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川军
川军抗战纪实 川军抗战中总共伤亡64万余将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纪实川军抗战中总共伤亡64万余将士导语: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
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
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1月28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
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句杜诗……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终年仅48岁。
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
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
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川军出川后,最先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浴血保卫南京外围防线(中)

川军浴血保卫南京外围防线(中)作者:童屹立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20期童屹立金村南山阻击战双方部署 1937年11月19日,日军第10军独断向所部下达了“不失时机一举向南京追击敌人”的命令。
之后,该军各部即向南京迅猛追击。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担心第10军进展太快,补给跟不上,便于22日向该军下令:“应中止向南京追击,但可向湖州(即吴兴)派一部分先遣队。
”第10军接到命令后,不敢公然违抗命令,但又不甘心就此停下来,于是作了一个折中的部署:“各师团须选拔以步兵四、五个大队为基干的快速部队急追敌人”,其余的各部队向湖州、平望镇地区前进并在该地区集结,做好随时进行追击的态势。
根据这个部署,第10军让属下各师团在攻占吴兴后,均以一部向南京猛追;同时其余部队停下来,在吴兴、平望镇地区集结休整。
因此,当11月24日中日两军尚在吴兴城拼命厮杀的时候,日军第114师团就制订好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即在攻占吴兴、长兴之后,该师团以一部继续向南京追击,以师团主力集结于夹浦镇、长兴间,准备而后的追击。
那么,用哪支部队向南京追击呢?第114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心中已有了答案,那就是步兵第127旅团主力。
当时的第127旅团长是秋山充三郎少将,因此该旅团也被称为秋山旅团。
同日,第114师团下令,以第127旅团主力为基干,编成秋山支队,待该师团一占领长兴,秋山支队便立即出发,越过夹浦镇,经溧水,向南京追击;同时师团主力集结于长兴附近。
26日上午,秋山支队编成完毕,该支队由以下部分组成:1、支队长:步兵第127旅团长秋山充三郎少将; 2、第114师团司令部派出的协同军官:藤盛大尉、山口中尉、经理部员一、军医部员一;3、所辖部队:步兵第102联队、步兵第66联队第1大队、野炮兵第120联队第1大队、野炮兵第120联队段列三分之一、野战重炮兵第1中队、野战重炮兵大队段列之一部、工兵第114大队(欠2个小队)、第114师团通信队无线电台两部、第114师团卫生队三分之一、第三野战病院的半部。
川军抗战电视剧大全

川军抗战电视剧大全近年来,随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川军抗战电视剧在观众们的视线中崭露头角。
这些电视剧以川军的英勇抗战精神为主题,讲述了川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和无私牺牲,向观众们展现了川军英雄们的伟大勇气和无尽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备受瞩目的川军抗战电视剧,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殊历史。
首先要介绍的是《铁血渔樵》。
该剧以描写国共合作时期的四川军阀刘湘为主角,通过讲述他的成长成才过程,展现了川军官兵在抗战中的种种不易。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其次是《烽火岁月》,该剧以四川大学生白垣顶冲击将兵强盗队为主线,描绘了川军官兵在战乱年代中的艰难困苦。
这部剧不仅展现了川军官兵的英勇形象,更突出了他们的人性和情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再次,我们必须提到《光脑陈平》,该剧讲述了川军抗日英雄陈平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抗战中的表现。
陈平将军作为川军一号将领,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部剧通过展现他的个人经历和抗战事迹,塑造了一个威武的川军形象,也传递了川军坚决抵抗日寇的信念和勇气。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川军抗战电视剧也值得一提。
比如《龙鳞传奇》,该剧以四川军人邓和平为主线,讲述了他在一次次抗战中的奋勇作战和坚定信仰。
还有《川军燕双骄》,该剧以两位川军女战士燕莺和燕国芳的悲壮生命为主线,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川军的抗战故事。
总结起来,川军抗战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成功地将川军英雄的形象展现给观众们。
它们既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对英雄的致敬。
这些电视剧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向观众们展示了川军抗战期间的艰苦奋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川军抗战电视剧不仅帮助观众们了解了这段特殊历史,更激发了人们对国家独立和和平的珍视与追求。
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川军抗战电视剧问世,为观众们呈现更多川军英雄的故事。
川军抗战精神1500字

川军抗战精神1500字近日看到电视中播出的抗战片《正者无敌》,又回想起那段无数次让我热泪盈眶的川军抗战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刘湘在此组织召开“川军出川抗日誓师大会”,“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10万出川男儿对川中父老乡亲立下铿锵誓言,从此川军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
