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日的启示
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观后感

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观后感前阵子,我去了一趟建川博物馆的川军抗战馆。
这一趟下来,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刚走进馆内,那种凝重的氛围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一下子把我给紧紧抓住了。
展览的开篇,是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川军战士们,眼神坚定却又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无奈。
他们穿着破旧的军装,有的甚至连鞋子都没有,可那股子要保家卫国的劲儿,却从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里渗出来。
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下了脚步,里面陈列着一封川军战士的家书。
信纸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我还是努力辨认着。
那一笔一划,写的都是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可最后却又坚定地表示要为国家赴汤蹈火。
想象着他在战火纷飞的间隙,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这些文字,我的心猛地一揪。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套川军的军装。
那军装补丁摞补丁,颜色也不再鲜亮,可就是这样一套军装,曾经陪伴着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穿着它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毫不退缩。
馆里还有一个模拟的战场场景,断壁残垣,硝烟弥漫。
看着那些逼真的模型,我仿佛听到了枪炮声、喊杀声,还有战士们受伤后的呻吟声。
在那个场景里,我站了好久好久,心里一直在想,当年的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战斗的?有一个展区专门展示了川军使用过的武器。
那些武器,和敌人的相比,简直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可就是靠着这些落后的武器,川军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一把把生了锈的大刀,一颗颗自制的手榴弹,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双草鞋。
那草鞋已经破烂不堪,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山路,踏过了多少泥泞。
川军战士们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走过了千山万水,奔赴战场。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面挂满了烈士照片的墙。
他们的脸上还带着青春的朝气,可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一张一张地看着他们的照片,心里默默地念着他们的名字,感觉他们仿佛就在我身边,看着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微笑着。
《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读后感八百字

《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读后感八百字畅销历史纪实作家关河五十州的《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以丰富的中外历史资料参照,激昂而真实地再现了川军在正面抗日战场上的悲壮征程。
不仅有全局性的视野,也有基层官兵、外国记者等的微观视角,对川军的装备、战法、高中层将领与基层士兵,川军与国民党其他派系及共产党武装的关系,中日军队战力对比等真实情况都有着细节丰富的刻画和解读。
句句是抗战意志的坚定,字字是为国舍身的决然。
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300余万川军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前线。
他们在刘湘、邓锡侯、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唐式遵、王缵绪等将领率领下,凭着简陋的装备、贫瘠的补给,奋勇抗战,为国战喋血。
他们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娘子关战役、滕县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等正面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大会战,真正地演绎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壮阔史诗。
无川不成军。
抗战期间,出川将士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为简陋。
当时川军被看作中国“最差的军队”,川军各路部队使用的武器极为低劣简陋,大部分步枪为川造,使用时间久质量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机枪、火炮、山炮就更是少之又少。
冬日作战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粗布单衣,可谓“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外界看来的“最差的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用最惨烈的牺牲写成了“无川不成军”五个血红的大字。
为民族大义尽忠。
在前线,包括王铭章、李家钰、许国璋、王澜波、李成烈等川军高级将领在内的26万川军将士战死沙场。
带病出征的刘湘留下的“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遗嘱,前线川军每天升旗时,官兵都大声诵读。
川军伤亡人数占了全国的约五分之一,没有一个投降者,没有一个当伪军。
在后方,广大民众开展献金运动,人人捐献,全国约30%的开支出自四川;四川安县的王者成老人,送主动请缨出征的儿子一面“死”字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观川军抗战馆观后感

观川军抗战馆观后感走进川军抗战馆,就像翻开了一部沉甸甸又热血沸腾的史书,那里面记载着川军的英勇与悲壮,每一步、每一眼都让我内心五味杂陈。
一进门,我就被那股浓烈的历史气息给包围了。
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仿佛都在张嘴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那些川军战士,一个个看着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模样,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的甚至还打着赤脚。
你能想象吗?就是这样一群看似毫不起眼的人,在抗战时期却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之师。
以前老听人说“无川不成军”,到这儿我才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分量。
他们本可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
可是国难当头,这些硬气的四川儿郎们,二话不说,扛起枪就上了战场。
而且那装备,简直可以用“寒碜”来形容,和日军精良的武器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他们可没怕过,就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满腔的爱国热情,跟小鬼子死磕。
馆里有一把破破烂烂的大刀,看着都锈迹斑斑了,但在灯光下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
我仿佛看到一个川军战士,拿着这把大刀,在战场上嗷嗷叫着冲向敌人。
那场面,就跟电影里演的一样热血,不,比电影里还要震撼,因为这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
我还看到了一份份家书,那上面的字歪歪扭扭的,可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祖国的忠诚。
有个战士写道:“娘,儿子要是回不来了,您就当没生我这个不孝子,但国家有难,儿子必须去啊。
”看到这儿,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
这哪是什么不孝啊,这是大忠大义啊!再看看那些战役的介绍,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啥的,到处都有川军的身影。
他们在战场上那叫一个猛啊,就像一群不要命的老虎。
有人说他们傻,干嘛那么拼命。
可我觉得,这就是四川人的血性,骨子里的东西,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死又算得了什么。
从川军抗战馆出来,我整个人就像被洗礼了一样。
我想啊,现在的幸福生活可真是来之不易啊,那都是这些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
咱可不能把这些历史给忘了,得像川军战士们学习,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那种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川军抗战精神1500字

