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标签:急性冠脉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观察;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住急性冠脉综合征428例,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 4例,占561%。
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58~89(7202±1681)岁,其中高龄(>75岁)19例。
临床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
伴发或并发疾病:高血压病17例,慢性消化道疾病5例,糖尿病4例。
入院前长期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mg/d 9例,入院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接受溶栓治疗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速避林)治疗。
21例在入院后第3~8天后发现黑便,其中1例在溶栓后第3天出现黑便;2 例分别在入院后第2天和第4天出现呕血,量约300ml,此后出现黑便;1例在介入术后第二天出现大量呕血,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收缩压下降至84mmHg,心率加快至11 6次/分,Hb下降至68g/L,估计出血量在1500ml~2000ml。
12护理方法:121病情观察:急性期予卧床休息,床旁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床边备好急救仪器和药物。
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颜色、性状及量,四肢末梢循环状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肠鸣音、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大便潜血,及时判断有无继续出血。
其中1例患者介入术后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护士应动态了解心电图变化,观察有无胸闷、胸痛等再缺血症状,警惕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必要时行溶栓治疗,做好紧急PCI的术前准备。
122用药观察:本组病例均停用活血化瘀药物及抑制血小板凝聚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4例同时停用氯吡格雷,4例减量使用氯吡格雷,及时给于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及生长抑素静脉微泵注射。
中医穴位拍打联合音乐疗法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穴位拍打联合音乐疗法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作者:魏小英颜琼李嘉蔚涂璨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3年第23期【摘要】目的:研究中醫穴位拍打联合音乐疗法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04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穴位拍打联合音乐疗法。
评估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评分、睡眠质量、中医症候积分、疼痛程度评分。
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深度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夜醒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胸闷、胸痛、乏力、气短均低于对照组(P<0.05)。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穴位拍打联合音乐疗法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患者护理中效果良好,能够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改善中医症候,降低疼痛程度。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医穴位拍打音乐疗法负性情绪睡眠质量中医症候疼痛程度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Tapping Combined with Music Therapy in Nursing Car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CI/WEI Xiaoying,YAN Qiong, LI Jiawei, TU C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3): 0-072[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tapping combined with music therapy in th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 A total of 104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ho received PCI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from June 2020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tapping combined with music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gative emotion score, sleep quality, TCM symptom score and pain degre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Result: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HAMD-17)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14 (HAMA-1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time of deep sleep and total slee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imes of waking up at night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luding chest tightness, chest pain, fatigue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tapping and music therapy has a good effect in th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CI. It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duce the pain level of patients.