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与理论2009(回忆版)

合集下载

2010中国电影年鉴目录-翻译

2010中国电影年鉴目录-翻译

2010年中国电影年鉴目录1、电影界庆祝建国60周年特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迎接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童刚——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的总结讲话新中国电影60年成就及其展望………………………………………………………饶曙光电影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综述…………………………………………………洪宇2、电影工作会议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长沙召开2009年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影局召开通气会总结2009年电影工作成绩全国电影素材工作会在京召开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3、电影文件选编电影产业振兴规划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电影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素材收集工作的通知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贴片广告和映前广告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和加强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质量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4、故事片2009年国产故事片创作综述…………………………………………………黄治站在产业的起点上………………………………………………………………张宏森张煜——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谈《建国大业》《建国大业》导演感言………………………………………………………韩三平黄建新我们未必把正义写在脸上………………………………………………………高群书用心做电影细节定成败………………………………………………………王坪新时代的“铁人”——尹力访谈………………………………………………尹力胡克《十月围城》的坚守与突围——陈德森访谈…………………………………陈德森罗卡零下26度——《高考1977》片场手记………………………………………………周显欣( 49 )2009年故事片目录(456部)2009年故事片简介5、纪录片奉献精品共庆华诞…………………………………………………………郭本敏——中央新影2009年创作巡礼纪录片《筑梦2008》和《永恒之火》的创作特色…………………………顾筠表达与肯定……………………………………………………………………郝蕴——有感于金鸡奖评委会对《决战太原》的评语中国,依然要挺住——评优秀纪录片《人民至上》………………………陈光忠《决战太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唐义路——评文献纪录电影《决战太原》长街留痕——纪录电影《长安街》的创作构想……………………………蓝冰纪录片大师——吴印咸先生(1900—1994)………………………………贡吉玖纪录片先生——孙明经先生(1911—1992)………………………………董成明6、动画电影中国动画要做大做强——2009年动画产业述评……………………………张松林2009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综述………………………………………………邱艳红中国动画60 年“观念系统”浅议…………………………………………李镇电影营销橇动中国动画产业的第一桶金……………………………………陈英杰——从《喜洋洋》到《麦兜响当当》学院派动画照样可以有所作为………………………………………………孙立军——原创动画路上“快乐奔跑”国产3D 动画电影:摸着石头过河………………………………采访/整理孙宏达7、科教片2009年科教片生产创作概述…………………………………………………亶旦科教片的现状及发展策略……………………………………………………郭峰李焕勤浅谈科教片创作中戏剧因素的捕捉…………………………………………探析数字技术对科学纪录片的影响…………………………………………万彬彬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机构的雏形…………………………………………高广元《月球探秘》放映现场交流实录2009年科教片目录8、电视电影2009年电视电影综述…………………………………………………………赵小青岳扬1999—2009电影频道电视电影创作十年概要2009年第10届电影频道数字电影“百合奖”获奖名单2009年电视电影目录(110部)2009年电视电影简介9、电影市场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览……………………………………………………周宝林2009年我国内地电影业发展评述……………………………………………朱玉卿2009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及推广情况分析…………………………朱玉卿周铁东2009年城市院线电影市场概况2009年票房3000万元以上影院排名2009年3D电影上映及巨幕(IMAX)影厅放映情况2009年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情况概述河南流动数字电影院线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熊延江辽宁北方电影院线运营纪实………………………………………………李璇10、电影理论2009年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综述……………………………………………主义、原理与方法…………………………………………………………陈宇——对当下中国电影界创作及理论倾向的思考主流大片:邓小平理论在文化实践中的一个典范………………陈犀禾刘帆电影“中莱坞”:全球影像版图的重构?………………………………孙绍谊对现阶段喜剧电影创作变化的一点思考…………………………………付宇“作家电影”:类型片中稀缺的品种……………………………………韩志军《建国大业》:国家合法性的庄严表达………………………………张颐武非《圣经》的叙事…………………………………………………………徐浩峰——评电影《建国大业》《非诚勿扰》:商业逻辑下的文本移植…………………………………陆邵阳片大无风骨艺术有境界…………………………………………………王昕——《赤壁》的意境美学观照《高考1977》:历史变革中的惶惑与抗争………………………………龚金平伟大“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内涵——评电影《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丁凤云11、电影史2009年电影史研究述评……………………………………………………马锐袁牧之的电影修辞艺术……………………………………………………郦苏元“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陈墨徐滔:革命文艺与悲壮人生………………………………………………徐文明“人”的寻觅——新中国传记影片发展述略……………………………程敏论新中国的电影改编………………………………………………………周斌失节的影像…………………………………………………………………王洪——东北沦陷时期电影新探走近电影走近历史………………………………………………………郦苏元1930—1933:中国电影明星制度的初步完备……………………………阎凯蕾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的光彩……………………………………………章柏青硝烟中的嬗变………………………………………………………………皇甫宜川——新中国战争片60年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翁立1937年前中国电影制片业的梳理与研究…………………………………刘扬回忆蔡楚生…………………………………………………………………理想的冲突…………………………………………………………………陈山——史学价值观与史学创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改革思潮………………………………………启之——五十三年前的思想论争解读兴山……………………………………………………………………鲁明——为纪念袁牧之诞辰100周年而作12、电影音乐2009年度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分析报告………………………………王秋兰陈丽丹郝昕范琳琳影片《建国大业》的音乐创作……………………………………………苗禾理想·灵魂——影片《孔子》的音乐……………………………………朱天纬从《马兰花》看中国动画音乐创作的发展………………………………张立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现代电影音乐多元化特征解析………………………陈斌施万春访谈录………………………………………………………………采访