刘湘带病请缨出战,临死前留下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十四年抗战,出川将士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为简陋。
当时川军被看作中国“最差的军队”,川军各路部队使用的武器极为低劣简陋,大部分步枪为川造,使用时间久质量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机枪、火炮、山炮就更是少之又少。
冬日作战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粗布单衣,可谓“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外界看来的“最差的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用最惨烈的牺牲写成了“无川不成军”五个血红的大字。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出川抗日350多万川军,伤亡64万人,第一批出川抗日的将士更是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可以说,哪里有抗战战场,哪里就有川军的影子和足迹。
全川5000余万军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伟大的贡献。
川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镌刻忠诚、信念坚定的时代精神。
是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74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川军英魂千古,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我们要把川军抗战精神作为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将“川军抗战”精神进行到底,携刻忠诚,信念坚定。
川军抗战简介 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简介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导语: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六路,分别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出任一至六路总指挥,对红军各方面军展开围攻,然而,却遭到失败,刘湘先后将刘存厚、王陵基撤职查办。
1934年间,刘湘又在南充设立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推出“神仙”军师刘从云为委员长。
结果被红军击溃二十多个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想趁此机会派出中央军十个师到四川“援助”刘湘,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
刘湘到汉口时,即与从上海约来的邓汉祥密商,决定无论如何,要阻蒋介石派兵入川。
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
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达成了三项决定: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计划、指挥全责,中央尽量补助饷款弹药;二、改组四川省政府,以刘湘为主席;三、组成南昌行营驻川参谋团,任命贺国光、杨吉辉为该团正副主任。
12月10日,刘湘返加四川。
1935年间,刘湘在蒋介石派去的参谋团的监督之下,积极参与了对红军的堵截和围追。
1935年5月,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形成了中央军控制四川的局面。
6月,参谋团着手整顿川军,规定各军、师一律按现额缩减三分之一,军费减发三分之一。
8月,参谋团又成立点验委员会,点验川军,核实名额。
11月1日,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四川和西南各省的控制,改设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参谋团即行撤销。
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抗战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国民**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
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
电影主要剧情是:抗战中的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
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剧情滑稽可笑、演员演技高超、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
”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这时,成都抗战铜像大都早被拆毁,这是仅存的一尊。
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

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面对凶残的日军,国军节节败退。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尽快把日寇赶出国门,成为所有中华男儿迫切愿望。
危急关头,川军出川了。
抗战期间,川军参战人数之多、装备之简陋、牺牲之大,居全国之首。
正如军阀刘湘临死时说的那样,“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是一句让山河都为之变色的誓言,川军在抗战对贡献也真正诠释了这一点。
在四川建川博物馆里,有这样一面名为“死”字的旗帜,是四川一位父亲送给参军出川的儿子的。
一块白布正中写着个大大的“死”字;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侧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手谕。
这是一位普通老人给上战场儿子的临别之言,没有依依不舍之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抵得上雄文万丈,被认为是“川人从未负国”的经典写照。
刚开始,这面“死”字旗被认为是无主之物。
经过川军抗战史专家的调查,最终找到了这面旗的主人,四川安县曲山镇小学教员王建堂。
据王建堂的侄子王烈勋回忆,别看伯父是教书先生,但却是一个热血青年,加上教师身份,在当地颇有威望。
卢沟桥事变后,王建堂满怀悲愤,立即组织了一支近200人的队伍,命名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
当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发出川军出川抗战的号召后,王建堂立即率领青年杀敌队参加。