川军抗战精神1500字近日看到电视中播出的抗战片《正者无敌》,又回想起那段无数次让我热泪盈眶的川军抗战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刘湘在此组织召开“川军出川抗日誓师大会”,“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10万出川男儿对川中父老乡亲立下铿锵誓言,从此川军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
刘湘带病请缨出战,临死前留下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十四年抗战,出川将士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为简陋。
当时川军被看作中国“最差的军队”,川军各路部队使用的武器极为低劣简陋,大部分步枪为川造,使用时间久质量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机枪、火炮、山炮就更是少之又少。
冬日作战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粗布单衣,可谓“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外界看来的“最差的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用最惨烈的牺牲写成了“无川不成军”五个血红的大字。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出川抗日350多万川军,伤亡64万人,第一批出川抗日的将士更是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可以说,哪里有抗战战场,哪里就有川军的影子和足迹。
全川5000余万军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伟大的贡献。
川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镌刻忠诚、信念坚定的时代精神。
是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74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川军英魂千古,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我们要把川军抗战精神作为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将“川军抗战”精神进行到底,携刻忠诚,信念坚定。
赞美川军的文章

川军——铁血壮志,矢志不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来自四川,被称为“川军”。
他们以坚韧的毅力和无比的勇气,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深深铭记和赞美。
川军的崛起,始于辛亥革命时期。
那时的四川,处于封建势力与新文化思潮交织的时代,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种背景下,川军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川军更是表现出了无畏的英雄气概。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他们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省共出兵350余万人,占全国出兵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全国出兵最多的省份。
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川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军的精神风貌,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身上体现了忠诚、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始终坚守着这些原则。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川军并非只有热血和激情,他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川地处西南,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
川军在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地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的歌曲、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川军是一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军队。
他们的存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川军,你们的铁血壮志,矢志不渝,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
在此,我要向你们致敬,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川军,你们是我们的英雄,你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观川军抗战馆观后感

观川军抗战馆观后感国庆长假,与家人参观了位于四川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在32个主题纪念馆群落中,个人以为川军抗战馆尤需一看。
究其原因,或有个人的情感认同,但更有川人在川建馆的煞费苦心。
事实上,在全国抗战纪念馆中,唯有此处对川军抗战的展呈最为详实、生动和感人。
为何当时落后的四川会成为全国抗战的脊梁?为何最被轻视的川军在抗战中如此强悍?为何四川民众忍饥挨饿却毫无保留地出人出力出钱出粮?带着这些疑问,我流连于肃然的纪念馆中,置身在冰冷的藏品之前,仿佛触摸到了这些物件背后的斑驳岁月。
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次次历史的瞬间,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共同绘就了川军从不负国的恢宏画卷,帮助后人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条件,使其具有大后方的天然属性。
四川平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加之偏居一偶,历来是各朝各代的天然大后方。
纵观历史,在遭遇外族入侵时,四川往往是抗争到底的地方。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时任四川军政主席的刘湘,在各地军阀中率先通电全国、力主抗战,并在随后的最高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接着刘湘拿出了自己的家底:“四川可以出兵三十万,提供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可能还觉得这不足表明决心,于是又补充道:“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要知道当时的地方军阀中,敢斗出家底的没几个。
刘湘此番言论,让在场各路军阀为之震撼,川人的血性在那一刻光芒万丈!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表态,给蒋介石吃下定心丸,最后促成其抗战之决心,随后重庆也成为了抗战的陪都。
忠义沁润的巴蜀大地,历来弥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四川虽地处西南,但从来心系全国。
这种家国情怀,或许也与相对封闭单纯的地理环境有关。
抗战大旗竖起之后,上至地方军阀,下至普通百姓,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思想共识高度统一。
一个全国最混乱的地区,居然形成了最统一的意志。
川军出征前,仅有40万人的成都,居然10万人参加了集会,可谓万人空巷。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1937年日本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
对于中国来说,那是一段血泪史,一部沉重的灾难”,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今天,我将要演讲的是有关于川军抗战的故事。
战争之始,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在川军第41军军长的带领下,中央军校的学员们主动请缨加入抗日战争。
尽管伤亡人数为之全国之首,但他们一直承受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也毫无怨言。
经过几次大会战后,军队兵额需求愈来愈多,四川成为最大的兵源基地。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台儿庄战役中,第二十二集团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
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
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
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
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毛泽东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川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忠诚、信念坚定的时代精神。
是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战争硝烟已经散去,川军英魂千古,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回首战争,因为珍爱和平。
在无数英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在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中,让我们缅怀,让我们反思。
好在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
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将再次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参观川军血战到底景区的观后感(一)

