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乳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渗透检测讲义ppt课件

渗透检测讲义ppt课件
渗透剂的质量检查
十、渗透剂的温度稳定性试验 1升渗透剂密封在容器内;温度变化试验:-18 ℃保留8小时 升温到66 ℃保留8小时冷却到室温;目视检查:无离析显示;对水洗型渗透剂:容水量不低于5%,试验后不产生凝胶、离析、浑浊、分层。
渗透剂的质量检查
十一、槽液寿命试验50ml渗透剂放于直径为150mm的烧杯;在对流的烘箱内,50 ±3℃保温7小时,降到室温;目测:无离析、沉淀或形成泡沫。十二、渗透剂的储存稳定性试验渗透剂密封储存于16~ 38 ℃的容器内;仓库中保存一年,性能应满足各项技术指标。
渗透剂的组成
一、渗透剂的组成成份2 荧光燃料 荧光染料的种类很多,在黑光的照射下从发蓝光到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均有,荧光渗透剂应选择在黑光的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大的染料,这是因为人眼对黄绿色荧光最敏感,从而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我国常用的荧光染料有YJI-43、YJP-15、香豆素化合物MDAC和YJN-68等。(荧光的串激)
着色渗透剂
一、水洗型着色液(VA)1. 分类:水基着色液;油基自乳化型着色液。2. 水基着色液:溶剂:水溶质:红色染料优点:无色、无臭、无味、五毒,不可燃,来源方便,使用安全,不污染,价格低缺点:灵敏度低适用于:同油类接触易引起爆炸的部件,如液态氧容器典型配方:书P60,表4-23.油基自乳化着色液溶剂:高渗透性油基溶剂+乳化剂溶质:油溶性红色染料优点:灵敏度比水基高,清洗方便缺点:容易吸收水份,使着色液浑浊典型配方:书P60,表4-3
渗透不锈钢100×50mm2,退火、吹砂(距离450mm,压力0.4MPa);2.试片涂或浸渗透剂,时间15分钟;然后用0.4Pa的水45度角冲洗,时间30秒;热风干燥,用白光或紫外光检查是否有余色或余光;注:如果是后乳化渗透剂,则要进行乳化; 如果是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溶剂去除。

聚合物胶束 ppt课件

聚合物胶束  ppt课件
第五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 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ppt课件
1
一、定义
•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是由合成的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ppt课件
2
一、定义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10~100nm的 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 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ppt课件
11
四、纳米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 般为油量的 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 量的10%。
(2)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ppt课件
30
(2)逆相蒸发法 系将磷脂等脂溶性成分溶于有机 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中,再按一定比例与含 药的缓冲液混合、乳化,然后减压蒸去有机溶剂 即可形成脂质体。该法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大分 子活性物质,如胰岛素等的脂质体制备,可提高 包封率。
(3)注入法 有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乙醇 注入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料溶于乙醇中,在搅拌 下慢慢注入于55-65℃含药或不含药的水性介质中, 蒸去乙醇,继续搅拌1—2h,即可形成脂质体。
4) 在体内使药物具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 包括:被动靶向、物理和化学靶向、转移靶 向、主动靶向;
ppt课件
27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5)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是非共价键结合,因此 易与载体分离,进入体内可以在指定部位完 全释放出来;

纳米乳化技术PPT优质课件

纳米乳化技术PPT优质课件

纳米乳化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建立在乳化剂基础上的乳化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 用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乳状液和微乳液体系形成的微乳类合成药物制剂、 中药制剂、纳米胶囊及固体脂质纳米粒等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工程领域
利用乳状液和微乳液膜良好的选择透过性和传质通量 大等特点,可视乳状液或微乳液中的内水相为一个微 反应器,这样的微反应器具有很大的界面,是非常好 的生化反应介质,其单分散性和界面性好,且具有操 作简单、粒径大小可控、易于修饰等优势
03
PART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这里以姜黄素纳米乳液的制备和表征的研究为例来说明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 介绍
1 姜黄素是从药用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天 然活性多酚类物质
2 姜黄素及其衍生物除了可以作为天然黄色素,在医 药上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且不影响产品的理化卫生指标和感官指标 ② 杀菌防腐
由于微生物只有在水相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杀菌防腐剂必须溶解且均匀分散于水相中,才能作用于菌体, 从而起到抑菌和杀菌作用 ③ 食品载体
对于如维生素、多酚类等天然食品成分一般易被各种理化因素破坏,使用纳米乳液起到包裹保护作用,起到 营养强化的作用
THANKS
01 纳米乳化技术的概念
目录
CONTENTS
02 纳米乳液的制备技术 03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04 纳米乳化技术的应用
01
PART
纳米乳化技术的概念
CONCEPT & MECHANISM
纳米乳化技术的产生背景
溶解性不满足要求 稳定性差、易分解 人体吸收速度过快 活性成分不充分释放