当时四川处处都有青年参军的欢送会,家家都有主动参军的热血男儿。
王建堂的家乡也是如此,欢送会结束后,王建堂跟年近六旬的父亲王者成辞行。
直到此时,王者成才得知儿子要上战场保家卫国,于是临时写下了这面“死”字旗,让儿子背在身上浴血杀敌。
王建堂上了战场后,历任排长、副官、连长、司令部参谋、副营长等职,多次充当敢死队一员。
川军浴血奋战的作文应该三年级

川军浴血奋战的作文应该三年级说起川军,那可是一群英勇无畏、让人敬佩的战士。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川军的身影活跃在各个战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过关于川军的详细记载,那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有一次战斗中,川军接到了坚守一座战略要地的任务。
那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敌人的兵力和武器都远远超过了他们。
川军的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迅速进入阵地,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时正值寒冬,天气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战士们身上穿着单薄的军装,很多人的鞋子都破了,脚指头露在外面,冻得又红又肿。
可他们谁也没抱怨,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战斗打响了,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阵地瞬间被硝烟弥漫。
川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地形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同时狠狠地回击。
有个年轻的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眼神却异常坚毅。
他扛着枪,不停地射击,嘴里还喊着:“老子跟你们拼了!”一颗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掀起的尘土把他整个埋住了。
等尘土散去,他晃晃脑袋,又爬起来继续战斗。
敌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川军的伤亡越来越大。
但他们依然坚守着阵地,没有一个人后退一步。
有个排长,肚子被弹片划开了一个大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他用手把肠子塞回去,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指挥战斗。
他大声地喊着:“兄弟们,死也要死在阵地上!”川军的弹药越来越少,粮食也快吃完了。
可他们没有放弃,战士们相互鼓励着:“咱们川军,啥时候怕过!”他们甚至从死去的敌人身上搜集弹药,继续抵抗。
在战斗的间隙,战士们抓紧时间抢修工事。
有的人累得直接躺在地上睡着了,可只要一有动静,立马又跳起来准备战斗。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川军终于等来了增援部队。
当他们撤离阵地的时候,很多战士已经走不动路了,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川军的这种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浴血奋战,毫不退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无滕县死守,焉有台儿庄 大捷
• 二十二集团37年底编入李宗仁杂牌军战区,参加台儿庄战役,一二二师师长 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 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 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 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一二二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 伤亡。在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一叁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 川军的122师在王铭章的领导下,在滕县全军牺牲。最后在城中的三百余重伤 员,在日军破城后能行动的都冲出去与之肉搏殉国,剩下已无力行动的伤员 则含笑一起拉响是剩下的两箱手榴弹,以此殉城。此役,川军将士中没有出 现一个被俘虏的,为川军赢得了全国的尊重。正是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台 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曾挥泪而言:“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 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李家钰部第四十七军, 长期在晋东南作战,后编为叁十六集团军,驻守河南,在豫中会战中,由国 民党上层指挥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乱中转移,叁十六集团军因是杂牌,奉命 担任掩护,在转移途中,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 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抗战中的川 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 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 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 成军”的名声。
武昌起义的前奏——保路运 动
• 国家存亡
•
6月17日,成都岳府街上水泄不通。大会开始后,罗纶、邓孝可、刘声元 等相继演说,声泪俱下。罗纶登坛,向满场一揖,开口便说:“川汉铁路完 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言罢大哭,顿时满场号啕,连在场的警察 也在哭。哭声长达二三十分钟。随后罗纶一拳砸在桌上,吼道:“我们要誓 死反对!我们要组织一个临时的机关,一致反抗,反抗到底!商人罢市!工 人罢工!学生罢课!农人抗纳租税!”台下同呼“赞成!”保路同志会就此 成立,会长举蒲殿俊,副会长举罗纶。下分四股办事,为总务股、文书股、 交际股、游说股。大会临时动议,与会人员全体到总督衙门向王人文请愿, 要求代奏。王人文出见群众表示同情,说只要于国计民生有关休戚的事,他 无论怎样当据理力争。17日,王人文致电内阁:“本日未前,各团体集公司 开会,到者约二千余人,演说合同与国家存亡之关系,哭声动地,有伏案私 泣。”“惟哀痛迫切之状,实异寻常”。19日,王人文再奏说:“成都各团 体集铁路公司大会,到者一千余人,讨论合同及于国家铁路存亡之关系,一 时哭声震天,坐次在后者多伏案私泣,臣饬巡警道派兵弹压,巡兵听者亦相 顾挥泪。日来关于铁路合同攻难之文字、演说纷纷四出,禁不胜禁,防不胜 防。”同时上疏严参盛宣怀丧路权、国权,要求治以欺君误国之罪,并请将 自己治以“同等之罪”,“以谢盛宣怀”。27,他又把罗纶等2400余人签注 批驳川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的原件及公呈人全体姓名上奏,并附片自请处 分。清廷申谕严饬,并将王人文革职。
