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引诱剂日本及诱捕器使用说明

合集下载

美国白蛾防治预案20130923

美国白蛾防治预案20130923

美国白蛾防治预案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

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

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截至目前,全市共监测到2万多只美国白蛾成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去年的数字仅仅不足7000只。

一只雌蛾一年可繁殖出3000万只—2亿只后代!如果不加以控制,一只雌蛾就具备摧毁性破坏。

一些林业专家对北京今年美国白蛾疫情的判断为: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白蛾在京津冀地区已经具备了大暴发的基本条件。

专家指出,美国白蛾在北京迅速蔓延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繁殖力强等原因外,北京恰恰是美国白蛾的宜居地。

美国白蛾适生区域广,从北纬20°到50°都适合生存,北京正处于美国白蛾的最佳适生区范围内。

加上近几年持续暖冬等的气候影响,使美国白蛾越冬存活量提高。

进入休眠期滞后 ,解除休眠提前,活动危害期明显延长。

一、 分布及危害特点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

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1985年由于运输等人为因素,跳跃式地入侵到陕西省武功县一个工厂,严重时可从宿舍中扫出大量幼虫;1992年,它大举入侵河北省山海关,唐山市疫情严重;1995年,天津市也出现了严重疫情;美国白蛾入侵北京是近两年的事,2003年9月,平谷金海湖发现了疑似美国白蛾;次年在大兴、通州、顺义、平谷怀柔,监测到美国白蛾,去年它扩展到顺义、大兴、通州、平谷、怀柔和丰台等9个区县。

美国白蛾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蜡、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

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四龄幼虫可将成片的树林横扫一光生长。

二、形态特征成虫: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7c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

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又名秋幕毛虫, ,是一种外来有害生物。

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目前我国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6个省市,已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蛾疫情存在。

它食性杂、在唐山等北方城市该幼虫主要危害悬铃木、桑树、臭椿、泡桐、榆树、白蜡、柳树、桃树、海棠等园林植物,可对200多种绿色植物造成危害。

繁殖力强,一只雌蛾产卵600—1000粒,理论上一只雌蛾产的卵,到年底可繁殖0.3—2亿只,可以吃光100亩片林。

食量大、传播蔓延快,幼虫进入5龄,能在2—3天内吃光全株树的树叶,极易爆发成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

形态:成虫前后翅纯白色,体长9-17毫米,翅展25-45毫米。

雄蛾触角呈双栉齿状,雌蛾触角锯齿状。

越冬代雄蛾前翅有多个浅黑色斑点,夏季代的雄蛾只有少数个体的前翅具暗色斑点。

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桔黄色,胫节和跗节大部分为黑色。

初孵幼虫吐白丝结网,群居危害。

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黄绿色或灰黑色,体背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

发生规律:美国白蛾在唐山等北方地区一年发生三代,以蛹结茧在老皮树下、表土层及枯枝落叶中越冬。

三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以及9月下旬至11月份。

以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

此时为美国白蛾全年危害最为严重的时期。

该虫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和老熟幼虫爬行,成虫一次飞翔距离在100m以内。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5龄以后幼虫和蛹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进行传播。

防治方法:1、人工措施人工采蛹在美国白蛾蛹期 ,发动群众采集美国白蛾蛹。

人工捕蛾美国白蛾成虫羽化后常常停在附近的直立物体上 ,如树干、电线杆、墙壁等处,黄昏时组织人员进行人工捕蛾。

人工摘网美国白蛾 1~4龄幼虫集中在网幕内取食,此时进行人工摘网,集中销毁。

人工诱杀美国白蛾幼虫老熟时下树寻找化蛹场所 ,在此之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化蛹,蛹期后解下草把进行处理。