[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CM acupoint tapping Music therapy Negative emotions Sleep quality TCM symptoms Degree of pain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3.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一旦破裂则会释放出大量促凝物质,经过外源性凝血途径会形成一种冠状动脉血栓,促使冠状动脉出现闭塞,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方式治疗,则会发生心源性猝死[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及护理

心梗常见并发症-心功能不全
❖ 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多由大面积心梗引起) ❖ 心肌收缩力下降减弱 ❖ 心肌顺应性降低 ❖ 治疗过程中过多、过快输液 ❖ 恶性心律失常 ❖ 心脏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导致的急性心瓣膜关闭不全
心梗常见并发症-心脏破裂
❖ 心脏破裂: ❖ 发病后第一周内 ❖ 高龄、首次梗死、有高血压病史、无心绞痛病史、大面积
冠心病以往的分类(1979年)
❖ 心绞痛 ❖
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心绞痛
❖ 心肌梗死 ❖
非段抬高性心梗 段抬高性心梗
❖ 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 ❖ 缺血性心肌病 ❖ 猝死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共同的病生基础 • 不稳定斑块
• 慢性冠脉病
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
病因
❖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 ❖ 代谢综合征:同时存在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
至导管室行直接 器械时间≤90分钟 (推荐I, 证据级别A)
冠脉造影诊断 药物治疗
初诊于不能行医院*
时间≤30分钟
至导管室行直接
器械时间越快越好, 且≤120分钟 (推荐I, 证据级别B)
若器械时间>120分钟,30 分钟内给予溶栓药物m (推荐I, 证据级别B)
再灌注失败或再闭塞患者 紧急转运至可行医院 (推荐, 证据级别B)
心肌标记物的发展历史
❖ 1954年-1955年首次报道可采用血清谷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 ()诊断心肌梗死;
❖ 1965年发现肌酸激酶()及特异性更高的同工酶()具有同样的诊断价 值;
❖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心脏病命名委员会将、 、 、 作为诊断 的重要指标,其中被誉为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
75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一年随访结果

摘 要 : 探 讨 雷 帕霉 素 药物 洗 脱 支 架在 老 年 急性 冠状 动 脉 综 合 征 患者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 C ) 目的 P I 中应 用 的 安 全 性 和 有 效 性 。方 法 对 1 2 年龄 7 1例 5岁 以上 的 急 性 冠 状 动 脉 综 合 征 患 者 的 15处 罪 犯 病 变行 P I 疗 , 2 C 治 共 置入 了 1O枚 雷 帕霉 素 药物 洗 脱 支 架 。 结 果 12例 P I 成 功 , 4 1 均 未发 生 与 P I 关 的 并 发 症 。2例 于 术 后 1 C 有 8h
Ab ta t Ob etv t n e t a e t e fa i it sr c : j cie o i v si t h e sb l y,s f t n fia y o i l seu i g se t g i aey a d ef c fsr i —l t tn c o mu n
霉 素 药 物 洗 脱 支 架在 老 年 急性 冠状 动脉 综合 征 患 者 的 急诊 P I中应 用 有 较 强 的安 全性 和 有 效性 。 C
关键词 : 状动脉疾病 ; 罗莫司; 架 ; 冠 西 支 随访 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5 14 R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0 2 (0 7O 一3 7O 1 0— 16 2 0 )6O 6一3
i p a t to n e d ry p te swih a u e c o r y r m et e t d wih p r u a e usc o r m l n a i n i l e l a int t c t or na y s nd o r a e t e c t n o or na y i t r e to ( n e v n i n PCI . M eho s ) t d 1 2 l e l pa int wih c t c r na y y r e d ry 1 te s t a u e o o r s nd ome (me n ge a a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6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1、ACS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作出初始诊断并进行最初的不良风险评估。
(ⅠA)心电图患者就诊或首次医疗接触(FMC)后10min内行标准12导联甚或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记录,有条件者行多功能心电监护。
(ⅠC)生物标志物检测cTn或hs-cTn作为诊断AMI的生物标记物。
(ⅠA)如不能检测cTn,可以CK-MB质量检测作为替代。
(ⅠC)有条件者可行床旁快速检测(POCT方法) 。
(ⅠC)动态检测cTn(hs-cTn)和(或)CK-MB,直至明确临床诊断,后视病情减少检测频率。
(ⅠB)同时查验BNP或NT-proBNP、D-二聚体及凝血、肾功能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评价病情。
(ⅠC)影像学等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运动与功能,同时具有确诊或鉴别诊断意义。
(ⅠA)如果患者无反复胸痛、心电图结果正常、cTn(hs-cTn)水平正常,但仍疑似ACS,建议行无创负荷试验以诱发缺血发作,视结果再进一步考虑是否行有创检查。
(ⅠC)如果cTn(hs-cTn)和(或)心电图结果正常,但仍怀疑ACS,建议行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冠脉造影检查。