人:苗禾13、电影科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迎接数字电影新时代到来………………………毛羽——2009年全国电影科技工作报告数字电影的信息化交易、服务和管理……………………………………鲍林岳在相互借鉴交叉融合中演进的电影电视技术………………………张春晓电影数字放映设备国产化之思考…………………………………………杨步亭——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学会举办的大屏幕投影显示技术与产业高层论坛会上的讲话加快文化产业改革中推进广播影视科技产业化…………………………李琦14、电影科研与教学中国电影2009笔谈…………………………………………………………张会军等给学生飞翔的空间和机会…………………………………………………余韬采访——电影学院副院长谢晓晶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新中国电影的现实叙事与影像重构………………………………………陈晓云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性……………………………………………………向往——兼谈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的剧本创作现状改革开放30年的一份厚礼…………………………………………………鲁明——喜读张会军的《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国庆献礼片60年巡礼(1949~2009)(503)…………………………钟大丰历史的讽刺力………………………………………………………………王志敏赵楠——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15、电影文化交流2009年电影局对外交流工作综述2009年向电影局备案参加国际(含港澳台地区)电影节影片情况亚欧国家电影家协会主席论坛暨世界电影联盟2009年年会在京举行16、电影评奖第十三届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及提名名单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侧记年度华表奖、金鸡奖获奖人员简介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二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颁奖第十届中国儿童电影节在青岛举行17、电影机构各省、直辖市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名录部分电影经纪公司简介北京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谭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史纪北京博纳演艺经纪有限公司…………………………………………邬雪琴北京橙天智鸿文化经纪有限公司……………………………………胡佳18、报刊文章选目2009年全国电影报刊文章选目19、电影图书全国电影图书目录(2009)全国电影图书目录(2008补遗)20、追思录2009年逝世的部分电影工作者沙莉石方禹项堃李丁钱千里沈默君顾也鲁21、香港电影2009香港电影回顾……………………………………………………列孚“香港电影百年”断想………………………………………………赵卫防《窃听风云》:港片新模式?………………………………………刘辉新影联影业公司:香港粤语文艺片复兴的棋手……………………张燕香港地区电影融资及风险管理状况剪影……………………………魏萍2009年十大最卖座港片第五届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香港电影故事梗概(4则)简讯22、台湾电影2009年台湾电影回顾……………………………………………………梁良2005~2008台湾电影与新新导演显像…………………………………齐隆壬以影像立言——论台湾女导演黄玉珊…………………………………孙慰川用灰黑色涂抹一片真实的天空…………………………………………王秀——解读《不能没有你》中的写实主义第四十六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台湾电影故事梗概(四则)简讯23、外国电影资料柏林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6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2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3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2009年,第14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金像奖(第82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第67届)全美电影评论委员会奖(第44届)纽约电影评论奖(2009年,第75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第63届)恺撒奖(2009年,第34届)日本《电影旬报》评选十部“最佳日本影片”(2009年,第83届)《电影旬报》电影奖(2009年,第55届)韩国电影大钟奖(2009年,第46届)24、电影纪事2009年中国电影纪事……………………………………………………一木。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01-14真题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01-14真题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真题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教育信息化2、翻转学习3、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2、简要说明媒体选择的依据3、制作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简表4、学习目标编写的注意事项三、论述题1、归纳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并阐述他们的适用范围及运用方式2、简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四、材料分析题评述所给材料中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2012年教育技术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建构主义2.经验之塔3.学习资源4.信息素养5.CAI二、简述(每题15分,共60分)1.多媒体软件开发流程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试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型4.谈谈你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理解三、论述:从教学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角度谈谈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四、材料分析:材料一:…………问题:评价学习目标分析材料二:…………问题:从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的角度谈谈对(材料中的)设计方案的认识2011年一、术语解释(每个6分,共18分)1.量规2.教育技术(AECT2005定义)3.学习媒体二、简述题(每题13分,共52分)1.以媒体技术发展为主线,制作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简表2.简述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3.简述学习需要的实践意义4.简述学习设计与教学设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论述题(共30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传统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许多变化,请梳理并论述(图见课本)四、材料分析题(共50分)材料一节选自中国教育报,请仔细阅读材料,谈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意义材料一评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自1956年问世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著作,他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在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评阅意见之后,修订者与1999年对该书修订的初稿进行了修改。