性诱捕器诱杀防治美国白蛾试验

性诱捕器诱杀防治美国白蛾试验

试验研究现代园艺2016年第11期600800100012001400≥0℃48744576431340493783≥3℃47604473419439753671≥5℃46604366410438533592≥10℃43244027374334513109表2曲茎石斛在各海拔高度内的界限温度与积温对照积温界限温度/℃海拔高度(m)表3各海拔高度内曲茎石斛生长期的观察单位:月-日海拔/m萌生期分蘖期高生长期开花期60003-1204-07 ̄05-1006-04 ̄07-2005-21 ̄06-0580003-1504-10 ̄05-1306-07 ̄07-2305-24 ̄06-08100003-1804-13 ̄05-1706-10 ̄07-2505-27 ̄06-11120003-2104-17 ̄05-2006-12 ̄07-2705-30 ̄06-14性诱捕器诱杀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王艳玲1,雷改平2,孙新杰3(1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镇政府063300;2河南省内乡县林业局;3河南省南阳市森防站)摘要:2015年8月上旬开展了悬挂性诱捕器诱杀美国白蛾成虫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悬挂性诱捕器区域第3代美国白蛾幼虫平均虫口密度比未悬挂区减少了83.8%。

说明用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诱杀可以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诱杀;试验3.1试验设计8月13 ̄14日,于美国白蛾第2代5 ̄6龄幼虫期时开始试验。

在试验地的东北、西北、中部、正南部设置4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6hm2,在每块标准地随机选择30株树做为标准样株。

在东北、西北、中部3块标准地分别悬挂3只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诱捕器之间相距100m,正南部标准地不挂诱捕器作对照。

对诱捕器每3天观察1次,及时换水和记录、杀灭诱到的白蛾雄虫。

3.2效果调查采取标准样株调查法。

按照美国白蛾监测调查方法,试验前分别调查每块标准地美国白蛾幼虫平均虫口密度。

9月22日当美国白蛾进行第3代3 ̄4龄幼虫期时,再次按照试验前的方法,分别调查每块标准地美国白蛾幼虫平均虫口密度。

美国白蛾引诱剂日本及诱捕器使用说明

美国白蛾引诱剂日本及诱捕器使用说明

美国白蛾引诱剂(日本)及诱捕器使用说明美国白蛾性诱剂说明:利用高科技仪器,对美国白蛾种群雌蛾性腺的提取物进行化学分析,人工合成了对美国白蛾雄蛾具有良好诱捕活性的性引诱剂成份,制成高科技产品性诱剂。

该性引诱剂能够发出雌蛾的交尾信息,发出信号吸引雄蛾,使其聚集,掉入诱捕器中集中杀灭。

该技术是属于现代对美国白蛾的绿色无公害控制技术,节省人工,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的干扰美国白蛾成虫进行交配,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该技术不仅可用来监测害虫的虫情动态,也可大面积使用降低虫口密度,可持续控制虫害发生。

性诱剂主要成份如下:3Z,6Z,9S, 10R的)-9,10 - 环氧-3,6 - 碳二烯;(3Z,6Z,9S,10R)-9,10-环氧-1,3,6 - 碳三烯。

桶型诱捕器使用说明:配合性诱剂使用(根据虫体大小,调节即可,省时省力节约成本)(专利号为:ZL3)诱捕器组成:80cm铁丝一根、顶盖、螺丝支撑柱帽、悬挂诱芯吊柄、支撑柱、漏斗桶、集虫桶。

顶盖:伞形,中央内置诱芯吊柄,与顶盖卡扣。

螺丝支撑柱帽:3根,支撑柱下半部分具有螺丝纹与漏斗部分拧紧铆合,可根据虫种类型,调节漏斗桶与顶盖高度。

漏斗桶:内缘有漏斗,漏斗口是虫入口,可根据诱捕害虫的虫体大小调整漏斗口大小。

集虫桶:乳白色,可供集虫,便于观察。

另外,集虫桶口缘两侧分别有一吊孔,可穿铁丝悬挂于树干。

悬挂孔:在漏斗桶外缘两侧分别有一个吊耳,有孔,穿过铁丝便于悬挂于树上。

进口性诱剂悬挂使用细节注意:根据图片及说明书,安装好诱捕器,将美国白蛾的引诱剂从包装袋取出后,将黑色一面贴在双面胶片贴上,双面胶贴贴在诱芯吊装柄的侧面上部,将诱剂另外一面的保护膜撕下即可。

