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无川不成军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导语: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
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等因素而被排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之外。
但在抗战初期,川军的名声的确如此。
然而,就是这支“最糟糕的军队”,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几乎无役不从: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一四五师弹尽援绝,师长饶国华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3次长沙会战中川军是骨干兵团,全师4000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豫中会战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在掩护友军时,司令部直属队与日军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
到抗战后期,曾经“最糟糕的部队”得到的评价是“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历过无数次内战的蹂躏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军人只知有大帅而不知有国家。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也很难有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
生逢乱世,军人不过是一些人为一己之私欲而组织的私人卫队,他们之间或以利益或以情感来维系,他们没有使命也没有荣誉感,甚至于他们曾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也许一个军人也曾有保家卫国的豪情,但二十年的内战则完全击碎了他们的
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抗战纪实 川军抗战中总共伤亡64万余将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纪实川军抗战中总共伤亡64万余将士导语: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
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
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1月28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
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句杜诗……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终年仅48岁。
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
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
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川军出川后,最先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生活常识分享。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
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
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
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
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
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〇团团长何煋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
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
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
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
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川军出川演讲稿范文高中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川军出川,英勇抗战——缅怀先烈,砥砺前行》。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更是充满了英勇与牺牲。
今天,我们要回顾那段峥嵘岁月,缅怀那些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川军将士,同时也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一、川军出川的历史背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我国。
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肩负着支援前线的重任。
在这危急关头,川军将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出川抗战。
二、川军出川的英勇事迹1. 保卫太原1937年9月,川军22军奉命开赴山西太原,参加保卫太原的战斗。
在太原保卫战中,川军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付出了巨大牺牲。
据统计,川军在太原保卫战中伤亡达数万人。
2. 淞沪会战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爆发。
川军23军、24军等部队奉命开赴上海,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表现出极高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为阻止日军进攻上海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桂南会战1939年,桂南会战爆发。
川军57军、58军等部队在广西、湖南等地与日军展开激战。
在桂南会战中,川军将士以寡敌众,顽强抵抗,为保卫国土付出了惨重代价。
4. 沙场英魂在抗日战争中,川军将士英勇作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如川军36师师长陈诚在淞沪会战中,身先士卒,勇猛杀敌,壮烈殉国;川军23军军长刘湘在淞沪会战中,不幸中弹身亡,为国捐躯。
三、川军出川的历史意义1. 川军出川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军将士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
2. 川军出川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川军出川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3. 川军出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川军将士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川军伟绩演讲稿

川军伟绩演讲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说起抗日战争,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但谁又知道除了八路军,还有一只战神级别的军队——川军。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抗战,川军将领刘湘,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等先后电呈国民政府,请缨出川抗战,1937年9月初,川军在“抗战到底,始终不渝”的誓词声中奔赴抗日前线。
川军被人们称为双枪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由于其装备差,军纪乱,是一支嗤之以鼻的部队,且只能使用老式步枪,腰刀,和一支烟枪(人人都知道四川人抽烟),但他们用这落后的装备,混乱的军纪,打出了川军的威风,有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牺牲1万多人,击毙日军1万多人,还有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南京保卫战、藤县抗战、豫中会战等。
(大家可以搜来看一下)在冰天雪地里穿着薄薄的衣服,穿着草鞋,在雪地里奔驰,除了川军,八路军,谁还有那般勇气?自从他们出川以后,以微不足道的物资,有限的装备,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彪悍之师,说起川军的彪悍,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勇气,川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率全师将士所谱写的辉煌篇章,为抗日做出的杰出贡献,饶国华在弹尽粮绝,后援无望的情况下,率余下将士拔出大刀,与日军进行肉搏,有的士兵甚至用上了砖头……在只剩几十人时,饶国华拔枪自杀,余下将士纷纷效仿,宁死不做亡国奴,这是何等的气魄……不仅是川军,四川人民也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高度赞扬了四川人民为全国抗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部分内容如下: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内容省略)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8000万石以上……(内容省略)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摘于《感谢四川人民》)有人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
抗战中的川军 “草鞋兵”出川抗日威名远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中的川军“草鞋兵”出川抗日威名远扬导语: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的有刘湘主政,刘湘死后。