《色.戒》:从视点与注意点理论看小说和电影之差异

《色.戒》:从视点与注意点理论看小说和电影之差异

《色.戒》:从视点与注意点理论看小说和电影之差异[摘要]运用厄尔迈纳在《比较文学》中所提出的视点与注意点理论,细读小说版《色?戒》与电影版《色?戒》,发现第三人称写法协助小说牵出两大线索,开创了一种较新的叙事结构,而电影却试图用清晰的镜头语言,为大众讲述一个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艺术感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色?戒》视点注意点在2007年10月之前,小说版《色?戒》还仅仅是一个文学界的话题,那么,电影版的出现,无疑将这个话题拉进了千家万户,我们在惊叹李安的才华之时,再度掀起一股张爱玲热,各种各样的张爱玲选集打着《色?戒》的头衔,轰然抢空,一时洛阳纸贵。

“电影媒体可表现的范围极广:如同平面艺术,它是将视觉组合投射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如同舞蹈,它以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如同剧场,它制造事件的戏剧张力:如同音乐,它依节奏及时间来组构,并可伴以歌曲与乐器:如同诗词,它将影像普列排比:如同文学,它在其声轨上可包含语言独有的抽象性。

”玛雅戴伦为文学与电影之间设定了一个悖论,电影既具有平面艺术的形象性,又具有文学的抽象性。

以《色?戒》为例,在张爱玲与李安之问,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否给文学与电影之间带来一种深度的跨艺术的文本比较呢?在张爱玲的所有小说中,《色?戒》的叙事手法是独具一格的。

身为《红玫瑰白玫瑰》《金锁记》的原创作者,《色?戒》是一篇阅读性极差作品,连李欧梵都禁不住抱怨道:“初读时甚至有些觉得烦闷,再读一遍仍觉艰涩费解,到了三读时才看出它的妙处”。

而李安之所以选择《色?戒》,不仅是体谅她的一片苦心,更是相中了这篇看似叙事杂乱的小说,却有着无限的抽象的张力。

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他的《比较诗学》中提出叙事作品中的注意点与视点理论,厄氏认为“视点是有关叙事者状况的一个隐喻”,而注意点是“暗示着与读者听到的讲述内容有关的一个听觉上的隐喻”。

简而言之,视点是小说中的叙事者,注意点是小说讲述的内容。

笔者试图把小说与电影看成两大文本,依循以上的两个逻辑,集中性地探讨同一个《色?戒》,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差异。

