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的应用提取及加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蟾酥的应用、采集、加工及炮制

学院:化工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张雪

蟾酥是蟾蜍皮肤和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有着很高的医疗价值。其在我国分布广泛,产地有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辽宁、湖北和新疆等地亦有出产。由于产地众多,蟾酥有多个别名。其最初记载名为“蟾酥眉脂”,后在《日华子本草》名蟾蜍眉酥;至《本草衍义》方名蟾酥。到近代有蛤蟆酥、蛤蟆浆等俗称,书中记载蟾酥为同属多种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

可用于痧胀腹痛,吐泻,神昏。蟾酥辛温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之功,故可治夏伤暑湿秽浊不正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的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则昏厥之证,常与麝香、丁香、苍术等配伍,如蟾酥丸。

亦可用于恶疮,瘰疬(淋巴结核),咽喉肿痛及各种牙痛。本品有毒,有良好的攻毒消肿止痛作用,外用、内服皆有良效。用治恶疮肿毒、痈疽疔疮等症,以之与雄黄、枯矾、朱砂等配伍,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葱白汤下,甚效,如《外科正宗》蟾酥丸。治疗烂喉丹痧、喉风、乳蛾(扁桃体炎)及咽喉肿痛,常与牛黄、雄黄、冰片等配伍,如六神九。近年用蟾酥治疗各种癌肿,有一定的攻毒抗癌、消肿止痛作用。如用治肝癌、肠癌、白血病、皮肤癌等,内服或外用,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临床亦用于呼吸、循环衰竭,有迅速而持久的升压作用,并有显著的兴奋呼吸作用。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切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本品所含主要成分在化学上属族化合物,总名蟾二烯内脂,其中包括蟾蜍它灵、华蟾蜍精、华蟾蜍它灵、蟾蜍灵等多种。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和氨基酸。此外,尚含有吲哚系碱类成分;如5-羟色胺、蟾蜍色胺等,以及蟾力苏、蟾毒灵、肾上腺素等。蟾酥毒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蟾蜍灵、华蟾蜍精具有与肾上腺素相似的升压作用和中枢性兴奋呼吸作用,蟾酥80%酒精提取物有表面麻醉作用,其中蟾毒灵作用最强,相当于可卡因的90倍;蟾蜍总甙注射液对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蟾酥还有镇痛作用,对横纹肌、子宫和输卵管有兴奋作用,还有平喘、镇咳、抗炎、抗肿瘤、抗放射及升高白细胞等作用。附药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其味辛,性凉,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适用于痈疽疮毒、疳积腹胀、瘰疬肿瘤等证

到了现代,《中国药典》规定其来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蟾酥入药广泛且有毒,入药需经加工炮制,故其来源及加工炮制不同,功效亦应有差异。

采集季节蟾酥产地众多,不同地方对于蟾酥的采集加工方法存在差异。不同的地方,气候各异,蟾蜍的生长习性也有差异。长江以南,蟾蜍每年4月开始繁殖,5—9月则可以采浆,而其中7~8月是高峰期。华东地区有的采浆于4月份开始,延迟到9月份结束。一般来说,在蟾蜍繁殖季节外的任何时候均可以进行采浆,但应根据气温和蟾酥活动情况而定。

蟾蜍是两栖动物,一般在寒露后蛰伏水底越冬,清明节前后浮游水面产卵,芒种期间上岸,当其从水中爬上陆地后,由于生长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干燥条件,其耳后腺及皮肤腺就会不断分泌出浆液来润湿皮肤,防御外侮。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采集蟾酥浆是最适合的,通常是每年6—7月份。而且这期间的蟾蜍饱食终日,浆液最足,品质也最佳。若过早或过迟采浆,蟾蜍的营养补充不足,体力欠佳,常出现蟾酥鲜浆浓度稀薄,折干率低,从而影响蟾酥的质量。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有限,有人通过养殖蟾蜍来制取蟾酥,实行“养蟾取酥”,通过捕抓野生蟾蜍后进行人工养殖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保证蟾蜍的营养供给,保证蟾酥的质量。可见,不同的地区气候和水土环境各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蟾蜍的生长状况,从而对其分泌的蟾酥浆的质量也会有所影响。因此,

