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放养密度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
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类以及对鱼类的不同影响

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类以及对鱼类的不同影响水中的浮游动物由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组成。
它们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
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
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
(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水蚤)一、鱼池中的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桡足类)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也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
许多种浮游动物是鱼、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
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剑水蚤、臂尾轮虫等种类一般形式优势种群。
有些种类,如梨形四膜虫、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试验中用来作为实验动物。
1、轮虫类(轮虫类: 鞍甲轮虫)轮虫类体长0.2-0.6mm,世代时间1.25-7天。
种类和现存量都较多,是下塘鱼苗的最佳适口食物。
我国鱼池中的主要各类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晶囊轮虫、疣毛轮虫、裂足轮虫、三肢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泡轮虫和龟甲轮虫等。
2、枝角类(枝角类: 裸腹溞)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水蚤),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身体短小,一般体长0.3-3mm,视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4.2mm 左右,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
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某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以黄河三门峡库区水作为供水水源。
其主要处理工艺为:预沉→预加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地表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
随着该水厂的投产供水,市区居民对自来水存在腥味等口感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
通过对该水厂各个水质监测点的跟踪监测,可发现其水体腥味随着该厂调蓄池藻类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调蓄池内藻类的大量滋生引起的。
藻类产生的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黄河的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富集,造成黄河水的富营养化。
据2002年以来黄河三门峡段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统计:80%时段的黄河来水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
而该水厂的调蓄池又有以下特点:(1)蓄水深度浅,水位最高时水深约5.5米,最低时水深仅为0.7米,且受条件限制,低水位运行时间长,属典型的浅水位蓄水池;(2)原水在调蓄池停留时间长,特别在每年7~9月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阶段长达三个月不能补充新水。
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
虽然该厂调蓄池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却是有限的。
在引黄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以及春、秋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作用下,藻类就会大量滋生,总数有时呈爆发式增长,高发期藻类总量曾超过1亿个/L,优势藻种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
藻类的特性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
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
由于藻类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藻类在一定数量时,对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若水中的藻类超过一定数量时,特别是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时,不但会产生臭味,其产生的毒素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自来水厂的制水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摘要】鲢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有效开展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鲢鱼的生活习性表现为喜群居、喜群食、耐寒耐污,适应性强。
鲢鱼的饲料需求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还可以适量添加动物性饵料。
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保持水质清洁、适温适pH值对鲢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控制养殖环境,包括水温、水质、氧气等是保障鲢鱼健康成长的关键。
鲢鱼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密度养殖,保证鱼群的健康和生长。
了解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有效管理养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鲢鱼、生活习性、养殖技术、饲料需求、水质管理、环境控制、生长特点、养殖、了解、有效、开展。