电影的理论探讨研究

电影的理论探讨研究

前期工作完成后,后期合成处理.完全使用了计算机技 术,原有的遮片、叠影等传统方式的特技方法被计算机软件的 某些功能所取代。 3.2数字特效足形式.也是内容 有关影视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了。笔 者认为,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角度讲.数字特效既足形式.也 是内容。在内容不足以支撑起数字特效的表现力时.它会成为 游离于内容以外的形式。如.全数字制作的美国影片《最终幻 想》让人们只注意了虚拟的画面的逼真和优美.贫乏的内容让 观众不能不觉得乏味:在内容非常吸引人时.它就会非常好地 为内容服务,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了。在《泰坦尼克》中,又自.谁 在被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时.会想刘船上的乘客都是虚拟合 成的呢。所谓风格化等.数字特效脱离于内容的观点.只会让 数字特效变成少数人手中的玩物.不能成为大众娱乐的一员 主将。
4.国内数字特效的现状
国内电影业巾,从投资人、制片人.到导演,对数字特效的 认识还处在很缓慢的发展阶段.尽管人们都看到了美国影片 带来的冲击。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数字制作的能力的今天.大众 和媒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是关注整个 行业.IfIi是关注美国电影中数字特效的同时.兼顾国内数字特 效行业的一种关心。除了从业人员本身。并没有很多人关心数 字特效工作。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字特效的运用基本上有以下i种情 况:(1)导演对数字特效感兴趣.想做些尝试。但尝试的规模很 小.不是在电影生产的全过程巾.所以不能达到很深刻的效 果。(2)在不考虑回报的影片中.数字特效得到了比较充分的 应用.如《冲天色豹》、《惊涛骇浪》。(3)影片创作者希望数字特 效给影片增添些亮点和卖点。如《紫日》中的坦克大战,在宣传 中突出了这些镜头。在《致命一击》中,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了一 些很难实现或根本不能实现的镜头。 总而言之.数字特效尚未形成一种很规范的商业操作。真 正出于商业目的的使用数字特效的影片很少,所以数字特效 制作行业并没有形成。缺乏专业人员的窘况也困扰着这个尚 未形成的行业.从事数字特效制作的人员很少是电影行业出 身,多足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的人员。对活动影像的理解还 不够.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本领还不强:这戈系到在电影制作

第四讲 影视修辞与蒙太奇理论

第四讲 影视修辞与蒙太奇理论

• 3、声,同期声; • 人物语言同期声(前延、后延、对位)、 现场音乐同期声、自然环境音响同期声 • 4、人,即主持人; • 参与叙事或评论的主持人、作为节目结构 线索或串联的主持人、作为节目灵魂的主 持人;作为反射视点的主持人、作为导演 的主持人;
• 5、词,即解说词; • 特点:解说词的文学性与真实性、不连 贯性与镶嵌性、整个节目不用解说词 • 6、音,即音乐音响音效; • 现场同期音乐(单录)、后期制作配乐; • 音乐是表达情感最有效的元素!
(3)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 。 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 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2、表现蒙太奇
•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 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 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含 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情感、心理或思想。
2、表现蒙太奇的分类
• (1)抒情蒙太奇。
• 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 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 米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 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且更偏重于后者。 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 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特征。 • 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 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 • 如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和马尔蒂 诺夫相 爱了,马尔蒂诺夫试探地问她是否永远等待他。 她一往深情地答道:"永远!"紧接着画面中切入两个盛开 的花枝的镜头。它本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恰当地 抒 发了作者与人物的情感。
象征
• 象征与隐喻很相似,是镜头间的联想 关系,只是象征是“某一事物代表、表示 别的事物”并且“某一事物”与其代表的 对象具有重复、持续的意义。伦敦大桥和 天安门在这组画面中就具有象征意义。 《最后一个敖鲁古雅》的簧火也是一个象 征。

叙述模式(文学理论讲座之十二)

叙述模式(文学理论讲座之十二)

叙述模式(文学理论讲座之十二)结合作品谈谈几种叙述模式。

小说的叙事方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模式。

某种叙述方式经过长久的运用,它的艺术技巧得以物态化的凝定,这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

