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哲学的名词解释

地理哲学的名词解释地理哲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现象的哲学分支学科,旨在探讨地理学的本质、意义和方法论。
它将哲学思想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人们对地理学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将从地理哲学的起源、理论框架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行深入解读。
地理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与亚里士多德的地理学思想有关。
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对空间、地域和地球的研究,探寻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哲学,主要关注地理事实与哲学思辨的结合。
而在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中,地理哲学也逐渐演变成一门探索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学科。
地理哲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对地理禀赋、地理环境和地理思维的研究。
首先考察地理禀赋,即地球的结构、形态、地理区划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地理哲学试图揭示地理现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其次,研究地理环境,强调地理现象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演化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地理哲学则通过哲学的思考方式,探讨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互动性和动态性。
最后,地理思维作为地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建构。
地理思维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地理学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地理哲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在社会层面,地理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空间的模式和特征,从而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在经济层面,地理哲学的思想可以应用于地理经济学的研究,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层面,地理哲学思考如何平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文化层面,地理哲学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文化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来说,地理哲学的名词解释包括地理哲学的起源、理论框架和应用领域。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 年9 月14 日—1859 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一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 Carl, 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土维达尔•白兰土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 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例二
美国纽约兴起是经济地理位置变化的结果
19 世纪初,纽约与费城、巴尔的摩、波士 顿在美国东部的地位不相上下。1825 年 580 公里长的伊利运河修通,纽约与五大 湖水系贯连,从布法罗到奥尔巴尼的运费 从每吨100 美元降低到每吨10 美元,从大 湖区运小麦到纽约的运费下降四分之三。 从此,纽约一枝独秀,超过波士顿、费城 和巴尔的摩成为全美国的首位城市。
假设条件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 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 包围。 (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3)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4)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 理条件相同。 (5)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 大利润。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 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 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 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 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 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 1826 年德 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年)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杜中 是 杜 能农 距 能 环业 离 农 的布 衰 业 烙局 减 区 印的 规 位 随状 律 论 处况 的 所 可要 典 建 见复 型 立 。杂 模 的 得式同 多。心 。现圆 但实环 是生状 ,活带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检验数学模型是否可靠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假设检验。 通常有:
U-检验:在大样本(n>30)且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检验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是否等于某一已知值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
供对某个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行方案。如果系统分析者向决 策者提供了唯一的可行方案,经常会由决策者无法接受, 而又无其它选择,结果,使系统分析工作无效。 (3)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系统分析离不开数学模型,但是,所研究系统的要素目前 并不是都能数量化的。因此,把系统分析理解为纯数量研 究方法,就曲解了系统分析的本质,也就大大限制了系统 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4)系统综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叠加 系统分析不仅要求它的具体工作能达到它所涉及学科的科 学标准,而且经常提出在许多学科中尚未涉及的领域,或 需要涉及到几个学科的边缘地带。
农村经济发展的座谈法调查:收入来源、收入状况、产业 结构、关心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
土地利用的访问法、考察法调查:
▲土地名称——群众命名 ▲土地利用现状----群众经验总结 ▲利用中的问题-----群众经验总结
第二节 数学方法:3个问题:数学与定量化、地
理与数学、数学建模
一、数学方法与定量化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其特点是具有很
研究的深入需要定量,定量需要应用数学 方法。从最简单的排序、求平均到建立各 种数学模型等都离不开数学方法。在现代 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中,信息系统的 建立与运用,是科学研究现代化的一个重 要标志。
中西方现代地理学比较

现代地理学时间节点: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新的变化:电子技术与繁复的数学计算开始运用于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转入现代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建设和规划方面提出了众多任务。
地理学战前已在土地利用和流域开发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新的城市、区域和环境规划尚难适应。
与此同时,50年代起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综合科学方法论迅速兴起,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使很多学科包括地理学在内转入现代化阶段。
特点:古代地理学在地域上是各自分立的,民族特点明显;近代地理学从德国开端,继而从欧洲向世界扩散;现代地理学则自美国发起,反过来影响英国和北欧,然后再渗入苏联、东欧、日本、西欧和中国。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①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