参观川军血战到底景区的观后感(一)参观川军血战到底景区观后感基本信息•景区名称:川军血战到底景区•参观日期:2021年5月1日•参观人数:3人景区介绍川军血战到底景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是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修建的一座主题公园,也是一处集纪念、研究、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主要包括血战到底纪念碑、四行仓库旧址、解放军内江游击支队旧址、民族英雄李准墓等。
参观体验1.血战到底纪念碑纪念碑高大雄伟,庄严肃穆。
上面铭刻着“光荣的川军,永垂不朽”的字样,让人感慨万千。
2.四行仓库旧址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川军英勇抵抗的历史,感受到了英雄的氛围。
3.李准墓来到李准墓前,我们也为这位英勇的民族英雄默哀献花,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4.导游讲解景区的导游非常专业,能够生动有趣地向我们介绍景区的历史和文化。
总结通过参观川军血战到底景区,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日战争中川军英勇抗战的精神和民族主义情感。
景区整体规划合理,景点选择适宜,导游讲解热情生动,是一处值得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改进建议作为一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景区,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继续完善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化简专业术语:景区中的部分专业术语较为复杂,对于一些参观者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建议在讲解时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相关内容,便于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2. 增加互动环节:在景区的游览过程中,我们认为能够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设置抗战时期的服装、道具等,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战时期的生活细节,增加参观者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完善景区服务设施:景区内的一些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洗手间、休息区等,建议在后续发展中逐步优化。
结语参观川军血战到底景区,我们对历史、对英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参观体验,也是一次对我们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军抗日的启示
今年是日本人在南京签署投降书及向中国人民道歉的七十周年纪念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作为重庆人,我特别钦佩跟我们一样口音的川军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川军抗日的历史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以此纪念用鲜血抵御外强侵略的祖辈们,并与大家共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很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我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用四川话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
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随后刘湘又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对全省做出动员:“……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我们应该不难想象,当年的刘湘主席用四川话对川人发出的抗日号召是多么的发人深省,这个号召的力量是伟大的。
1937年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两个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
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
在这之前,川军从来都被视为军阀武装,杂牌中的杂牌,但是日军的入侵跟刘湘主席的号召让他们组成了一只在抗日战争中占重要地位的武装力量。
从川军出川的背景我想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没有内忧外患,不管有没有领导的号召,我们都应该保持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和注重团结的精神。
川军的装备是异常简陋的,出川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单被一条、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
在黄河流域的寒冬,川军士兵身上穿的仍然是
单衣,脚上穿的仍然是草鞋。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个手脚冻得通红的战士跟穿大衣、皮靴的日军作战需要付出多少艰辛。
武器上,川军的装备就更低劣了,“汉阳造”都不多,很多是满清留下来的“老毛瑟”,和大量四川土造的“单打一”七九步枪。
满清留下来的“老毛瑟”年久失修,四川土造的七九枪械故障率等重要指标上,远远达不到要求。
有些土造的步枪有时候打两枪就拉不开枪栓。
质量上不合格还只是一个方面,数量也是一个短板。
一个连也配不上一挺机枪,每个师几千人的部队也仅有十多挺。
重机枪是一个师仅一二挺。
火炮方面,每个师只有几门土造的迫击炮,就连山炮、野炮整个川军中也只有几门。
更没有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装备和器材。
出川前,不少旅长、团长自筹资金或自掏腰包在市场买枪买炮,补充武器。
就是这么简陋的装备,川军在全国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名声。
四川兵在全国各个战场都很受欢迎,他们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往往还没等到分配,就被各部队闻讯抢走。
