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作者:梁庄乡党…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8 更新时间:2009-7-7 9:32:4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富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的文件,具有很高的思想含量、理论含量和政策含量。深刻理解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准确解读文件、贯彻文件、推动实践、指导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决定》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最新认识成果。它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新贡献。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是在前人长期探索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那么,怎样理解这一重大判断的主要内涵呢?初步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在总体上是和睦融洽的,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只有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高度的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理想,又是一个需要若干代人艰苦创业、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第二,大大提升了党的执政理念的科学性。执政理念作为执政党领导和动员社会的思想理论精华,作为以高度凝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是执政党性质和宗旨、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观察和判断执政党成熟程度的显示器。执政理念既有相对稳定性,又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

们党提出构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已经并将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毫无疑问,把“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或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核心执政理念,能够更加集中地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更加充分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和合”文化思想,更加广泛地吸收其他国家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更加有效地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更加合理地统摄和包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其他执政理念,因而具有持久的社会动员力和号召力。

第三,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实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理论的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将为党的理论创新打开广阔的思维视野,积累崭新的实践经验,提供密集的理论生长点。具体来讲,至少有六个方面的理论课题摆在我们面前: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需要系统研究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2.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探索性实践,为了增强实践的预见性、前瞻性、战略性,减少盲目性,需要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论证,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实现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战略布局、工作重点、实现

途径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方式方法等等,并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3.构建和谐社会源于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凸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新的矛盾和问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理论生成的过程,它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拿出有深度有份量的理论成果;4.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具有深刻的实践依据,需要进一步系统总结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艰辛探索积累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的新鲜经验;5.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美好追求的继续,具有历史继承性,需要系统研究整理、阐发和发扬光大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现实价值的“和合”文化;6.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包容,也是对时代进步潮流的主动跟踪和顺应,需要深入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形成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认真汲取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留下的教训(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矛盾的调控实践中经历了自由放任、局部调控、全局调控、深度调控的历史阶段,与此相适应,先后出现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等主流理论,其中包含有不少值得批判地借鉴的经验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还产生过比较系统的专门研究和谐社会的学术流派,包括以帕森斯、帕累托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以本尼迪克特、马斯洛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以贝塔朗菲、巴克莱为代表的社会系统论,以布尔

斯廷、霍夫斯塔等为代表的和谐史学派等,其中有不少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决定》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来筹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它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更加清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预测的未来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和谐的社会。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各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过艰辛探索,我们党也经历过曲折。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的深刻变化,全面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而所有这些思想和任务的实践结果都不约而同地向着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总的方向迈进。这就使我们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必由之路。《决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确定的五个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