(切勿挂反!),诱芯芯片贴的位置靠近顶盖一些,因美国白蛾虫体较小,可将顶盖与漏斗桶的高度旋转到最低2cm左右为佳,虫体较大的害虫,高度可调整高一些,便于害虫飞入。

使用时间:从成虫产生初期到产生后期约在4-9月。

7月份更换一次效果最佳,性诱剂低温保存,打开包装后立即使用。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研讨会材料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为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做好德州市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特制定德州市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供各县市区参照执行。

一、美国白蛾识别特征成虫:白色中型蛾子。

雌蛾体长9.5~15.0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0~36.5mm。

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复眼稍大于雌蛾。

雄蛾前翅纯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

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有黑色环纹。

前足胫节端有1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缺中距,仅有1对端距。

卵:近球形,直径0.5mm左右,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卵产在叶背面,呈单层排列,卵块表面常覆盖有雌蛾的体毛和鳞片,呈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

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体长22.0~37.0mm,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橘黄色;气门白色,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

蛹:体长9.0~12mm,宽3.0~4.5mm。

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褐色。

臀棘8~17根,每根棘的端部膨大,末端凹入,长度几乎相等。

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以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二、美国白蛾发生规律1、生活史美国白蛾在德州市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枯枝落叶或浅土层内越冬。

次年4月上旬开始至5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幼虫5月初开始危害,延续至6月份,幼虫老熟时从树上向下爬行至隐蔽场所化蛹,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

6月下旬开始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至7月中旬。

美国白蛾防治

美国白蛾防治

美国白蛾防治手册烟台科达化工有限公司一美国白蛾简介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秋毛虫、秋幕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该虫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40年代传入欧洲和亚洲,在欧洲大陆已扩散到大部分国家,传播和扩散的速度很快。

该虫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该虫常以幼龄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的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呈白膜状而枯黄;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被害木树势衰弱,易遭其它病虫害的侵袭,削弱了树木的抗寒、抗逆能力,连续受害可导致被害树死亡,直接制约了城镇环境绿化和美化,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当地的经济、生态和人文景观影响极大。

1984、1996年两次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二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9.5-15 mm,翅展30-42 mm;雄蛾体长9-13.5 mm,翅展25-36.5 mm。

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其中内侧枝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

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

雄蛾复眼稍大于雌蛾。

体白色,喙不发达,短而细,下唇须小,侧面和端部黑褐色。

翅底色纯白,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雌蛾前翅常无斑,越冬代明显多于越夏代。

在前翅翅斑很密时,常可见4排:第一排靠近翅基部,弯折点在中室之下,两臂向翅基方向成“V”形弯折,两端达或不达翅之前缘;第二排位于中部;第三排位于中后部,从缘脉之下向外弯至肘脉,然后向内弯;第四排位于亚端部,呈波浪状。

前翅R2-R5脉共柄,R1出自中室单独发出,M1由中室前角发出;后翅Sc+R1由中室前缘中部发出,Rs和M1由中室前角发出。

前、后翅M2、M3脉共柄,由中室后角上方发出,Cu1由中室后角发出。

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

前足胫节胫端有1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中距缺如,仅有1对端距。

美国白蛾监测及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防治技术丁建刚(盐城市大丰区林业工作站,江苏盐城224100)摘要美国白蛾可以通过幼虫群寄生树木成长,使树木抗逆、抗寒能力减弱,危害性极强。

本文以盐城市为区域背景,阐述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介绍了其监测技术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找出有效的虫情检疫方法、动态获取虫情和保证美国白蛾的防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虫情监测;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5-0125-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05.03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作者简介丁建刚(1986—),男,江苏盐城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2-12-06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样化、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高等特点。

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响水县首次被列入美国白蛾疫区,之后逐渐扩散蔓延。

截至2022年,盐城市9个县(市、区)已全部列入美国白蛾疫区。

2017年盐城市大丰区被列入美国白蛾疫区,已连续6年开展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工作,防治面积约6666.67hm 2,同时定期开展虫情监测,采取“地面+空中”“化学+生物”“人工+机械”等方式,组建了多层次防治网络,防治效果显著,虫口明显降低,未有成灾面积。