对于何时进行蟾酥的采集是一个首要考虑的问题。

合理的取浆方法很重要,一方面保证蟾酥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

古代只是简单的指出刮浆的部位是“眉间”“眉棱”。现代的刮浆部位也有讲究,通常是两个部位:耳后腺,紧靠蟾蜍耳后的一对扁圆形大疣粒,即为耳后腺,浆液最多:皮肤腺,蟾蜍背部的皮肤腺瘤状突起。采浆时,先采耳后腺浆液,后采皮肤腺浆液。现代记载采浆方法有挤浆法和刮浆法两种。挤浆法:左手捉蟾,右手持夹钳,适度用力夹挤,挤尽耳后腺体的浆体。刮浆方法中又分为“捆捉刮浆法”和“三点加压刮浆法”两种。“捆捉刮浆法”是抓住蟾蜍的后腹部,拿到瓷盘前,用拇指压住其背部,其余四指轻轻压住腹部,使耳后腺充满白色浆液后,再持钳进行夹挤取浆,使蟾浆溅射在瓷盘里;“三点加压刮浆法”是用拇指压住蟾蜍背中柱,食指压住头部,其余三指从侧面抵住腹部,待加压使耳后腺充满浆液时则依上法夹挤取浆。

历年来,人们对于刮浆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出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1、制取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刮浆部位。一定要挤压蟾蜍头部眼睛上角的耳后腺,否则会使蟾酥之外观品质下降。

2、用夹子挤浆时动作要快,轻重要适宜。挤轻了,浆挤不净;挤重了,耳后会出血,这样不仅使蟾酥由白变黑而降低质量,还会影响第2次的采集,同时伤口易感染以致蟾蜍死亡。

3、注意制取使用的工具。在历代文献中均以竹器为主的加工工具,这是因为蟾酥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在采集加工时使用的工具必须忌用铁器,否则浆液易变黑色而影响品质。

4、取浆完毕后的蟾蜍仍能正常生长,要做到随捉,随收,随放,以保护资源。可见,蟾酥的刮浆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以上几点,或做得不够规范,都会影响到蟾酥的质量。

浆液采集后的加工炮制工艺是蟾酥质量优劣的关键,也便于药材的贮藏和运输。关于蟾酥浆的加工,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和面成块干之”;《本草蒙筌》中记载有“拌豆粉晒干”。蟾酥浆本是粘稠浆液,干燥即可,没必要添加面粉之类的赋形剂,且蟾酥属高效剧毒药,应该保持纯度,若赋形剂拌搅不匀还会直接影响使用剂量的准确性。目前,市售蟾酥形状不一,有圆形团块状、饼状、棋子状等等,而质量也有差异,究其原因,是掺入面粉过多,甚至有图谋高利者,掺入蟾蜍皮或肉糊,或铁砂、泥沙等相似杂质。

为了提高蟾酥的品位、质量,应采取规范的方法对蟾酥浆进行加工。新鲜的蟾酥以浆液自净,浆粒微黄,油面发光,黏性大,拉力强者为佳品。采收到的浆液加工间隔时间越短越好,尽量在24 h内进行加工,若是高温季节不要超过6 h。丁欣芳等认为如浆液没有沾染污物又无杂质的话,可直接加工。如鲜浆液沾上了污物、杂质,可用80目或100目的铜丝筛或用60目或80目的尼龙丝筛过滤。为了确保蟾酥的纯度,在加工时都应该过滤,因为有些杂质肉眼不一定能够分辨。有人提出如浆液太浓不易过筛,可加入15%的洁净水搅匀后过筛去掉杂质,然后再用120号铜筛筛第2次。过筛后的蟾酥浆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若做成圆饼状的为圆酥,若做成小薄圆形的称“棋子酥”,圆酥和棋子酥一般每块约80—100 g。若将浆液浅射在涂有菜油的玻璃板上,摊成3~4 mm厚,干燥即成片酥,每片约15g 。一般以加工片蟾酥为宜,因为比较容易干燥。可见,加工、干燥和贮藏的步骤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操作规程,这都会影响到蟾酥的入药质量,有必要进一步规范之,以利于蟾酥的保质。

蟾酥有毒,多数人药需经炮制,其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有焙法、酒制、乳汁制和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