(Ⅱa A)2、ACS患者的风险评估高龄、心力衰竭、房颤等心律失常、前壁梗死、收缩压降低、肌酐增高等多个因素独立增加STEMI患者死亡风险。
(ⅠA)。
使用GRACE评分和(或)TIMI积分评估NSTE-ACS缺血风险和预后。
SeQuentPlease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实用医学2021年1月第33卷第丨期• 17 •SeQuentPlease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丁敏之【摘要】目的探讨SeQuentPlease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98例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3例)。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因子指标变化,并记录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NO均有所升高,CRP、ET-1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0.05);观察术后6个月内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 0.05)。
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炎性反应,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血液流变学;心血管不良事件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1.01.007【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21)01-0017-0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 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出现血栓及粥样硬 化,致使血管、血液流变学异常,造成动 脉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血供不 足所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w。
该病以 老年患者居多,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 后差。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药物洗脱 支架置入术仍是非药物治疗的主流,但 该技术因金属网格残留及聚合物基质等 特点容易出现晚期血栓形成、支架内再 狭窄等问题,因此也并非完美气随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小血管病变中 的应用效果也颇为显著。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PPT精

HR=0.81 P<0.001
12.1%
9.9%
2.4%
1.8%
行PCI的ACS的患者13,000例
15个月
TIMI 大出血
生命危险
非致死性
致死性
颅内出血
HR
0.32
1.52
1.25
4.19
1.12
P
0.03
0.01
0.23
0.002
0.74
NNH=167
事件率(%)
CURE研究显示 NSTEMI/UA 药物治疗患者显著的临床净获益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MI)
临床推荐: (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长期维持剂量75-100 mg/d。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肠溶片获益。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①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150 mg(年龄≤75 岁)或75 mg(年龄>75岁),维持量75 mg/d;接受直接PCI 患者,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 mg,维持量75 mg/d,至少12 个月;②发病12 h 后接受PCI的患者,参照直接PCI 用药;③接受溶栓的PCI 患者,溶栓后24 h内口服300 mg负荷量,24 h后口服300- 600mg 负荷量,维持量75 mg/d,至少12 个月;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 个月
PLATO 研究: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安全性无差异
事件率(%)/年
PLATO 大出血
TIMI 大出血
输入红细胞
PLATO 生命 危险/致死性出血
致死性出血
P值:NS
冠心病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高龄患者≥75岁)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是对手还是帮手

编辑/杨春霞*****************近来,冠心病的常用药,特别是冠心病手术后的用药,氯吡格雷的应用越来越多。
氯吡格雷,是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心脏支架术后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
在氯吡格雷出现之前,这些任务通常都由阿司匹林去完成。
那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帮助?究竟什么时候必须用到氯吡格雷,什么时候可以用阿司匹林?本期专家评药,为您阐述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区别与联系。
指导专家: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 曾春雨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 于长青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徐国辰整 理:杨春霞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 是对手还是帮手中老年人随着年龄衰老,循环系统功能衰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血脂血糖的代谢异常。
在许多因素的诱导下,如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会引起血管内皮发生损伤,造成局部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从而形成血栓,诱发心肌缺血、梗死以及脑梗塞等疾病。
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血栓的主要手段,指的是应用药物来阻断血小板形成危险的血凝块。
目前抗血小板药应用得最多的就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同时,阿司匹林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氯吡格雷:相对阿司匹林而言是一种新药,1986年由法国Sanofi公司成功研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抗血栓治疗。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
