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6篇(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6篇(有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分)

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

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仅仅是“信息”)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是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创造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这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宗旨的人文教育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专业教育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

(选自徐贲《有“知识”无“智识”》,有删改)

8.下列语句与“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涵义指

向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

B.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C.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

D.罗马神话里密涅瓦是智慧女神,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

9.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信息式知识的一项是()(3分)

A.《独立宣言》里“民主”和“自由”出现过的次数。

B.屏蔽不良网络信息的程序设计与上网公约。

C.解好二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步骤及注意事项。

D.记住海量英语单词、厘清复杂语法规则的秘笈。

10.简述互联网时代学生更需要学习智识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A】解析:题干语句涵义指向是强调智识的重要性,A项侧重知识。

9.【答案B】解析:B项有价值导向,属智识范畴。

10. ①互联网上的知识丰富易取,但真假莫辨、是非不分,缺乏意义和价值的

导向。

②智识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为学生提供道义、信仰的指引,避免

知识害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分)

贡布里希认为,风景画的兴起和文艺复兴是密不可分的,当自然从宗教的背景板中独立出来,人们就需要用到取景框了。要对人的眼睛进行人文教育,同时对手进行技术训练。他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风景画容易使人感到迷茫:“恰恰是像风景绘画这样缺乏一种传统主题内容的固定框架的艺术,其发展才需要一些已经出现的模具,从而为艺术家倾注他的想法提供容器。那些开始于偶然模式的状态逐渐结晶成可辨识的情绪,以及能够被驾驭的情感张力。”一套相关的阐释方法出现了,看画者被逼着成为《达·芬奇密码》里的那种符号学家,就像席勒所说:“鸟令我们感动,因为我们认为,尽管是误认为,它们克服了地球引力,可以翱翔,凌驾于必然性之上。”山川草木似乎都有了意义。

风景画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们重新审视了大自然,产生了对自然界描绘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隐晦地预示着关于土地,将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资本主义运动来临,它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关系,最后改变人和人的关系。这种预示被德布雷抓住,他在《图像的生与死》里说,风景是逝去的时候才被人发现的。换言之,风景画的流行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城市化、商业化和科技将不可避免地来临,如果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他永远都不需要画和看什么风景画。它就像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一样,带着一种对逝去的怀念。作为照相术没有发明时的媒体,风景画很快找到了广告功能。1620年左右,荷兰的城市人口超过了人口总数量的一半,荷兰风景艺术的繁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集中的城市化进程。这些风景画中展现的场景很有可能是用来刺激富裕家庭购买郊区的地产,它们中有很多在标题上都带有房地产商的推销文字。这种模式并没有在今天发生质的转变,只不过照片使广告的成本更低了。

甚至可以说是风景画和照片,这些人们生来就要接触的东西,构建了大多数人认识风景的方式,它们被编织进大脑的血肉中。风景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它和土地及动植物的区别在于,正是人的感知使得风景成为风景。观看过程是选择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风景是人工制品,当土地能够被当作“风景”来感知的时候,有些事情悄悄发生了。它开始摆脱自身,获得意义,土地之所以构成风景,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构成元素,而在于观看者的精神变化过程。什么是好景色这个问题也许难以说清,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在于取景框,取景就是选择和编辑的过程,抑制或轻视一些视觉信息同时增进和强调另一些,我们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对土地进行分割,取景框建立起景象的外部边界,风景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另外,这种制造也是有迹可循的,贡布里希说,人们总是用自己熟悉的东西去整合陌生环境,所看到的东西被代入进旧有的记忆里进行加工,没有哪双眼睛是不带着文化因素或者偏见来观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