乳液聚合第三章乳化剂ppt课件

乳液聚合第三章乳化剂ppt课件

精选版课件ppt
37
三 影响因素
1 疏水基团的影响
⑴ 同系列疏水基中,C数越多,三相点越高; ⑵ 疏水基上带有双键,三相点越低; ⑶ 疏水基上的氢被氟取代,三相点越高; ⑷ 当疏水基上连有亲水基团或亲水链段时,三相点降低; ⑸ 当疏水基上的C数相同,且亲水基团相同时,疏水基分子 结构不同,其三相点也不同;表3-22
亲水的极性基团 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亲水基(羧酸钠)
亲油基(烷基)
精选版课件ppt
2
3.1 乳化剂的分类
阴离子型乳化剂
(用于碱性介质)
磷酸盐类ROPO(OM)2
羧酸盐R-COOM 亲水基团 硫酸盐R-SO4M
磺酸盐R-SO3M
亲油基团 C11-17直链烷烃 C3-8烷基与苯基、萘基结合体
乳化剂的类型
阳离子型乳化剂
19
影响胶束大小的因素 1
2 影响胶束大小的另一个因素是电解质浓度,当电解质浓度 大时,其聚集数及荷电分率亦大。表3-12
精选版课件ppt
20
表3-12 氯化钠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聚集数和荷电分率的影响
精选版课件ppt
21
3.3.3 增溶度
一 基本概念
增溶度:被增溶物质在乳化剂水溶液中的最大溶解度与同 温度下它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之差称为乳化剂对这种物质的 增溶度。
二 测定方法
在激烈搅拌作用下将单体缓缓加入到乳化剂水溶液中,
最初加入的单体全部溶解在水中,其溶液清澈透明。当达
到一定单体浓度之后,溶液的浊度突然上升,这一点称为
混浊点,混浊点处的单体浓度与同温度下它在纯水中的溶
解度之差即为增溶度。 精选版课件ppt
22
三 影响因素 1乳化剂分子化学结构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混合乳绘制伪三元相图,并根据乳化后粒径大小 画自乳化区。
❖ 根据伪三元相图,结合自乳化体系的效果、黏度等因 素,选择自乳化介质处方。将药物加入到自乳化介质 使药物溶解,即得自乳化制剂。
17
18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在用水大量稀释后,体系自乳化能力 自乳化制剂的外观为澄清透明的液体,加水稀释 约50倍后仍为澄清液体。
7
自乳化的组分
药物
❖ 脂溶性或水难溶性的药物
❖ 不同的药物对SEDDS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取 决于药物/自乳化系统的物理化学相容性,这一 点可通过改变油相与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 性剂的比例进行优化。
❖ 目前,以化学药为活性成分的SEDDS 国外有不 少报道如:利多卡因、硝苯地平、卡马西平、 灰黄霉素、环孢素、卡马西平、辅酶Q10 等, 对中药脂溶性活性成分或水难溶性活性成分的 SEDDS,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13
研究的方法、步骤
❖ 自乳化系统的处方筛选: 自乳化释药系统中油相的选择(种类) 自乳化释药系统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
选择(种类) 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伪三相图的制备)
14
❖ 将过量的药物分别加入到所选择的油相中, 于37℃,振荡48h后,离心15min,取上清液 用0.45 m微孔滤膜过滤, 续滤液用乙醇适 量稀释后用HPLC测定,测得药物在不同油 相中的溶解度
6
SEDDS的优势
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给药制剂中,SEDDS有很多势: 1 在自乳化制剂中,药物以溶解状态存在于自乳化所
形成的小油滴中,故难溶性药物的溶出过程不再成 为其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川; 2 脂质材料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生物利 用度; 3 通过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减小首过效应,直接或 间接地提高生物利用度 4 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可避免光照或可在体系中加人抗 氧剂,故SEDDS可用于制备需避光或易氧化的药物 的制剂。
8
油相
❖ 作为SEDDS 的油相,要求能以较少的用量溶解 处方量的药物,并在低温储藏的条件下不会有 药物析出,同时遇水后容易被处方中的乳化剂 乳化。
❖ SEDDS 的油相多为脂肪酸酯类和经过结构改 造的植物油类,如改良后的大豆油、花生油、 蓖麻油、红花油、橄榄油、精制玉米油等,脂 肪酸酯类的流动性、溶解性和自乳化性较好, 常用的有丙烯基乙二醇月桂酸酯,聚乙二醇-6甘油异硬脂酸酯、可使油相在水性介质中迅速形成0/W型 乳滴并快速分散,它的选用要从安全性和自乳化能力 两方面考虑。