叙事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只粗略地叙述这样几种:情节模式、复调模式、情绪模式、象征模式。

一、情节模式简单来说,情节模式就是以情节结构作品的叙事模式。

在小说艺术的幼年阶段,由于艺术手段的缺乏,为了吸引读者看下去,只得求助于情节。

引人入胜的情节曾经是一篇小说艺术上成败的关键。

此种模式的基础是人物间的思想性格冲突。

其特点是,依照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正常时空秩序安排情节,故事情节延伸中呈现较明显的因果联系,通常包括几个戏剧性的阶段——环环相扣,甚而悬念迭出,以必然出现的高潮和结局诱引读者阅读。

一般说来,事件是为人物设置的,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性格逐渐得到塑造和突显。

或者说,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物性格成长的过程。

因此,在情节模式中,人物与事件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叙事模式。

七十回本《水浒传》先以人物传形式展开林冲、鲁智深、宋江、武松等主要人物的行动、命运线,写他们各自被逼上梁山的经过;继而集中表现水泊义军聚义梁山后与朝廷的对抗,最后以一百单八英雄排名次作结。

《西游记》似乎反了过来,以孙大圣闹天宫的主线开其端,接着叙述他为唐僧收服后,师徒四人于取经途中斩妖降怪的艰苦历程,即所谓九九八十一难,接力式引出数目极多的小情节线,结局是其修成正果,归于天宫。

情节模式的小说由于始终关注人物的命运,并尽可能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经验和能够唤起读者情感波澜的细节,以此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种叙事模式应该说是源远流长的一种模式,从古代到当代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可以纳入这一框架来进行考察。

现代小说《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李自成》等,均可归于这一类。

当代作家创作的许多很有影响的作品,也是以情节模式作为基本的叙事框架的。

影视编导与制作 ppt课件

影视编导与制作  ppt课件

、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
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
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
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ppt课件
18
不要把写剧本变成写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
ppt课件
25
1、要有点灵性

灵性,主要指艺术感觉好。感觉是最直
接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
基础。对艺术的处理常常不经过理性的分析
,而通过直觉做出判断,获得理想的效果。

人们常说:“跟着感觉走”就是因为感
觉到的东西最新鲜、最诱人,常常能把人带
入佳境。
ppt课件
26
2、要有点悟性

悟性,主要指对生活中新生事物的敏感性
扣人心弦。

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
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
处。
ppt课件
16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是 台词。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
搓去。他看出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


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
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
,不知该说些什么。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
说:“会……会的。”“称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

高等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导师简介:陆永昌

高等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导师简介:陆永昌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导师简介:陆永昌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导师简介:陆永昌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研究生,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真题,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陆永昌,1950年出生,江苏扬州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教授,翻译专业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会员。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1965年进入泰州师范(后更名为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师范毕业后,弃笔从戎,军旅生活使一个普通战斗员变成一个基层指挥员,之后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工作简历:1972年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教师;1982年至1986年曾在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工作;1991年至1993年受国家教委委派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翻译系任教;回国后继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历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高年级教研室主任、理论教研室主任、系办公室主任。