川军的装备状况及优秀的战果告诉我们,装备并不是取胜的绝对条件,只要我们克服恶劣的环境,发扬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战场上不断总结经验,我们迟早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最近,我时刻在想一个问题:四川兵在战场上冲杀的勇气来自于哪里?通过查阅资料,我得到了答案——人民。
一个在战场上用简陋武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之前,他的心里一定装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
很多四川民众送子上战场的故事催人泪下,其中有一个绵阳安县曲山镇爱国青年王建堂与朋友分头串联了一百多个同龄人,向县政府请命杀敌。
就在他们准备出发前,县政府收到了王建堂父亲王者成寄来的一面出征旗。
当众人展开这面出征旗时,全都大吃一惊——这面旗与祝愿亲人远征取胜后平安归来相反,这面由一块数米宽大的白布制成的大旗,居中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出征旗的右上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左上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份。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有这样的川人父亲,真是民族的自豪。
有这样的父亲,子女怎能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这样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绝对不只是个别的例子。
人民群众当时的抗日情绪高涨和对抗战的支持应该可以让浴血奋战的川军士兵感受得到。
川军取得战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全国各地,
尤其是四川各县都举行了献金运动,其中江津白沙镇的献金救国运动感人事迹至今仍在全国流传。
两万多民众聚集白沙长江西河坝,会场上一眼望去人山人海。
冯玉祥将军作完简短讲话,宣布抗日献金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由学校组上台献金。
各校派出两名学生代表抬着盛满法币的大盘子依次登上主席台,冯将军双手接过盘子,一次次地向每个学生道谢:“谢谢,谢谢!”台下掌声不断。
女师附中献金12万元,国立17中4万元,女师院20万元,省立重庆女师16万元,县立白沙女中15万元,私立聚奎中学30万元,大学先修班64万元,省立川东师范30万元,私立新本女中65万元……随着台下学生们抗日情绪逐渐高涨,各学校分分增加献金,大学先修班的同学首先提出增加10万元。
接着,女师附中齐呼:我们增加11万元;聚奎中学师生不甘示弱:我们也增加11万元;国立17中已经资金困难,但也表示:全体师生将再捐出一天的餐费献给国家抗日。
最后司仪高声宣布:学校组献金总数近300万元。
接下来是各社会团体依序上台献金。
商会组在群众及学生的感召下将献金从6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
白沙民众把能捐的都捐了出来,手表、戒指、衣服……学生们再没有钱捐了,一个女学生当场就把脚上的皮鞋献出,光着脚丫。
还有些男同学脱下大衣、毛衣、衬衣……冯玉祥连忙叫大会主持人宣布散会:“会,不得不散了。
不散,献出衣服、鞋子的学生们会生病着凉的。
”大会从早上10点一直延续到下午3点,仍有零星的农民从周边赶来义捐。
短短几天时间,白沙共募集到抗战经费700多万元,实物若干。
与此同时,成都、达州、南充、绵阳、资阳等地都多次举行抗日募捐。
泸县献金会上,一群乞丐捐出了用破碗盛着的活命钱;一群断手残脚的伤兵相互搀扶着,捐出了他们靠编藤椅、制雨伞义卖得来的1万多元钱。
冯玉祥和四周百姓都没有忍住热泪。
人民群众的献金活动是川军抗日的强有力后盾,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是可以摧毁日本侵略者看似坚不可摧的军国主义的。
从这里,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从前、当下还是以后,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
人民的支持使得川军中涌现出了特别多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震人心魄。
台儿庄战役中,成都的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
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
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
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
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
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用四川话高呼:“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资阳饶国华师长离川时对家里人说:“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淞沪战役广德战场,日军发起总攻,倾泻成千上万吨的炮弹、炸弹。
饶国华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极惨重。
饶国华说:“前人史可法曾说过‘以城为殉’,我誓与广德共存亡!”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饶国华举枪自戕殉国、慷慨成仁,年仅44岁。
英雄的英勇事迹岂是寥寥数笔就能说得完的?但是我想,他们的每一个事迹都能向我们展示与国家共存亡,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今天,仅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之际列举一二,向为国捐躯的所有中国好儿男表示崇高的敬意及无比的怀念。
七十年过去了,七十年前,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及和平。
七十年后,我们将接过祖先的接力棒,继续向繁荣和昌盛进军。
我相信,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能够秉承川军抗日的依靠群众、深明大义、团结奋进、吃苦耐劳、英勇顽强、誓死为国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战场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