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量表综述
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测量

可编辑版
13
企业型(E)
企业型(E)的人格: 支配、自信、精力旺盛,喜欢指挥、劝导 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企业型(E)的职业: 需要动员、组织和领导他人实现既定目标、 如工商与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保险业等。
可编辑版
16
罗的职业心理类型理论
罗提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是个体是“以人取向” 还是“不以人取向”。她认为,实际存在两种维度或 连续体,而不是一种维度。职业角色的一种维度是从 “有目的的交流取向”到“利用资源的取向”;第二 个维度是从“人际关系”到“自然现象取向”。她于 1956年创立的职业需要理论,从个体早期的人格发展、 成长经历和亲子关系来判断和推测当前的职业选择。 她将所有的职业划分为两大类,即定向于人的职业, 包括社会型、商贸型、管理秘组织型、一般文化型和 艺术与娱乐型;定向于物的职业,包括技术型、户外 型和科学研究型。这种分类与霍兰德的分类有殊途同 归之势。美国《职业名称大辞典》第四版中的兴趣测 验都是以这种分类系统为基础的。
价值观是比态度、信念更宽泛、更基本的概念,它是
指人生的理想或生活的意义。价值观可被视为态度和
兴趣的基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态度和兴
趣的发展。
可编辑版
2
量兴 趣 测
可编辑版
3
兴趣测量
兴趣的研究◎ 职业兴趣测验的发展◎ 职业兴趣测验的理论◎ 职业兴趣测验举例◎ 综合的职业指导计划◎
可编辑版
Holland 的职业心理类型说◎
Roe 的职业心理类型理论◎
可编辑版
8
霍兰德的职业心理类型说
1959年,Holland提出了以人格类型学 说为基础的职业指导理论。他于1973年 指出,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背景因素决定 了他的职业选择方向,职业选择是个体 人格的一种表现方式。其理论核心思想 是:个体趋于选择最能满足个人需要、 实现职业满意的职业环境。理想的职业 选择是使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 和匹配。
long等编写的由50个项目组成的消费价值观量表

long等编写的由50个项目组成的消费价值观量表长时间以来,消费者行为和价值观一直是市场营销和商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价值观,许多研究者和企业都在寻求一种系统性的量表来评估和解释这些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着由long等编写的由50个项目组成的消费价值观量表展开讨论,旨在探究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重要变量。
我们来了解一下long等编写的消费价值观量表。
这个量表是由美国学者Richard F. Belk、Melanie Wallendorf和John F. Sherry于1985年共同编写的,主要用于评估和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时所持有的各种价值观。
这份量表一共包含了50个项目,涵盖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这份消费价值观量表中,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逐一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时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和动机。
在这里,我将重点介绍其中一些关键的项目,以便更好地呈现整份量表的深度和广度。
1. 自我实现价值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是否会考虑到与自我实现相关的因素?这包括了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以及是否与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相契合。
2. 社交认可价值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是否会考虑到社交认可的因素?即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提升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和形象,是否能够赢得他人的赞誉和认可。
3. 情感表达价值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是否会考虑到情感表达的因素?即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触动自己的情感共鸣,是否能够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和共情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项目的逐一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时的价值观取向和行为特征。
国内外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国内外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摘要:自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以来,国内学者们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由哪些内容组成,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国外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成果较少,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方面。
但在价值观的研究上国外起步较早,取得了大量成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国内;国外;研究一、国内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问题的系统理论研究较少。
直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讨论开始出现,学术界也开始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
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
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了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与社会科学上其他概念一样,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论与分歧。
归纳起来,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陈秉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由国家凝练和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普及推行的价值观念系统。
徐根初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有的学者从比较分析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徐国民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而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一个近期的目标。
总之,学术界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共同认同并信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是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浅析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范围综述

浅析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范围综述摘要:目的: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某医科学生1,00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在对医师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的认识方面,各年级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
在择业过程中,学生最看重的是其专业价值之助推性因子;高校对思想政治、医学、人文等学科的关注程度较低。
结论:在护理专业中,应该掌握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性认识和需要,将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利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临床带教老师等全员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范围综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某学校1,003名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医学五年制及八年制、九年制的本科阶段学生。
男学生322名,占32.1%,女学生681名,占67.9%;其中,一年级的学生有318名,占31.7%;二年级的学生有62名,占6.2%;三年级的学生有122名,占12.2%。
1.2方法本调查问卷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自行设计。
本研究以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这份问卷中,具体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首先,被调查者的基础资料、被调查者的性别。
被调查者对专业就业的理解。
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体内容有:晋升机会多、出国机会多、社会地位高、规模大、知名度高、水平高、城市大、容易成名。
职业价值的研究还具体包含了职业的因子(高收入、职业环境、稳定的职业、能够解决住房问题、良好的福利、劳动保险、医疗、养老金)和职业晋升因子(自主性大,没有任何的约束,符合自己的兴趣,工作交通方便,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专业,机会平等,公平竞争)。
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1003张有效的问卷调查。
1.3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以百分数、平均数、标准差、被选频次等方法,了解调查样本资料的分布情形;以方差分析进行均值比较。
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