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利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的物种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美国白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1美国白蛾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1.1形态特征美国白蛾属于白色中型蛾,雌蛾体长9~15mm ,翅展30~42mm ;雄蛾体长9~13mm ,翅展25~36mm 。

诱捕器使用安装说明

诱捕器使用安装说明

诱捕器使用安装说明
1、零件
主体蛾子进口板上盖诱芯柄塑料漏斗
2、安装
1)将塑料漏斗放入主体内,通过主体中间凹槽,固定于主体中间位置。

2)用螺丝将4块蛾子进口板固定于主体内部,进口板突起部朝内侧。

3)将盖子盖于主体上。

4)打开底盖子取出放诱芯黑柄,然后旋紧盖子。

5)先将诱芯S
穿过上盖中间槽,然后向左或向右旋转90
定在盖上。

完成图
实际放置图6)在进行野外放置时,最好在诱捕器下面取出下盖套而接上塑料袋或塑料瓶,尤其是引诱二化螟,必须加塑料瓶或塑料袋,塑料袋中可以加少量的水,以加速蛾子死亡。

7)放置时,诱芯与地面相距1米左右,但根据实际作物高度应作适当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白蛾引诱剂(日本)及诱捕器使用说明美国白蛾性诱剂说明:利用高科技仪器,对美国白蛾种群雌蛾性腺的提取物进行化学分析,人工合成了对美国白蛾雄蛾具有良好诱捕活性的性引诱剂成份,制成高科技产品性诱剂。

该性引诱剂能够发出雌蛾的交尾信息,发出信号吸引雄蛾,使其聚集,掉入诱捕器中集中杀灭。

该技术是属于现代对美国白蛾的绿色无公害控制技术,节省人工,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的干扰美国白蛾成虫进行交配,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该技术不仅可用来监测害虫的虫情动态,也可大面积使用降低虫口密度,可持续控制虫害发生。

性诱剂主要成份如下:3Z,6Z,9S, 10R的)-9,10 - 环氧-3,6 - 碳二烯;(3Z,6Z,9S,10R)-9,10-环氧-1,3,6 - 碳三烯。

桶型诱捕器使用说明:配合性诱剂使用(根据虫体大小,调节即可,省时省力节约成本)
(专利号为:ZL3)
诱捕器组成:80cm铁丝一根、顶盖、螺丝支撑柱帽、悬挂诱芯吊柄、支撑柱、漏斗桶、集虫桶。

顶盖:伞形,中央内置诱芯吊柄,与顶盖卡扣。

螺丝支撑柱帽:3根,支撑柱下半部分具有螺丝纹与漏斗部分拧紧铆合,可根据虫种类型,调节漏斗桶与顶盖高度。

漏斗桶:内缘有漏斗,漏斗口是虫入口,可根据诱捕害虫的虫体大小调整漏斗口大小。

集虫桶:乳白色,可供集虫,便于观察。

另外,集虫桶口缘两侧分别有一吊孔,可穿铁丝悬挂于树干。

悬挂孔:在漏斗桶外缘两侧分别有一个吊耳,有孔,穿过铁丝便于悬挂于树上。

进口性诱剂悬挂使用细节注意:根据图片及说明书,安装好诱捕器,将美国白蛾的引诱剂从包装袋取出后,将黑色一面贴在双面胶片贴上,双面胶贴贴在诱芯吊装柄的侧面上部,将诱剂另外一面的保护膜撕下即可。

(切勿挂反!),诱芯芯片贴的位置靠近顶盖一些,因美国白蛾虫体较小,可将顶盖与漏斗桶的高度旋转到最低2cm左右为佳,虫体较大的害虫,高度可调整高一些,便于害虫飞入。

使用时间:从成虫产生初期到产生后期约在4-9月。

7月份更换一次效果最佳,性诱剂低温保存,打开包装后立即使用。

野外悬挂持续3个月。

使用量:监测用每公顷1-3个。

防治用,直线使用(马路的树等)每40m用一个,以上面使用(公园等),约每2亩用3个以上。

悬挂方法及后期处理:该装置安装完毕,,根据树高在1m-3m的高度挂起即可。

下桶可以
内置洗衣粉的水,将虫杀死,虫体数量增多时,及时清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