1. 引言1.1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鲢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其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养殖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了解鲢鱼的生活习性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鱼群,提高养殖效率。
掌握鲢鱼的饲料需求、养殖水质管理、养殖环境控制以及生长特点也是成功养殖鲢鱼的关键。
鲢鱼的生活习性主要包括生长速度快、耐高温、对水质要求较高等特点。
鲢鱼的饲料需求一般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养殖者需要根据鱼群的生长阶段和数量来科学配制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注意控制养殖水质,保持水质清洁,保证鲢鱼的健康生长。
合理控制养殖环境,包括水温、氧气含量、光照等因素,可以提高鲢鱼的养殖效益。
鲢鱼的生长特点包括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产卵量大等,养殖者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养殖计划,提高养殖效率。
了解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有效开展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养殖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正文2.1 鲢鱼的生活习性鲢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一定的生活习性。
鲢鱼是群居性鱼类,喜欢生活在群体中,可以提高它们的生存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鲢鱼是杂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鲢鱼,又称鲤鱼、软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
鲢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属于鲤科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中国,鲢鱼也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种,其肉质鲜美,受到人们的喜爱。
下面将介绍一下关于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一、鲢鱼的生活习性鲢鱼是一种喜好温暖、湍急水域的鱼类,适应水温为20-28摄氏度,适宜的水深为1.5-3米。
在自然环境下,鲢鱼主要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库等江河中,喜欢在水草丛中觅食,也会在水草间进行产卵。
鲢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在野外主要以浮游生物、小型水生昆虫、贝类等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其他小型鱼类。
鲢鱼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养殖条件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长到销售的大小。
鲢鱼的繁殖力也很强,每年可进行多次产卵,每次产卵可达数千颗,所以鲢鱼的繁殖速度也很快。
二、鲢鱼的养殖技术1.选址鲢鱼的养殖场地应选择水质清澈、富含养分的湖泊、河流或水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进行人工养殖。
养殖场地的水源应保持新鲜、无污染,水温适宜,PH值适中,氧气充足,适合鱼类生长繁殖。
2.筑巢在鲢鱼的养殖场地,应该根据鲢鱼的生活习性,在水域内建造一定数量的水草丛,供鱼类筑巢产卵之用。
同时也可以放入一些人工巢穴,提高鱼类的产卵率。
3.投苗鲢鱼的苗种选择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选择健康、体型匀称、活力旺盛的苗种投入养殖水域,同时要注意苗种的数量,不要过分密集,以免影响鱼类的生长。
4.投饲养殖过程中应科学投喂,选择优质的饲料进行投喂。
鲢鱼的饲料以水生昆虫、浮游生物、水草、小型贝类为主,可以在鱼类生长季节适量添加一些优质鱼粉、虾粉等动物性饲料,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鲢鱼的生长。
5.管理鲢鱼的养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养殖者应定期检查水质、水温,排除养殖水域中的有害生物,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还要定期清理鱼苗投放区域和鱼类产卵巢穴,保持水域清洁,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鱼类浮头的原因 鱼类浮头的危害及对策 - 养殖技术

鱼类浮头的原因鱼类浮头的危害及对策-养殖技术由于水域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氧量急剧下降,致使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称之为浮头。
轻微的浮头可影响鱼类生长速度,严重浮头会造成大批鱼类死亡。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鱼类浮头的原因鱼类浮头的危害及对策。
鱼类浮头的原因是什么?1.因上下水层水温差产生急剧对流而引起的浮头炎夏的晴天,精养鱼池水质浓,白天上下层溶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层水产生大量氧盈,下层水产生很多氧债,由于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
傍晚以后,如下雷阵雨或刮大风,致使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产生密度流,使上下水层急剧对流,上层溶氧较高的水迅速对流至下层,很快被下层水中的有机物所耗净,偿还氧债,致使整个池塘的溶氧迅速下降,造成缺氧浮头。
2.因光合作用弱而引起的浮头夏季如遇连绵阴雨或大雾,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水中溶氧的补给少,而池中各种生物呼吸和有机物分解都不断地消耗氧气,以致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引起鱼类浮头。
3.因水质过浓或水质败坏而引起的浮头夏季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加以大量投饵,水质肥,耗氧大。