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年被聘为教授。

现任俄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

课程教学:先后从事本科生的文学理论、比较文学、苏俄文学史、名著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生的中国翻译理论、苏俄翻译理论、俄汉文学翻译理论等课程教学。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主要科研成果:学术专著:《俄汉文学翻译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快乐家庭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译著:《雪地寻踪》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森林报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与研究生陶爱苏译);《森林报冬》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与研究生朱玥晗、杨晨译); 《森林报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与研究生沈尧译);《森林报夏》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与研究生张琪、朱巧玲译) 《白夜》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白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赌徒白夜》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赌徒白夜》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赌徒》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白夜》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帕纳耶娃回忆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鲸群离去》漓江出版社(1997);《天质女人阶梯》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与达曼华译) 《狗的日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愿您的孩子幸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列宁的一生》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女性必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与达曼华译);《创世纪的案件》沈阳出版社(1988);《阿勃拉莫夫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合译);编写的工具书:《苏联文学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与廖鸿钧等三人合编);《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译林出版社(1991,与朱威烈等四人合编);《青年文学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作为主要编写人参加编写);《中西比较文学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作为主要编写人参加编写);代表性论文:1.翻译学研究与世界民族文化的融合——作为一门学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载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第12次世界大会论文集:《时间与空间中的俄语和俄罗斯文学》第五卷);2.坚持翻译科学认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载《城市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库》一书第30卷);3.别出心裁魅力永恒——读苏联作家比安基的《森林报》,安徽人民出版社,载《森林报秋》、《森林报冬》、《森林报春》、《森林报夏》(2010);4.关于语义与翻译,《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9.2);5.礼仪之邦为何被妖魔化——文化战略与翻译进程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载《现代人文中国思想中国学术》一书);6.翻译与翻译教学反思,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8,载《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一书);7.翻译,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载《人文教育文明价值传统》);8.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译林》(2006.3);9.从“dragon”与“龙”的翻译说起,《中华读书报》(2006-4-5);10.俄语音韵修辞汉译初探,重庆出版社(2005,载《俄罗斯语言与文化探索》一书);11.走出翻译的误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2-1,载《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辑》);12.跨文化无障碍——翻译研究之方向,《上海翻译》S1期(2005);13.陨落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的悲剧,《译林》(2005.5);14.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进程思考,《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15.永恒的泪不尽的愁——读鲍·瓦西里耶夫的短篇小说《展品&……》,《名作欣赏》(2003-3-1);16.翻译时代文化——翻译进程思考,《译林》(2004.2);17.翻译与时代,《中华读书报》(2003.10.15);18.先进文化代表与文学概论课的设置,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10,载《学习与研究》;19.真实自然、情浓意深——读叶赛宁短篇小说《白水湖畔》,《名作欣赏》(2003.2);20.译文要“译”,翻译要“翻”——谈俄中翻译教学,《第六届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4,台湾淡江大学);21.力求在翻译教材中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载《语言.文化.外语教学》);22.俄罗斯诗人曼、曼德尔施塔姆悲惨的命运,《译林》(2003.1);23.探索、迷茫与变体——从俄罗斯作家利巴托夫的创作看苏联文学的演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载《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文集》);24.新一代的父与子的冲突——读谢·叶辛的中篇小说《摹仿者》,《名作欣赏》(2000.6);25.论文学翻译的“动态“标准,《外国语》(2000.5);26.新世纪外国文学翻译新构想,《第四届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6,台湾淡江大学);27.论诗人勃洛克晚期的信念,《译林》(1999.5);28.蕴藉的诗意辛辣的讽刺——谈陀氏早期小说《白夜》及其它,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载《白夜》一书);29.文学翻译,再现原汁原味的过程,《中华读书报》(1999.8.4);30.“白银时代热”及其他,《文汇报》”文艺百家"栏(1999.5.8);31.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文汇报》文艺百家理论版(1998.12.18);32.高尔基是自杀身亡的吗?《译林》(1997.6);33.人性的悲剧人性的呼唤——《鲸群离去》及其它,广西漓江出版社(1997,载《鲸群离去》一书);34.生活习俗的牺牲品——从马雅可夫斯基的绝命书看诗人死因,《福建外语》(1997.1);35.试论鲁迅在俄、苏的影响,《中国文化与世界》(第4辑,1996);36.以情动人,以情取胜——读普里斯塔夫金的小说,《名作欣赏》(1995.6);37.从俄罗斯电影看俄罗斯人的观念变化,《国际观察》(1995.6);38.论马雅可夫斯基的最后悲剧,《名作欣赏》(1995.5);39.利用电视录像进行“文学概论”教学的实例与体会,《外语电化教学》(1995.3);40.我眼中的俄罗斯教育,《国际观察》(1995.2)科研与教学奖励:1.《论文学翻译的“动态”标准》获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首届全国高校专业俄语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2.《俄汉文学翻译概论》获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首届全国高校专业俄语优秀教材三等奖(2010);3.《翻译,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届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4.《礼仪之邦为何被妖魔化—文化战略与翻译进程思考》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8);5.《翻译,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7);6.《论文学翻译标准的动态“内涵”》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科研成果三等奖(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电影学院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电影历史与理论(中外)
一、基础知识(一空一分):
1、罗伯格里耶是的创始人。