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本测试采用问卷形式,让受试者评定对代表不同价值追求的多种活动的好恶情况,依据应聘者的好恶程度来确定其主导的职业价值观类型。
本测试将人的职业价值观分为13种类型,各类型的基本含义如下。
利他主义: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与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
审美主义: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
智力刺激:不断进行智力开发、动脑思考、学习与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成就动机: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自主独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去做,不受他人干扰。
社会地位: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权利控制: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的管理权,能指挥与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
经济报酬:获得优厚的报酬,是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生活过的较为富足。
社会交往:能与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与关系,甚至能与知名人物结识。
安全稳定:希望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在工作中要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为奖金、加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而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轻松舒适: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人际关系: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与领导人品好,想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
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与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下面有52道题目,每个题目都由5个备选答案,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想法,在题目后面圈出相应字母,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通过测验,你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倾向。
A——非常重要B——比较重要C——一般D——较不重要E——很不重要1.你的工作必须经常解决新的问题。
2.你的工作能为社会福利带来看得见的效果。
3.你的工作奖金很高。
4.你的工作内容经常变换。
5.你能在你的工作范围内自由发挥。
国外工作价值观研究综述

其他 的分类还有许多 。Z t k 将工作价值观分为 yo i ws
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与伴随价值 。Ei r lu 。考虑工作结果的 z
特 征将 其 分 成 三类 :工 具性 的 ( 工பைடு நூலகம்作状 态 和 利 益 ) 如 、认 知
V_ .1 .2 0 1 2NO Jn 0 1 u .2 1
国外工作价值观研 究综述
赵 辉
( 洛阳理工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中心,河南 洛阳 4 12 ) 70 3 [ 摘 要】 文章综述 了国外关于工作价值观 的相 关研究成果。第一部分介绍 了工作观概念; 第二部分介绍 了工作价值观的主要分支及观点 ,包括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 工作价值观与相关 因素研究、工作价值观跨文化研究;最后 ,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 了展望。
【 者简介】 赵辉 (9 7 ) 作 17 - ,女,河南洛阳人,洛 阳理工 学院学生处心 理健康 教育 中心讲师 ,硕士研究生 。
7 6
燕 山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不 同职 位 的员 工 有相 似 的工 作 价值 观 。
2 l 拜 Ol :
论 中认 为 工作 价 值观 包 含 有认 知 、情 感 和 行 为 的成 分 。 纵观 上 述 研 究 者对 工 作 价 值观 的分 类 可 以看 出 :1 )尽 管不 同学 者 说 法不 同 ,但 是 大 多数 分 类 研 究 均 可 纳入 内在
的 目标 ,是个人 的内在需要以及其从事活动 时所追求的工 作特质 或属性;Eiu l r。 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体认为某种 z 工作结果 的重要性程度,是个 体关 于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
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111

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请阅读以下陈述,并根据您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确定您对每条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
请按照下面的1-5点的标度方式来对每个项目做出判断,并在相应数字上划“√”。
1------很不同意Array 2------不大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1.我羡慕那些拥有昂贵的房子、汽车和衣服的人。
1 2 3 4 5 2.我通常只买我所需要的东西。
1 2 3 4 5 3.如果能拥有一些我现在还没有的物品,我的生活将会更好。
1 2 3 4 5 4.比起我认识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不那么重视物质的东西。
1 2 3 4 5 5.在物质生活方面,我试图保持简单朴素。
1 2 3 4 5 6.即使我拥有更好的物品,我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幸福。
1 2 3 4 5 7.获得物质财产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 2 3 4 5 8.我喜欢花钱买一些不实用的东西。
1 2 3 4 5 9.如果我能买得起更多的东西,我会更加幸福。
1 2 3 4 5 10.我不太强调将人们拥有的物质的多寡作为他们成功的标志。
1 2 3 4 5 11.购物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
1 2 3 4 5 12. 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有多么成功。
1 2 3 4 5 13.我喜欢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奢侈品。
1 2 3 4 5计分方法:2、4、5、6、10为反向计分题目。
总分越高,物质主义程度越高。
三个维度的计分:以财物定义成功(成功):1、4、7、10、12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中心):2、5、8、11、13通过获取财物追求幸福(幸福):3、6、9。
来测测你的职业价值观WVI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