由于水的透明度小,增氧水层浅,耗氧水层高,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就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这种水质如不及时加注新水,水色将会转为黑色,此时极易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因缺氧而全部死亡,水色转清并伴有恶臭(俗称臭清水),则往往造成泛池死鱼事故。
4.因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头春季轮虫或水蚤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轮虫为乳白色,水蚤为桔红色),它们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当水中浮游植物滤食完后,池水清晰见底(渔民称“倒水”),池水溶氧的补给只能依靠空气溶解,而浮游动物的耗氧大大增加,溶氧远远不能满足水生动物耗氧的需要,引起鱼类浮头。
精养高产塘经多年淤积,底泥一般较厚,其中隐藏大量浮游生物及原生动物虫卵。
开春水温回暖并经生石灰清塘和施肥后,这些虫卵很快被激活,大量繁殖,致使池中呼吸耗氧量大大增加。
而具有造氧功能的浮游植物却日渐匮乏,池水很快变瘦,水呈灰白色或浅棕色。
鱼类增养殖学及疾病防控复习题(编辑)-2023修改整理

《水产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复习参考答案一 名词解释水产养殖:利用各种水域或滩涂,人为控制下繁殖、哺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
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鱼: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体披鳞片(大多数);平生在水中日子;变温脊椎动物.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的发病原因、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想法的科学.双膜理论:在气、液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相对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即使气相、液相呈湍流状态,这两层膜内仍保持层流状态。
无论怎么扰动气体或液体,都不能将这两层膜消除,只能改变膜的厚度。
温跃层:水体上层有一水温变化不大的较高温水层,水体下层有一水温变化不大的较低温水层,两水层之间有一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即为温跃层。
透明度:是太阳光能进入水体内大小的一种量度,也是反应水体肥力的指标,由水体含颗粒物质及色度决定。
水质: 水的性质,它是水中各种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不同而导致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浑浊)物理化学性质(温度电导率放射性等)化学成分微型生物组成的综合特性。
硝化作用:氨在硝化菌作用下进一步氧化为NO 3-的过程。
2NH4++3O 2→4H ++2NO 2-+2H 2O+能量(或文字叙述)2NO 2-+ O 2→2 NO 3-+能量(或文字叙述)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
稚鱼期: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始闪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鱼苗:是指鱼类受精卵正常发育孵化脱膜后生长到体长2.6厘米这段阶段的鱼体 。
水花:刚孵出3~4天,鳔已充气,能水平游动,可以下塘饲养的仔鱼乌仔:鱼苗下塘后经10~15天的哺育,全长约2cm 时的仔鱼。
夏花:乌仔经过5~10天的哺育,养成全长3cm 左右时的稚鱼,也称火片或寸片。
秋片:夏花经3~5个月的哺育,养成全长10~17cm 的鱼种。
春片:秋片越冬后称为春片。
1龄鱼种:夏花鱼种哺育到当年12月底出池时称为1龄鱼种。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控制与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控制与管理养殖密度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养殖的种群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控制与管理在水产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控制与管理方法。
一、养殖密度的重要性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对于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养殖动物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过低的养殖密度会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效益低下,而过高的养殖密度则会引发各种问题,如水质恶化、疾病传播等。
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养殖密度控制的基本原则在水产养殖中,控制养殖密度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分种分密度: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对于环境的要求和成长特性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种类的养殖对象确定相应的养殖密度。
例如,对于体型较大的鱼类,应相对降低养殖密度,以确保它们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2. 适应环境:养殖密度应根据养殖环境的水质、温度和流动情况等进行调整。
养殖环境的良好管理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3. 根据生长阶段调整密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生动物对于环境的需求不同,因此应根据其生长阶段的需要来调整养殖密度。
例如,对于幼鱼期的水生动物,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空间让它们成长。
4. 定期检测和调整: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需要定期监测养殖环境和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养殖密度。
及时的调整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和养殖动物的死亡。
三、养殖密度管理的方法在水产养殖中,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方法,以确保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密度管理方法:1. 氧气供应管理:充足的氧气对于水生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