(注意同志,是电影史考试,不要写新小说了就~)
2、《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的作者是
3、《约翰。

福特和,<少年林肯>》一文的作者是
4、《主要电影理论》作者
5、广岛之恋导演
6、枕边书的导演
7、东京物语、晚春的导演
8、《后理论:重建电影的研究》主编:
9、郑正秋编剧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
10、林家铺子的导演
11、《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作者是
1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
13、早期法国先锋派电影三个主张:卡努杜路易.德吕克和《论纯粹电影》
14、《轻蔑》(《蔑视》)的导演(1963,由莫拉维亚小说改编)
15、《扎齐在地铁》(1960年富有达达精神和间离效果)导演
16、《猪和军港》(1961年)导演(我非常无语地写了个押井守,写完自己都笑)
17、《鸟》的导演(1962)
真的是本来就没有18题,答题纸上也是跳着写的。

19、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五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

将大量新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其中改编了张恨水的小说(基本就是讲张石川和郑正秋创业的那点儿事儿,看过基本都答得上)
20、根据赵树理作品改编的电影有、
21、著名杂志Cahiers de Cinema的中文译名是、列举两部日本电影专业刊物,美国影评杂志Varieties的中文译名是,导演Akira Kurosawa的中文名称是(你能相信吗,我猜到是黑泽明大大了~但很想搞自己一下,于是写了伟大的“北野武”)
二、名词解释(一个三分儿还是五分儿):
1、连续性剪辑/连戏剪辑
2、文化影业公司
3、无声源音乐
4、法国电影新浪潮
5、大观楼影戏园
6、间离效果
7、画外空间
8、黑色电影
9、电影的文学性
10、《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劳拉·马尔维——toler注)
三、论述题(一个十分儿)
1、本雅明说了一通电影演员对于表演的透彻问题(有机会我会把这段话找到补上的)。

要求运用麦茨的电影第二符号学“缺席”和“在场”的相关知识重新分析。

2、“我把1920年到1940年的电影导演分为具有完全对立倾向的两派,一派相信影像,一派相信真实”要求扩充基本思路对这句话予以相应评价。

3、结合中国电影史的片例,简单申述对中国传统戏剧和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关系的思考。

四、选做题(4选3来答,一个好像二十分儿,我差点都不想答最后一个了,居然是停下来,记完题,看看时间居然还够,又见身边传媒的光头兄一直奋笔,才又写下去的~)
1、综述心理学与早期电影的关联性。

2、数字技术对电影生产和传播带来巨大影响,数字拍摄和数字物流手段可以在电影中产生和消费中提供难以想象的文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空间。

自己的理解。

3、比较分析8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电影新潮”
4、结合电影的叙事、故事和情节剧等概念,综述和分析中国电影发展中80年代后期“第五代”崛起对于中国电影自1978年以后的发展、变革的影响状况。

理论基础(一个描述一个电影)
1.模范公务员,失修的下水道,借酒消愁,儿童游乐场
2.住在制片厂旁边,家中找出军刀,广播念出录取名单
3.叛变的少校,燃烧的雨林,宰牛的场面
4.通风管道里的钱箱,用带血迹的钱买衣服
5.少年在成人影院前聚集,拳击梦,骑车在校园闲逛
6.贝国芬的音乐,强制治疗犯罪者,
7.军人政权,舒伯特的音乐,《异形》的女主演
8.宗教意味,未婚先孕的女仆,借宿的牧羊人,尸体下冒出泉水
9.脚趾上的线,爸爸的情人,梦见飞翔(记不清了)
10.张彻,姜大卫,徐静蕾
11.发疯的冰箱红色连衣裙减肥药(这道题有些模糊)
12.彼此一年未说话 11个皮箱眼镜蛇追火
13.烧毁卡车人们在XX地方跳舞第四个孩子叫铁木真(记得不清)
14. 谋杀父亲的指控,从商店买来的刀子,辩论
15.郊游,用仅剩的钱买手枪,妻子的外语,无辜被杀的女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