②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
③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纷纭复杂的地表机理进行确定性研究。
发展: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包括:60年代的数量运动、70年代的行为研究、80年代的综合趋势等。
总起来,可称为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
50年代初期,旅美德国经济地理学者F.K.谢弗对区域学派的批评形成了数量运动的前奏。
之后,在西方出现了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的3个学派:①以W.L.加里森为组织者、有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者E.L.厄尔曼协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举办的研究生班──华盛顿小组。
这是美国许多数量地理中心的影响最大者,从推广中心地方论、交通网络理论和其他统计方法开始,培养了W.W.邦奇、B.J.L.贝里等名家。
②以R.J.乔利、P.哈格特和D.W.哈维为代表人物的形成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剑桥派。
此派继华盛顿小组而兴起,以理论造诣高深而著称。
③以T.哈格斯特朗为首的在瑞典隆德大学兴起的隆德派。
此派40年代已开始空间扩散的探讨,60年代后又开展了时-空地理学工作,均卓有成效。
地理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集合(A-K) 分类: 地理学 | 标签: 自然地理, 名词解释, 地理 A 岸礁(fringing reef) 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半岛(peninsula) 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 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堡礁(barrier reef) 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暴雨径流(storm flow)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雹灾(hail damage) 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 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北极(North Pole) 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辫状河(braided stream) 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滨(shore) 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
冰擦痕(glacial stria) 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冰川(glacier) 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冰川学(glaciology) 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冰斗(cirque) 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冰盖(ice sheet) 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冰后期(post-glacial)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冰期(ice age) 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
冰楔(ice wedge) 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
冰原(ice field) 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3]
剥蚀面(denudation) 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
C 残积物(eluvium)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母岩不同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其成分主要为基岩碎屑、黄褐色铁质斑点、红土质(铁铝质)、高岭土和粘土等,无分选,亦无层理,只因风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层在特性上和成分上有所差异,构成复杂的风化壳剖面[10]
草原(steppe) 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9] 草原气候(steppe climate) 半干旱性质的气候,分布在沙漠外围毗邻地区。年降水量较少(<500毫米)且降水变率较大,集中在夏季,以阵性雨为主,蒸发较盛。土壤水分仅供给草类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则因所处纬度而不同。[17]
草原土壤(steppe soil) 是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㈠ 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㈡ 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较少;㈢ 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8]
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侧向侵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由于主流线迫近凹岸和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蚀,凸岸堆积,这就使弯道曲率半径不断减小,离心力不断增大,横向环流随之增强,侧向侵蚀也就相应增强。[7]
产流(runoff generation) 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流域中产生径流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流现象和产流过程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14]
产沙量(sediment yield) 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12]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外貌四季常绿,呈深绿色,上层林冠呈半圆球形,林冠整齐一致。有明显的建群种,分层明显,乔木1-2层,其下有显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以草质为主,木质甚少,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很少被子植物种类。[2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潮汐通道(tidal intel) 又称“进湖口”。海洋连接河口、海湾、泻湖间的水道。是潮水进出的通道。世界上许多海港利用潮汐通道作为进出海港的深水航道。[10]
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简称“沉积”。被搬运的物质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10] 沉积物(sediments) 沉积作用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沉积物[10]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具有一定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单元。这些特征和标志能反映沉积物(岩)形成的环境,所以沉积相即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合。[10]
城市气候(urban climate) 城市地区的特殊的气候状况。城市地区高耸密集的建筑物,纵横交叉的沥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局部性气候。较郊区具有气温偏高,多雾,对流性降雨增多,风变异性大等特点。[14]
城市热岛(climatography) 指高层建筑集中的大城市,由于下垫面性质改变,以及人类活动释出余热给空气,使城市气候较周围郊区高些,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14]
承压地下水(confined groundwater) 充满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水特征即深处的承压水由上部水的静水压力而具有水头压力,承压水因水头压力而升到地表以上就是"自流水"。[12]
赤道(Equator) 通过地心并垂直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割线。[11] 赤道带(equatorial zone) 在地球南北纬10度之间的区域,占地球表面积17。37%。此区域内全年受到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小,日变化大。[16]
冲沟(g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