川军形成邓锡侯、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基五个上将争雄的局面。
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
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彩乐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刘湘去世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六路,分别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出任一至六路总指挥,对红军各方面军展开围攻,然而,却遭到失败,刘湘先后将刘存厚、王陵基撤职查办。
1934年间,刘湘又在南充设立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推出“神仙”军师刘从云为委员长。
结果被红军击溃二十多个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想趁此机会派出中央军十个师到四川“援助”刘湘,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
刘湘到汉口时,即与从上海约来的邓汉祥密商,决定无论如何,要阻蒋介石派兵入川。
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
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达成了三项决定: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抗战精神1500字

川军抗战精神1500字近日看到电视中播出的抗战片《正者无敌》,又回想起那段无数次让我热泪盈眶的川军抗战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刘湘在此组织召开“川军出川抗日誓师大会”,“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10万出川男儿对川中父老乡亲立下铿锵誓言,从此川军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
刘湘带病请缨出战,临死前留下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十四年抗战,出川将士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为简陋。
当时川军被看作中国“最差的军队”,川军各路部队使用的武器极为低劣简陋,大部分步枪为川造,使用时间久质量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机枪、火炮、山炮就更是少之又少。
冬日作战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粗布单衣,可谓“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外界看来的“最差的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用最惨烈的牺牲写成了“无川不成军”五个血红的大字。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出川抗日350多万川军,伤亡64万人,第一批出川抗日的将士更是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可以说,哪里有抗战战场,哪里就有川军的影子和足迹。
全川5000余万军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伟大的贡献。
川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镌刻忠诚、信念坚定的时代精神。
是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74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川军英魂千古,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我们要把川军抗战精神作为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将“川军抗战”精神进行到底,携刻忠诚,信念坚定。
川军悲壮抗日史

川军悲壮抗日史作者:衡元庆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08期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
在这场历时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300余万川渝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国难当头请缨出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在延安,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出路!在四川,“重庆救国会”“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重庆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四川青年救国会”“成都学生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纷纷成立,自发宣誓不买日货,与日本绝交。
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成都数万民众集会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武装全国民众”“严惩党国汉奸”。
抗战爆发后,四川军人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缨杀敌。
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川军第41军军长孙震在重庆表态,愿率所部出川,参加对日作战。
7月16日,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陈执功等23名学员联名请缨参战。
“学员等身为军人,痛亡国之无日,欲请缨而无路,今以最大之决心,宁愿为收复失地之抗战而惨死,不愿为带兵升官之军人而幸生”。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讲话,明确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仍会争取和平,只应战而不求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在丰台(今北京市丰台区)进行战地报道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看到的是一列列车皮,正在加紧运送日本兵。
他无不激愤地写道:“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日本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我们中国人!”7月23日,中国政府获得情报,除关东军外,日本陆续开往华北的增援部队已经达到10多万人,侵入华北的日军人数全面超过华北守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核心提示: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墓资料图本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衡元庆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
在这场历时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300余万川渝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国难当头请缨出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在延安,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出路!在四川,“重庆救国会”、“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重庆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四川青年救国会”、“成都学生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纷纷成立,自发宣誓不买日货,与日本绝交。
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成都数万民众集会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武装全国民众”、“严惩党国汉奸”。
抗战爆发后,四川军人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缨杀敌。
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川军第41军军长孙震在重庆表态,愿率所部出川,参加对日作战。
7月16日,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陈执功等23名学员联名请缨参战。
“学员等身为军人,痛亡国之无日,欲请缨而无路,今以最大之决心,宁愿为收复失地之抗战而惨死,不愿为带兵升官之军人而幸生”。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讲话,明确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仍会争取和平,只应战而不求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在丰台(今北京市丰台区)进行战地报道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看到的是一列列车皮,正在加紧运送日本兵。
他无不激愤地写道:“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日本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我们中国人!”7月23日,中国政府获得情报,除关东军外,日本陆续开往华北的增援部队已经达到10多万人,侵入华北的日军人数全面超过华北守军。
7月29日,北平沦陷。
一天之后,天津沦陷,9天后日军在北平举行了入城仪式。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一天后,日本宣布全国总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
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从此踏上不分胜负不罢休的不归路。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令川军出川,参加抗战。