❖ 天然乳化剂安全性高,但自乳化能力弱,因而很少 被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 性小,在溶液中比较稳定,不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类 和酸、碱的影响, 且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相容 性好, 溶血作用小, 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能改善对 药物在胃肠道的通透性,故是最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且大多选择HLB值较高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常 用量为20%~40%,当大于50%时系统粘度过大影 响药物的自乳化。
5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概述
• 自乳化释药系统是由油、助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形成的透明的各向同性的溶液,此体系在 胃肠液介质中轻微搅拌下可以自发地形成粒子小于5 μm的乳剂。
• 自乳化释药系统制备简单,性质稳定,将溶液分装 于软胶囊中,剂量准确且服用方便,为提高水不溶 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提供一个新的有广阔前景的剂型。
15
❖ 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选择预实验中,将不同 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以1:1的比例混合后, 加入1倍量的油相中,混匀后加入约50倍的 水,然后搅拌自乳化,以自乳化的粒径、色 泽、乳化时间为 考察指标,筛选乳化剂和助 乳化剂。最后筛选出处形成的自微乳能力最 强,所得到的乳滴较小,乳化时间最短的两 者为自乳化的处方组成。
12
❖ 处方设计基本原则是: ❖ 选择最简单有效的处方,将辅料的种类降到最
少,选用毒性低的辅料;保持制剂对药物的溶 解能力。 ❖ 在进行SEDDS的处方设计时,一般通过溶解 度实验、正交筛选和相图绘制,以形成的乳化 程度和乳滴粒径大小为指标,对处方中的油相、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溶剂进行筛选,寻找最 佳处方。
10
11
辅助表面活性剂 ❖ 在SEDDS 中,还需加入适量的辅助表面活性
剂以减少主要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 常用的辅助表面活性剂包括长链醇及乙二醇、 丙二醇、甘油、聚甘油的衍生物如丙烯基乙二 醇月桂酸酯、二乙烯基乙二醇单乙基醚等。
❖ 但乙醇等挥发性助表面活性剂会迁移到普通的 SEDDS制剂的软、硬胶囊壳中,使药物析出 沉淀,并导致药物泄漏,这也是SEDDS的一 个难题。
自乳化释药系统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EDDS) 的研究
1
1、国内外研究情况 2、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概念 3、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意义 4、制备方法(伪三相图) 5、体外评价 6、存在问题与发展
2
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外自乳化释药系统在口服给药方面的研究从80年代开 始,但已有产品上市(即环孢菌素、利托那韦、沙托那 韦自乳化软囊),国内研究很少。
参考文献及专利
3
4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概述
• 药物口服后首先要在胃肠道中崩解溶出,然后可以被 吸收进入血液中。
• 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 溶出是吸收的限速步骤,这类 药物由于溶出慢,生物利用度低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 曾经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微粉化、 成盐、用水溶性载体形成固体分散物,制成乳剂及形 成胶束,在这些方法中,乳剂已成功用于脂溶性药物 的载体,但是乳剂中存在着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是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在放置过程中容易分离成两 相。
16
制备方法
❖ 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按2:3、1:1、3:2、2: 1(w/w)比例混合,作为混合乳化剂。
❖ 再将油相与混合乳化剂按1:9、2:8、3:7、4:6、5: 5、6:4、7:3、8:2、9:1 (w/w)比例混合,37℃ 保温,在涡旋振荡状态下逐渐滴加蒸馏水,以外观 “浑
浊” 为标记,记录体系刚好澄清时加入的水量,按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