浴血川军Βιβλιοθήκη 川军简介• 川军,指民国时期军阀派系之 一。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样 的地方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 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 存厚、熊克武,晚期的有刘湘, 刘湘死后,川军形成邓锡侯、 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 基五个上将争雄的局面,外人 称之为川军金木水火土五行。 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 内战之烈闻名全国,在抗战中 四川担当了30%的税和出了 10%的兵,重庆抗日胜利纪功 碑书代表着这最华彩的一章。
川军来源
• 川军其来源可追溯到清末编练的四川第十七镇新 军。1901年,清朝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 规定全国各省共编练三十六镇(镇相当于后来的 师)。四川因省区较大,兼控制康藏地区,决定 编练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三个镇。四川不仅 负担三个镇的全部经费,每年还要定额接济邻省。 为了培养军事人材,四川先后派遣周道刚等六人 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同时,四川相继设立 了多个学堂,培养中下级军官。然而,到了辛亥 革命前夕,四川计划编练的三镇新军的任务并未 完成,仅编成了第十七镇
• •
•
•
•THANKS
武昌起义的前奏——保路运 动 • 背景
•
•
1911年6月1日,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督办大臣 端方联名向川督王人文发出“歌电”, 告以度支部决定的川汉铁路股款处理办法:对 公司已用之款和公司现存之款,由政府一律换 发给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如川人定 要筹还现款,则必借洋债,并将以川省财政收 入作抵。此电明示,不许川省股东保本退款, 而只允换发铁路股票,即政府不但收路,而且 夺款。邓孝可原认为“政府接收路,并非接收 款”,至此方知政府款路皆收。王人文收电后, 知此电一宣,全省必大乱,于是竟压下不宣。 但是6月7日,盛宣怀、端方又径电川汉铁路公 司驻宜昌总理李稷勋,询问是否见到“歌电”, 李即致电成都总公司索阅,总公司转询督署。 王人文便只得抄示公司,电文公开,全省舆论 大哗。同时,端方、盛宣怀等又迭催王人文派 员清查铁路公司各地帐目,以便接收,查帐员 遭拒。
川军出川
•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 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 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 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内战中恶名在 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 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 大队。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 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 伤亡85%以上。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其 中一四五师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师 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 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 举枪自戕殉国。
川军主要将领一览
• 【 杨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 川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和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 辉,王灵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他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 的一名舵主。 【刘湘】(1888—1938)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 汉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他是当时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外号“巴壁虎”,又名“刘莽子”, 【王铭章】(1893—1938)抗日烈士。字之钟。成都市新都人。历任国民革命军第 29军第4师师长,川军第41军第122师师长,第41军代理军长等职。1937年出川抗战。 1938年初率部参加徐州会战,3月14日,在滕县保卫战中殉国。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 上将。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饶国华】(1894年12月7日-1937年11月30日),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 县东乡(今雁江区宝台镇)张家坝人,川军第145师师长。抗战中在广德、泗安和敌 军作战,因属下临阵脱逃而丢失阵地,他深感指挥不灵,愤而自杀,陆军中将追晋二 级上将。 【李家钰】(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四川蒲江人,绰号李矮子,四川 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出川,转战山西,河南。 1944年在担任第36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 队的袭击,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战死后第二 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追赠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