何时用阿司匹林?何时用氯吡格雷?不仅是患者,或许有些医生也会有疑虑。
下面就来看看它们分别有些什么异同和联系。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但二者的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C O X-1)来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烷A2(TXA2)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老年(≥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侵蚀)致血栓形成和急性狭窄或闭塞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冠心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高龄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ACS患者最强的死亡预测指标之一,如何规范诊治并提高老年AC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几乎所有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均将高龄老年(≥75岁)ACS患者列为排除标准,相关临床研究也很少,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难以指导临床实践;其次,高龄老年ACS患者常有多种合并症,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接受相应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均可能面临着安全风险;再者,由于国际上还缺乏统一和完善的共识,临床实践中更需要总结现有个体化和精细化的临床经验。1 高龄老年定义 本共识参照美国AHA/ACC指南定义,结合WHO和国内指南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年龄划分标准(≥65岁为老年),将高龄老年定义为≥75岁的老年人。 2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后特点 中国高龄老年ACS的流行病学资料有限。 3 早期诊断 高龄老年ACS患者因为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早期及时诊断救治是有效降低住院病死率的关键。 建议: (1)高龄老年患者ACS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需要及时规范诊断和救治。(2)高龄老年 ACS 患者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如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等。应了解其特点,及时记录18导联心电图(ECG),并观察ECG动态变化,以尽早发现心肌缺血及特殊改变。症状持续时应从速进行鉴别诊断。(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或高敏肌钙蛋白有最终确诊或排除AMI的价值,需要定时复查,也应注意鉴别排除其他致心肌损伤的疾病。(4)对所有疑诊为ACS的高龄老年患者,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规范抗心肌缺血治疗。 4 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 对于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NSTEACS)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是治疗策略选择的前提。 建议: (1)对所有高龄老年STEMI患者均须依 据临床表现进行Killip心功能分级,以评价心功能和循环功能状态,进行风险评估并指导救治。(2)对所有高龄老年NSTE-ACS患者,均须按临床表现并计算 GRACE 评分进行风险评估,以帮助临床选择救治策略。 5 急诊再灌注治疗 5.1 STEMI 5.1.1 急诊 PCI 急诊PCI可直接开通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是目前STE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式。 5.1.2 溶栓治疗 建议: (1)对于高龄老年STEMI,急诊PCI能显著降低病死率,为救治首选策略。然需要充分评估急诊PCI风险(包括出血风险),并落实好防范措施,如必要时给予IABP等的循环支持。(2)在无急诊PCI条件下,对无严重出血禁忌证的高龄老年STEMI患者,溶栓仍应慎重,建议首选半量 rt-PA的TUCC方案或TNK-tPA方案,也可使用尿激酶或链激酶等改良溶栓方案。(3)无论给予上述急诊介入还是溶栓治疗,均应充分认识高龄老年患者本身的高危,并发症多、出血事件和病死率高的风险; 以及不成功的可能性、后续治疗的挑战和效果不确定性,并落实好风险防范措施。 5.2 NSTE-ACS 对于高龄老年NSTE-ACS极高危的患者,须在2h内行急诊PCI,但因病情和急诊PCI均极高 危,须准备IABP等循环支持的措施保驾,以确保安全。 建议: (1)高龄老年NSTE-ACS患者,住院病死率是非高龄老年的2~4倍,PCI患者能显著获益。对极高危患者应给予急诊(<2h)PCI,但需积极应对极高的风险,可在IABP等循环支持保驾下实施,以保患者安全。(2)对于高、中和低危患者,可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医疗条 件和患者病情及风险评估的实际情况,给予早期(<24h)、常规(≤72h) 或延迟(>72h至出院前)即择期PCI策略。住院期间一旦心肌缺血复发,可随时行急诊PCI。 6 药物治疗 6.1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抗血栓治疗和急诊PCI的基石。 建议: (1)对于高龄老年ACS患者,在急诊PCI首选时代,只要无禁忌证,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DAPT,是临床标准治疗;对于急诊PCI患者,均需给予负荷剂量;后者长期使用应注意警惕出血风险。普拉格雷因高出血风险应禁用。(2)高龄老年ACS患者行急诊 PCI术中和术后,在双联抗血小板和肝素化的基础上, 对于血栓病变负荷重有强指征加用GPI时,应评估出血风险并调整不同方案或剂量,避免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3)对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无禁忌者,可以置入新一代 DES;出血高危者可只行PTCA恢复血流,而不置入支架,或必需时只置入BMS;有近期活动性出血病史而必需行PCI时(如STEMI),则可行血栓抽吸导管抽吸或单纯PTCA恢复血流即可;也可考虑选择外科择期 CABG。(4)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对急诊PCI成功置入DES的高龄老年ACS者,术后DAPT持续至少1年,置入BMS者至少4~5周。期间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防范消化 道出血。