三路东征浴血沙场从1937年9月开始,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第一路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辖第41军,军长孙震;45军,军长陈书农;47军,军长李家钰)从成都启程,徒步经川陕公路至宝鸡,然后沿陇海路东进,经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
第二路由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率领(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23军,军长潘文华;44军,军长王缵绪),这一路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启程,乘船沿长江东下,经武汉转道许昌、郑州,参加南京保卫战。
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从贵州出发,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这三路参战的川军共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
此外,1938年春,川军将领范绍增在顾祝同的支持下,于重庆组建了第88军,开赴第三战区作为总预备队。
再有独立第35旅,原系川军第20军杨森部的一个加强旅,后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也奉命开赴前线。
60年前的四川,交通极端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川军开赴前线,困难重重。
当时虽有长江通道和川陕公路,但车辆船只极少,川军出川多靠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
川军装备十分简陋,每个士兵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单被1条,单席1张,草鞋2双,斗笠1顶。
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差。
每个战士配备子弹三五十发,手榴弹二枚、大刀一把,一个团仅有几挺机枪。
尽管武器装备较差,但川军在各次会战中,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广大士兵,更是满怀民族义愤,冲锋陷阵,前仆后继,报效祖国。
川军第20军和第26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在一片平原地带,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
川军远道而来,仓促参战,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敌进攻。
日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大炮和军舰,攻击的炮火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卫阵地的川军官兵常常整连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地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原话。
第41军、第45军将士,身穿单衣,赤足草履,一直从成都步行2000多里,奔赴山西战场。
11月的山西,已是北国冰封,寒风刺骨,将士们全身冰凉,手持一杆老式川造步枪,腰系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战况十分惨烈。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奉命率部死守滕县,阻击敌军。
日寇采取空军、炮兵、坦克部队和步兵联合作战的战术,轮番进攻,川军拼命死守,王铭章等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由于川军死守滕县三个昼夜,终于挫败了日寇增援台儿庄的企图,使友军能顺利完成对台儿庄的包围。
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与友军一道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1万余人,击毁坦克30余辆,缴获步枪1万余支,机枪数百挺。
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指挥台儿庄会战的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出:“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结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铁血忠魂浩气长存抗战爆发后,除川军的七个集团军,另有1军1师1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与日寇进行浴血奋战外,四川每年还向正面战场输送10万到30万壮丁,成为全国的兵源基地。
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四川历年实征壮丁数如下:1973年为103837人1938年为174145人1939年为296341人1940年为266373人1941年为344601人1942年为366625人1943年为352681人1944年为391112人1945年为283086人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
四川的这个征兵数还未包括西康征的30938人、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
如果加上此两项数据,则抗战期间,四川实征壮丁数近300万人(此数尚不包括出川各集团军自行回乡募补之人数)。
这样庞大的兵源,补充了南北战场上的军队,以致当时抗日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足见川渝人民对抗日军队贡献之大。
抗战八年中,出川军人,不畏强敌,与日寇鏖战,为挽救国家危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据何应钦的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1/5,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
其中军官有将官4人、校官9人、尉官21人,共计34人。
现按照将、校军衔次序录名并附县别如下:将官:王铭章(新都)、李家钰(蒲江)、许国璋(成都)、饶国华(资阳)校官:王润波(开县)、李成烈(安岳)、林相侯(泸县)、姚杰(奉节)、傅哲民(江安)、邹绍孟(荣县)、郑少愚(渠县)、乐以琴(芦山)、谢北亭(忠县)决死宣言永载史册1937年9月5日,四川各界民众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欢送川军出川抗战万人大会。
川军将士代表在会上宣誓:“出川抗战,失土不复,誓不返川。
”表达了川军将士誓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邓锡侯(1889~1964),四川营山人,时任第45军军长。
1937年9月5日,四川举行万人参加的“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邓锡侯在会上发表了如上誓言。
他还说:“我们是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前进的,后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着我们的血迹而来,前赴后继,我们一定能战胜日寇!”邓锡侯率军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战功卓著。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李家钰(1890~1944),四川蒲江人,时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
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来灵宝县李部驻地劳军,李家钰亲笔书写如此字幅。
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率集团军总部官兵在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圈。
在敌寇密集火力射击下,总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难,李家钰额头及左腋被子弹和枪榴弹破片击中,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1889~1938),四川大邑县人,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七七事变”爆发次日,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呼吁“一致抗日”。
刘湘带病出征,部下多劝他不必出川亲征,他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刘湘最终在前线吐血病发,死前留下如上遗言。
现在正是军人报国的时候,我们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饶国华(1894~1937),四川资阳人,时任川军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饶国华受命带队固守安徽广德以拱卫南京,他亲率435旅刘儒斋团据守广德前五里阵地,在阵前振臂高呼此宣言。
但孤军奋战,几被全歼,广德失守。
遂挥泪写下绝命书,称:“驱敌出境,复我国魂!今自决于城,虽死无恨。
”然后开枪自尽,慷慨成仁。
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
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时任第122师师长。
19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师部也由西关移进城内。
后日军重炮轰城,该师3000余人阵亡。
王铭章向22集团军司令孙震发出上述最后电文。
后不久城破,王铭章拔枪自杀殉国。
藤县血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间。
后退半步,格杀勿论!解固基(1897~1937),四川崇宁人,时任川军43军26师152团团长。
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解固基挥枪大呼如上口号。
之后解固基和两个营长阵亡。
军人应战死在沙场,你们要送我过江,是在害我呀!许国璋(1898~1943),四川成都人,时任第150师师长。
常德会战,许国璋的150师受命固守常德的门户陬市,上级命令不许退过沅江。
但150师根本抵不住日军第116师团的猛攻,几乎全军覆没,许师长重伤昏迷,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警卫抬过沅江,他大为震怒,在担架上痛斥左右误己,之后夺过身边卫士的佩枪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