来测测你的职业价值观WVI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WVI职业价值观测试是心理学家施瓦茨编制的,用来衡量价值观,工作中和工作以外的,以及激励人们工作目标。
量表将职业价值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内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二是外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三是外在报酬,共计13个因素: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变异性或追求新意。
下面有52个对职业的期望,请为每题选择一个代表你真实想法的分数。
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2=-较不重要,1=很不重要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或想法选择,每题只有1个答案。
通过测试,你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倾向。
1.你的工作必须经常解决新的问题。
1分2分3分4分5分2.你的工作能为社会福利带来看的见的效果。
1分2分3分4分5分3.你的工作奖金很高。
1分2分3分4分5分4.你的工作内容经常变换。
1分2分3分4分5分5.你能在你的工作范围内自由发挥。
1分2分3分4分5分6.工作能使你的同学、朋友非常羡慕你。
1分2分3分4分5分7.工作带有艺术性。
1分2分3分4分5分8.你的工作能使人感觉到你是团体中的一份子。
1分2分3分4分5分9.不论你怎么干,你总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晋级和长工资。
1分2分3分4分5分10.你的工作使你有可能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场所或方式。
1分2分3分4分5分11.在工作中你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
1分2分3分4分5分12.你的工作上下班时间比较随便、自由。
1分2分3分4分5分13.你的工作使你不断获得成功的感觉。
1分2分3分4分5分14.你的工作赋予你高于别人的权力。
15.在工作中,你能试行一些自己的新想法。
1分2分3分4分5分16.在工作中你不会因为身体或能力等因素,被人瞧不起。
1分2分3分4分5分17.你能从工作的成果中,知道自己做得不错。
1分2分3分4分5分18.你的工作经常要外出、参加各种集会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量表综述价值观是多种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一个问题,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都在这一领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李德顺,1996)。
其中,哲学关注价值观所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关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人类学关注价值观表达的文化特征;教育学关注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干预;经济学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和类型;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测量。
这些研究相互补充和拓展,使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价值观既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又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因此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心理过程和特征;与此同时,价值观还是群体认同的重要根据——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又是重要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
一、价值观的分析层面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以上价值观定义的出发点或前提是将价值观看成个体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而社会学家Parsons 则把价值观视为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系统(sharedsymbolic system,1951),文化人类学家更是将价值观作为某一文化类型的特征加以研究。
1.个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是指上面谈到的“价值体系”。
杨中芳(1994)认为该体系包括:(1)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简称世界观);(2 )它也包括从文化所属的具体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社会观);及其(3 )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个人观)。
这套价值体系给文化社会成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确保社会制度稳定及正常运作,并给予其成员一套行为准则。
2.社会价值观。
个体价值体系中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架构,通常也被称作“社会价值观”(social values),但它主要是指价值体系中有关“社会性”的部分,如个体在小群体中与他人的合作、竞争等策略,而不是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Beggan &Allison,1994)。
社会价值观(societal values)是指“隐含在一套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构得以保持。
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及社会奖惩等。
它通过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范的压力”(杨中芳,1994)。
为清楚起见,笔者把个体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价值观称之为“社会性价值观”(socialvalues),而将隐含于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观称之为“社会价值观”(s-ocietal values)。
这一区分是价值观研究从仅仅关注个体价值观层面走向同时关注社会价值观层面所必须进行的。
3.文化价值观。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Schwartz(1994a )也指出:不同社会中的成员在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表露出来的共同性(commonalitics),反映出支撑和保持这一社会(society)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文化的显要性。
他在这里所说的价值社会化中表露出来的“共同性”就是一个社会文化中的“文化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内容分类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价值观的内容分类有过许多探索。