此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也应防范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6.2 抗凝药物 在抗血小板基础上的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6.2.1 肝素包括普通肝素(非片段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戊糖肝素。 建议: (1)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的高龄老年ACS患者在抗凝时应首选普通肝素(2)使用依诺肝素时,应根据年龄及肾功能调整剂量,具体如下:年龄<75岁,应给予30mg静脉负荷量,随后1mg/kg皮下注射q12h;年龄≥75岁,则直接给予0.75mg/kg皮下注射q12h;无论年龄,eGFR<30 ml/(min·1.73m2),直接给予1mg/kg皮下注射qd。(3)磺达肝癸钠只用于不行直接PCI的患者。且禁用于急诊PCI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eGFR<20ml/(min·1.73m2)];eGFR20~50ml/(min·1.73m2)的患者,可减量至1.5mg qd。 6.2.2 比伐卢定 建议: (1)根据国际和我国临床研究结果,对高龄老年 ACS 患者急诊或择期PCI中,因出血高危或合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等,应首选比伐卢定。只是需按我国方案实施,并确保静脉输注给药的不间断性。(2)对于肾功能损伤患者,比伐卢定需减量使用,并根据eGFR调整剂量。 6.2.3 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 建议: (1)因严重出血风险很高,高龄老年合并房颤的ACS患者不宜长期使用三联抗栓治疗。(2)如果必须三联抗栓治疗时,需减少华法林用量,调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或缩短三联抗栓治疗时间,尽早改为华法林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前提是避免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发生。 6.2.4 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 建议: 对高龄老年ACS患者,如合并血栓高危房颤或肺栓塞而需要抗凝治疗但同时又为出血高危者,如无禁忌,可参照最新国际临床研究选择NOAC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方案。 6.3 镇痛类药物 对于剧烈胸痛患者,应迅速给予有效镇痛剂, 如静脉注射吗啡3mg,既镇痛,又抗心肌缺血, 还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但吗啡有呕吐、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副作用,总用量不应>10mg。高龄老年 患者需慎用。 6.4 抗心肌缺血药物 抗心肌缺血是ACS患者治疗的基础,基础药物包括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以及其它类如代谢调节剂等。 6.4.1 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降低心脏容量负荷和扩张大小冠状动脉而防治心肌缺血,对缓解缺血症状有特效,高龄老年ACS患者也有应用指征。 6.4.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负性肌力和减慢心率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抗心肌缺血,又能防治缺血性心力衰竭,对几乎所有没有禁忌证的ACS患者均有使用指征,高龄老年患者也不例外。但对于年龄>70岁, 心率>110次/min,收缩压<120mmHg的患者,在住院后24小时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原性休克和死亡风险增加,可能与剂量过大有关。 6.4.3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抗心肌缺血疗效明确,且防治冠状动脉痉挛有特效。因有反射性心动过速的副作用,STEMI患者不推荐使用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但对于不能控制的自发或变异性心绞痛,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心房扑动,且无心功能不全、休克、房室阻滞,可给予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可加用长效或缓释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等。 6.4.4 其他 代谢调节剂曲美他嗪和线粒体膜转换孔钾通道促进剂尼可地尔均有抗心肌缺血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的稳定性冠心病或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前者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后者有降血压副作用。 6.5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拮抗剂 RAAS拮抗剂临床首先用于降压治疗,因有拮抗RAAS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作用,能够防治心 血管重构而广泛用于治疗STEMI和心力衰竭。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6.6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对所有无禁忌证的ACS患者应尽早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且无需考虑胆固醇水平,高龄老年患者也不例外。 6.7 中药 对高龄老年ACS患者,临床上可以考虑给予中药治疗。可使用“活血化瘀”类和“脉络保护”亦即“微血管保护”类中药,前者为复方丹参、丹参滴丸和丹参多酚酸盐等,后者为通心络等。 建议: (1)对所有高龄老年ACS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均应选择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对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不耐受或有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控制缺血症状和预防缺血复发,但需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2)对所有高龄老年ACS伴有心功能降低(LVEF<40%)、心力衰竭,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均应给予RAAS 拮抗剂ACEI或ARB以及醛固酮拮抗剂,以防治心室重构、降低病死率。用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