为了充分供应所需的氧气,可通过增加养殖水体的水流和增设氧气供应系统等措施来改善养殖环境。
2. 水质监测与调节: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监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及时调节水质,确保水质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喂管理可以减少过度投喂造成的水体污染,并确保养殖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
鱼苗养殖密度

鱼苗养殖密度一、背景介绍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而鱼苗养殖是养鱼产业的基础。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鱼苗养殖密度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鱼苗养殖密度1. 定义:鱼苗养殖密度指在特定面积或容积内放置的鱼苗数量。
2. 影响因素:水体面积、水深、水质、氧气含量等。
三、如何确定合理的鱼苗养殖密度1. 基本原则:(1)保证生存空间:每尾鱼需要一定的游动空间,避免拥挤。
(2)保证营养供应:合理控制密度,使每尾鱼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3)防止疾病传播:过高的密度容易引发疾病传播,影响整个群体健康。
2. 方法:(1)根据水体面积和水深计算出总容积。
(2)根据品种和生长阶段确定单尾鱼需要的最小空间。
(3)根据最小空间计算出可容纳的最大鱼数。
(4)考虑水质和氧气含量等因素,适当调整密度。
四、常见鱼类的养殖密度1. 青鱼:一般为2-5万尾/亩。
2. 鲤鱼:一般为1-3万尾/亩。
3. 虹鳟鱼:一般为1-2万尾/亩。
4. 鳜鱼:一般为0.5-1万尾/亩。
五、密度过高对养殖的影响1. 水质恶化:密度过高会导致水体中废物排放过多,使水质变差,影响养殖效益和水生态环境。
2. 疾病易发:密度过高容易导致疾病传播,增加治疗成本和死亡率。
3. 生长受限:过高的密度会限制每尾鱼的游动空间和营养供应,影响生长速度和品质。
六、密度不足对养殖的影响1. 充分利用资源:密度不足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养殖效益。
2. 生长缓慢:密度不足会导致每尾鱼的游动空间过大,消耗更多的能量,生长速度变慢。
3. 竞争减少:密度不足会减少鱼类之间的竞争,使鱼类品质下降。
七、结论合理的鱼苗养殖密度是保证养殖效益和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确定养殖密度时应考虑水体面积、水深、水质、氧气含量等因素,并遵循保证生存空间、营养供应和防止疾病传播等基本原则。
同时,要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鱼苗养殖密度,以提高养殖效益和保护水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14, 1, 29-3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fr http://dx.doi.org/10.12677/ojfr.2014.11004
29 Influence of Breeding Density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on Phytoplankton in Ponds
Ting Liang1, Jianhua Ding2, Jia Feng1, Shulian Xie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2Aquatic Product Technology Promotion Department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Email: *xiesl@sxu.edu.cn
Received: Feb. 1st, 2014; revised: Feb. 25th, 2014; accepted: Mar. 6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hat the breeding density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influ-enced 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especially Cyanobacteria in Wenliushui Excellent Fish Breeding Grounds, Yongji,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of 2013.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set, which represented low and high breeding density of H. molitrix, and were 21.2 g/m3 and 42.4 g/m3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issolved oxygen
of high density breeding pond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ow breeding density ponds; 2) 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had little difference at first but distinct difference later, and it was ob-vious lower in high breeding density ponds of H. molitrix than that in low breeding density ponds; 3) the same trend was reflected in Cyanobacteria; 4) compared with the low breeding density ponds, the dominant species had the trend from Cyanobacteria to the other divisions in high den-sity breeding ponds of H. molitrix. In conclusion, the high density breeding of H. molitrix can con-trol the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especially Cyanobacteria, and purify water body, and meanwhile, the aquatic productivities are increased.
Keywords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Dissolved Oxygen, Phytoplankton, Cyanobacteria
