,凡符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皆可使用之。王媞[1]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中风半身汗出 38例,痊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肖玉坤[2]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合汗出证14例,痊愈12例,总有效率100%。 2扶阳解表法 《伤寒论》中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表邪未解,重伤阳气,阳虚汗漏。汗漏是指汗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五行脉法简介

五行脉法简介 田胜利. 何春梅二 脉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体系和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历来脉理玄妙,形似难辩,不易被临床医家掌握。本人不揣疏浅,概览众家几结合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摸索出一套较适合临床实践的脉法,较为客观,便于初学,现简介如下。 1 察脉单元,融理五行脉象即脉搏形象的比喻,含有主观成分,且单脉名目较多,往往使临床医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更由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兼脉远多于单脉,非几十种脉象可概括,因此掌握传统脉象就比较困难。为准确简明地掌握脉象,古人提出六字决,八纲脉,位、数、形、势等脉象中的基础脉。虽有助于脉象的触类旁通,但仍失于脉象之案臼。吸取这些基础脉的精髓,分析各种脉象共有的组合单元即脉单元,并通过五行归类,明确脉单元与生理、病理变化间的关系,即五行脉法。一般讲,繁杂的脉象都由脉搏和脉体组成。脉搏包括数和势,数即搏动的速率、节律;势即搏动动止的态势(包括内外跳动强度和往来流利程度)。脉体由长度(长短)、宽度(粗细)、性质(软硬)组成。这些脉单元由于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繁芜的脉象。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尚书·洪范》),脉搏的数归属五行“火”,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心”的功能。心脉有神则数从容和缓;阳亢火旺,君火为之张则数;少少不足则心火搏动血脉无力,或阴寒内盛则脉凝泣而不行,表现为迟;君火受戕既久,脏气贯彻不利,行中一止,则节律失常。脉搏的势归属五行“水”,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肾”的功能,由肾水中龙雷之火的变化表现出来。水盛阳弱则阴气内盛,由内向外跳动无力脉势趋静;阳盛阴弱则阳气浮动,由内向外跳动疾躁,由外向内力减,指下但感脉来往流利,脉势滑躁。 脉搏的长度归属五行“金”,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肺”的功能,由肺中宗气的变化决定。“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宗气充沛可见脉长;气有余化火,激荡气血,伸张脉道也可见长。宗气不足,推动气血无力,脉道拘细则短。脉博的宽度归属五行“土”,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脾”的功能。脾主统血,可运化,脾阳虚不化,湿浊雍滞脉道则粗;脾虚失摄或化生精微不足,血气衰少则脉细。脉搏的性质归属五行“木”,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肝”的功能,木性刚强,喜条达,主藏血,其功能正常则脉体的濡养而柔和端直,肝气虚弱或少阳温煦不足则脉濡软弯曲;肝阴不足,肝火灼津则脉硬直。当然上述机械地套用五脏理论和五行特点归类分析脉单元是不客观、不充分的方法,仅为运用中医生理、病理方法研究脉诊抛砖引玉,为临床上理解、应用脉单位提供方法,决不是为深人研究脉诊及其机理设下栓桔。 2 五行分部,平脉辨证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察独”,渗透到独取寸口,可理解为抓住独变部位的脉象,推断出该部所在主脏腑经脉发生的病变,是最简明凭脉辨证的一种方法。现在推广开来,结合寸口六部的五行属性及脉单元的五行归属,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分析六部的平衡协调状况,得出病本及病机的演化过程,推断病证。具体讲,察两寸口一致的脉单元,根据其五行属性,得出病本,再察脉单元不一致的部位,根据五行关系,推理病机演变。在此过程中,通过“举”比较其阳分,“按”比较其阴分,“寻”鉴别胃气及气化之机,最后综合出辨证。一般说,两手脉象一致为平人,相生为病轻,相克为病重。相胜的脏其特性往往表现于被制

[名家医案]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名家医案]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秋燥 指感受秋季燥气病邪。如天旱无雨,气候燥热,感之则为温燥;秋深转凉,西风肃杀,感之则为凉燥。病因虽有不同,初起必先犯于肺卫。治法以滋润为主,有表邪者可兼清宣。 (一)温燥 典型症状:发热头痛,I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少汗,口渴。苔白薄而干,脉浮大或浮数。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北沙参10克桑叶l 0克杏仁l0克 山栀皮6克梨皮12克大贝母1 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1。咽干红痛:加牛蒡子l0克、桔梗4.5克。 2。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克。 3.燥气化火:去淡豆豉、大贝母、梨皮,加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枇把叶1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桑杏汤加味以轻宣燥热,凉润肺金。方中淡豆豉、桑叶、山栀皮轻宣肺金燥热;杏仁、贝母利肺化痰;沙参、梨皮、甘草润肺止咳,生津养胃。 (二)凉燥

典型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少痰,口唇干燥,苔薄自少津,脉浮数等。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紫苏9克橘红9克杏仁l 0克前胡10克桔梗4.5克甘草3克葱白头2只 加减法 1.腹胀便秘:加瓜蒌12克、郁李仁或火麻仁12克。 2.燥气化热:治用“温燥"法。 方义 基本方用香苏葱豉汤加减。方中淡豆豉、葱白头即葱豉汤,可辛温解表,配入紫苏以助发汗之力;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 参考 1。治秋燥各法,可作为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参考。 2。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清爆救肺汤(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等。 水±不服 出于自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时未能适应而引起的一些胃肠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食欲不振,脘闷呕吐,腹胀腹痛,大便溏薄。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讲师:徐朋吉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桂枝附子汤加减。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加白术汤。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30)生姜(切,三两30克)大枣(擘,十二枚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热苦辛)3 桂枝(温辛甘)4 生姜(大温辛)3 平性药:甘草(平甘滋)2 大枣(平甘滋)2 阴性药:无 从上面可以看出,方子中没有阴性药,整个方子是温热的,六纲是少阴病,五证是滞证。

305.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宋174)《补遗》 伤寒八九天,出现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是风湿相搏造成的。 脉浮是病在表,虚而涩是津液不足。 涩是有迟涩之意,有寒湿参与。 身体疼烦,这是寒湿痹阻造成的,这里的烦是因疼痛而烦,不是里热的烦。 不能自转侧,一是因为疼痛的厉害而不敢动,二是肌表有寒湿水饮,身体沉重。 不呕,是没入里,少阳和太阴、少阴都有呕。 (徐老师解疑注:呕是代指里证,少阳和太阴的呕要明显一些,少阴的呕一般不是很典型,但是也会有呕出现。这里是告诉你不要局限了。) 不渴,说明没有里热。 本方实际就是少阴中风重症,感受寒邪重一些。 应该会有四肢逆冷的表现。 病机是津液不足,风邪在表,合并寒湿,没有里证。 治疗呢用桂枝附子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