例如:Perry(1926)将价值观区分为6类,即认知的、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和宗教的;有人的分类是经济的、道德的、审美的、工艺的、仪式的和社团的;Allport, Vernon & Lindzey(1960)根据德国哲学家E.Spranger(1928)《人的类型》一书对人的分类,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性的、政治的和宗教的6 类并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其中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社会性型的人尊重他人的价值,利他和注重人文精神;政治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话或寻求天人合一(Braithwaite & Scott,1990)。
基于这一价值观分类而编制的量表“价值观研究”则在1960年修订以后被广泛使用,成为六七十年代在西方非常流行的价值观量表。
Rokeach(1973)的分类突破了上述分类的框架,他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每一类由18 项价值信念组成。
Rokeach价值观分类终极性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舒适自在的生活有抱负的令人兴奋的生活心胸开阔的有成就感有能力和平的世界欢愉的美丽的世界干净的平等有勇气的家庭安全宽容的自由愿助人幸福诚实的内心的和谐富于想象的成人的爱独立的国家安全智识的快感有逻辑得救有爱心的自我尊重服从的社会认可礼貌的真正的友谊负责的智慧有自制能力的Rokeach 的这种划分体现了他对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质和有顺序的认识,并且,也真正表达了价值观作为“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与“行为选择”之间相互体现与依存的性质和关系。
他的“价值观调查”量表使得价值观可进一步操作化,人们亦可使用排序的方法表达他们认为哪一种价值更值得和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王新玲(1987)、寇yù@②(1993)曾使用Rokeach 的量表(Rokeach Values Survey,简称RVS)对城市中学生进行过测查研究,探讨了道德判断及职业选择与价值观的关系。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1989)也使用这一量表对两千多名青少年进行过测查。
在Rokeach的基础上,Brithwaite和Law(1990)发展出了“目标和方式价值观调查表”。
他们的划分不同于Rokeach 之处在于测量了价值的绝对重要性而不是相对重要性,区分了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
Kluckhohn(1953)则从所有人类都面临的5大问题来划分价值取向:(1)人与自然的关系;(2)理想人格类型;(3)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形态;(4)关于时间评价和组织;(5)人的本性。
Hofstede(1980)通过对40个国家11.6万个被调查者价值观的研究,确定了4 个价值观的潜在维度,他认为这是任何社会必须面对的人类基本问题。
这4个维度是:权力距离、避免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或女性气质。
从人类基本问题出发来进行价值观的分类反映了价值观作为“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的特性,并且细化了“终极性”价值观和整理了“工具性”价值观。
但其在揭示心理结构方面却显然是不够的。
许志超和Traindis(1986)着眼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所持有的不同价值观。
他们发展出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简称INDCOL),试图从这一维度概括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
他们的假设是东方人更具有集体主义的取向,而西方人则处于个体主义的一极。
许氏和Traindis的研究引发了大批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同时,他们的理论架构也受到了学者们(包括中国学者)的批评(如杨中芳,1994;翟学伟,1994)和新近研究的挑战(Schwartz,1992,1994a)。
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oir)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章志光,1993;李伯黍,1992),其中,一些研究使用了许志超和Traindis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量表”(如杨宜音,1991;董婉月,1993;汤志群,1993;刘磊,1993)。
他们发现青少年中的友人关系中“分享分担”规范、合作行为、合作中的分酬行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等亲社会行为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多得出中国人具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结论。
但一些学者发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以“家”为单位的(杨国枢,1993),超出“家”或“家族”的范围,中国人就变得没有什么集体主义可言了。
中国人基于亲缘关系而形成的对于“自己人”的认同,具有范围上的伸缩性,不仅包含了“个体—集体”两极,而且赋予“个体”、“集体”以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杨宜音,1997 )。
尽管许志超和T-raindis的分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但“个体—集体”维度的划分对推进价值观研究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从若干个人类基本问题中找到了更加本质的一个问题。
Schwartz和Bilsky(1987)的分类依据了3条标准:(1)价值观可以是工具性的或终极性的目标;(2)价值观的中心可以是个人的、集体的或二者兼而有之;(3)价值观与10个动机领域有关,这些领域存在于任何一种文化之中,因为它们源于3种普遍的人类需求,即个人的生物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群体生存与福利的需要(Braithwaite& Scott,1990)。
他们将价值观分为守旧、和谐、平等的义务、知识的自主、情感的自主、控制、阶序7类。
杨中芳(1994)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划分为3 个大的层次:世界观(宇宙观、变迁观、人生兴趣、理想世界、社会/个人关系、社会的功能、理想社会结构、个人的地位、理想个人、理想人际关系)、社会观(组织制度、基本单位、社会阶层、人/群关系、社会规范、人际结构、人际规范、人际交往社会化、社会奖惩、社会维系、社会分配、社会公正)和个人观(与环境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人际关系、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行为评价、自我发展目标、自我发展过程)。
杨氏的分类受到了Rokeach的影响,世界观的部分与终极性价值观有较多的一致性,同时她显然注意到了Rokeach 分类中西方文化的核心因素个体主义,因此,她的分类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黄光国(1995)延续了Rokeach的分类框架,但是将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分为两大类:(1)关于个人行为方式的价值观,称作工具性价值观,分为道德价值观和能力价值观;(2 )关于存在之目的状态的价值观,称作终极性价值观,分为个人性价值(personal value)和社会性价值(social value)。
他的分类不仅注重了价值观的层级特性,划分了终极性和工具性,而且在工具性和终极性两个层面都抓住了社会与个体、情感与工具、道德与契约等分类所表达的两大价值分野,从而更有可能探索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选择。
朱谦(1995)进行了一般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旨在关注社会变迁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