鲢鱼放养密度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 梁 婷1,丁建华2,冯 佳1,谢树莲1* *通讯作者。 鲢鱼放养密度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 30 1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太原
2山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太原
Email: *xiesl@sxu.edu.cn
收稿日期:2014年2月1日;修回日期:2014年2月25日;录用日期:2014年3月6日
摘 要 2013年4~9月调查了山西省永济市温流水良种繁育场鲢鱼放养密度对水体浮游藻类,特别是蓝藻细胞丰度以及溶氧量的影响。两组鱼塘,一组为低密度鲢鱼养殖(21.2 g/m3),一组为高密度鲢鱼养殖(42.4 g/m3)。调查结果显示:1) 高密度鲢鱼放养鱼塘溶氧高于低密度鲢鱼放养鱼塘;2) 初期水体的浮游藻
类总细胞丰度差异不大,但后期鲢鱼高密度放养鱼塘浮游藻类总细胞丰度低于低密度放养鱼塘;3) 初期两种密度鲢鱼养殖池塘中的蓝藻细胞丰度差异不大,后期高密度鲢鱼养殖池塘比低密度鲢鱼养殖池塘中的蓝藻细胞丰度明显降低,在浮游藻类总细胞丰度中所占比例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4) 两种养殖密度下,后期高密度养殖池塘中优势种有由蓝藻门向其他门类变化的趋势。总体结论,高密度鲢鱼养殖较低密度鲢鱼养殖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细胞丰度,特别是蓝藻的细胞丰度,更有利于水质净化,同时也提高了渔产潜力。
关键词 鲢鱼,溶氧,浮游藻类,蓝藻
1. 引言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又称白鲢,是典型的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滤食性淡水鱼。已有文献报道,通过放养鲢鱼可以控制蓝藻水华,改善水质[1]-[5]。虽然浮游蓝藻在鲢鱼体内不一定能得到完全消化,但通过其消化道的机械研磨和消化吸收后可以破坏藻体的原本存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水华治理[6]。 鲢鱼控藻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套养鱼种和套养模式、鲢鱼放养密度、放养时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放养地域和水体类型等[7],其中放养密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养殖水体内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作用[8] [9],只有投放密度合理,才能达到既实现控制富营养化进而改善水体环境,又能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双赢[10] [11]。Starling和Rocha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鲢鱼的放养可显著降低丝状蓝藻的生物量[12]。Domaizon和Devaux的研究表明,鲢鱼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与放养密度有密切关系,提出放养密度应低于26 g/m3,密度过高可能会引起水体透明度
下降等负面效应[13]。刘建康和谢平对武汉东湖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提出可利用放养鲢鱼等滤食浮游生物来控制蓝藻水华,且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生物量不低于40~50 g/m3[14] [15]。田利等的实验也证明当鲢
鱼放养密度为44 g/m3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控藻效果最好[16]。
本文对不同鲢鱼放养密度下水体中浮游藻类细胞丰度进行计数分析,以评价鲢鱼放养密度对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 调查地点和方法 调查地点为山西省永济市温流水良种繁育场。选取8个养鱼池塘,池塘面积均为45 m × 75 m,水深1.5 m。把8个池塘分为两组,一组(L-1,L-2,L-3,L-4)为低密度鲢鱼放养池塘(21.2 g/m3),一组(H-1,鲢鱼放养密度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 31 H-2,H-3,H-4)为高密度鲢鱼放养池塘(42.4 g/m3),每个池塘均混养草鱼。实验期间,每日投饵3次,夜晚为避免出现浮头现象均打开增氧机。实验池塘内放养鱼苗均购自同批。 研究时间为2013年4~9月。每月下旬对每个池塘进行浮游藻类定量采集,方法参见文献[17],优势种的鉴定参考文献[18]。同时测定水体的溶氧。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鲢鱼放养密度下水体溶氧状况比较 表1为高密度和低密度鲢鱼放养鱼塘在4~9月的溶氧比较。由表1可知,总体情况高密度鲢鱼放养鱼塘溶氧高于低密度鲢鱼放养鱼塘,多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或显著性差异(P < 0.05),由此可见,高密度鲢鱼放养鱼塘水质较好。 水体溶氧量是评价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溶氧量越高,水质越好[19]。虽然高密度放养池塘中鲢鱼数量较大,会消耗大量氧气,但由于鲢鱼对水体中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大量摄食[20],减少了这些物质对氧的消耗,总体而言,高密度鲢鱼放养更有利于水中氧的蓄存。
3.2. 不同鲢鱼放养密度下浮游藻类总细胞丰度的比较 图1是各鱼塘浮游藻类总细胞丰度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知,调查初期水体的浮游藻类总细胞丰度都较低,且差异不大。调查后期7~9月,总细胞丰度明显增加,但鲢鱼高密度放养鱼塘浮游藻类总细胞丰度总体低于低密度放养鱼塘。说明高密度鲢鱼养殖较低密度鲢鱼养殖更能控制浮游藻类生物量。 在调查初期,鲢鱼体格较小,滤食量也不大,放养密度对浮游藻类细胞丰度影响不大。而在调查后三个月,鱼体长大,滤食量增加,高密度鲢鱼放养池塘中浮游藻类细胞丰度明显低于低密度养殖池塘,
Table 1. Comparison of dissolved oxygen under different breeding density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mg/L) 表1. 不同鲢鱼放养密度下水体溶氧比较(mg/L)
组别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低密度 1.250 ± 0.194 3.590 ± 0.457 7.913 ± 0.830 7.153 ± 0.660 6.865 ± 0.990 7.023 ± 0.597 高密度 3.175 ± 0.217** 5.898 ± 0.392** 11.303 ± 0.88* 15.843 ± 2.246** 7.623 ± 0.702 9.280 ± 0.531* 注:表中数据 = 平均值 ± 标准误。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